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信息网「陕西掀起文物热委员专家出点子让文物保护更走心」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947更新:2023-02-24 14:25:46

近日,陕西西安太平遗址、江村大墓两项考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西安江村大墓被证实为汉文帝霸陵,一时成为网上最火爆的信息。在霸陵“霸屏”的同时,陕西也掀起了一场文物学习热潮。

青铜鹤

“图片里的文物叫青铜鹤,是出土于陕西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的秦代著名青铜器之一。”来自西安高新第七小学的郭楠正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学习到的文物知识。

这是郭楠的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历史文物知识,并在课堂上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秦始皇帝陵青铜鹤集秦朝多种铸造技术,它的造型和装饰有重大的美学价值。”郭楠指着照片说,青铜鹤出土时并不是完整的,脖颈处和腿部都有断裂,经过专业人员修复后才展现出现在的样子。

“她最近放学一回家,就在书上、电脑上查找资料,学习文物知识。”郭楠的母亲刘芳说,学校通过让孩子自主学习文物知识,在认识文物本身的同时,也了解了文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懂得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

“重视文物保护应从娃娃抓起,要让年轻一代从小就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大国工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马宇说,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首先要明白文物保护的意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面对文物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文物之事无小事。

“当前,基础薄弱、保护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足等,都是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短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长期关注我省文物保护工作,他在调研考察中发现,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文物保护工作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愈发突出,现有机构和人员队伍与日益繁重的保护任务不相适应。

西周·牛尊

常伟认为,目前,我省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科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文旅融合方面,对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挖掘不够,研究阐释不充分。

常伟建议,要做好我省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自身业务能力和科学素养,及时掌握国内外文物保护方面的前沿信息,并将其有效应用于文物保护工作中。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健全文物保护政策和管理制度,在制定政策、财政拨款计划时,对文物保护工作给予倾斜;另一方面,要切实保证政策落地落实,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赤金走龙

不同于常伟对文物保护人才匮乏的担忧,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从业者,马宇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文物保护工作者常被比作‘文物医生’,不同类型的文物面临不同的保存环境,就如同病人一样,文物也有着复杂的病害。”马宇说,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把出土文物修复好,还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把文物本身蕴含的信息“破解”出来,留给后人。

马宇建议我省开设有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高校,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多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在丰富的实践中增长技能和经验,为今后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皇后之玺

对于政协委员和业内人士的建议,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积极协调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继续发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引领作用,推进科研基地工作站建设,将工作站作为科研基地向行业输出先进技术、为行业培养技术人才和推广科技成果应用的延伸节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争取每年引进3-5名文物科技保护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或高级职称专业人才。激发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国际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开展科技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推选我省文物科技保护专业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考古、石窟保护研究等业务培训班次,逐步补齐我省文物保护人才不足短板。

值得欣喜的是,西安市已走在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前列,近日西安市文物局印发的《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采取项目带动、产学研结合等办法,重点培养文物保护修复、地下考古、文物展览策划等紧缺人才。加强文物保护修复、行政执法等急需人才培训,通过解决编制、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办法,解决博物馆考古、传统历史文化宣传教育讲解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作为中华儿女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

在保护理念、保护力度、保护方式上

“更走心”“更给力”

共同守护、传承好文化根脉

接续好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统

实习记者 闫智 殷博华 记者 李荣

图片来源网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