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人气科幻作家七月宇宙中最高级的秩序是爱|探照灯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5更新:2023-02-19 17:54:59

本文作者:刘羿含(资深媒体人)

编辑/排版:Sueveanna Liu

​部分图片:阅文

作者:七月 特约编辑:戴浩然(八光分文化) 责编:赵萍,涂俊杰 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

《群星》内容简介

五年前,FAST 收到神秘信号,揭开宇宙真相的一角。

五年后,德国格拉苏蒂镇全镇蒸发,一点辐射都没留下。

如今,十九国峰会即将在成都召开,但天府之国却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为保护一千多万市民,国安局两名干探临危受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二十四小时反恐行动!

然而,他们的对手行踪诡异,举止另类,所作所为完全不像恐怖分子。

就在两人接近真相之时,人类文明来到了命运的岔路口……

《群星》作者七月

《群星》作者简介

七月,四川话非常不灵光的四川人,科幻圈最老的新作者。尚未成年便发表作品,大学毕业后投身游戏业,十年未再动笔。此间,开过几家公司,辗转华东、华南、华北,绕中国一圈后终于重回成都定居,并以创作为生。目前,已出版两本科幻作品集、长篇奇幻小说《赋名师》。《群星》是“二次出道”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独家专访人气科幻作家七月:宇宙中最高级的秩序是爱

《群星》获得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图书奖2019年度十大好书“长篇类型小说奖”

二十年前,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匪夷所思的高三模拟考作文评分事件,当下的中国科幻文学圈,也许就错失了七月这样一位优秀的、高产的,在创作上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气作家。

念高中时,七月是一名非常纯粹的理科生,政治、历史等文科成绩平平,相比起来语文略好一些。正因为此,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走上科幻文学创作的道路。

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命题所包含的科幻意味,让它成为当时“科幻出圈”的第一个事件。一时间,很多高中命题老师断定高考作文风向发生了变化,认为不能再按照以前的套路写作文,行文要更加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在七月进入高三学习后,他发现模拟考语文的作文题常常带有科幻意味。

高三上学期,有一次模拟考是省里出的考卷,作文命题为《假如人类可以长生不老》,那一次,自认为语文成绩还不错的七月,却收获了历史最低作文评分,基本等同没及格。当时的语文老师认为他的作文写得挺好,也不明白为何评分如此低,七月本人亦无从知晓,因为那时阅卷和命题的老师都来自外校。

这事儿让七月感到非常郁闷。“那次作文的分数把我的总成绩拉低了很多,我心里憋了一口气,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在正规的科幻杂志上发表一些校园科幻小说,证明我确实有能力创作好的科幻作品。”

那时,《科幻世界》杂志正好有个栏目叫“校园科幻”,每年还会评出“校园发展大奖”,七月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不比那些作者差,于是,整个高三期间,除了备考,他还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校园科幻小说的写作中。然而,好几篇投稿都没能刊发。

高考结束后,七月写完了最后一篇校园科幻小说《天火事件》,并通过电子邮件将作品发到《科幻世界》杂志的征稿邮箱。想着自己是学理科的,以后可能再也不需要写作文,写作这事儿到此为止,他疯玩了一个多月,没再关注投稿的结果。

假期结束以后,当七月再次登陆邮箱,他发现《科幻世界》杂志的网络主页刊登了大幅寻人广告,他们想要发表《天火事件》。“最终,我人生中第一篇校园科幻作品发表在2002年的《科幻世界》杂志上。”

《天火事件》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七月,他把家里电话按杂志编辑的要求发给当时的责编刘维佳老师。当刘老师与他通话时,感到非常惊讶,不敢相信七月那时才十几岁,正准备念大学。“他们都以为我是一位成熟的、相当有经验的科幻作者。因为受到大家的鼓励,上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更多科幻小说。现在想想,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否则我也不会走上科幻写作的道路。”

做为不折不扣的学霸,2002年到2008年这七年间,七月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更利用课外空余时间创作了大约100万字中短篇小说,拥有了最早的一批科幻迷粉。他的代表作《像堕天使一样飞翔》《水鑫日》《背面天堂》《擦肩而过》成为不少科幻迷的青春回忆。“那些作品让我挣了10几万稿费,在学生时代,那是很大一笔钱。”

常理来说,七月应该在科幻写作的大道上一路狂奔,但他并没有。研究生毕业后,七月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找工作。毕竟当年科幻写作并不像现在这么热门,只有中短篇发表途径,且杂志刊发量有限,不可能每期都发表他的作品。“稿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错的收入来源,但进入社会后靠稿费生活显然不太现实。”两相权衡之后,七月决定去游戏行业工作。

凭借多年的科幻写作经验和极高的文学素养,七月顺利杀入游戏行业,在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担任游戏策划。他发现,他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联,反而是被他视为兴趣的科幻写作让他可以因为兴趣爱好去工作。唯一遗憾的是,进入游戏行业之后七月发现再也无法写作了,因为做游戏项目需要每个人投注100%的时间与精力。

这一停笔,就是近十年。

那么,做为“科幻圈的老作家”,七月“二次出道”是因为什么样的契机?他的新作《群星》为何被《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中国著名悬疑作家那多、中国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联名推荐?为什么《群星》被喻为继大刘《三体》之后中国最强本土科幻佳作?就此,探照灯特邀记者刘羿含于近日对《群星》作者七月进行了深度访谈。

《群星》责编赵萍上台领奖

Part 1

探照灯:恭喜《群星》获得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图书奖2019年度十大好书“长篇类型小说奖”。你年仅十八岁出道,并在很短时间内创作了百万字著作,早在2003年便于《科幻世界》上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分身》《维序者》《艰难求生》《另一种故事》,2006年出版的中篇合集《星云IV:深瞳》刊载了你的《无名氏》,再到13年后的《群星》,你的写作风格、架构、题材等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转变?

七月:前一段时间我正好思考了这个问题。读大学的时候,科幻小说并不热门,我的写作比较纯粹,我更关注自己的心情。换句话说,科幻写作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纯粉丝的、科幻爱好者的小兴趣和做法,自己写得高兴就行。

科幻小说是类型小说里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具有独特的审美取向。我写的科幻中短篇比较典型,包含许多围绕智力游戏或科学想象展开的纯粹的讨论,即what if结构,“如果发生什么,会怎么样?”

比如《无名氏》的设想是如果有一种病毒能够让人类不通过语言,只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交流,然后让大家连接成一个网络会发生什么?这样的构想比较纯粹,提出一个命题以后自己去想象、延展,我比较喜欢这种写作方式,早期我的中短篇小说大多基于此创作,很少考虑读者的喜好。

实际上,科幻作品的阅读门槛很高。现在我在创作时,会花费时间考虑如何让读者喜欢我的作品,在保持科学想象核心的基础上,如何让他们更容易有兴趣看下去,get到我讲述的有意思的点,乃至沉浸其中。

另外,学生时代我的社会经验少,所以早期的作品的故事和人物都更偏西方,会讲述大的框架和故事,但人物的特点大多借鉴自看过的小说和影视作品,是第二手、第三手资料,而非源自我个人的观察。

停笔近十年,我也工作了十年。这十年里,我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中高层;我拿过投资,也创过业,接触的世界比过去丰富,社会经验更多,见到的人比较多,获得的第一手信息自然比较多了,所以,最近几年的作品里的人物,在创作上都基于自己第一手观察到的原型。如此,人物的思想、关系、命运在小说里铺陈时会更具有真实性,更接地气,更“中国”。

科幻小说毕竟是外来文学,所以读者大多喜欢国外的科幻作品,而那些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国外生活根基、特点。我原来曾从中学习、模仿,因此早期的科幻作品中的故事不太像是在国内发生的,而现在,我可以慢慢洗掉作品中的“西式科幻”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亲身经历的东西,创作出本土科幻小说。

Part 2

探照灯:创作确实跟你的生命成长和经历人、事、物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内化。你“二次出道”以后写了《群星》这部长篇科幻小说,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创作了这部作品?

