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电影角色「策划丨从儒侠宗师到黑暗英雄盘点黄飞鸿60年荧幕形象变迁」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865更新:2023-03-02 18:50:59

(文/麦克疯说电影)

黄飞鸿,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也是民族意气的代表,他的经历被影视剧不厌其烦地改编和演绎,并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永不凋零的神话。从粤语长片时代再到商业动作电影时代,黄飞鸿电影的发展史代表了岭南功夫片和武侠片的发展史。随着社会心态、市场期待和历史语境的改变,六十多年以来黄飞鸿形象有着怎样的变迁?本文将以电影为经,时代为纬,带大家一同回顾荧幕上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黄飞鸿形象,并深入剖析不同时期的黄飞鸿在形象塑造上被赋予的个性和审美。

40—70年代:长者为尊,外武内儒

武侠电影,顾名思义是以武和侠为主题表现的电影。它神秘瑰丽的东方意境、浪漫壮烈的侠义精神、繁复华丽的动作场面,以及含有传统美学价值的影像表达,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华语电影中独一无二的类型片种。《中国电影百年》一书曾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以黄飞鸿电影代表的武侠电影,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飞鸿这个名字在荧幕上的首次出现,源自1949年胡鹏执导的《黄飞鸿传》。影片情节由黄飞鸿之子黄汉熙口述加上民间传说加工而成,据说拍摄初期资金紧缺,幸亏林世荣徒弟刘湛四处筹资才得以完成。时年已是洪拳大师的刘湛亲自上阵担任武术指导,足见他对本片的重视。这部《黄飞鸿传》因为有了黄飞鸿亲眷的众星捧月,而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接近真实的黄飞鸿电影。

关德兴(1905年6月27日 -1996年6月)

《黄飞鸿传》诞生于粤语长片兴起并流行的年代。由于粤语长片多以人生百态、市井生活为题材,以小人物的嬉笑怒骂,柴米油盐做文章,颇受港澳市民的喜爱。随着粤语片娱乐普及化的发展,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怪力乱神的武侠作品和奇案作品,《黄飞鸿传》的诞生,不仅标志着粤语长片进入了严肃正剧时期,也促使粤语长片与写实功夫片做出了进一步的融合。

关德兴版黄飞鸿的成功依托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贯穿。片中正邪鲜明,黑白对立的思想,为活在香港底层的市民找到了宣泄的突破口。此时的黄飞鸿虽贵为一代名师,但他并不会轻易以暴力去遏制暴力,反而是谦恭礼让、宽仁宅厚。他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身先士卒的精神,可谓是中国人心中理想主义英雄的典范。

关德兴出身曲艺班,少年时期的他练就了一身真功夫,为此影片中不少高难度的武打场面全由他亲自完成。刘湛也充分利用粤语片有限的空间,将关德兴擅于辗转腾挪的功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在今日看来,这些动作显得有些古板,但在当年,这无疑令观众倍觉新奇。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只能通过部分存世的影片感受关德兴版黄飞鸿的魅力。40年代至70年代,关德兴塑造的黄飞鸿无疑是功夫片里的金字招牌,以至于不少外传影片皆邀请关德兴作为客串。在袁和平执导的《林世荣》中,关德兴的短暂亮相甚是惊艳,他一边与反派地痞打斗,一边写出了仁者无敌四个大字。1981年,他以75岁的高龄在《勇者无惧》中再度扮演黄飞鸿,面对流氓病人的挑衅,黄飞鸿临危不乱从容退敌。随后邵氏也拍摄了多部《黄飞鸿》正传电影,但多半是延续和模仿关德兴版的形象,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大。

《林世荣》剧照

关德兴一生共参与了77部《黄飞鸿》电影的拍摄,使之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黄飞鸿传》衍生出的黄飞鸿系列影片,尽管加入了更多的演绎色彩,却使黄飞鸿形象得以巩固也在功夫片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林岭东执导的《千里救差婆》中,他饶有兴致地让关德兴和石坚重现了“黄飞鸿大战奸人坚”的经典桥段,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也不禁教人叹息一个时代终究已经逝去。

《最佳拍档之千里救差婆》剧照

70-80年代:邵氏时期的少年英雄崛起

70年代初,随着李小龙功夫片与邵氏国语片的平分秋色,传统的粤语长片开始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而邵氏商业电影概念的成型,也使功夫片得到极为快速的发展。邵氏时期武侠功夫片绝大部分出自张彻、楚原和刘家良三人之手,但三者风格截然不同。张彻的功夫片有种阳刚惨烈之美,而楚原的武侠片充满着诗情画意,然而刘家良则喜欢在影片中展现那些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刘家良的父亲正是刘湛,作为黄飞鸿正宗嫡系,刘家良不但延续了《黄飞鸿》电影中对于正宗洪拳的展示,同时又另辟蹊径,大量描写岭南文化和南北武林之间的矛盾,以表现岭南功夫的自豪感及优越性。

