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编剧,独行月球影片拍摄分析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89更新:2023-03-16 18:54:51

《独行月球》讲述了其他人撤离后,修理工独孤月和一只袋鼠被遗落在了月球上,他决定实现惊人的返回地球计划。 (受访者供图/图)

2018年,导演张吃鱼看到一部名为《独行月球》的漫画,被其中独自生活在月球孤独的男主人公打动,产生了改编成电影的愿望。如何让原著故事既保持漫画的精髓,又符合电影创作的规律,成为了张吃鱼面前的难题,他带着三个编剧推翻一个又一个可能性,让电影的面貌一点点浮现。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出品公司开心麻花遭遇了经营危机,张吃鱼顶着压力进入了漫长的拍摄和制作。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电影《独行月球》最终在2022年7月29日正式上映。

作为国内罕见的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上映首日以21.2万场次的放映数打破了内地影史国产片单日总场次纪录,首日票房突破2.39亿元人民币,成为疫情之后暑期档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也被电影行业视为“救市之作”。

票房背后是不可忽视的巨大投入。剧组使用了15个摄影棚,累计4.1万平方米,整个场景的建设花了半年多,为了实景还原月盾基地,他们将200吨的砂石铺满了6000平方米的摄影棚,用来模拟月球表面的粉尘。片中超过九成的内容涉及视效制作,有时候一个镜头就要花费技术人员一整年的时间。

其中,电影的“男二号”是一只金刚袋鼠,这是目前国内制作的难度最高的数字生物形象,它身上的毛发有足足五千万根,每一根都需要用电脑技术进行渲染。电影里不被注意的一秒钟镜头,可能需要27天的时间进行后期制作。

《独行月球》的主线故事不复杂:未来人类为了抵御可能的陨石袭击,在月球上发起了名为“月盾计划”的项目,某天,月球基地遭到陨石袭击,所有人撤离月球,只有修理工独孤月和一只暴躁的袋鼠刚子被不小心遗忘。最初,独孤月一度以为自己是全世界仅剩的人类,当他意识到地球上的人类还存活,自己暗恋的领队马蓝星也还在世之后,决定实现一个惊人的返回地球计划。

独孤月一生奉行着“中间人”的法则,不出挑也不落后,从身高长相到学习工作都追求中间状态,拥有工程师技术却甘愿成为修理工,面对真爱也不敢表白……直到偶然的机会,才成为了英雄。张吃鱼认为,孤独月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样子,最后的结局是他最好的归宿。

“你无法想象一个人被遗落在月球上,还以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后一个人类,最后又意外成为一个鼓舞全人类的英雄。他的内心一定包裹孤独、痛苦、恐惧等好多复杂的情绪。”张吃鱼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消解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进入开心麻花之前,张吃鱼在网络上写作,平时痴迷动漫、游戏和电影,算是一个典型的八零后“二次元”。他喜欢用“热血”形容自己的创作,《独行月球》的喜剧内核让这部电影摆脱了大部分科幻片的凝重。创作最初,他就给电影定下了现在的结局。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是一个典型的八零后“二次元”。 (受访者供图/图)

张吃鱼认为,《独行月球》是一部披着科幻外壳的喜剧电影,希望赋予人物一般科幻片不具有的“漫感”。在他看来,电影有漫画不具备的“景深”,前景和后景都可以加入丰富的表达。漫画较之现实生活总有一些夸张和变形,整部影片的喜剧气质正好与之相符合。

“现实的质地很重要,科幻片本身是高度架空的,喜剧片又特别需要和本土文化结合,笑料要接地气。”为了将二者融合,张吃鱼设计了一些接地气的细节,比如独孤月面试时询问,月球的社保该往哪里交。

一般科幻片的色调偏冷,喜剧片的色调偏暖,最终《独行月球》决定,在冷色调的太空出现穿着黄色太空服的人类。

在马蓝星的扮演者马丽看来,《独行月球》是一部悲剧内核的喜剧电影,起初有主创提出马蓝星太严肃了,但她觉得这个角色身上不能有太多喜感,否则电影的基调就变了,独孤月应该更像是一位“孤勇者”。“往常我们拍喜剧电影,只是想办法让观众笑,笑过可能就过去了,但更难的是让大家感同身受,笑中带泪。”

