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老电影风花雪月,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片头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300更新:2023-02-08 02:58:34

#百年影史#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当然离不开邵氏电影了,那一句“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标语已成为无数港片迷最熟悉的开场白了。与其说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如说这是邵氏电影公司全盛时期霸主地位的标志。据说那时候的邵氏电影占据了香港影坛的半壁江山,生产了上千部电影,为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邵氏从创建伊始,就对武侠电影的发展情有独钟。但风月片也是邵氏电影发展的一大特色,尤其以“风月一绝”李翰祥的创作,最为深入人心。

1972年上映的风月喜剧《大军阀》,虽说剧情讲的是民国军阀的奇闻轶事,但在那个遮遮掩掩的时代,满屏幕搔首弄姿的风月佳人一下子就开阔了人们对女性美的认识,成为了当时香港三大卖座电影之一,成为了邵氏风月片潮流的起点。开启了邵氏和香港电影的风月片浪潮,也让邵氏坚定了风月片这条全新的生财之路。

当时邵氏的风月片以“大胆”而闻名,之前的港片在情爱方面还有些羞羞涩涩,但邵氏的风月电影毫无掩饰地展示了女性之美与两性之乐,极大地突破了以往的尺度和观众的心理极限。所以之后的邵氏风月片便一发不可收拾。像《爱奴》、《金瓶双艳》、《声色犬马》,《风流韵事》、《唐朝豪放女》等虽然都是略带情色元素的电影,但都属于精品佳作,哪怕是放到现在也是百看不厌的。

邵氏的风月片对后世的港片影响深远,也让“性”一度成为香港影坛的特色题材。据说当时很多影迷的性启蒙都是从邵氏的风月片中学来的。在那个特殊时代,邵氏的风月片为什么能够独树一帜,取得成功呢。

时代背景的影响

邵氏风月片的繁荣时期是70年代,那时候也正是西方“性解放”意识兴起的时候,恰好赶上了香港电影开始从社会教谕追求感官刺激的转型阶段。再加上当时的香港尚处于英国的殖民状态,受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政治文化没有那么紧张,在电影的创作上也相对自由、大胆一些。

题材的选择

当年邵氏风月题材多取材于民间曲艺、历史宫廷等传统中国古典文学题材。不仅保留了老辈艺术家在国学上的文学底蕴,还突出了东方电影的古典美,使作品里总会满溢出浓厚的传统风情。

拍摄手法的运用

邵氏风月片喜欢将中国传统民俗、旧时风物、市井风韵和背后的伦理精神都融入到电影作品之中。这种触景生情的拍摄手法更容易被观众接受。譬如,在《金瓶双艳》里,整个布景道具人物服饰,都与小说原著的元明代背景契合。《鬼叫春》中花家驿的水车茅屋,《风流韵事》中雕栏画栋的西门大宅,都遵循了原著特点。通过对场景细节的追求,烘托氛围塑造人物真实感,重现了传统故事里的古典意境。

演员们的大胆付出

在那个连在公开场合牵手或是轻吻脸颊都被视作离经叛道的年代,演员们是顶着多大的压力抛开世俗的观念才有勇气解开衣衫的。演员们的大胆付出为当年保守的华人社会带来了莫大震撼。也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不管是为满足观众对情爱的欲望,还是为了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邵氏的风月片都有深刻的禅意和借古喻今的意义。既有香艳的镜头,也有高深的佛理禅意。有情有性,精致唯美才是真正的邵氏风月片。

邵氏老电影风花雪月,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片头

风花雪月电影剧情

首个故事讲述柳宣教(姜南)策划了一个破玉通禅师(岳华)“色戒”之奇计,找歌妓红莲(余莎莉)向玉通大施色诱攻势。

第二个故事讲述少女玉华(邵音音)之母冯孙氏(陈萍)欠下九尾狐(王莱)一笔钱无法偿还,被逼做妓女还债。后冯孙氏因性病死去,遗下一笔债务以及殓葬费须玉华偿还;玉华无奈,只好踏上母亲所走过之路……

两段式的风月佳品。第一个故事看似禅味十足,却用戏谑的口味道出,意味深长;第二个故事稍显直白和说教,但叙中叙的讲诉方式却没有大乱阵脚。本片的好多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邵氏艳星倾巢而出。

翰祥拍风月片比王晶之流真不知精彩多少倍。《风花雪月》上半部分挑衅佛教的戒色,还不遗余力地讲解一番佛教的渊源;下半部分貌似取材自老舍的《月牙儿》,拍得悲天悯人、如泣如诉,其中有大量篇幅描绘市井民生,细致逼人。李翰祥古典功底实在深厚。上半部分妓女红莲色诱玉通禅师之前,一个性感寡妇被一帮一辈子没见过女人的糙老爷们团团围。

邵氏老电影风花雪月,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片头

出品必属佳品下一句

这是一句网络用语,没有下一句,一般格式为“某某出品,必属佳品”。

如:

1、邵氏出品,必属佳品。

2、正午阳光出品,必属佳品。

常用网络用语:

1、yygq:阴阳怪气,不直接说出想法或者意思,却用一些词来含沙射影指责或暗示某些人或事,有一些小人的意思。

2、u1s1:有一说一,有一说一是用来反驳用的,并且还是有理有据。

3、xswl:意思为“笑死我了”,一般用于搞笑事件的评论。例子:昨天某某走路踩了狗屎,他还以为是巧克力,哈哈哈哈,xswl!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