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电影怎么拍,三体什么时候拍的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595更新:2023-02-18 02:54:10

IP改编从不会少了争议,何况它是《三体》。首先强大的书粉这一关就备受考验,跟着还有科幻题材、原著人气所吸来的关注度,注定又是一轮过关斩将。

所以剧播第一天的这条网友评论传得那么火,“终于理解了,在产房外等着孩子出生的父亲是什么心情。”被全民“接生”,除了这部剧版《三体》也是没谁了。

万众瞩目便意味着万种声音,这倒是在情理之中。只是现在讨论的声音,形成了这么一种以往少有出现的、蛮有意思的现象:针对《三体》的评价非常两极化。

本该很挑剔的书粉,这回满意得不行,狂赞剧太懂原著党了。但是这种“懂”,落到没看过书、直接追剧的观众眼里,则成了“不友好”“看不懂”。

看来,《三体》影视化要拿高分,比我考上物理科研人员都难。我就想问一句,无论是所谓的“完全抠书”还是被质疑的“看不懂”,对剧版《三体》是公平的吗?

1.

在《三体》拍摄纪录片里,对导演这句话印象极深,说早在自己介入前,制作方已经开工三年了。那三年里,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剧本打磨。

按制片的说法,剧本磨过很多版本,包括想过要不要加重科幻感。原著《三体》一共有三部曲,这部剧版选取的是第一部《地球往事》。

这是最贴现实的一部,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的过招才刚开始。所以它的科幻元素不是依靠特效轰炸来体现,如果拍成超现实的未来科幻剧,反而走偏了。

思来想去,最终定下改编风格:“回归《三体1》特有的现实主义基调。”

注意,“回归原著”并不代表现在被粗暴解读的“一板一眼抠书”。它更该被理解为一种主创尊重原著的态度,然后在尊重的基础上,做一些丝滑又聪明的改编。

比如原著的汪淼有一个儿子,剧版改成了女儿。

这处看似不起眼的改动有什么用意呢,看到叶文洁的女儿杨冬自杀、汪淼登门探望这一段就懂了:两个都是有女儿的父母,在这个时刻更能惺惺相惜。

再说杨冬自杀这个情节,剧版也是做了处理的,且处理得更妙。

毕竟真的按“抠书”来拍的话,剧一开始就该是史强上门“抓”汪淼到作战中心开会,会上,才引出杨冬自杀的消息。

这种顺序,写成文字能接受,“直译”成画面很难不觉得突兀。所以剧把自杀先拎出来,作为引子放到开头。有了这个引子才一环扣一环,有了后面的展开。

这种位置的小调动,不仅满足了开篇高能、戏剧感十足的追剧需求,也使得剧的叙事变得流畅、自然,结构和层次也更分明。

类似这样的微调,在剧中其实挺多。它高明就高明在,轮廓上没有破坏原著,令原著党放心,同时把“书如何翻成剧”做得毫无生搬的痕迹,追起来特舒服。

2.

事实上,从文本到镜头画面,这种事本身也没可能完全地复制粘贴——压根就不是一类艺术表达形式嘛,文本调动的是阅读想象,剧打造的是一种视听空间。

翻拍剧能做到“把阅读想象视听化”,紧扣原著的调调,贴合原著的弧光,这已然是成功的翻拍。与其较劲剧版《三体》抠不抠书,不如看它是否抠准了书的气质。

而剧版《三体》比还原情节更可贵的,正是在于它还原了原著气质。

看过一段对《三体》原著的评价,说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刘慈欣把创作视角立足于宇宙,是从宇宙在俯瞰地球众生,同时赋予了难啃的科学某种哲学意味的浪漫。

就是说,怎么看,《三体》都不会是一刷即懂的。如果拍得浅显单薄了才叫翻拍失败。但这也不表示它是故作深沉的,是故弄玄虚的。

准确说,剧版《三体》是在一些处理手法上,稍微破了破国产剧一以贯之的操作,不那么表皮、常态,但又表达精准;更重要的是,那种表达也更对原著的味儿。

比如开播时,一部分观众认为杨冬自杀的情节交代得太粗糙,觉得这是书粉特供,没看书的话不太清楚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但其实,在书里,杨冬也着墨不算多。

反而是剧为了帮助观众可以直观理解,这位年轻有为的女科学家为什么轻生,做了一些细腻的填充:在第二至五集的片尾,都出现了与杨冬相关的碎片化信息。

信息或来自男友的讲述,或是她生活、工作的片段。当把它们一点点拼凑起来就会拼出杨冬自杀的动机:一个在车里都醉心写公式的科学家,科学信念崩了,人也就毁了。

当然,按普遍拍法,把一个角色的经历完整、直给地呈现出来,对观众来说是最熟悉的,对拍摄而言也是最保险的。但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呢,未必。

