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三体式内功心法,形意拳三体式能练腰吗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56更新:2023-02-20 02:43:32

为什么老前辈们把三体式誉为形意拳总机关,开始我理解不了这句话的含义·,也就造成了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拳,最后一无所得。

之后经过对三体式不厌其烦的练习,胯逐渐坐下来,腰部也能松弛开来,打拳时感觉脚下有了根,至此才明白形意拳实质上是三体式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过程。

三体式所谓通畅,实质上是气血和劲力的通畅,做到这两点才谈得上是六合,才能叫形意拳,否则就是在瞎比划。

气血之通,只有站三体式才最纯粹,最彻底,这就是前辈们为啥要把三体式作为入门练习的首要的问题所在。你站过三体式就能明白,拳术需要的气血畅通是在大的运动量和动作难度下的畅通,而不等同于普通人行走坐卧的畅通要求,这就是为啥拳术有成的人体质远远强于常人的缘故。站三体式到一定程度,大腿会紧张的难受,这滋味没有任何的痛苦能于他媲美,然而经过不断的坚持,当僵硬逐渐消失,你会发现腿劲大增,这不仅是肌肉力量的增长,更是气血通畅之下气与力合的缘故。所以前辈们的创举是效率极高的。

练习形意拳必须苦站三体式,站到气血通畅,你的拳才能养人,更能养眼;一通百通非三体式莫属!

常言说练拳练心,传统武学对心智的磨练是优于其他运动的,就形意拳主要功夫三体式而言,如果练习得法,达到数量,那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一则是精气神三宝俱足;人体内外气质得换;再则内心会变得坚强,豁达,透视一切。正如老子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三体式确实可以达到这一境界。

三体式的练习需要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心跳加快,大汗淋漓,如此才能苦尽甘来。身体中的一切淤滞可以全部通畅,排出体外,周身有剔透玲珑之感,得道成仙也不过是如此感受吧!

三体式不能站至通透那形意拳也绝难练好,拙力拙气不除气血难以真正通畅,遇事依旧会急躁,惶恐,无所适从,这就是三体式不通之病。

“三害”,是形意拳入门必须要去除的三种弊端,这三种弊端不除,别说拳术不会提高,就连健康也会受到损害,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形意拳,练习其他拳术要想保有健康,也必须去除三害。

三害指的是哪三种错误?(一)就是努气;(二)是拙力;(三)挺胸提腹;努气也就是指气息没能自然沉于丹田,属于内功修养未入其门。此时的气息是积蓄于胸腔的,如果想要发力的话,只能用心力,无疑会震动心肺两个器官,轻者产生疼痛,重者可以震裂毛细血管,产生咳血;或是心脏受损,贻害无穷。这样的先例客观存在。

拙力,属于丹田空虚,发力没有基础,只能靠心中勉强而致使肌肉僵紧,发出的笨拙之力,这仍然是内功修养没找到门径,也属于急于求成,哗众取宠的行为。发拙力的人肌肉必然僵紧,从而导致周身气血循环受到拘束;人体健康的保证就在于气血通畅,所以拙力的害处是不言自喻的。

挺胸提腹仍然是不懂内功,不懂练拳规则所致。这两个身体状态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是挺胸那么腹部必然会提起(腹腔塌瘪),此时气息与“努气”一样,只能拘束在胸腔,难以下行至丹田,造成上身僵紧,下盘轻浮,害处于前两者相同。

“三害”,虽然是三种行为状态,但三者是相互关连的,触犯一种,必然会导致另外两种发作。所以练习形意拳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害”,并在练习当中努力去除这些弊端,这是练拳的首要问题,因为健康没保证,练拳就失去了根本上的意义。

练习形意拳首先树立中正的形体,但是要明白中正不是僵直,所以必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塌腰;挺膝扣足等细节。

看一个人形意拳是否得到了正传,首先就是看他是否去除了“三害”,如果三体式架子一摆,产生了胸部挺起;腹部发瘪;怒目横眉;咬牙切齿等行为,那无疑就是“三害”未除,这样的人别说是真传,就连最基本的拳理都不可能懂,至于功夫就更不用讨论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练习拳击散打的人员,即使那是外家的东西,但真正有功夫的没有一个挺着个胸脯;瘪着个腹腔;咬着槽牙;瞪着眼睛来练习的。

形意拳三体式内功心法,形意拳三体式能练腰吗

形意拳的三体式为什么叫三体式?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形意拳三体式内功心法,形意拳三体式能练腰吗

三体式为什么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支撑

开门见山
那么因为三体是具有极大的创造力,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支撑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
站桩的实质和我们打动态的拳的实质是一样的,它的目标都是抻筋拔骨,这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通过这道关,你才可能将身体发生质的改变,身体的骨架能够撑拔、大筋能够崩弹,然后才有劲力。
形意五行拳又称形意母拳,外修劈、崩、钻、炮、横五拳,内应肺、肝、肾、心、脾五藏,内外兼修,虚实相因,式简意深,学易精难。
练五行拳时,应根据自身特点,适当有所侧重。比如劈拳,“内应肺,外通鼻,在体为皮毛,守窍于膻中,气发于肺腑”。因为劈拳属金,主秋令,在秋天适当增加劈拳的修练,对肺气舒畅,气血运行,大有补益;如果自身消化不良,不妨增加横拳的修练,因为“横拳内应脾,外通口,在体为肌肉,守窍中脘,气发脾脏”,“脾为后天之本,主水谷之运化”,久练横拳,脾健胃和,精神振奋,四肢强健。
练五行拳,常常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内脏之小恙,往往自行化解。五脏
形意拳为什么邪门
说形意拳邪门主要是可能会造成损伤。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形意拳是直接练习筋骨的拳法。筋骨是支持身体结构的东西,我们常听说,因为XXX姿势不正确,所以引起XXX疾病,练习形意拳如果姿势不对,长期下来就会对身体有害,是同样的道理。常见的有膝盖的问题。少见的有腰部问题。第二种:就是如果有幸进阶到一定程度,练习比较深入,功夫深入了。因为形意拳是能引发和激起人体内部潜能的拳法(其爆发力就来自于此),同样的,其消耗也厉害,如果不懂得静养和善养身体,是很容易消耗身体精气的。在还不懂得养气的阶段,又消耗精气多了,也会对身体有害。甚至减寿。 所谓形意练不好会练死人的说法,就来自于此。放心,没下功夫到一定程度想练死都不可能。而且一般都是较长期才会如此。有师父看着随时给调整不会有问题的。延展知识: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
三体式的姿势
三体式是所有武术门派都有的入门基本功,三字经里所讲的三才(天地人)在这里得到了体现,通俗的讲就是上中下三盘,用力要达到三盘合一,也就是所谓的整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阴阳相争,阴阳相生,矛盾统一的形式。外形由母腹中的胎形(先天)向出生后的立形(后天)交合而成。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三体式是形意的基础,在孙氏内家拳中,也是八卦掌和太极拳的基础、根基。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