刘家辉、刘家良

1976年,跟随张彻多年的刘家良拍摄了《陆阿采与黄飞鸿》,这是黄飞鸿首次以少年形象出现在荧幕中。初出茅庐的黄飞鸿还只是不懂功夫的毛头小伙,因此影片中有大量镜头都与黄飞鸿的武学造诣修炼有关。黄飞鸿练习木人桩、五郎八卦棍和悬香击水的桥段,可以说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

《陆阿采与黄飞鸿》

而1981年的《武馆》里,陆家武馆以布料和米袋试黄飞鸿腰马的段落让影片的观赏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而最经典的是结尾的巷战,黄飞鸿展示了虎爪、蛇形、龙形和铁线拳等洪拳招数力破北派功夫,以黄飞鸿武术修为的进步与个性的成熟联系起来。刘家良版《黄飞鸿》,虽处处表现出对武学的痴迷和热爱,但关于练武目的的道德教化却贯穿始终:武术不是逞能,而是修身自卫,行侠仗义的手段。这也可以视作是关德兴版《黄飞鸿》精神思想的延续。

《武馆》剧照

刘家良版《黄飞鸿》将高居庙堂的英雄重新还原成了普通人,令不少电影人大受启发。1978年,袁和平也为成龙量身打造了《醉拳》,这部影片既汲取了功夫修炼的设计,又效仿李小龙影片对于技击灌注个人感情,同时也以邵氏四小龙的谐趣形象来重新包装成龙,可谓颇具创意。而关德兴、刘家辉的形象也在这里被做了善意的颠覆,在以往电影中弟子对于师父的敬慕之情在这里变成了师徒谐趣的斗法。袁和平通过《醉拳》的创新表达了新一代电影人灵活变通、不再拘泥于陈规旧例的精神。

《醉拳》剧照

90年代的“边缘化英雄”

《黄飞鸿》电影的再次轰动,得益于90年代初徐克重新打造的《黄飞鸿》系列。早在新浪潮时期,徐克的作品便以新潮先锋的思想和炫目瑰丽的画面为人称道。他打造的《倩女幽魂》和《蜀山》,让武侠片既充满了西方式幻想,又有着东方的侠义核心。1991年的《黄飞鸿之壮志凌云》,毫无疑问是徐克将功夫片和武侠片完美融合的里程碑之作。据说关德兴看过此片后大为惊叹,因为新版的黄飞鸿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那个传统武师,而是一个背负国家与民族,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侠客。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徐克完全接受的是西方式教育,但他骨子里却有着浓烈的东方情怀。所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隔阂引发的矛盾和笑料成为徐克电影挥之不去的主题。徐克将黄飞鸿置身于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大时代当中,表现在时代的变革下黄飞鸿的矛盾。他一方面固守着传统,但又渴望革新,对于西方文化缺乏了解但从不肯主动接受。因此徐克版《黄飞鸿》里对于冲破文化困境的意识贯彻始终,将邵氏功夫片时期“抵御外辱”的思想拔高到应对时代变迁当中去。

《壮志凌云》里,严振东所说的: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其实是徐克将发生于黄飞鸿身上的真实典故进行了改编,以此表现旧事物必备新事物淘汰的规律。而《男儿当自强》中,徐克将辛亥革命与清廷改朝换代的交界时期作为主题,因此黄飞鸿与纳兰元述的交手象征了封建社会与民主社会的冲突和交锋。第三部《狮王争霸》翻拍自1957年的同名电影,但徐克将舞狮场景搬到了北京城,他将舞狮盛会比喻成一场政治博弈,并借黄飞鸿向李鸿章的谏言表达了徐克的思想。徐克以黄飞鸿来表现时局改变的不可避免,并探讨该如何应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挑战,乐观面对未来的茫然。

《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剧照

80-90年代,香港曾掀起了一股翻拍金庸影视剧的潮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徐克的创作风格。徐克对于黄飞鸿类似于金庸小说人物般的侠客化处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动作美学。徐克坚持认为黄飞鸿需要有摆脱传统套路约束的,更潇洒飘逸、天马行空的动作设计,并对佛山无影脚、工字伏虎拳等进行改良和包装,以适用于李连杰的北派武术。这让担任武术指导的刘家良大为光火,最终不欢而散,而最终改由袁家班完成。纵然徐克没有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发扬岭南武学,但却使黄飞鸿的传奇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90年代黄飞鸿娱乐形象的变奏