七月:2016年我刚开始写《群星》,创作动机源于一个比较纯粹的科幻想象。我想写这样一个故事:太阳系的规则与太阳系外面星系的规则都不一样,有一个神秘的、更高级的存有创造了一个保护罩或培养皿包裹着太阳系,终有一天人类会突破规则看到保护罩/培养皿外的真实的世界。

那时我想创作一个长篇,已经写了十几万字,但总觉得不满意,就把它放下了。那之后不久,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件事,成为了新的创作动机和灵感。第一件事是,我的一个朋友遭遇了非常狗血的买房事件,房东坐地起价,他遇到各种各样与之相关的烦心事(我把朋友的经历写成了汪海成教授的经历);第二件事是我的朋友陈博士找工作的经历对我触动比较大(他的真实处境也被套用在汪海成教授身上)。

我的朋友陈博士以前在美国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学业尚佳,在《Science》主刊曾发表过两篇第一作者的文章——要知道在国内,大家都笑称“能在《Science》发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就可以获得教授头衔”,也就是说陈博士的成绩非常不错。

临近毕业,陈博士告诉我说清华大学让他面试,他打算从美国回国,等他回来我们就可以聚一下。没过多久,他突然说他不参加清华大学的面试了。究其原因,原来跟老婆商量过了,觉得五道口的房价、生活费等太高,去清华大学当老师或做研究只是表面风光,生活实则拮据、痛苦。比较而言,在东京大学、美国几所大学教书或做研究,生活舒服得多。

陈博士的决定让我感觉非常郁闷。正好我又看到网上有一个段子,讲的是一群清华的学生打车,在车上聊买房难的事儿,滴滴司机听了以后很生气地说:我们虽然拆迁得了很多套房,但我们的小孩辛辛苦苦学习也考不上清华,你们考上了清华,但你们的理想就是将来能够在北京买套小房子?太没有见识了!这个对话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落差,让人感觉无比荒诞,却又无奈。

我那个朋友陈博士是万里挑一的科学家,现在在美国某所大学任副教授。但前几年如果他们在国内的学校工作,连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保证。这是不是也很荒诞?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没有选择继续做研究,虽然当时在专业上做得不错,也获得了去剑桥继续做研究的机会。之所以放弃,不是因为钱少的问题,而是因为我的专业是生物,做科研太辛苦。

以前国内作家创作的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家的形象都很空泛,他们一律没有生活的烦恼,他们的兴趣就是研究科学,不识人间烟火。而现实生活里,我的同学、朋友,这些青年科学家和其他普通人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

网上的段子和陈博士的经历,让我感觉特别荒诞,又似乎产生了一点庆幸的感觉——幸好我没有选择那条路。是呀,你能考上清华,去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深造又怎么样呢?人家开滴滴,在北三环有几套房。这种莫名其妙的反差以及一种油然生起的不甘心,再加上我正好重新看回已有十几万字的《群星》,就决定重新创作一个比较真实,有关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故事。我要将《群星》后记里写的“真空球形鸡”段子里的科学家形象予以落地,于是我把原来写的十几万字全部删除,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从头创作《群星》,4个月就完成了。

《群星》出版以后,许多青年学者都来加我的微信,表示小说里的科学家的境遇,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写照。令人欣慰的是,这两年我的青年科学家朋友们的收入有所提升,虽然工资涨幅依然涨不过房价,但生活压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了。然而,与其他行业的同学们的收入相比,他们的收入仍然很低。

Part 3

探照灯:《群星》汇集了许多科幻元素和概念,基因改造、暗物质、AI、探索宇宙的高科技设备、“构造体”等等,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还涉及了物理、数学、天文、科技、哲学、法学、刑侦、社会、心理、神秘组织等方面的知识,这无疑需要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强大的推理能力。请问你是如何做到的?

七月: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复杂。我太太说我好奇心很重,是“什么都懂一点先生”。一个人只要拥有好奇心,自然会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另外,还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即便如此,大家在小说里看到的各种知识点,我并非全部都懂。

在过去,为了写作临时去寻找资料或信息属于耗时耗力的工程,难度非同一般。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作者可以阅读到大量专业论文。此外我还有一个优势——我有特别多科学家朋友,遇到论文中不太懂或拿不准的内容,我可以直接向他们请教。

举个例子,《群星》里暗物质这个概念,我大概花了三、四天的时间阅读相关论文,特别有趣的是,查阅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新的信息,这个信息恰巧能与原来故事中我想到的某些元素相呼应,并且发生催化作用,最终产生更有意思的东西。这样一来,小说的深度和丰富度都提高了。

也就是说,当你想把某个知识点写得更明白的时候,你就得自己花功夫,或找人帮忙。《群星》之后我还写了一部有关量子力学的小说,为此我阅读了好几十篇论文。现在,只要你愿意,几分钟就能找到你需要的资料,几天就能好好看一遍,这些基础工作对于一部几十万字的科幻作品来说再正常不过。你看二月河为了创作皇帝三部曲,他把整部清史翻阅了多少遍啊?所以他的作品才会那么牛!

探照灯:不同于以往科幻类型小说,或好莱坞科幻大片所讲述的故事,《群星》在架构庞大复杂的世界观的同时,也设置了非常接地气的故事线,汪海成遭遇的买房纠纷放到现实中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都同样糟心。不过,仅仅是买房纠纷、爱而未得,并不足以击溃青年科学家汪海成,导致他“反叛”、“黑化”(BTW,我个人很同情汪教授)吧?当初你有没有想过在他的人物设定上再增加其他导致他反叛的情节?你认为汪海成教授是怎样一个人?

七月:汪教授是《群星》里最重要的角色,他的故事线承担了最重要的任务——两种理想主义的斗争。这两种理想主义的方向不一样,这也是我长期以来的想法。一个问题出现了,有时人们很难找到所谓的正确答案,何况这世界上有时就不存在那么笃定的正确答案。再说了,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很可能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想法,但他们的共性是都想很好地解决问题。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很难说。如同《群星》里讲述的太阳系的规则壁垒这件事,打破规则壁垒到底对不对?没有正确答案。当然,我个人更倾向于勇敢面对世界的真相,走向更辽阔的宇宙,并把它定为小说结尾的导向。

实际上,如果你客观冷静地分析,就会看到我在小说里讲了,宇宙很可能存在许多个太阳系,有一些太阳系展开了自己的规则壁垒,很可能已遭毁灭。如果你像白泓羽一样,赞成打破现有规则壁垒,你很可能会死掉——但是你和她有没有资格替别人做出同样的选择呢?到底选择哪一个方向是好的呢?这又涉及到其他层面的探讨。

在我看来,对立的一方给汪教授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可以看作是两种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存在下去,但到底什么是“更好”?

汪教授为人处事历来追求正义,但他一直没有勇气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推动自己心中的正义。汪教授遭遇的买房纠纷、爱而不得,并非导致他反叛的最大原因,更谈不上“黑化”,但这两件事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导向。在面临房东坐地起价、耍无赖时,汪教授发现法律和规则解决不了问题,最后不得以通过一种不黑不白的灰色的途径,反而瞬间突围,简单快速地解决了困扰他很久的麻烦事。

这个经历让汪教授发现了灰色地带的力量,他的内心生发出一个非常强大的信念:即使你们认为我是恐怖分子,我要不惜代价,让几十亿人类活下去,继续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这个信念与白泓羽颇具浪漫主义的想法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以后,持有不同立场的读者们无法相互理解,分成两派,还有很多读者留言骂我,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找到的途径才是正确。但实际上,它是说不清楚的。

Part 4

探照灯:郭远的人物设定里有一个标签是“反社会人格”,但郭远却承担了追踪“恐怖分子”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说实话,受警方重用的“反社会人格”分子,会让我对于他天赋异禀的一面非常期待,也期待他也许会偏执地爱上那位基因改造美女。但通篇读完,有关郭远的部分除了收尾还不错,整体故事线比较平淡,你怎么看?