原著漫画里没有爱情的主线,更多呈现了人类孤独的状态,张吃鱼改编时赋予了《独行月球》浪漫的气质。男主角“独孤月”和女主角“马蓝星”的名字分别代表了月球和地球,月球以地球为中心公转的天文现象也暗示着两个人关系的走向。独孤月对马蓝星的爱情仅仅建立在擦肩而过时的惊鸿一瞥,两个人从来没有真正面对面地深入交谈过。

张吃鱼解读,在电影最后,独孤月将自己对马蓝星的爱情转换为一种对人类的大爱,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挡住了陨石的袭击。十多年后,马蓝星重回月球,和独孤月有了一次想象中的重逢。张吃鱼说,整部影片都在试图消解一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电影上映后,有观众质疑《独行月球》“先喜后悲”,结尾强行煽情,张吃鱼不同意这个说法。“故事没有提供合理的情感空间,本来不感动,你把它硬往煽情了做,这叫故意煽情。我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在克制,故事本身特别煽情,我还故意做了消解。”

“让观众相信中国人登上太空是可能的”

2022年4月,为了庆祝中国第七个航天日,国家航天总局召开“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曾释出《流浪地球2》和《独行月球》的海报,两部影片都在位于青岛的同一个影视产业园置景拍摄,使用同一家特效公司。

或许不是偶然,两部爆款电影的故事内核都是“中国人拯救地球”的叙事。华裔学者、威尔斯利学院东亚系主任宋明炜的研究认为,中国科幻小说自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诞生以来,“中国将成为世界大国”一直是创作的核心主题。

宋明炜指出,科幻小说在当时被称为“科学小说”,是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时推动的新文类之一。梁启超本人的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虽然没有完成,却为诸多同代科幻小说家所借用,旨在勾勒晚清改革者为中国的自强、民族复兴、最终崛起为世界强国而绘制的蓝图。将近一百年之后,这一主题再次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常见的内容。

“人类本身就对太空充满了向往,这里面有对未知的好奇。”张吃鱼说,最早的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就受到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的启发,选择了月球题材,“中国已经是航天强国了,我们有了做科幻片真正的基础,也让观众相信中国人登上太空是可能的。另一方面,我想要拍那种特别有想象力的电影,太空就是最好的舞台。”

为了让幻想更好地对接现实,《独行月球》剧组聘请的顾问团不但有科幻作家,也包括航天航空的专家学者。科学顾问的工作一直进行到影片制作的最后阶段,配音环节出现了一个问题:发射前的点火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之后到底是说零,还是说点火?张吃鱼说,请教专家后才确定,应该说“点火”。

电影中,独孤月的返回舱被击中后旋转起来,顾问专家专门计算过,返回舱需要有多少空气、舱门开到多大,喷出的气压才可以让它停止旋转。“虽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但这种科学的计算是必要的。”张吃鱼说。

扮演独孤月的沈腾大部分戏份都是独自完成的,需要面对空气说完所有的台词。为了表现出在月球失重的感觉,沈腾通过吊亚威来模拟在月面行走的感觉。

尽管电影的科技含量很高,但电影中的金刚鼠不完全由特技制作,它的一颦一笑、一蹦一跳都需要真人演员完成。开心麻花的演员郝瀚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特地搬到北京野生动物园附近,用四个月时间观察袋鼠的行动,还需要在拍摄时穿着笨重的“袋鼠服”。即便在电影最后的呈现里,他没有任何露脸的镜头。

电影的最后,独孤月的牺牲拯救了全人类,部分评论认为没必要如此拔高,也让这部喜剧显得太悲壮了。张吃鱼则认为,“这个人物的动机不合理才是强行拔高,独孤月自己也说,他没有亲人和朋友,他只希望可以保护自己所爱的人。他把私人的爱转换为对人类的爱,我们不应该质疑这种爱的存在。”

南方周末记者 余雅琴

独行月球编剧,独行月球影片拍摄分析

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独行月球》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真是刻意煽情吗?

