最早的默片,影史默片经典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25更新:2023-02-07 19:32:41

在手机屏幕已经进入2K分辨率,动辄双扬声器的时代,人们之所以还会走进电影院去欣赏一部电影,除了是一种怀旧的情怀外,还有就是电影院中无可比拟的视觉冲击和音响效果。IMAX巨幕技术,3D,杜比音效,再加上电影院设计合理的观影布局,它所能够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的感官盛宴。其实在100多年前,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它所能够冲击观众的,除了是一种对影像的记录和再现外,更多的同样是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并能够刺激到观众感官体验的影像技术。

但是在100年前,电影不要说是巨幕或者3D技术了,那个年代的电影甚至没有配音和配色。那个没有配音的年代,在电影史上被称为“默片时代”。这个时代主要是指1860 年电影发明到1925年有声电影诞生的半个多世纪。这个时期也是电影由诞生到成熟的一个时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默片时代除了积累了大量的电影制作技术,同时也形成了电影的制作、发行、上映的基本体系,当时的一些电影创作和电影传播的方法,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沿用。

最初电影诞生后,它因为其可复制,易传播等特性,使得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冲击了需要大量人员和设备的剧团演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当时的电影业也为优秀的传统剧团演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而这些天才的传统剧团演员,是默片电影得以快速兴盛的人才基础,电影技术和传统戏剧表演的相互碰撞,使得大银幕上迅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而这些优质的电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奠定了观众对电影这项新兴事物的信心,由此进一步促进了电影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到了1915年之后,随着卓别林等一批天才的电影演员的诞生,默片时代让电影进入了第一个巅峰时期。这段时期的电影作品的品质,除了电影拍摄和制作技术的进一步拓展外,更大程度的还要得益于卓别林这样的天才演员。正如我们现在会因为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去看电影一样,那个时代的观众也是渴望着大银幕能够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但是那个年代的电影制作技术还相对比较粗糙,许多电影特技,其实不过是把传统的舞台戏剧,通过大银幕体现出来。所以在那个年代,能够成为一名电影明星,必须得有过硬的真本事。如卓别林在成为一名电影明星之前,他已经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也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表演经验积累,使得卓别林在转投大银幕之后,迅速奠定了他在电影行业中的地位。

由于卓别林在“默片时代”对电影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默片之王”、“喜剧之王”。他在电影中独特的小胡子、肥裤子、破礼帽、大头鞋的造型,让他的形象,成为了一个电影时代的象征。每个伟大的人物对面,总有一个伟大的对手。正如陈凯歌遇上了张艺谋,王晶遇上了周星驰,卓别林在上世纪20年代,也遇上了自己一生中的头号强敌,同样对电影史影响深远的,被誉为“冷面笑匠”的巴斯特.基顿。

而且即便是到了100年后的今天,关于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谁才是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电影大师的争论,依然在电影行业的专业领域延续。说到巴斯特.基顿很多观众可能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说功夫巨星成龙,肯定没有任何观众会感到陌生。而成龙之所以会成为李小龙之后最伟大的功夫巨星,其实靠的并不仅仅是成龙对功夫的探究,另一方面还得益于成龙对比自己早了半个多世纪的电影巨匠的“致敬”。

在成龙的电影作品中,有很多追逐桥段的创意,其实均来自于基顿的老电影,而成龙在电影拍摄时坚持不用替身的做法,也是成龙在基顿的从影经历中获得的启发。基顿早年之所以能够声名鹊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自身对电影表演的创意。基顿早年的经历和卓别林很像,他出生在一个演艺世家(虽然父母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但是早年在剧场积累的丰富表演经验,让基顿对表演有了自己深刻的认识。所以后来被电影人发掘为一名专业的电影人之后,基顿仍然会从早年的表演经历中,提取很多对电影创作有帮助的创意。

在最初进入电影业后,基顿主要是参与创作一些以喜剧为题材的电影短片。因为在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父母演出,所以基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是他在父母那里,也学到了很多机械和工程有关的知识。据基顿回忆,如果没有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他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而在基顿的电影中,我们除了能够欣赏到他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凝重、单调、充满忧郁的“面部表情”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来自于一个土木工程师富有想象力的“创意”。

电影是一个人类造梦的地方,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艺术创作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顿之所以被誉为影响深远的电影大师,这与他呈现在大银幕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离不开的。在1920年的时候,基顿曾自导自演过一部名叫《稻草人》的短片电影,这部默片电影只有19分钟。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部100年前的默片作品,如今在豆瓣网上,依然有2000多人给出9.2分的评分。