七月:当初研究“反社会人格”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郭远这个人物原来的设定更有力量,是气场强烈的硬汉派,但是基于某些原因,我不得不尽量弱化对这个人物的立体刻画,而只留下了基本人设。说真的,郭远的故事线在小说中能够达到这样原汁原味的呈现,我基本满意。

探照灯:有一部分读者喜欢拿《三体》来对照《群星》,认为《群星》是“类《三体》科幻”,内核相同,有些地方科普程度过重,拖累了故事节奏,在对“构造体”的塑造上采用了《三体》的“共情式科普”手法。对此,你怎么看?还有,《群星》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比较可怕,是否限于篇幅的原因,你才没有花费更多笔墨塑造白泓羽这个角色?、

七月:以上几个话题比较难以回应。我完全能够理解一部分读者的看法,这些看法是我国科幻读者多年以来早就有的看法,而不是看了《群星》得出的看法。二十年以前,科幻文学还是小圈子文化,读者很少,多年后《三体》的出现培养了一大批科幻读者,但他们除了《三体》以外,阅读过的科幻小说量很少。所以,如果一部小说的命题有关宇宙设想,他们就会认为它是“类《三体》”小说。

当然,读者有这样的看法也很正常。举个例子,八几年我们看了《变形金刚》动漫,结果自那以后的二十多年,只要动漫或真人动漫电影里有机甲形象,我们就会说“这个机器人很像变形金刚”啊?确实,目前国内除了《三体》以外,能够让大家喜欢的长篇科幻作品实在太少了。而让读者们不这么想的唯一可能就是中国科幻文学界能够出现更多与《三体》比肩的小说,这样读者们就会发现,原来有关宇宙设定的科幻创作是全世界科幻文学的终极命题。

科幻小说确实具有独特的阅读审美,如果作品还不错,那么肯定会吸引各种各样的读者。有关《群星》的科普程度,我听到两种声音。有些读者表示科普的东西没意思,像《三体》一样,技术细节非常枯燥,他们只想看反恐的故事;但另一些读者又说,反恐的剧情没意思,如果砍掉这部分内容,直接叙述汪教授如何发现世界的真相,小说会更加精彩。

具有传统科幻审美的读者对故事性不感兴趣,他们最想看到作者如何讲述一个有意思的宇宙的故事,以及有关宇宙的核心设定;而有些读者各种各样的故事看得多,对核心设定没兴趣,对于科幻没有那么强的敏感度,他们追求小说的故事性。我认为这实际上就是科幻小说的矛盾所在。无论如何拿捏,总会有读者表示不满,而做为作者,我只能根据我的想象去创造,尽量让大家都能喜欢。

以前我和团队制作游戏时也会遇见同样的问题,游戏玩家们反馈给游戏文学策划的意见各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所以,如果大家打开《群星》这本书,对故事有兴趣,能读完,还想去理解这本书的科幻核心内容,也能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至于《群星》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我自己也知道存在问题。我太太看完《群星》,她的评价是汪海成的人物塑造非常立体,云杉的人物形象不够丰富,因为现实生活中我并未接触过云杉这样的人,她是我从西方科幻作品中通过借鉴创造的角色。相比汪海成复杂的心理表现,对白泓羽的刻画基本等同于蜻蜓点水,这是因为篇幅的原因导致控制力有限。再加上写作速度极快,创作的注意力几乎全部投注在科幻核心和反恐的逻辑推演上,所以最后白泓羽突然出现解决了最危险的问题,就让阅读者感觉有落差。

Part 5

探照灯:据了解,《群星》中的关键设施F·A·S·T是真实存在的,我在网上搜索过,但没找到科普知识。能否请你用通俗的语言跟科幻迷们阐述一下这个硬核设备?

七月:《群星》写于2016年,FAST那时还未投入使用。FAST是一个大型的射电望远镜,从技术上来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主要用来探寻、接收宇宙中的无线电信号。这台全球最大的单体测定望远镜分辨率很高,能够把地球外的东西看得更加清楚。

许多无线电信号非常微弱,极易衰弱,而且无线电波信号强弱与时空的远近并非绝对成正比,举个例子,100亿光年外某颗星球的信号和1亿光年外类似冥王星发出的信号相比,可能冥王星的信号会更加微弱。

但是,FAST的研究基地现在成为了旅游胜地,在我看来这很有问题。FAST需要足够安静的空间去执行无线电波的捕捉、接收工作,然而,许多人仅仅因为好奇就跑去FAST研究基地参观、打卡,他们每个人至少带着一部手机,如再加PAD、Switch,蓝牙耳机……如此一来,信号干扰自然很大,这极不利于科学家做研究。所以,我在此郑重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去FAST研究基地旅游。

探照灯:《群星》中有这样一个设定,太阳系被一个看不见的能量包裹着、保护着。但如果冲出太阳系,打破规则壁垒,人类有可能看见真相,也有可能被毁灭。我个人的理解是,有一个神或造物主创造了我们,祂保护着我们,我更喜欢这种猜想。现有的大量科幻作品、电影,把超出人类认知的未知宇宙空间想像得过于恐怖。

七月:这个核心设定挺复杂,导致一开始我差点写不下去。如果我真的把这个部分展开写,那整本书就更需要增加篇幅。

这一科幻设定涉及到我对于生命的另外一种认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生命消耗的不是能量,而是秩序。宇宙中最珍贵的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秩序,生命通过消耗秩序来让自己成长。

我本人学生物出身。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生命的秩序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秩序,万物越来越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正因为此,人类才会珍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因为要保护地球资源。

最近澳大利亚大火,几十万动物遭灾,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痛心?因为这场大火让地球损失了很多在未来潜在对人类有帮助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携带着许多人类目前还无法理解的秘密——也许我们将来会慢慢地理解这些秘密。

地球上的生物体为什么十分珍贵?因为它们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才成为现在的样子,用机器模拟或通过AI技术绝不可能马上获得,所以它们是地球上非常难得的宝藏。我想,太阳系包括地球对于宇宙的重要性也是如此,所以,《群星》的“培养皿”有可能是用来保护地球和人类的。就好比澳大利亚的山火,人类想尽办法从火中救助动物,保护幸存下来的这些动物。等到未来某一天,这些动物们身上携带的信息或秘密,极有可能会对人类有益——功利一点的想法是,人类从它们身上会发现解药。

比如刘慈欣笔下的神级文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我更喜欢阿瑟·克拉克有关神级文明的想法——祂会不断邀请其他有潜力成为神级文明的的生命体加入祂们的文明。

克拉克的代表作《童年的终结》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人类有机会发展出神级文明,所以,一个伟大的神级文明派了一艘保姆飞船来到地球上,促进地球进入神级文明。克拉克在那个小说里没有讲述神级文明这么做的目的,但是,在我的想象里,它们的做法实际上就像人类希望海豚能拥有更高的智商,与人类共舞,希望海豚给人类带来不一样的视角、观点、信息和秘密,对于人类的未来特别有帮助。

《群星》的科幻核心设定与《三体》完全不同。如果神级文明发现培养失败就破坏掉“培养皿”,或者人类自行冲出太阳系,这都可能导致非常恐怖的事情的发生——就像《三体》里的科幻核心设定那样,文明与文明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要把你干掉才能独占生存资源;在《群星》里,有可能神级文明在太阳系外设置了保护壁垒,保护着地球和人类,也希望未来人类能够对神级文明有所帮助,彼此成为互助的关系。

探照灯:你的认知、思维与你所学专业是生物学有关。我更倾向于“万物一体”的设定,认为万物彼此之间都有连接,爱是宇宙空间最高秩序,每一个文明、种类,都值得我们去珍爱。

七月:其实是一体两面。从生物进化、博弈的角度,它可能是一种基因的自私,譬如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也可看作是基因的自私。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就是爱。

Part 6

探照灯:《群星》一书画面感强、节奏紧凑,特别是动作戏的描写部分,阅读的时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你在架构《群星》的时候,是否为了《群星》未来有可能被搬上大银幕而专门做了一些设计?

