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上映,棒球励志片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942更新:2023-02-16 06:45:32

这是一群父母或早逝、离异,或无人照顾的“事实孤儿”和问题儿童;这是一个关于他们参加世界顶级少年棒球比赛,通过棒球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关于这群孩子的真实故事,被这部名叫《棒!少年》的纪录电影讲给了大家。

11月19日,爱奇艺和大象点映在北京宣布:在2020年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最佳纪录片”和“观众选择荣誉”两大奖项的《棒!少年》将于12月11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红星新闻记者曾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看过这部影片,尤其对“叛逆少年”马虎印象深刻,电影展示了马虎等孩子的成长之路,既有棒球比赛的热血画面,又有教育意义。

本片被称为“非常适合带孩子去看的一部真实电影”,片中少年们通过棒球训练收获的成长与蜕变,可说是体育育才的生动例证。父母们可以从影片中得到诸多启示:如何成为孩子的好导师,正确发掘孩子的天赋和优势;孩子们也将从这群野草般的同龄少年身上获得激励,焕发斗志。

《棒!少年》剧照(图据片方)

他咬牙切齿地说——

“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

“我看了影片以后,觉得自己变了。”在今年举办的14届FIRST青年影展首映活动现场,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影片主演马虎站姿笔直,彬彬有礼。《棒!少年》中,马虎曾跳着抖音网红曲《摩托摇》满大街跑,曾是同学眼中的“老大”,连教练都称呼他“虎哥”。

棒球少年马虎(据预告片视频截图)

影片《棒!少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北京市郊的“强棒天使棒球基地”里,一群少年在70岁老教练张锦新的带领下练习棒球,他们喊这位前棒球国家队教练“师爷”。少年马虎的到来打破了宁静,他在队中淘气打闹、拉帮结派,成了队员和教练的眼中钉。

惹是生非就是马虎的日常,上课前马虎要闹着把粉笔吃下,整个教室的孩子都看着他起哄。

“我打架就从来没怕过!”马虎出生在宁夏,三个月大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跟着奶奶长大。他经常和别人比胆量,“一人一个指头就放在这里,一刀全部下,你敢吗!”

马虎(据预告片视频截图)

老教练讲课时,马虎不认真听讲,蹲在板凳上做鬼脸、翻白眼,把大家都逗笑了,后来他被罚停训一星期。马虎还经常和别的队员发生摩擦,火气上来时,经常拎着棍子冲到寝室横扫一番。

有一次因为不听话被教练罚站后,教练说要把别的队员“训练成一匹狼”,马虎听到后,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

在基地里,和马虎一样有着心理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来自残缺家庭,几乎都是“事实孤儿”(指父母没有双亡,但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的儿童)。这家棒球基地专门招收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免费接受棒球训练和文化课教育。

马虎(据预告片视频截图)

虽然冲撞得火花四溅

但他们爱上了棒球,也收获了成长

马虎身体基础很好,爆发力强,性格外向,老教练想把他培养成接手。但马虎不喜欢这个位置,表现起伏不定。

有一天,老教练把队员召集起来,宣布了一条好消息:“我们争取到一个世界性的比赛,15个队员将拥有赴美比赛的资格,谁表现好,谁就可以去”。那是2018年,球队受邀作为亚太区唯一一支代表队,赴美参加2018年PONY世界大赛U11 Bronco组决赛阶段的角逐,这是中国棒球历史上首次直接获邀代表亚太区参加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

马虎想去。他努力表现,最终如愿赶上赴美末班车。虽然最后比赛输得很惨,但孩子们却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不少。他们慢慢喜欢上了棒球,更收获了自己人生的成长。

马虎(据预告片视频截图)

训练这群“困境少年”的,除了师爷张锦新之外,还有基地的创办者之一、中国棒球国手孙岭峰。孙岭峰曾和朋友一起做棒球公益活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做短期的棒球培训。他发现,这些孩子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他们比一般孩子经历得多,不怕摔,能吃运动员的苦,但缺少的是机会。

孙岭峰的运动生涯中也曾遭遇坎坷。他7岁开始打棒球,那会他球打得不好,因为个子矮,没有被北京棒球队选中。后来,他通过艰苦卓绝的练习,终于成为棒球国手。

孙岭峰和棒球少年们(图据片方)

