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三体预言,三体小说作者是刘慈欣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76更新:2023-02-24 22:32:24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何浩源 摄影记者 郝飞)科幻有软硬之分,《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小说以“硬科幻”著称。所谓“硬科幻”,就是指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为基础,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11月10日,在成都举行的科幻峰会上,刘慈欣与加拿大科幻作家德里克·昆什肯展开对话,两人以《硬科幻的未来》为题,就硬科幻创作、科学和科幻的关系、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太空移民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科幻小说能够让人们提前适应技术的进步

喜欢看大片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今天的真实可能就是十几年前的电影,今天的科幻电影也很可能是即将发生的未来。最近半个世纪,科学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很多科幻小说里的描写的奇迹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例如,《我,机器人》中影响剧情走向的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中富有情感的机器男孩,《星际迷航》第一部中的平板电脑、定位仪、太空旅行、无针注射器、透明铝材等,都已成为今天的现实。

在刘慈欣看来,硬科幻作家的责任就是在奇迹变成现实之前把它写出来。技术的进步会带来很多变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而科幻小说能让人们在心理上提前适应这种变化。

预言未来技术变革将改变人类自身

在德里克·昆什肯的小说《洄游》里,设想了一种生命形态,社会组成类似蜂群,但其结构并非碳基,他们可以在星际空间生存,沐浴脉冲星之光而生,以放射性同位素为食。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在星际间洄游,以黑洞为质量加速场,用时间膨胀效应甩开天敌。

刘慈欣对这种奇特的想象非常欣赏,而且预言未来技术的变革会在生物学方面改变人类自身。刘慈欣认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虽然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对人的身体几乎没有改进。而在未来,如果人类想要走出地球,在太空中开拓生存空间,就必须要改进人的身体,把人类的身体和机器结合起来,这样可能会从文化、道德等方面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冲击,但是如果人类想要走出地球,就必须要走这一步。

至于生物学的改变会不会让人类变成另外一个物种,改变后的人类还是不是人类。刘慈欣认为这个问题不应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准,而应该以人的意识为标准。“只要人的思想还存在,我们就还是一个物种,一个人类。”

硬科幻其实是并没有真正走在现代科学前面

现代科学的所描述出来的世界观,其实离普通人很远,比如很少会有普通人会以量子力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在刘慈欣看来,这对于硬科幻作家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其中隐含了巨大的创作资源。科幻作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里面找到很多、很美好的故事。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科幻作家对这些科学理论有一个深度理解。

很多人认为科幻作品可以预言未来。刘慈欣却认为,科学是科幻的基础,科幻尤其是硬科幻并没有真正走在现代科学前面,反而是跟在现代科学的后面——科幻作者是从实验室中、尚未普及的科学技术中汲取灵感,并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这些技术的未来可能性通过故事演绎出来。由于科幻小说几乎囊括了新技术未来发展的所有可能性,所以总会有一些会与未来的真实相重合。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