七月: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为了写好反恐这条线,我非常认真地综合了各方面的考虑,但不是为了它能被改编成电影,而是希望读者从阅读《群星》第一页开始,就能预感到它是一个好故事,并充满兴趣地把小说读完。

另外我有一个观点,如果创作小说是为了以后它能被改编成影视剧本,这个思想逻辑本身就有问题。写小说更多应该考虑读者的阅读审美和口味,毕竟希望把它拍成电影的人也是小说的读者。所以,作者要做到的事情是:让读者感觉小说是好小说、故事是好故事。然后,让想把作品搬上大荧幕的导演和编剧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它变成好看的电影。

如果你读过《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你会知道它与电影的文学逻辑没有太大关系,但它确实被改编成为了好看的电影。为什么?因为原著小说感动了电影的创作者,编剧保留了小说的核心,自己重新创作了故事,再按照电影的逻辑创作了剧本。

再比如国外有一本小说叫做《你一生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降临》。如果你看过原著小说,会觉得它特别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但同样,小说感动了读者,电影创作者们想办法把它拍成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我以前在游戏行业工作,制作游戏,分工最重要。虽然我的综合能力不错,什么都能做一些,但我一直要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做设计的同事不要去干预美术同事的发挥,让所有人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并做到极致,而不是一个人又想做这又想做那,写小说的时候就想着怎么卖电影改编权,这样能写出好作品么?

但我也能理解有些作者这么做的苦衷。因为小说的版税有限,影视版权更赚钱,《群星》的影视版权收入就比小说版税高出很多。我个人觉得,当初如果我按照电影的文学逻辑去创作《群星》,小说很可能卖不掉,因为《群星》里除了动作戏以外,汪海成回顾的很多内容透过电影镜头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我原来的写法就很有问题,所以,小说就应该按照小说的逻辑进行创作。

《群星》作者七月近照

Part 7

探照灯:时隔多年,刘慈欣的《三体》成为现象IP,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曾引爆2019年春节档票房,对科幻题材感兴趣的读者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返场,中国科幻写作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七月:我觉得还没有。虽然科幻文学的声音越来越大,但目前优秀的本土科幻作品很有限,不足以支撑这个类型。一位知名的科幻文学评论家曾向我发牢骚说,近年来文化界设立的各类科幻文学奖项比作品多得多,那么多得奖作品,有几部真正能看的?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

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刚开始就是充斥着血腥、暴力、色情的地摊文学,后来,靠着黄金时代三巨头创作的越来越牛的系列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幻文学读者,这才慢慢开启了所谓的科幻黄金时代。

要开创中国科幻写作黄金时代,就需要更多作者认真创作贴合读者的阅读审美的作品,让他们有兴趣去探寻科幻作品的核心设定和内容,而不是创作者们陷入“自嗨”模式,沉浸在自己非常私人的小喜好中。

探照灯:你的写作速度极快,当下是否已在创作新的科幻长篇?方便的话,能否给粉丝们透露一下,新作大概是什么内容?

七月:《群星》之后我还创作了两部长篇,不出意外的话都将于2020年面市,内容跟我们以上聊的话题稍微有点关系,即有关宇宙生命的有序性。

探照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集中精力看小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儿,《群星》让最早的一批科幻迷粉们回归的同时,又吸引了更多像我这样的新粉丝,我们如果喜欢一个作家的某部作品,会“挖祖坟”般把这位作家所有的作品搜集齐,通读一遍。所以,你有无计划将早年的短篇作品集结出版,让像我这样的新粉丝们在等待你的新作时有得看?

七月:目前科幻文学仍然属于小众类型文学,关于出版作品全集,我现在正在与出版社接洽,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群星》带动我以前的作品集,就像《三体》的火爆带动了刘慈欣原来的作品集的销售一样。

(The End)

扫一扫,关注探照灯书评人奖

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图书奖, 见证文学的力量!

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奖,在图书的大海里,发现隐藏的帆船和舵手,浮出水面的岛屿和灯塔,标记点亮这些文学地标。中文好书,民众立场,文学品格,创新至上。每月评出十本月度文学好书榜,年度评出十本年度好书榜。

独家专访人气科幻作家七月宇宙中最高级的秩序是爱|探照灯

飞往深空、火星和月球,也探索自己内心的宇宙

7 月 4 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进行首次出舱活动,太空行走约 7 小时;7 月 11 日,维珍银河的“团结”号太空船载着包括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在内的机组成员完成亚轨道试飞;同天,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行驶超过 400 米;7 月 20 日,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号飞船也将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送入太空……

这些“来自未来”的技术都在近期发生,完成了人类遥远的、古老的梦想。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也可以在这个时间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宇宙。所以,我们将七月书单的主题定为: 探讨 宇宙和内在 。

这当中当然少不了像《野未来》《齐马蓝》这样的科幻文学,也有《地球 2.0》《终极观星指南》这样的科普读物,而《重走》《无隐私时代》《体内火焰》这样的书籍则更强调对 历史 、当下和内在的思考。除此之外,这一期书单也特别推荐了杨利伟的“旧书”《天地九重》。

电影《大佛普拉斯》中有一句台词:“ 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 探索 别人内心的宇宙。 ”那么希望这份书单能帮助你在太空时代里,揭开内心宇宙的奥秘。

《体内火焰》是陈思安的最新短篇小说集,由“体内火焰”、“鹦的腹语术”、“口技表演者”三个部分组成,共五十八篇小说。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西川的评价:“她的小说是有些狂想的寓言,邪门的富有冲击力的行笔与我们身边平庸的写作拉开了距离。”简单阅读几个短篇,你就能发现这绝不是过度褒奖,而是中肯的描述——作者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日常出发,却在细微之处发挥着超越宇宙的想象力, 探索 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进而发掘人类最精微的思想意识 。而作者体内跳动的火种,很可能演变为读者刹那间的灵光一闪。

出生于 1973 年的德国比勒菲尔德。自 1992 年起担任自由记者并开始创作专栏,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品屡获奖项、畅销全球的作家。

《梦海》是她继 2013 年出版畅销书《小小巴黎书店》的第二部长篇作品。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过, 在我们弥留之际,我们或我们爱的人会经历些什么?

亨利,一位成功的战地记者,在与素未谋面的儿子相见的前一天昏迷不醒,长久的半梦半醒中,他不断与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们相遇又分离。在扭曲的空间与时间的叙述下,你会经历和观看大卫·林奇《穆赫兰道》一般的迷幻体验,在懵懵懂懂中突然对生命恍然大悟。

东南亚温暖的热带气候与神秘的东方幻想总让西方人痴迷,但这里的现代性和战乱又使人幻想破灭。而《季风吹拂的土地》正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在东南亚生活近四十年,曾先后担任 BBC 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调解冲突的中间人,他的写作不仅真实、专业,还透露着一股在当地真正生活过的“关怀和忧虑”。

去听文景在建投书店办的新书分享会时,听到嘉宾说,当你把这本书看成 一门课的讲义或是目录 时,就能理解这本书的结构:每一章都像是开启了一个新的问题,当你希望深究时,却发现自己只能去查询其他的资料。

附:点击这里阅读 杨潇专访

最震撼的故事只需要最朴素的述说 ——这是我看完本书的感受。在微博上流传的关于“神五升空”的截取章节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作为一本覆盖了杨利伟一生的自传,这本书的细节之丰富,内容之独家已经不是最大的亮点,最重要的是它带给读者的“体验感”:就好像在阅读一个人的人格。

比如诚实、比如幽默、比如分享。看罢本书,不得不敬佩航天英雄的“心性”之专注,那些关于集体主义、纪律、理想、信念等这个时代鲜有讨论的内容,也在杨利伟高尚的人格下显得熠熠生辉。

《地球2.0》是一本关于人类不断 探索 地球乃至宇宙未来可能性的科普类图书,由英国 BBC《聚焦》杂志授权出版。

书中不但概述了目前为止人类所了解的大部分太空理论——大爆炸、相对论、引力波、暗物质等,一次性全面解读不但给足了打造地球2.0的理论基础,而且聚焦于今日今日地球面临的人口、资源、气候、环境等问题, 和读者一起 探索 解决方案,是一部真正的人类地球共建指南。 在本书中,可以 探索 人类家园在宇宙中的各种可能性,既是为了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探寻那些未知的智慧生命体。

一个对观星常见的误解是:这是一项门槛很高的活动。其实不然,很多夜空奇观不用费什么力气、也不用花什么钱就能体验,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份实用的指南。 作者从近 50 年的观星经验中,总结出了 57 种必看的夜空奇观。 除了深入浅出的天文知识,本书的重头戏则是告诉你——什么时候肉眼就可观星?如何选择正确的望远镜?应用程序该怎么用?相关资料该怎么查?