一部剧的含量非常丰富,故事是根基,除此之外还有表演、剪辑、运镜、配乐等等。是所有这些才共同支撑了剧的完整,滋养了剧的调性与质感。

像汪淼与常伟思关于“偶然”的谈话,虽然台词一字不落从书里拷来,但能契合书里的气氛,感同身受汪淼被什么力量震慑的心情,这归功于演员表演和画面烘托。

就《三体》而言,它也需要一点厚重的、立体的、需要细品的气息,来慢慢煲出“人类命运”“外星生命”这样恢弘的命题内核。

消化并感受这种命题的魅力,抽丝剥茧的耐心很重要。即使作为书粉,一开始追书的感受,也跟现在一些观众的追剧体验是一致的:不太好追,得费点儿时间。

但如果需要耐心,轻飘飘解读为“看不懂,好烂”,那原著获得的成就地位便就不存在了。剧版《三体》也一样,“看不懂”与“没拍好”之间不该是因果关系。

值得讲讲的是汪淼濒临崩溃,追问申玉菲关于倒计时真相这段。

纯粹按传统手法,一问一答推着走,或许是看得懂了,但对话背后的穿透力会严重打折。他们之间,其实暗含一种虫子与宿命的关系。

虫子渺小,宿命不可违,这要怎么拍才能拍出感觉?剧里是这么做的,当对话cue到重点时猛然停掉,插入几帧寓意很强的画面。

啊,看得人掉一身鸡皮疙瘩。但能说这种“古怪”的剪辑就是没拍好吗?总还是要打开视野,允许正确但可能“需要点耐心”的国产剧存在吧。

3.

其实,剧版《三体》不仅没拍得假大空,反而相比原著更贴近生活。

这从剧情、选角、服道化、场景等等,都肉眼可见背后怀抱的一种真正用意:剧版《三体》是一部有生活气息,与现实紧密关联,令观众人能代入的科幻剧。

比如拍东北大雪,就真的去漠河。拍科研机构,就必须实地取景。

一部剧,在时间空间的方方面面都做实了,故事才可信、有实感。而剧组最令人佩服的是,连角色也特别追求“实”,像导演说的,“选角标准就是能演出现实色彩。”

于是每一个角色,看起来都是我们身边会出现的普通人。汪淼妥妥一个知识分子,史强一看就是直肠子警察,老年叶文洁呢,没揭露真实身份之前,跟满大街的老太太无异。

从景到人,到吃饭、工作、带娃的生活日常都很写实了,真实世界的氛围造起来了,等来三体文明杀过来的一刻,才更具科幻的震撼,更能体会科幻的迷人。

这也是《三体》不同于主流科幻的地方。它很“狡猾”,不会一来就让观众置身科幻,而是选择一个很有亲切感的入口进入,再一步步滑向科幻,最终为科幻头皮发麻。

《三体》的路子,就不是狂舞特效的科幻剧,故事落点也重于讲人,人的信仰、情感与命运选择,是朴素的,也是惊心动魄的。

卡梅隆当年不都这么说吗,“《三体》要拍就是6部电影的量,否则拍不出深度。”它曾经也被定义为,国产剧再发展十年都拍不出来的科幻题材。

但是现在,这部《三体》撕掉了那些“不可能”的封条,历经7年被搬上荧幕,甚至比奈飞版更早一步与观众见面,且贡献了超出预期的水准,这还不值得激动吗?

再公平一点讲,这种级别的IP,敢拍,也踏踏实实拍出了吻合原著气质、样貌的东西,即使没获得每个人的认可,凭目前的表现,已经是为国产科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毕竟“完美”的IP改编并不存在,“完美”的《三体》只会永远活在期待与想象中。而眼下,我们太需要一部有分量的科幻剧打入市场,为“什么是中国科幻剧”开个好头。

或许,有了这个排头兵就会有某个参照方向,好作品才可能源源不断,市场才可以得到良性循环。非常庆幸这个担当是《三体》。

三体电影怎么拍,三体什么时候拍的

三体电视剧等三体人来了怎么拍

1、首先制片人需要用拉投资拉赞助的方式运行正常的拍摄开销。2、其次导演根据剧本中各个角色特点来确定每个角色由哪个演员进行出演。3、最后根据剧本走向进行拍摄。

三体电影怎么拍,三体什么时候拍的

三体二电视剧怎么拍

拍摄方法如下,第一部情节主要是铺垫,故事慢热的话,第二部从一开始就是强情节的。从罗辑跟叶文洁墓前对话之后,就莫名其妙被各种追杀,被大史救了以后就被带去联合国,然后面壁计划就开始了。其他三个面壁计划都非常宏伟和高科技,脑科技、量子技术、核武器,再加上章北海的野生面壁计划、每个都很反转,很有看点。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