这部短片的故事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两个雇农同时爱上农场主美丽女儿的故事。基顿曾说过,他在大银幕上创造的人物和卓别林的银幕形象最大的区别是,他所创作的银幕形象向来以勤奋、朴实为特点,而不像卓别林在大银幕上所表现的,总喜欢做些小偷小摸,看似无伤大雅的事情。而在这部影片中,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猎奇体验,基顿利用自己的“土木工程”学,在大银幕上,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充满机关,极富未来感的雇农宿舍。

就像基顿所说的,他在银幕上的小人物,总是充满劳动者质朴的道德品质。虽然基顿饰演的雇农,和另外一位高大演员饰演的雇农同时追求农场主的女儿,但是他们两人的关系在情敌之外,表现的还非常的和谐。为了达到喜剧效果,基顿刻意让银幕上的两位雇农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笨拙,一聪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本身,便向银幕前的观众传递出极具直观的喜感。

这部只有19分钟的短片默片,之所以在百年之后仍然被现代的观众所认可,究其原因和基顿超前的电影理念是离不开的。在短短的19分钟里,基顿通过两位雇农在宿舍就餐,矮小的雇农被疯狗追逐,高矮雇农、农场主在农田中利用稻草人相互进攻,矮小雇农和农场主女儿在摩托车上举行的特殊婚礼等四个桥段,使得整部短片的故事在一气呵成同时,又为银幕前的观众带来不断惊喜。

100年前的电影创作,与如今的电影创作手段相比有极大的差距,那个时代没有电脑特效合成,没有大型机械,甚至没有专业的替身演员。而为了能够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电影镜头,所依靠的只能是电影演员的专业精神。而基顿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开拓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电影大师。在影片中很多危险的电影镜头,都是他亲自完成的,之所以基顿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创作电影,源于他对这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但是基顿的整个职业生涯却不如卓别林幸运,在1926年基顿自导自演的史诗级默片《将军号》票房失利之后,基顿逐渐失去了对电影创作的掌控权,与好莱坞巨头米高梅签订一份长期合约后,他逐渐沦为了制片体系中一名普通的喜剧明星,从此基顿的才华,也和他青春不再的年华一样,蹉跎于整个影史当中。

但是基顿冷面热肠,亲力亲为的表演方法却影响深远,以至于到了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圈中的两位头号巨星成龙、周星驰的表演方式,均受到基顿的影响。而基顿和卓别林在晚年的时候,曾合演过一部名叫《舞台生涯》的电影作品,此时的电影已经进入了有声彩色电影时代,在这个已经不属于两位对手的年代里,两个曾经电影史上伟大的对手,终于不再被既生瑜何生亮而感到困扰,然而经典的艺术是永恒的。相信即便是千百年之后,人们依然能够在银幕上感受到基顿和卓别林的伟大。而如今他们留给电影史的,就好像基顿在短片《稻草人》中的这个精致的背影一样,虽然微妙微翘,却只是那个模糊时代的象征。

最早的默片,影史默片经典

《惊情四百年》与《诺斯费拉图》相比,哪部的艺术手法更让人惊叹?

   最近连续看了《诺斯费拉图》(1922)、《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重温了一遍《惊情四百年》三部取材《德古拉》的吸血鬼电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人们讲故事的能力都不看历史进程,只看个人天赋。四百年来人们写不出另一部《金瓶梅》,三百年来人们写不出另一部《红楼梦》,不外如是。

  所以,1922年无声黑白电影可以讲好一个故事,1979年技术前进了五十年未必能讲好,九十年代电影人还在创造经典。而正因如此,《诺斯费拉图》可以是经典,《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能成为垃圾,《惊情四百年》依旧可以称为史诗。

   三部电影说到底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基本轮廓改编自小说《德古拉》,均加入了不同的原创成分。这里不赘述剧情梗概,有意愿的可以去百度一下。说到改编程度,变动最多的无疑是《惊情四百年》,当然目前也是我心中的最佳。比起很多动辄上千的大佬,我的观影量不算太多,但是就我目前的认知而言,上个世纪以《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为代表的一系列哥特风电影,是我心中真正的哥特,其真实性和还原度是令我十分喜爱的。而慢慢踏入新世纪,诸如《范海辛》、《断头谷》(1999)的新哥特风,我实在是欣赏不来。当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确实是电影业一个前互联网时代所不可复制的高峰,现在懒惰的人们无论如何不会再像那样去拍电影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或许是大师的加持,加上各方面综合的原因,《惊情四百年》成就了一部既严肃又浪漫的吸血鬼史诗,I like it .