人们牺牲睡眠时间,只为看见尽可能多的宇宙。无论是流星、日食、极光还是幻月,这些美妙又神秘的天文现象不仅能提供特别的观赏体验,更为渺小的人类揭示着浩瀚宇宙的某个基本方面。而作者毫无保留地分享接近宇宙的方式,是因为他相信,宇宙之美属于每一个人。

看过《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的观众不会不记得这一集,粗粝的笔触、深邃的色调,艺术家齐马在最后一个作品中拆解了自己,变成最初的样子——泳池清洁机器人。这本书的原作者阿拉斯泰尔·雷诺兹是大卫·芬奇的御用编剧,亲自操刀改编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齐马蓝》《天鹰座裂隙之外》为《爱死机》第一季的第 7 集和第 14 集,而图书《齐马蓝》收录了包括《齐马蓝》在内的 13 篇科幻短篇小说,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地球上不远的未来,有的则是跨银河系的新太空歌剧,但都保持了雷诺兹的写作风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深邃厚重的思想内涵,并在科幻故事里 不断地向哲学追问 。

《野未来》是一本科幻现实主义小说集,小说中的角色,出租车司机、人像摄影师、机场保安虽然生活在未来,却在有意无意中回归旧日生活、保持旧日习惯、满足“落后”的状态。这些活在未来的人,好像找到了躲避焦虑的办法。在这些故事里,我们能清楚分辨出我们 到底有没有真真实实地活着 。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赛博世界,真实生活的空间却极端有限,这本书也很好地抒写了现代人类在信息冲击下的精神困境。

镜子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主题,不仅因为它在“认识自我”这一神秘领域所能发挥的辅助作用,更因为它背后可以延伸至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的思考空间极为广阔。这本书就是对这个广阔空间的一次极具“流动性”的讲述。

作者巫鸿是博学的美术史家,也是引人入胜的讲故事者。他以近现代穿衣镜为主角, 把奢侈品、绘画、影像串联在全球流通里,探寻这些流通是如何发生的。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从怡红院到养心殿,从辛亥剪辫纪念照到莫里索的《赛姬》,文字以小见大,配图丰富精美,读起来妙趣横生。

滑动看内页

像是一捧刚刚收集好的花束,就这么被汇编成册送到你的手中。从路边的菊花到充满异国情调的温室百合,植物插画师阿德里亚娜·皮克从世界各地收集标本,制作了这本汇集 27 个科共计数百种花卉的插画集。本书不仅按照不同的科组织排列,通过特写、横切面、花朵和叶子的插图,展现花朵的特征,还从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了花朵背后的民间传说、文化传统、花语内涵,让整本书成为 书架上最美、最显眼 的一册。

本书收录了当代美国文化偶像琼·迪恩在上世纪 60 年代创作的二十个短篇。在她碎片化的叙述中,可以窥见到“二战”后美国繁荣表象下的失序现实。

当提到为何会为本书取名为《向伯利恒跋涉》时,琼·迪恩表示这篇文章代表了她第一次直接而坦率地去接触和描述万物在消散的证据、一切在解体的证明。在这片虚无的土地上,文字创作无异于陆上行舟,如果撕开那些近乎可笑的伪装,露出的便是属于美国一个特殊时代的真实灵魂。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是作者饶平如在相伴一生的妻子毛美棠去世后,借由画笔和文字对两人共度时光的怀念。六十年相守不易,战乱、劳改、病痛,即便分隔两地,他们也依然选择 用一封封信件跨越山海,陪伴彼此。 而故事最终截止在去年四月,“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平如美棠》更像是站在读者立场的书名,让人以一种“站在画外”的第三方视角见证这段动人的感情;而《我俩的故事》则刚好对应文字部分的主观表达,作者用“我”的第一人称口吻记述了两人的一生。

但无论是哪种视角和口吻,书中的所有线条、色彩和文字其实都在为封底的那一句话增加重量: 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

英国知名小说家戴维·M.巴尼特继《孤独梦想家》的又一力作,讲述执意要转到电影研究专业的女孩珍妮在与父母闹翻之后与“日落长廊”公寓的怪咖们相遇后发生的奇妙故事。

这本书不仅关于人与人相遇的温情回顾,更是 一本关于“黑色电影”的百科全书 。在这里不但可以跟着珍妮和她的朋友们看到比利·怀尔德最伟大的作品《双重赔偿》,也不会错过希区柯克的经典长片《迷魂记》。或许在这些电影中,珍妮和她的朋友们都找了属于自己的终极答案。

芬兰女作家塞尔雅·瓦哈瓦的第二部作品《这里无事发生》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 时间真的会治愈一切吗?

对小女孩萨拉和她的爸爸来说,“时间会治愈一切”是一句废话,面对妈妈的坠机,这对父女仿佛被时间永远困住了。而当父亲逐渐从伤痛中走出时,萨拉的时间又该何去何从呢?塞尔雅·瓦哈瓦用轻盈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在极寒之地的温暖故事。有时“无事发生”便是好事。

如果我们想读一份最诚实的自我剖析,《让我独自一人》是不能错过的一本书。

1930 年冬天,罹患肺结核的作者玛赛勒·索瓦若被迫独自住进疗养院,同时收到了爱人的分手信。她写下了四封并未寄出的回信,每行里都透露出一种简洁的悲伤,以及直面死亡的勇敢。尽管在四年后,索瓦若不幸病逝,但她在 这些书信中透露出的女性尊严 打动了无数法国文学家,让这些书信在九十年间不断再版,甚至被搬上了舞台。这部小说像是女性视角下的《恋人絮语》,它所讲述的不光是爱情,更是一个敏感的知识女性的一生。

神经医学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让奥利弗·萨克斯的文字像医学显微镜一样发挥功用:在《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一书里,他放大了自己过去八十年生命中经历过的种种记忆和故事,将它们投映到整个人类生命和生存世界的宏观幕布上。

这本书 在脑科学、心智认知和博物、艺术之间不断穿梭 ,包含了从 1980 年代到萨克斯去世前几周所写的近四十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科学界的莎士比亚”的童年回忆、临床经历以及晚年思考,带领读者一同思考人类生存的复杂性。

55 道触及中国人灵魂的食谱,14 篇兼具知识与文化的饭桌观察,横跨 6 城的市集风采,加之 800 余幅现场摄影作品,共同构筑出一幅对当代中国餐桌的精妙写生。不仅有名厨在书里公开的实用秘籍,更有关于食物出产、烹饪原理、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趣味讲述。看完才知中国人会吃,不仅因为我们爱吃,更因为我们懂得“吃”所代表的生活之道,以及 平民智慧 的独特价值。

在个人隐私日渐消亡的时代,我们在平衡自我宣传与曝光过度之间困惑不断。作者写这本《无隐私时代》的目的十分简单:与每个正在承受社交压力的人分享“不被看见”的价值与乐趣。