另一位片中主角小双是棒球队的“元老球员”和主力投手,他心思细腻,对未来满是怀疑和不确定,曾偷偷从基地出走。小双和马虎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基地里,不同心性和习惯的孩子在一起生活、训练、争执,冲撞得火花四溅,但同时他们也渐渐成长,并发现自己从来不曾知晓的巨大潜力。

《棒!少年》拍摄历时两年,剪辑耗时近三年,影片细腻地记录了少年各自的成长和转变,其中关于个性与命运、机会与选择、原生家庭与出路的思考,激起观众丰富的情感共鸣。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编辑 乔雪阳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棒少年上映,棒球励志片

《棒!少年》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纪录片,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这是《棒!少年》,影片全素人出镜,没有一个演员参与,镜头对准了一群身世困窘的孩子,用三年时间,剪辑了近40个版本,讲述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成长故事。但就是这样简陋的阵容、质朴的故事,却让银幕前的观众们为之动容。令人好奇的是,这样一部影片背后的创作者,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一、做一个桥梁式的动作

许慧晶承认,大学时代还是会有些理想主义,“那时候肯定会有啊,因为你还年轻嘛”。彼时,他的创作还停留在自我表达阶段,身为广州美院的学生,他能够获取到的手段非常多,许慧晶最终选择了纪录片,“这样的方式可能更适合我们来表达”。与传统媒体人不同,用许慧晶自己的话来说,他最开始接触自我表达,“是从视觉层面、从概念层面开始”,因此,他判断自己想要的表达方式可能更加综合。

因为许慧晶自己也是农村出身,所以他将乡村议题视为自己的“创作土壤”。早在大二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思考“良性创作”的可能性,为了培养自己在乡村议题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关注方法,他制订了一个拍摄计划:以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别的乡村人为拍摄对象切入,做出一个社会切面,以此帮助观众去体会乡村的变化以及困境。

也正因如此,许慧晶的记录片可以明显看出祖辈、父辈、后辈的划分。“做一个桥梁式的动作”,这是许慧晶寄托在纪录片身上的愿望。在他看来,人们在城市生活久了,对乡村的了解越来越少,隔阂也会由此产生,而自己的纪录片或许可以成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沟通的窗口,“提供一个互相认识、互相理解、相互包容的一个媒介,我觉得也是不错的”。

二、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虽然思路很清晰,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会觉得做起来没意思”,许慧晶对娱乐产业回忆道,“几乎每做完一个纪录片,都有点不想做了的想法”。而之所以觉得没意思,或许来自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于许慧晶团队来讲,拍摄纪录片始终在投入产出方面无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对于拍摄对象来说,许慧晶从大二就在思考,创作层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不仅仅是呈现现实,而是为拍摄对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也始终没有实现。

许慧晶感觉,这比纪录片的节奏要快得多,也正是这段时间,“消化了我们很多的理想主义”。他接触了很多社会不同的面,对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变化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从站在自我角度去理解世界,转向了,站在世界本身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他用余华的那句话来形容这种感受,“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三、关于生命的故事

虽然身在媒体平台,但许慧晶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并没有丢。没过多久,被创作欲驱使,他又重新回到纪录片的行业,之前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他经历过很多次。幸运的是,这一次之后,他很快遇到了《棒!少年》这个项目,遇到了强棒天使基地的这群孩子。

这是一个正在寻求改变命运的群体,当中每个人都来自不完整甚至异常窘困的家庭,他们不仅仅需要被记录,更需要被关注,甚至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这和许慧晶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一直在寻找的也是这样一群被拍摄对象,需要他用他的纪录片带去更多可能性。

棒少年上映,棒球励志片

《棒!少年》的国家

《棒!少年》的国家是中国。《棒!少年》摈弃了国内纪录电影的一些陈旧套路:长镜头、手持、低光照、灰色题材、主观性太强等等,反而在机位选择、构图设计和素材编排方面非常大胆成熟,在运动画面的运镜方面甚至不亚于商业电影的水准,这就太令人惊喜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