或许是徐克的《黄飞鸿》前三部曲将主题思想提到了过于宏观的层次,导致后期难以再被超越。徐克监制的第四部《王者之风》试图延续《狮王争霸》以武侠隐喻时事的神话,但经过易角风波,人物塑造的割裂等因素,口碑和票房均遭遇滑铁卢。第五部徐克继续接过导筒,他一改之前三部忧国忧民的基调,将《龙城歼霸》变成了一部冒险娱乐动作电影,甚至还将张保仔进行了妖魔化处理。

《黄飞鸿之王者之风》

而1997年的《西域雄狮》将叙事背景搬到了美国,试图以中西文化的碰撞再做进一步的隐喻,但却因为口味过分西化也未能成功。徐克随即转投小荧幕拍摄《黄飞鸿》电视剧版,最终落得昙花一现。以上种种因素,为徐克版《黄飞鸿》彻底划上了终结的句号。

但徐克版《黄飞鸿》的成功,却再度带动了一波拍摄《黄飞鸿》的潮流。诸多跟风之作中,黄飞鸿要么是李连杰、赵文卓少年老成的形象,要么就彻底颠覆,让黄飞鸿变成插科打诨的喜剧人物。这些影片在塑造黄飞鸿的过程中,许多传统道义的东西被娱乐化逐渐消解殆尽。如《铁鸡斗蜈蚣》,宝芝林的对面竟然开了一间林芝宝的妓院,而《男儿当自强》也被改编成声色犬马的奢靡之音。而李力持的《黄飞鸿笑传》中,黄飞鸿从悬壶济世的英雄变为误打误撞、勉为其难的莽夫,甚至显得有几分失落。同时,许多电影对于黄飞鸿的武打场面有了近乎夸张的表现,如《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中最精彩的与衍空和尚的对打,完全凭借不合常理的木桩来完成,《醉拳2》里,黄飞鸿竟然喝下工业酒精而使出醉拳。对传统功夫片嘲讽、颠覆式的消遣,表现出97年前香港电影游戏人生的态度,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功夫片提前进入低谷时期。

《醉拳2》剧照

新世纪的黑暗英雄情怀

21世纪,似乎已不再是武侠功夫片的天下。纵然有徐小明的《夺标》、徐克的《七剑》、袁和平的《霍元甲》和《苏乞儿》在维持功夫片的血液继续流淌,但人们似乎更关注更令人热血沸腾和赏心悦目的现代都市搏击。泰国、印尼格斗片的引入,以及甄子丹联合叶伟信打造的一系列都市格斗电影,影响着观众的审美情趣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论近年来的功夫片,虽然有《叶问》系列电影为代表,且大有取代《黄飞鸿》影响力的趋势,但叶问与黄飞鸿的形象终究不同,两者背后的文化底蕴,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叶问》剧照

黄飞鸿于大荧幕阔别观众近二十年后,由周显扬联合彭于晏打造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打破僵局。本片可以说是21世纪以来首部黄飞鸿电影。然而,这部电影也不可避免被电影制作方式的流行趋势所影响,让人既陌生而又感到熟悉。片中的黄飞鸿更多被赋予了西方黑暗超级英雄的特性,集邪恶与正义于一身,充满了后现代英雄式的解构意味。导演和编剧又将黄飞鸿变成卧底黑帮的英雄,逐步确立他成为宗师的价值观。这样一部有着武侠片外壳的警匪片,唯一不同在于枪械变成了拳头和长枪短棍而已。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

或许是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打斗方面,洪金宝也特意设计了充满现代感的技击格斗招式,甚至加入了第一人称视角,使动作场面有种浓烈的游戏感和写实感。然而无论对黄飞鸿如何被颠覆,随着《将军令》的音乐声响起,影片最终还是让彭于晏穿起了黄飞鸿标志性的长衫马褂,教令观众熟悉的那个黄飞鸿再回归本体。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

《英雄有梦》想要对准更为年轻的观众群体,通过新瓶旧酒的形式普及消失多年的武侠文化,但这种表现形式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在怀疑《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是否随着武侠片的颓败而变质的时候,但往往却忽略了其中的意义,观众的审美情趣正在发生着变化,而黄飞鸿也亟待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形象,被承载和折射不同时代的不同意义。

但无法否认的是,随着60多年以来影视剧对黄飞鸿形象的打磨和塑造,这个传奇人物已经成为了华人心中一座无法撼动的精神图腾,他是属于时代的侠者,是具有古典审美主义的英雄,他所被赋予的理想主义,是中国人礼、义、廉、智、孝传统美德延续的寄托,也正因如此,荧幕上的黄飞鸿有着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相信随着华语电影的发展,黄飞鸿这个经典形象仍会一直传承下去,然而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重塑黄飞鸿,这也是未来电影人需要去认真思索的命题。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