作者善于以那些你我都经历过的日常小事为起点,展开对于“消失”的思考。论述横跨心理学、 社会 学、文学及艺术等多个领域,从 Facebook 到《达洛维夫人》再到冰岛的地貌,行文旁征博引,为我们观察那些熟悉的事物提供新视角。尽管 围绕着的是“隐私”这一敏感又严肃的话题 ,但又有诗意与宁静贯穿其中,让无论“社交控”还是“社恐人”都能学到舒适实用的“消失之道”,从而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

全球最大 娱乐 公司迪士尼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在书中回顾了自己 45 年的职业生涯,首次分享了《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等超级 IP 的诞生过程——作为本书的主体内容,由于叙述角度完全来自罗伯特·艾格,因此你能看到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仅从序言阶段,就呈现了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前一周惊心动魄的过程,一周之内,困难重重,但你会发现在解决所有困难的过程中,罗伯特 除了必须动用专业知识的“冷静”,还容纳了他本人无法抑制的 情感 和泪水 。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角色、朋友般的同事,这大概更符合我们心目中迪士尼的形象,也和大部分成功学和大公司方法论都不同。本书不是迪士尼公司的“作品”,却是迪士尼的加分之作。

撰文:Andy、玛鲨、J、HaN、Lili

独家专访人气科幻作家七月宇宙中最高级的秩序是爱|探照灯

如果我们出生在一亿年后,生活将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出生在一亿年后,生活是什么样呢?我的推断是这样的:

1、一亿年后,人类的语言已经消失 ,人们完全通过意念进行交流,交流效率要比现在高上千倍,而且可以进行全球即时交流,交流的信道是通过高级活性生物芯片和永久地球轨道空间站来进行传讯和中继的。

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生物芯片来完成 ,高级学习通过意念交换来完成,学习及知识传承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学习效率是现在的亿倍。

3、人类的宇航技术已经可以在银河系内无障碍飞行了 ,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宇宙空间能量,宇宙空间能成为主要能源,人类那时已经可以有效地开发恒星级能源服务于宇宙 探索 。

4、人类在一亿年间, 知识累积速度、学习效率、技术发展都呈现几何级增长,已经对整个银河系的主要星球进行了系统的 探索 ,已经在多达数万个星球上建立了基地。已经对数百个星球进行了规模性移民,成立了 人类银河系联合共同体组织 来维持整个人类 社会 的生存和发展。

5、一亿年后, 虽然人类的 科技 已经发达到了现在人类无法想象的程度, 但遗憾的是仍然没有 探索 到外星文明 ,在银河系内竟然不存在类似人类的文明,只有少量低级细菌存活的星球存在。

6、一亿年后, 人类 科技 证明 多重宇宙 不存在,宇宙也是有边际的,但人类的宇宙飞行器也仅达到了光速的50%,还远远达不到对全宇宙进行 探索 。由于超级探空望远镜的发明,可以对整个银河系进行精确探测了。对宇宙边际的 探索 边界增加到了现在的10亿倍,是10000亿亿光年。

7、人们对时间和空间有了精确的认识 ,知道了空间也是一种能量,时间和空间的作用关系,那时的人们对时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我们现在的时间制定规则完全不同,以一种全新的宇宙时间来代替现有的时间。

8、火星已被人类彻底改造 ,成为地球的主要备用星球,火星上常驻人口达到五千万人。人们去火星旅行成为很容易的事情。而地球上的总人口相比现在变化不是很大,那时地球常住人口是50亿人左右,地球外宇宙人类总人口是1亿人左右,分别居住在几百个不同的星球上。通过超时空通讯工具互相进行星际通讯。

9、一亿年后人类的寿命是300岁左右 ,主要通过超级基因技术和人造活性器官技术来使人类寿命变长并更 健康 。

10、一亿年后的人类 社会 模式已经从地球模式转变为银河系 社会 模式 ,地球做为人类的原祖星球,设有 银河系联合共同体组织来统一管理银河系内的人类星际 社会 。

11、一亿年后的人类,由于 科技 的高度发达,在银行系内已掌握的星球资源远远超过了人类需求的几十亿倍,因此, 那时的人类没有了财富概念,没有了贫富,没有了战争,没有因为资源需求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劳动全是由智能AI来完成。人类的主要生存目的就是发展 科技 ,进行宇宙终极问题的 探索 ,全银河系的人类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就是 探索 宇宙边界,寻找宇宙智慧文明,探求如何飞出现在的宇宙空间,研究宇宙产生,存在的终极问题。

12、一亿年后普通的人类生活是:

也不知道,一亿年后的人类能不能看到我这篇文章 ,以现在人类的知识传承技术,是能够把知识通过云储存向后世传承的,在没有超级全球性毁灭灾难发生的前提下,应该可以让一亿年后的人看到我这篇写在一亿年前 2020年11月1日 的文章,那时是用新的宇宙时间,现在这个时间在那时是那么的久远,那么的古老,如同恐龙的化石!如果让我能对一亿年后的人类说一句话, 我会说:“你们一定要努力,人类一定会冲出宇宙边际的,会解开宇宙终极问题的,人类必将永生!”

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深爱科学的同时,我也喜欢科幻,我喜欢幻想人类的未来,而你说的一亿年确实也在考虑之中!

无论你是否相信,但是在百年后,人类将会进入太空 探索 时代,因为地球资源的危机以及航空航天技术不断的进步,这是必然的结局,那么一亿年后,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无数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展现。。。。。。

100年后:也就是2119年,这时候你我都将不复存在,我们只不过是地球人类 历史 上的一个篇章而已,翻过去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100年后,人类会在月球建造实验室,会扩大现有的国际空间站,并且会在地月之间和地火之间建造大量的补给设施,这是为了进行太空 探索 而准备的。

5000年后:人类将会面临 历史 上的首次灭绝危机,全球变暖会席卷全球,大量的冰山融化,海水上升,居住的陆地减少,人类因为食物等因素开始急速的减少,但是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非一般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对环境进行改善,并且繁育出更多的新人类,新人类将会比今天更加的耐高温、耐严寒、耐辐射以及更加的聪慧,随着火星地下城市的建立成功一部分人,将会进入火星的地下城市居住!在地下城市中,火星人类可以种植像土豆仙人掌等作物来完成生存,通过建造自主循环仓来获得水和其他资源!随后火星改造将会正式开始工程!

5万年后:大大小小的温室气体释放器逐渐的使火星加湿形成一个巨大的大气层,在巨型太阳帆的作用下,火星的磁场重新开始运作,火星将会变为和今天一样的地球,但是短时间内,人类还必须居住在地下城市之中!

10万年后:来到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和土卫六,这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人类太空基地,由于人类掌控了可控核聚变的技术,因此人类成功的制作了微型太阳,它将土星的卫星温度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因此人类可以在表面长时间的居住,并且宇航服的改造可以使人类摆脱重力和引力的束缚!

100万年后:随着超级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完毕,我们成功的发现了前所未见的新的粒子,运用新的粒子人类开始着手于时空的改造,初期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巨大的能源,而最先进的微型人工太阳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物质,反物质提取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彻底摆脱核能,从此人类的目标将会是星辰大海!

1000万年后:人类将会遍布整个银河系,由于反物质技术的出现,人类可以制造定向虫洞,来往于银河系之间,而此时此刻大大小小的虫洞被制造出来,而制造虫洞的力量源于恒星级别的黑洞,运用黑洞的能源人类成功的稳定了虫洞,致使它可以永久性的保存,随着在银河系发现越来越多的文明,银河系联盟就此成立!

