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全国高质量发展「区域瞭望迈入品牌发展赛道加速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56更新:2023-03-03 08:32:09

宗传宏 等

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经过三年运作,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加速推进,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突破,活力日益,打造城市群品牌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同时,城市群品牌也将为一体化和高质量深度赋能,成为长三角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新“赛道”。

一、长三角城市群品牌发展现状及特点

长三角城市群品牌实质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组成,并相互作用的品牌体系。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品牌的目的就是要以各地软实力为核心进行资源要素的统筹布局,来优化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品牌、城市品牌、区域品牌等品牌体系之间的结构,提升配置资源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群整体品牌的提升。

1.品牌实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长三角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城市群配置资源和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其范围从16个城市扩展到三省一市,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合肥为副中心,次级城市群分明,城市分工合理,要素流动频繁的网络化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已经进入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面前,长三角总体发展稳定,县域品牌凸显。在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长三角城市群包揽了45个名额,近乎占到一半,排名前十位的县市占到8位,江苏省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更是包揽了百强榜的前三名。

2.品牌发展内生动力足

根据钱纳里(HollisB.Chenery)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二产业占比约为44%左右;第三产业方面,除安徽省外,沪苏浙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50%,上海的第三产业占比更是高达70%以上。服务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专业化的供给和高端化的需求,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国外区域创新发展经验,区域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资本集聚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处于这一阶段的长三角,将面临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赋能和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实现质的飞跃。

3.同城化品牌效应突出

目前,传统的轴向通道已经被网络化交通布局替代,传统的“小时”经济圈半径不断扩大,集疏运体系、综合性枢纽、物流体系三大货运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多式联运体系逐步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数字化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不断赋能,提升了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要素流动的合理性和投入产出率不断提升。

4.城市群品牌体系逐步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体系逐步完善,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次级城市群已经形成共识,淮海经济区正在崛起。在“一超二特三大”城市品牌格局的基础上,次级城市群品牌逐步形成。

二、长三角城市群品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从数量、结构、密度等方面都形成了稳定的网络化结构,在规模上、基础设施上都已经处于世前列,但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方面明显不足。

1.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不足

企业品牌是反映城市群品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更是反映城市群竞争力的一面“镜子”。长三角企业品牌距离国际一流企业的标准还有明显差距,即使在国内也不占绝对优势。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有133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多4家,也是中国入选企业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其中长三角中有19家企业上榜,新增三家企业,在中国入选企业中占比为14.29%,增长1.86百分点。在前100强中,仍只有上海汽车一家企业排名是52位,其他企业排名基本靠后,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少。上榜的长三角企业中,在布局上也呈现不均衡的格局,有9家企业总部位于上海,4家企业总部位于杭州,2家企业总部位于苏州,1家企业总部位于南京,1家企业总部位于温州,1家企业总部位于芜湖,1家企业总部位于铜陵。

2.品牌体系尚未成熟

第一,区域品牌体系不完善。长三角城市群仍然处于单一品牌发展阶段,品牌体系尚未形成,无法形成品牌合力。例如世界五大城市群不仅是整体品牌突出,而且还有诸如硅谷、好莱坞、中关村、张江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区域品牌,这些品牌名称下,集聚了众多企业,并以区域品牌为引领,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很多企业以入驻这些区域为荣。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由次级城市群东京、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组成,都市圈下面又有东京湾城市群、名古屋地区中小城市群等诸多知名的区域品牌。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下的128公路,形成了环形高技术工业群。

第二,品牌发展缺乏战略性思路。长三角城市群仍然存在重重资产投入,轻轻资产运作,重注册轻实操,重短期轻长期,重单打独斗,轻合作共赢的理念,导致整体创新意识匮乏,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的整体附加值低。

第三,品牌的法治化程度亟待提高。社会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及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也还有待提高,品牌建设中执法专业化建设有待加强,商标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维权的意识相对薄弱,维权成本高等。

3.品牌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长三角在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层面成立了品牌专委会,并且引入了市场运作,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品牌合作仍然刚起步,还滞后于区域一体化整体合作机制。从广度上,合作的范围和主体主要还是局部的,没有扩散到整个区域范围,品牌的渗透性不够,对长三角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不足。品牌合作的领域还比较局限,往往限于单一的行业内部,跨行业品牌合作的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在深度上,品牌合作的模式和路径主要局限于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的合作,对品牌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品牌中包含的服务、文化等价值链体系尚未形成共识,无法充分展开合作。

4.文化相融度有待提高

文化是品牌的内涵精髓,品牌融合是城市群“唱响”品牌的基础。国外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文化融合最终是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长久合作的纽带,也是打造共同的城市群品牌的必要条件。实质上,文化相融是长三角城市群品牌发展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这也是城市群品牌发展处于启动期的阶段局限性所决定的。长三角城市群包括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瓯越文化、徽文化,在打造城市群品牌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磨合不够导致品牌项目不成功的案例仍然存在。

三、长三角城市群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通过统筹规划布局要素资源,把分散化、碎片化的要素资源聚拢起来,从深度与广度上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发挥出城市的特色与比较优势,加速推进要素资源的融合、联动,推进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形成全方位联动,区域一体化的品牌发展目标。

1.统筹城市群品牌规划

要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统筹规划布局长三角品牌要素资源,建立健全长三角品牌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品牌一体化发展规划》,对照国外发达城市群品牌发展能级,进一步高质量优化布局品牌要素资源,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打造知名区域品牌

第一,传承弘扬“老字号”传统区域品牌。要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下,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华西村等一系列“老字号”区域品牌赋予新的内涵,把这些品牌模式融入次级城市群发展。

第二,加快培育新型“增长极品牌”。目前,以大虹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大湾区、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增长极品牌”正在逐步成长。未来要加速培育一批面向未来的“增长极品牌”,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发展,赋予区域品牌发展以新动能。

3.完善品牌市场化环境

第一,率先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品牌标准体系。从建立团体品牌标准入手,从易到难,逐步扩展到行业品牌、城市品牌、区域品牌标准,率先在全国建立城市群品牌标准体系。

第二,推进品牌专业人才培训和认证。利用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资源,积极开展品牌培训工作。同时,品牌相关部门对培训合格的品牌专业人才颁发资质证书。获得资质证书的品牌专业人才在长三角范围内可以互认。

第三,加强品牌专业服务工作。做好长三角品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建立长三角品牌目录,开展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市场辅导、法律顾问、商标指导等专业化工作。

第四,加强品牌保护。依托现有的长三角知识产权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的营商环境,共同执法,积极查办跨区域和社会反响强烈的商标侵权案件,加大对重大项目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4.完善品牌合作机制

完善长三角企业品牌联盟平台。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品牌合作模式,完善合作功能。发挥区域合作品牌效应,鼓励城市之间开展操作性强的市场化项目合作。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品牌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

5.发挥上海品牌的龙头作用

上海要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作用,利用自贸区平台优势,引领长三角各城市集聚国际优质资源,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国内龙头企业总部、国际机构总部、国际产学研合作、跨国技术转移、创新项目投资以及中国企业品牌“走出去”的过程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宗传宏

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倩玲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1年第10月号(总第114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