  而《诺斯费拉图》,1922年的技术水平,能拍出这样完整清晰的故事,同时演员实力和编剧调度方面丝毫不落后于后世许多电影,不得不说是十分出彩的。当然,这部电影最让人钦佩和敬仰的,恐怕不是导演,也不是编剧,而是传奇的男主角。这名深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主义,让自己活在黑暗阴影之中,完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吸血鬼真正应该拥有的特质。甚至因为这部电影,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谣言,就是男主角本身就是一个吸血鬼。这哪怕是个谣言,在我看来,却像是是对一个演员最大是褒奖。而作为一部无声电影,所有对话都得通过文字像PPT一样去呈现,却依旧能让我觉得生动,真实,整部电影完整流畅不让人觉得生硬,我觉得这也算是那个时代电影人的伟大

   而最让我失望的,就要数这部连阿佳妮都拯救不了的《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了。比原作晚了五十年的翻拍,有了更加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各色道具齐备,却像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取其糟粕,去其精华”。这部电影,前期剧情几乎可以算是对原作的完全模仿,就好像是加了一个配音而已,但是演员演技和剧情流畅度反而不及前作。相反,整部电影充斥的这种甚至算不上致敬,而就是活生生赤裸裸照葫芦画瓢,还画不像的感觉,令人观影过程十分糟心。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差不多长度的电影,在有声(省出大幅度时间)且删去原作部分剧情的情况下,却反而讲不清楚整个故事,完全理不清楚电影思路,所有改编点又皆是无来由没有合理性的意淫。可以这么说吧,没有阿佳妮,我哪能坚持看完啊。说实话,一开始,我看了看《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豆瓣评分7.8,甚至是带着瞻仰的眼光去看的。但是电影结束后,除了阿佳妮的美貌,无疑是浪费了我两个小时。

   德古拉作为最负盛名的吸血鬼,经过最早《德古拉》小说的宣扬,和后来无数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以我们心中一个神秘吸血鬼形象流传下去,而诺斯费拉图,恐怕却只能在《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之后就消声匿迹了吧。说起来,诺斯费拉图这个形象本身就是德古拉的变种,当初《诺斯费拉图》就是因为没有买《德古拉》的版权而刻意这样改名的,甚至让这部影史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因此蒙尘几十年,但是这依旧不能改变《诺斯费拉图》在电影史中的地位。不过也算给后世一个烂大街的经验,小说改编电影一定记得买版权!

最早的默片,影史默片经典

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是那一部?那年拍摄的?

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戏剧纪录片《定军山》,此为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谭鑫培主演

剧情是曹将张郃攻打葭萌关,老将黄忠向诸葛亮讨令拒敌,诸葛亮因他年老而不允,黄忠当场舞刀、断弓,于是讨得令箭杀退张郃,并乘胜攻占曹军屯粮之天荡山。黄忠愈战愈勇,又智斩敌大将夏侯渊,夺取了曹军重镇定军山。

中国电影一经问世便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也许是天作之合,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居然是与国粹京剧的结合,剧目竟然还是颇具象征意味的《定军山》,一代名伶谭鑫培也就成为中国第一位涉足影坛的表演艺术家。

所以,尽管这部只用一架手摇木壳制摄影机摄制的无声影片已无拷贝可观,但其在电影史上的显赫位置却是独一无二的。

扩展资料:

无声电影历史

有声电影诞生初期,这些默片艺术大师对有声电影的出现产生过强烈的贬斥和抵触情绪。的确,早期有声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幼稚,曾对默片蒙太奇艺术的精妙产生过不良作用。

但随着它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发展、成熟,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电影发展的方向,许多默片大师也开始尝试有声电影的创作。

无声电影,亦称“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电影诞生之后,由于电影声音技术的局限,早期电影是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的电影。

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无声电影多采用单画面的字幕来表现重要对白和音效,故也称“默片”。有些院线在电影放映时,会在现场由音乐家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即兴伴奏。

到了19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发明,《唐磺》(1926)、《爵士歌王》等影片开始在部分地采用有声技术,使当时的观众非常震撼,无声影片注定要被有声电影淘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