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 经院哲学「奥古斯丁与经院哲学」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37更新:2023-02-16 16:46:32

奥古斯丁(354.11.13- 430年8.28)基督教早期神学家,教会博士。其思想影响了西方基督教教会和西方哲学的发展,主要著作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但财产不多,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奥氏的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很关心儿子的前程;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祷,她对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儿子深恶痛绝。神曾藉异梦指示,使她坚持信心的祷告。奥古斯丁有两种性情;一种是放肆于性欲之‬中的性情;一种是专诚向上,追求真理的性情。也许父母双方的品性,都遗传到他一个人身上。因此,奥氏的心灵深处成了善恶剧烈斗争的战场。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的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奠基者。其中《论三位一体》更是经典之作。

上帝创世说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赋形于质的工匠,神只是创造了事物的形式,而事物的质料却是原来就有的。后者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世者,他认为上帝创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什么‬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需要,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

奥古斯丁在书中写道:你创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为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创造宇宙,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创造宇宙的场所。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这种不由你创造而你借以创造其他的工具,又从哪里去得来的呢?哪一样存在的东西,不是凭借你的实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话语、创造万有。

原罪与救赎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的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上帝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善之本体上帝。最初的人是纯洁无邪的,但是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人性就被注定成为有罪的和邪恶的。原罪注定人类的先验罪性、邪恶本质和必死命运。人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一部分人的意志重新获得自由向善的能力,摆脱必死的惩罚而获得灵魂的永生。这就是救赎。

光照说‬

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真理。他认为,由于灵魂本身就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在被造的心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真理的成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理性对真理的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经验的刺激,而是依靠上帝的光照。

三位一体

基督教史一千多年,思想家众多,其中最重要的这一位‬:奥古斯丁是人们了解西方哲学、西方思想不能跳过的人物。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开创者。欧洲中世纪主导的哲学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前身就是教父哲学。下面认识一下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的主要思想:

律法叫人因知道犯罪后果而不犯罪,恩典是让人知道行为本身的对错,而不做错事,而不是因为畏惧后果而不去做。

人应当追求高一层的美好事物而不是低级的肉体的欲望和快感。比如男女交合的目的应是繁衍后代,而不应是因为肉体的快感。世界上的人都因男女交合而生,没有人能逃脱对肉体快感的享受,所以带有原罪。所以耶稣从童女所生,不带有原罪。

亚当与夏娃本身追求的是精神上美德,在被引诱吃善恶果之后,眼睛明亮起来,知道了羞耻,应该是指有了肉体对物质世界的感官,比如眼睛看到好看的东西,鼻子闻到香甜的气味,也从此被肉体的欲望所主宰,开始追求低层次的物质欲望。

自由意志有两方面,有从善的意愿也有从恶的意愿,当一个人自由意志选择从善时,这个从善的念头是小而软弱的。但使这个意志强大的是造物主在我们心里的运行。所以三千让我们去了解彼得从软弱的小信到坚定的信念所迸发出来的力量。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是造物主赋予它的。所以《圣经》里面常说,以自己的行为来荣耀主,把一切归于主。

自由意志与造物主的全知:当人的自由意志选择善时,造物主会坚定你的善念,以达到他的目的,当自由意志选择恶时,有两种可能。第一种造物主,会坚定你的恶念,第二种造物主会使你的恶念转变为善念。但造物主永远不会把你的善念转变成恶念,因为造物主不是不义的。

拣选:被预订者蒙召成为选民,他们远在世界创立以前就被拣选了;上帝不是因为预先知道他们会相信并成为圣洁才拣选他们,而是为了通过拣选,让他们成为信众和圣洁的。正好倒了过来。

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开篇立论里就说:

世俗的生活终究是会瓦解的。

上帝之城才是永恒。

我们不仅仅是罗马的公民,而我们更是上帝的子民。尘世间的地上之城,不过是我们说走就走,肉体浪荡的、漂泊的暂居之地。天上之城才是我们永恒的家。

无论此生此世我们在人间相爱,在人间战争,互相杀戮,我们终究会团聚于上帝为我们创造的天上之城,接受末日审判。好人将会得到报偿,恶人终会受到惩罚。像《理想国》里年轻时做过伤天害理的克伐洛斯,像那个追求强者利益赢者通吃,欺欺霸霸的僭主色拉叙马霍,终究会在末日审判中被惩罚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未报,时辰未到。

最好的生活是善。

而得到最好生活的事情本身,不依赖罗马城。无论你是在罗马,还是在印度,或‬还是在中国,只要你的信仰上帝,虔诚地信仰他,臣服他,忠诚他,你的灵魂终会被救赎。

浪子回头也是可以的。

问题又来了,如果上帝是爱我们的话,为什么要创造天上人间两座城呢?为什么不直接把人间变成天堂呢?

