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心理学你我都需要了解吗「电影心理学你我都需要了解」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06更新:2023-03-16 05:14:27

电影是一场每秒24帧的心理治疗。电影大师伯格曼说过:“没有任何艺术手段能像电影一样表达梦的特质。当灯光熄灭,闪亮的银幕向我们打开,我们被抛进事件之中,成了梦的参与者。”我们坐在电影院的沙发里,就像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躺椅上,一场心理分析的活动开始了。看电影如同进入梦境,生活的本质在电影里汇聚。

《24帧心理密码 电影中的心理学》,本书作者通过电影中的人、情节、影片类型,精选部经典的影片,搭起一座通往心理学的桥梁。这里不仅有电影故事,还有电影人的心理解析。部分章节附有“拓展与补充”,让读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轻松地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和电影相关的信息。

该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电影人的心理解析,包括三类群体:导演、演员和观众;第二部分聚焦情节中的心理谜题:情欲、正邪和疯癫;第三部分聚焦不同类型片的心理密码:武侠、恐怖和科幻;第四部分聚焦电影与心理学的呼应:银幕、现实和未来。

电影心理学,是指依据心理学原理和范畴研究电影视觉特性、电影创作与观众感受的电影理论分支,是心理学与电影美学的交叉学科。作者魏知超,既是心理学博士,又是一个资深影迷,他利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通过探秘式的分析和解读,对以上4个部分做了详细概述。

现在就我最感兴趣的第一部分,做以下阅读分享:

第一章节,开篇就从导演入手,作者把中外部分导演作品纵览和细分,通过富有兴趣的叙述和文字,告诉读者他眼中导演的样子,比如,王家卫导演,他的爱情故事电影中,男主角几乎都是“求而不得”的状态,要么是没有爱情的结果,要么是追求热烈,莫名放弃;日本导演宫崎骏,《天空之城》中,机器人照料着被人类遗弃的空城。机器人的坚持,让人看到了认定目标的坚持,即使目标是无意义的,仿佛世界的喧嚣与我无关。

有人说,一部好电影的三个关键——剧本、剧本还是剧本。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也说:“如果没有优秀的故事,文化就不会进步。如果社会反复经历徒有其表的、空洞的、虚伪的故事,它就会腐朽。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讽刺作品和悲剧、戏剧和喜剧,能将纯洁的光芒照射进人类心理和人类社会的阴暗角落。”第二章节,通过编剧脑洞大开的想象,以及作者观影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好故事=两个恐惧 一个不甘。只要确定这三个元素,故事就有了既定的框架。

第三章节,主要从演员出发,讲述演员的生存之道。好的演员,演什么是什么。大家都这么说。但是,演员没办法演什么就是什么。演员实际能做的,是找到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关连性,使自己靠近角色的同时,也让角色靠近自己。所以,每个角色都还是我,但是每个角色也不全然是我,他们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实现的可能性。有很多演员,演得十分投入。假戏真做,出不了戏。《霸王别姬》里,段小楼对程蝶衣说:“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可那是戏!”某种程度上,《霸王别姬》就是一部描写“表演后应激障碍”的电影,也就是入了戏,出不了戏。

第四章节,讲到电影的受众:观众。演员演戏,必定要演给观众看,没有观众的参与,演员无法完成创造;没有观众的认可,所有的创造也等于零。电影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商业。从艺术立场来说,演员不应当太顾及观众,因为观众所喜爱的,往往艺术性不够。但是从商业的立场来看,演员从业人员必需靠观众才能生存,假如一出戏不能被观众接受,那么演员连演出的机会都没有。所以,理想的电影,应兼具艺术性及大众化的双重特性,因此观众的好恶便成了戏剧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考量。

《24帧心理密码 电影中的心理学》,是作者献给电影的情书,也是被电影滋养长大的成长心田。观影可以疗心,电影不仅照见人类的情感,预演未来的生活,也让观影者获得个人心灵的成长。打开这本书,在电影与心理学中遇见自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