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此时此刻的人类已经摆脱了DNA复制的麻烦,但是由于肉体实在是太过于脆弱,我们制造了最新的能源芯片技术,一个毫米级别的芯片,可以装载人类 历史 上的所有的知识,通过将人体的意识置入芯片中。然后将芯片置入一个强大的机器人中,你会发现,你现在不再需要氧气了,你可以自由的翱翔于太空中,而你身体内的能源采用的则是暗物质能源,仅仅1000克暗物质就可以驱动你身上强大的设备!(通过对银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提取和提炼暗物质的方法,然后对暗物质加以利用,为什么寻找暗物质呢?原因在于反物质需要大量的物质来制造,而暗物质它们本身就在宇宙中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5000万年后:小明的妈妈对小明说,今天我们要前往仙女座星系去看看你的姥姥和姥爷,现在的小明已经有10万岁了,而它的妈妈也有100万岁的年龄,至于它的姥姥和姥爷那都是活了1000万年的老怪物了!这一阶段,人类成功的运用了暗物质技术,通过减少银河系的暗物质质量,使得银河系在暗能量的膨胀下,逐渐的距离仙女座星系越来越远,因此40亿年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不会发生碰撞!而现在银河系联盟已经被改为星群联盟了,星群联盟是由40多颗星系的生物部落组成的联盟,它们分别为植物部落、动物部落、人类部落和微生物部落所组成,但是它们都是高级文明的缔造者,它们更加的热爱和平,更加的向往和平!

一亿年后:通过对宇宙的研究,科学家在对宇宙空洞长达3000万年的研究后,发现了其他宇宙的痕迹,很简单我们的宇宙只是多元宇宙中的一颗砂砾,但是连接其他的宇宙的通道被关闭了,无论是虫洞还是超光速航行,还是量子纠缠作用的量子瞬移都无法到达其他宇宙,人类在这一过程中,将会破解前往其他宇宙的奥秘,用各种各样的武器,超新星弹道导弹、反物质激光束甚至是最强大的暗物质激光炮对其造成攻击,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空洞来自于其他宇宙,并不会受到宇宙本源力量的干扰,因此无法对空洞造成影响。

随着人类不断的 探索 宇宙,人类发现了更多的群体,它们是宇宙联盟,掌管着宇宙的一切生与死,宇宙联盟的掌控者告诉宇宙文明,来自五维时空的暗黑生物即将打开通向我们宇宙的大门,在这一期间无尽的邪恶生物会来占领我们的宇宙,它们已经摧毁了很多三维宇宙和四维宇宙,而面对强大的杀伤力,我们只能前往高维宇宙去求救,但是高维宇宙建立于宇宙之上,它不属于任何宇宙,它是多元宇宙的主要组织,负责多元宇宙的运行!

幸运的是结合了整个宇宙的 科技 力量,宇宙联盟终于联系上了掌控秩序的多元宇宙中的高维宇宙组织,它们只派出了不到一个星系的执法者就成功将暗黑生物镇压,而这件事情过去后,宇宙联盟也被邀请到多元宇宙中共存。多元宇宙的掌控者告诉宇宙联盟的所有文明,世界的起源一切都来自于秩序,宇宙的出现和毁灭是任何文明无法干预的,就如同扭曲虚空中的黑暗生物一样,它们的目标就是摧毁秩序宇宙,但是当它们即将摧毁掉宇宙的时候,执法者就会出现并救下这个宇宙的文明,因此没有物种能够破坏这一法则,多元宇宙的法则应用于所有的宇宙,多元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掌管着不同的能量,例如银河系所在的宇宙掌握的 科技 的力量,其他宇宙掌握的则是次元力量、天地本源等一切未知的力量,这些力量都来自于秩序的化身!

宇宙V空间: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秩序创造了光明,同时也创造了黑暗,对于秩序来说,这些事情冥冥之中是被安排的,秩序负责守护这个多元宇宙的世界,而秩序透露了一个可怕的秘密!就是多元宇宙只是宇宙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在多元宇宙之上存在着更高维的宇宙,由于多元宇宙所在的维度只是5维时空,因此秩序是五维时空中最强大的力量!秩序告诉我们,当高维宇宙的邪恶生物降临到低维宇宙的时候,就意味着侵略和毁灭的降临,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如此,在最重要的时刻,守护者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而宇宙究竟存在着多少维空间,就连秩序都不知道!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作者打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字完成,如果你有疑问的话请点赞和评论,至于后续情节,作者还需要继续思考!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随着 科技 的不断发展,人类必将迈入太空 探索 、太空殖民和太空旅行时代!宇宙的出现定义了人类,人类的出现同样定义了宇宙!

目前的人类文明与1亿年之后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将会比细菌与当前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还要大!你想一想,细菌会理解人类目前的载人登月登火计划、5G通讯、战略核导弹、超音速乘波体弹道导弹吗?

为什么一亿年时间间隔,文明差距这么大呢?

假如你出生在10万年前,你现在大概率正在山洞里穿着树叶兽皮做成的衣服茹毛饮血;假如你出生在2000多年前,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你现在大概率正在服繁重的徭役,在修长城或者盖阿房宫;假如你出生在150年之前,仅仅小时候读过几篇“之乎者也”的你大概率会在第一次看到火车时吓得狼狈逃窜。


但是你出生在了最近几十年,你现在可以坐350公里时速的高铁,用最新的高速5G网络,用7nm最新制程工艺的芯片支撑的 游戏 笔记本在玩基于复杂3D物理引擎的大型 游戏 ,在总高度突破600米的超级摩天大楼里办公,假如你有钱,甚至可以在经过专业训练后去太空遨游。

从以上可以看出,短短几千年,尤其是最近短短一二百年,人类 社会 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你让一个150年前看到火车还会吓得不知所措的古代人直接穿越到当今 社会 ,他会被震惊的不知所已。


假如把时间间隔放长到1亿年,假如我们出生在了一亿年以后,那将会是什么样的样子呢?

前苏联科学家曾对宇宙中文明的发展程度做过分级,人类文明也在这个分级里面。

具体分级如下,这里以人类为例说明各个分级分别到了哪个程度。

Ⅰ型文明

假如人类到达一级文明,那就可以完全利用地球上的所有能源,显然现在人类还没有达到这个级别。因为目前自负的人类连石油成因都没有搞清楚,可控核聚变还在PPT和教科书里面,化石能源的短缺和造成的污染至今仍然是困扰人类的大问题。

Ⅱ型文明

假设人类到达这一级文明,那就可以利用整个太阳系的能源,这对于今天的人类仍然属于天方夜谭级别的难度,毕竟嫦娥五号刚刚从月球取回1700多克的土壤就让欧洲美国俄罗斯羡慕不已,更不要提利用整个太阳系的能源。


Ⅲ型文明

到达这一级文明,人类就可以利用整个银河系的能源,现在的人类连太阳系有多少天体都还没有数清楚,太阳系边界都没有清晰的划分。

从以上文明的分级看来,即使是最简单的一级文明,人类目前都没有达到,目前只能算是0.73级文明。

那问题来了,人类要想达到这三个文明等级,分别需要多少年呢?

按照目前人类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来看,假设期间人类文明绵延不绝,到1级文明大约需要400-500年,到2级文明大约需要几千年时间,达到3级文明需要100万年以上的时间。

看到这里你是否眼前一亮,人类仅仅需要数百万年时间就可以达到充分利用银河系能源的三级文明,那一亿年后的人类 社会 将会发达成什么样子啊!

不妨在这里畅想一下一亿年以后人类 社会 得文明发达程度。



1,人类可以实现长生不老,因为那时整个宇宙都在人类的掌控之下,资源是无限的,可以容得下长生不老的人类。


2,人类可以在宇宙中任意实现星际穿越和时空穿越,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可以随便穿越,想去哪就去哪。

3,暗物质与暗能量100%安全掌握,整个宇宙的组成与结构,能量可以人工改变,人造星体更是不在话下。


4,再大胆一点,人类可以控制宇宙的进化与重启,目前按照人类已知的科学知识,宇宙起源于一次奇点大爆炸,37.5亿年以后,人类居住的银河系将与仙女座星系发生碰撞,将近100亿年以后,太阳将不复存在,100万亿年后,宇宙所有物质化为虚无,整个宇宙变成一片死寂。


假如人类能稳定发展1亿年,大概可以改变这个过程,做到真正的掌控整个宇宙。

看到这里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西游记里可以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是不是可以随便穿越的各路神仙菩萨?