如果上帝是全能而且全善的,那么,为何上帝创造出的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上帝允许恶的存在?

奥古斯丁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是:

恶来自于我们的灵魂。而灵魂都是不完满的,都曾经败坏过。

我们的灵魂有两种爱。

一种是爱自己的。一种是爱上帝的。

只爱自己的灵魂是自私的,庸俗的,尘世的,像地上之城上的凡夫俗子。我们在人间走一遭,都带着亚当夏娃的原罪。这样的灵魂是罪恶的。是毁灭的。就像克伐洛斯那样追求自私自利,追求自我的名利双收,但终究会在临时的时候害怕死亡,害怕末日审判的。

看清楚自己是什么之后,把爱全然奉献给上帝的。愿意遵守和上帝之间的约定,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博爱和平的好人。做一个被神庇护的好子民。

只爱自己的灵魂在天上会受到惩罚。而爱上帝的灵魂会受到奖赏。

为什么会有恶?

恶来自于只爱自己的灵魂。

为什么上帝不把人间变成天堂?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

从爱自己到爱上帝,这是一场考试。上帝对人间的一场考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救赎的。只有真诚的忏悔,而且是浪子回头的人,或一直忠诚的人才能得到救赎。

恶是人间的一场历练。苦也是。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给当时的基督徒一剂有力的强心剂。

让他们在当时重创的罗马城里渐渐恢复过来。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不仅眼下的世俗生活,还有诗和远方的天上之城。

上帝在天上等我们。我们先在人间历劫。

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论美与适合》,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的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学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

《忏悔录》是一部忏悔形式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大约创作于圣奥古斯丁升任主教之后。全书共十三卷,概述了奥古斯丁对其一生罪过的忏悔及皈依基督信仰的心路历程,内容包括赞美天主、少年事迹、母亲病逝、思想斗争、信仰转变、一心皈依等要素。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九卷为自传性质的部分,第十至十三卷为第二部分,其中第十卷是审视著书时的思想状况,第十一至十三卷则为对《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一章的个人诠释。本书两个部分的内容并非十分连贯,所以学者推测,奥古斯丁的本意可能是,创作一部逐章诠释《圣经》的伟大作品,却因为种种原因只完成了《创世纪》一章,而第一部分的自传内容则类似于为这部书所作的序。这种假说十分合理。一直以来著名传记文学作品不断出现,但找出一部不替书中人物文过饰非,不为自己扬善隐恶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至于专门以贬责自己,暴露自己罪行和弱点为内容的传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也许是基督教文学作品中仅见的一部。

奥古斯丁 经院哲学「奥古斯丁与经院哲学」

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是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不是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出生于古罗马的奥古斯丁不是当时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奥古斯丁,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天主教译为圣?奥斯定,出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亚王国,奥古斯丁曾是一名摩尼教徒,皈依基督教后,成为基督教早期神学家,教会博士。

奥古斯丁 经院哲学「奥古斯丁与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

德尔图良生于北非迦太基城(今突尼斯附近),是罗马帝国驻北非军队的一个百夫长的儿子,原是异教徒,约于195年皈依基督教。

德尔图良认为,上帝早在宇宙形成以前就存在了,上帝的“逻各斯”借给了童贞女玛利亚,玛利亚感受了圣灵而怀胎,于是“逻各斯”就转成肉体的耶稣出世,玛利亚也就成了圣母,而圣父、圣子、圣灵是统一的,即三位一体。

他说到婴孩的无辜,但或许臆测这只是在相关的意义上说的,因婴孩没有实际的犯罪;他也不否认自由意志,虽然他将人的有效性减至最微的程度,但有时他所用的语词有重生的合作说的意味,意即在重生上神和人是合作的。

德尔图良只能代表拉丁神学的最初阶段,他的言论中仍然带着希腊教父教训的色彩。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认为,只有上帝是永恒的,完美的。上帝创造了除自己以外的一切。圣父、圣子、圣灵这三者不是三体而是一体,不是三个神,而是一个神,这个神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

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

扩展资料:

经院哲学又名教父学,经院哲学作为中世纪鼎盛时代的最高精神成果,是伴随着学术的伟大复兴而出现了理性主义的产物。当然,理性主义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并不是基础和目的,而是作为方法和工具。

神学与逻辑的结合既深化了神学的内容,同时也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学问题、概念和命题,从而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和哲学风格,使基督教哲学由早期的教父哲学发展成为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教父学把信仰凌驾于科学之上,贬低理性,反对探索自然规律,钳制思想自由,不仅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自然科学知识遭受冷落,后继乏人,更严重地阻碍了自然科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陷入了盲目信仰的深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父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尔图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古斯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