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的几种方法修订稿子,文言文如何断句小妙招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987更新:2023-02-19 05:36:23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文言文断句,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断句:

一、借助虚词标志性词语断句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借助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容易。

(一)句首发语词:“其、夫、盖、唯、惟、且、岂、盍、斯、请、凡、且夫、今夫、若夫、至若、至于”等,常居句首,其前可断开。例如: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唐 韩愈《马说》)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西汉·刘向《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④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北宋 欧阳修《卖油翁》)

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句首时间词:“初、今、是时、昔者、向者、乡者、俄而、俄顷、已而、既而、未几、久之、少焉、少顷、顷之、有顷、方今、乃今”等,常居句首。其前可断开,其后一般也可断开。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清 蒲松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②众宾围座/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丈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未几/夫鼾声起······两儿齐哭/俄百千人大呼(清 林嗣环《口技》)(“既而”“俄”后不能断开)

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宋 苏轼《赤壁赋》)

(三)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乎、与(欤)、邪(耶);哉、夫”等分别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例如: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 李白《蜀道难》)

④君子病(忧虑,担心)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

⑤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列子·汤问》)

(四)句首疑问语气词:“安、胡(为)、何、盍、曷、奚、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和后面的词语往往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例如: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唐 韩愈《马说》)

②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杞人忧天》)

③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东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十四章)

(五)句首关联词: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句,“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文言特征可以断句。此外还有“或、况、且、苟、乃、岂、则、纵、虽、然、虽然、然则、然后、无论、是故、是以、于是、继而、而况、至若、岂非、纵使、向使、假使、如使”等,其前一般断开。例如: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北魏 郦道元《三峡》)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虽有嘉肴》)

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何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六反》)

(六)句首叹词:如“噫、嘻、唉、嗟、嗟夫、嗟乎、呜呼(哀哉)”等;前后都可断句。例如: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明 魏学洢《刻舟记》)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北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西汉 司马迁《鸿门宴》)

④呜呼/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唐 王勃《滕王阁序》)

注意:1、复音虚词“是以、以是、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何以、孰若、至于、足以、然则”等断句时应保持完整,不能分开。例如:

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②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

2、其它虚词:“以、于、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如:

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③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标志性词语有 “曰、云、言、谓”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表示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之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出问者、答者,准确断句。例如:

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时间词、对话标志、谦称)

②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标志性词语(对话标志 人称代词、疑问语气词)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司马迁《鸿门宴》)标志性词语(名词、对话标志、动词)

三、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一)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个完整的句子名词,一般包含主语、谓语、宾语。文言文中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如果这些词语作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句;如果作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句。例如:

①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元末明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④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西汉 刘向《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三国 诸葛亮《出师表》)

(二)借助动词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要抓住谓语动词,借助动词与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例如:

①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北宋 欧阳修《卖油翁》)

②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清 纪昀《河中石兽》)

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四、借助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及其他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

(一)判断句式:“······者,······也;······者也;此(斯)······也”等。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史记·陈涉世家》)(要在“者”和“也”后断开)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史记·鸿门宴》)

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⑤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二)倒装句式(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如: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会”的后置状语,不能分开)

②贤哉/回也!(“贤”是“回”的前置谓语,应在“回”前断开)

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己”是“知”的前置宾语,不能分开)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句不能断开)

(三)被动句式:“为······所、······为所······、·······为······、受(见)······于·····”等。例如”:

①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北宋 沈括《活板》)

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②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汉 王充《论衡·守株待兔》)

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其它固定句式:不亦······乎、何(奚、安、曷)以······为(哉、也)、岂······哉、何······之有(之为)、如(奈、若)······何、

(无乃、得无、况)······乎(与、耶)、非······则······、与其······孰若······、宁(宁可)······不(无、毋)等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②汝为人臣子/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汉书·苏武传》)

③日已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④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崤之战》)

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⑦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北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⑧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元末明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⑩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五、借助修辞断句。

对偶、排比、排偶、反复、顶真、层递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断句,其准确性更高。例如:

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

②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

③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对话标志/标志性语气词/顶真)

六、找准对称句式断句

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找准对称可迅速正确断句。例如:

①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南朝 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④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如果理解熟悉掌握了文言文断句的六种方法,就可以大大提高文言断句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做文言断句试题前,要看看原文题目、人名、地名、注释及与断句文段前后相关的句子(对断句也许有帮助)。试题做完后,要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

文言文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平时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如果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 ,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这样对于断句的试题,当然也就更容易了。

文言断句的几种方法修订稿子,文言文如何断句小妙招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关于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可以参考如下内容: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例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二、虚词断句法。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句: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例句: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例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文言断句的几种方法修订稿子,文言文如何断句小妙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