看到一亿年以后的人类文明,你期待吗?

你看啊,如果说出生在5年后,是可以知道生活是什么样子的;15年后呢,可以稍作思考一下,还是可以知道生活是什么样子的;115年后?抱歉,正如同115年前的人们不知道现代的生活是啥样一样,同样的,我也不知道115年后的生活是啥样。

你看,这一亿年后,是不是有点儿?那个什么了?

但!!!

我们可以这样想,一亿年,如此漫长, 科技 绝对是如今无法想象的,那么,就往最高级的方向想呗!

宇宙为疆,飞船为家。

一艘巨大的飞船掠过一颗不知名的星球,这艘飞船在星球的背景下丝毫不觉得它轮廓小,是的,这艘飞船长达3000公里,宽为1100公里,高为700公里,飞船内部居住着上亿的人口,人们在里面安居乐业,与地面上的生活没有分别。

飞船内部的环境与曾经的地球也没有分别,听说,人类拥有这样级别的飞船共1000艘,往来穿梭于星系之间,当然大部分的人口还是居住在不同星系的1万颗“地球”上。

人类这样做的目的是,迅速的散播文明,寻找金属资源。每到一颗宜居星球,则会从飞船上下来1000万人,而每到一颗富金属星,总要把它全部采集完才会离开,所以,这样的一艘飞船每次执行任务都可能要花费数百年之久。

不过,人类的平均寿命已达1000岁,所以,没有人会采用休眠的形式,他们会在飞船内部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当然,并不会感觉到无聊,或者是感觉到它是个飞船,因为,在内部确实与陆地上是一样的。

别问我是咋知道的,好么?

人类诞生至今也才不过几百万年而已,如果以人类文明史计算的话,人类文明大概只有5000年的 历史 ,要说人类真是一个厉害的物种,毕竟短短时间之内就统治了地球而且 科技 进步神速。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人类物种的诞生对于其它物种可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也没办法,谁叫上天这么钟爱人类呢?随着 科技 的发展,人类的足迹已经不限于地球上了,早在100多年前,人类就可以在天空翱翔,而几十年之前,人类就已经迈进了太空,随后更是一举登上月球,虽然说最近几十年没有再登陆新的星球,但是人类一直都在为此做准备,或许要不了多少年,人类就可以登陆火星了。

说实话,一亿年实在是一个太长的时间了,我们总说一万年太久,而一亿年又是一万个一万年啊,真的难以想象人类究竟还能不能活到一亿年以后呢?人类在世不过百余年,一亿年实在是太久了,不过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也有可能永生也说不定呢。人类的文明史也不过才5000年而已,要我们去猜测一亿年之后的人类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实在是难以想象,不过正是因为难以想象,我们倒可以随意大胆放开自己的想象力,不论现在认为多么大胆多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亿年之后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首先,对于人类物种来说,一亿年的人类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呢?别的不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大脑容量一定会越变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亿年以后的人类跟现在相比,大脑可能看起来非常大,而四肢则不怎么发达,甚至看起来很柔弱的样子,就像我们经常想象的外星人一样。另外,既然已经过去了一亿年了,那么人类肯定早已经走出太阳系甚至已经走到了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人类早就已经掌握了光速飞行技术,甚至可以进行时空穿梭。

另外,对于地球上生活的人类而言,一亿年过去了,地球上的天然资源可能早就已经开发殆尽了,而人类利用的是核聚变甚至是反物质产生能量。人类的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舒服,需要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越来越少,而更需要的是脑子,有可能自己的脑子都不需要,而仅仅依靠人工智能就可以为我们服务,而人类也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将自身进行改造,比如说将人类全部改造成身材完美、颜值满分、基因无缺陷,可以活很久的超级人类。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坏的预期,比如说人类自身之间因为爆发战争而自我毁灭,最终导致物种的灭绝,或者是一场天灾让人类灭绝,也是有可能的。

对不起~一亿年后文明结束,人类灭绝,你出生不了!所以我劝你,想一下实际的事情,比如定个小目标,先赚它一个亿!

如果我们出生在一亿年后,我们偶尔翻阅今天发生的一切,人们所思所想,就象评判秦朝和唐朝的 历史 人物功与过。我们会笑话曾经的我们的祖先多么的可爱和天真,好不容易解放了又把自己投入到奴隶 社会 ,为了一个小小的家,几代人为此付出一生。明知他人在说谎,自己却装着没有识破,自己又成为别人眼里的他人。笑有些人还会用几千年前的以腐治国当成法宝。

笑当今的我们寒窗苦读几十年,大多数知识今后是根本不可能用到的,却都为此无意义地奋斗。

一亿人之后我们己不需要读书,所有知识,有更先进的知识芯片无线连接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

那时由于地球资源的缺乏,我们已不生活在地球,而是分布在银河系、宇宙各星系,那时的一个星球如同我们当今的一个国家,人们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探亲公干,会乘坐宇宙间时间隧道光速列车,那时的圈养牛羊猪鸡等己重回大自然,人与所有动物,植物同等地自然生活生长着,当然还会有自然界生存法则,互相依存,互为食物。

一亿人后的人们,会想如今的我们,去研究一亿人前的单细胞一样,觉得多么地单纯多么的幼稚多么地不成熟。一亿人后的人类将被迫逐步离开地球,到另外一些星球去生存,又会遇到另一星系敌人的攻击威胁,人类进化的 历史 不断演绎着生与死,物质不灭的过程,每一个人只是某一星球中一颗弱不足道的尘埃,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每个人静静地来也会静静地去,没有谁会永垂不朽,只有宇宙才能永垂不朽。

真不敢想象一亿年后的光景,因为人类从诞生文明至今也不过区区万年时间。如果真给人类一亿年时间,人类的 科技 发达程度将无法想象。



一亿年后,人类肯定不止生活在地球上,火星已经被人类改造,变得和地球一样,开始适合人类居住。同时,人类的脚步也会卖出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在广袤的宇宙中活动,建立外太空现基地、开采能源、和外星人建立联盟,简直就是银河护卫队>中描述的宇宙场景。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与衰老相关的基因和机智,特别是端粒酶的发现,更是打开了细胞长寿的密码。所以,一亿年后,人类势必已经掌握了长生术,吃点药打点针,人类就可以实现青春永驻。



当然了,那个时候人类肯定也突破了爱因斯坦的光速限制,利用曲速引擎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

不同宇宙也被人类发现,人类可以肆意在各个宇宙穿梭。

地球上还会诞生像超级英雄一样的改造人。当然,有没有雷神就不知道了。

好了,就先想这么多吧,要不耽误搬砖了。

科技 极大发展,人类总数达200亿,人类足迹遍布太阳系各大行星,地球人类主要能源还是太阳能,农业是工业自动化,工厂没有人,全是智慧机器人在工作,人类热衷于星际旅游,每个人活500岁,人的审美更高大上,男帅女美,人类可以选择舒适工作两小时,然後就是聚会娱乐,全世界一个民族,一种文字,一种语言,皮色为棕色,宗教迷信已经彻底消亡。另外,人类仍然没有联络到外星系文明,还在努力,但是有电视专播外星风光,人如身临其境, 科技 是有瓶颈的,时空穿梭仍然是幻想,但是人类一直在 探索 移民太阳系外更安全的星球,

别多想了,极大概率人类文明根本无法延续到一亿年后。须知一亿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年代,在此期间可能发生很多毁灭级的事件,也很可能人类自己因战争、自然资源枯竭或不当使用等原因灭绝,对于一亿年的时间来说这是大概率的。人类文明能延续到一亿年之后,我认为是小概率事件,甚至极小概率。

有些回答乐观地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会在未来达到走出星系、控制外星球资源等,我也觉得完全不可能。宇宙的规律(特别是光速)限制死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在此范围内能“利用”的资源太有限了,很多只是想象而已,是无可能实现的。别想多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