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青藏铁路精神「发现青藏线的精神力量」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32更新:2023-02-08 21:33:19

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虽然目前我还没有上青藏线去走一走,但通过韩红的《天路》也隐约感受到她的故事,而这次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与小孩子一起观映了电影《青藏线》,仿佛将我们带到从未体验的精神世界。

《青藏线》,2007年10月上映的,影片内容大致介绍了,五十年前,冰雪茫茫的青藏高原上,一队年轻人将木桩定入冰雪。开始了一个把铁路修上世界屋脊的梦想。但梦刚刚开始便夭折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一位年轻的勘测队员永远留在了雪山之中……二十年后,他的遗子于明远随着铁路大军再次向青藏铁路发起冲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将铁路铺到了昆仑山下,却不得不再次停了下来。昆仑山无情地吞没了于明远的战友,也埋葬了他的初萌之恋……时光又飞逝了二十四年,正是壮年的于明远率领着千军万马再次走上青藏高原,开始了青藏铁路的最后决战。横在他们面前的是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恶劣的气候和世界级难关冻土,惊险的滚地雷、山崩和地震时时威胁着他们。高原病专家初冉冉的到来,加强了人身的保障,高压氧仓等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使效率大大提高。而更使于明远惊讶的是初冉冉与当年牺牲的初恋战友长得一模一样……影片通过中国三代铁路人前仆后继得悲壮历程,展示了世界最难的青藏铁路几经沉浮,最后实现了中国人九十年的伟大梦想。(摘自电影简介)

故事情节简单,情感丰满,力量十足,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发现她的内涵,从贯穿整个故事的几件关键物品开始吧。

关于理想,物件小火车模型,炮弹壳手工打造的小火车模型是故事的主人翁于明远的父亲留给他的遗物,也是毕生奋斗的梦想,他赋予了人生理想并非简单金钱来衡量的崇高性,虽然有许多人半途而废,而他的父亲当年为了把吃苦当着荣誉,一根木桩上刻写的理想成为了那一代人的墓志铭,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关于爱情,物件口琴,于明远对于朦胧战友初恋爱情的显现,却因地震(恶劣环境)打破了一切,尤其是在未知情况下,跑去拿完口琴却成了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终生自责,这显现了当年崇高的爱情观与战友情。

关于亲情,物件手持摄影机,是记录了许多建设者们在激情理想过后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与工作的无奈,与片中八月中秋排队打电话形成呼应,手持摄影机还记录了许多高原生态动物的情况,与小女儿吖吖学语,认识动物,试问高原有飞机高吗~感人至深。

关于自然情,物件奶瓶,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瓶子,是救助落单藏羚羊的救命稻草,给藏羚羊打针,给藏羚羊让路、停工,尤其是有救人命与藏羚羊迁徒相冲突时,高原精灵丰富了藏族人的精神信仰,让汽车改马,绕道而行,将冲突解决得完美的自然生命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民族情,神圣哈达不仅寄托了藏民的信仰,古有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现有藏汉一家的民族情怀,通车后藏民骑马追火车献哈达,内心的感激、喜悦之情跃然片中。

……

1912年,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出青藏线的设想

1956年,中国政府对青藏线进行正式勘探

1961年,青藏铁路停建

1974年,青藏线第一期开始建设

1978年,青藏铁路再次停建

2001年,青藏线再次开始全线建设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从1956年开始正式勘探并建设的青藏铁路恰好1956公里。

三代人用60年完成了我国95年的梦想,现在也许时代不同了,一个4岁孩子的父亲刚回到家里,一身疲惫却被4岁的女儿逗开心了,爸爸问:你长大了想干吗?女儿说:当幼儿园老师、校长。女儿反问爸爸:你长大了呢?爸爸回答:我想当小班学生。

言语童真却反射出成人世界的不易,相信青藏线的精神力量能洗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带去一片净土。

追寻青藏铁路精神「发现青藏线的精神力量」

青藏铁路精神的精神内涵

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青藏铁路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总结了青藏铁路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经验,充分肯定了铁路建设者们的伟大创举和建设奇迹,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实质,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共创伟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1800多个日日夜夜,5度炎夏寒冬,十多万建设大军在“生命禁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青藏铁路建设者以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拼搏奋斗,开拓创新,攀登不止,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新的丰碑,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青藏铁路精神,是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世界屋脊上广大铁路建设者用青春、热血和汗水,谱写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青藏铁路精神,它是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从走入高原的第一天起,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的口号激励下,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长期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展现了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主义信念和豪情,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非凡业绩。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饱含着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青藏铁路施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世界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施工难度之大,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史无前例。历经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青藏铁路大军不畏艰险永远向前,决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让步。正是这种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鼓舞着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饱含着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国内外没有成熟经验可直接应用的情况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青藏铁路冻土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运营管理及旅客卫生保障等方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只要坚持不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就能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饱含着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青藏两地干部群众、设计施工各部门、各单位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争挑重担,共担责任,形成了一切为铁路、全力保成功、齐心干事业的生动局面。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团结协作,服从大局,同心协力,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力量所在。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象征。十多万青藏铁路建设者在世界屋脊上,筑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新高度。建成青藏铁路这一壮举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青藏铁路精神将永远光耀神州大地。这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是激励我们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追寻青藏铁路精神「发现青藏线的精神力量」

青藏铁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青藏铁路精神

青藏铁路精神这笔精神财富弥足珍贵,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使之深入人心,成为鼓舞干部群众拼搏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实质,深刻总结了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经验,篇幅不长,思想精深,对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青藏铁路精神应当在各行各业大力弘扬。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觉悟、统一思想上,引导干部群众深刻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青藏铁路精神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学习领会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真正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增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大力学习宣传与青藏铁路精神紧密相联的先进典型。青藏铁路建设者在“生命禁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这些先进事迹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学习宣传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
要把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与学习、宣传各个地区、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青藏铁路精神与各地干部群众在奋斗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一致的、相通的。天津干部群众在十几年的建设发展中就形成了危改精神、女排精神,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精神动力。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要与各个地区、各条战线的宣传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总结好干部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宣传好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
要引导干部群众把青藏铁路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学习青藏铁路精神,要联系实际、促进工作,把蕴含其中的为国拼搏、无私奉献的境界,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气概,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的精神,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一心、共创大业的品质,发扬光大,身体力行,融入到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去,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洪流中去......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