看完《独行月球》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刻意煽情,在茫茫宇宙中,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地球其实是很渺小的,珍惜当下。相信很多的观众们在看完手悔纤这部电影之后都会有所反思毕仿,虽然该部电影不像美国的科幻大片那样硬核:感官上给予视觉刺激,情节上令观众心潮澎湃,这部电影所选取的题材还是非常得吸引人,剧中不仅有喜剧的成分,而且还有科幻的元素在里面,我觉得将这两前源种结合在一起还是非常的有意思,最近几年,喜剧题材的影视剧还是非常的受观众们喜欢的,因为现在人的压力还是非常的大,偶尔的看一部喜剧电影可以缓解很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色彩。

该剧主要讲述的人类在月球部署并启动了月盾计划,天外陨石的提前来袭,月盾计划全员300人紧急撤离月球,但是维修工独孤月因为意外导致自己一个人存留月球,开始了长达3年之久的流浪生活。我认为科幻与喜剧的结合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沈腾在剧中饰演的是男主角孤月凭借着他精湛的演技,将剧中的这个角色演绎的还是非常的完美。

剧中的女主角是由马丽所主演的,他跟沈腾两个人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还是非常的具有默契,毕竟两个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影视剧了,马丽的演技也是非常的厉害,他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女演员,自从出道以来,她就拍摄了很多部优秀的影视剧,都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剧中还有一位实力派的演员加入,他就是黄子韬,说起这位演员,我想大家应该都是非常的熟悉吧,这一次他能够拍摄喜剧片,我觉得还是非常的具有看点,而且他在剧中的造型也是非常的惊艳

独行月球编剧,独行月球影片拍摄分析

电影《独行月球》的观后感

  电影《独行月球》的观后感1

  掐指一算,沈老师也有些日子没出新电影了,趁着暑假,我乐呵呵地买了《独行月球》的票,点了杯果茶就进了影厅。

  世界观设定与其他英雄电影大同小异——地球有难,一群人站出来保卫地球。不过,唯一不同的是这回的主角有些普通,普通到只是“月盾”计划中一个小小的维修工,丢到人群中都找不出来那种。

  可却是他,在“月盾”计划失败后独自碧铅一个被遗落月球,凭借着对家的向往和对爱的执着,独行月球数年之久。每天隔着三十万公里的太空凝视家园,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若?可他却奇迹般的适应了下来——

  毕竟,相信奇迹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与袋鼠对打、与地球联系,每天都在思量着如何逃出升天。最终他做到了,他用900天搭建回家的希望,然后用一秒钟转身向后……那一刻,他肩负着全人类的希望。飞向陨石,起爆核弹。没有丝毫犹豫。

  独孤月人如其名,在孤独的月球变成无人问津的流浪汉,经历过失望、希望、绝望又重燃希望的起起伏伏,和一只袋鼠结伴生活在月球上。

  牵动他所有情绪的,不过马蓝星一人。即使知道自己是被主观放弃的那一个,并且将再次成为主观放弃的那一个,他也不过自嘲“你好绝情,我好喜欢”。

  《独行月球》所要表达的思想很直白,就是爱、奉献与生存。

  独孤月与马蓝星之间含蓄的爱,到最后个人小爱化成大爱,为了全人类放弃自己的幸福,独孤月成为星海,照亮人类的黑夜。

  尽管独孤月心中的白月光,不能与他走到天长地久,他们的爱情会在故事里被慢慢陈旧,但抬头就能看见的爱是平行时空的另一种相遇,这就是《独行月球》煽情却不落俗的地方。

  电影《独行月球》的观后感2

  观影之前,我还与人饶有兴趣地用我的Chinglish翻译了片名,当时我的译文是“alone on the moon”,结果正片就简单的两个词《Moon man》,顶着漫威英雄的命名后缀,却讲的是个“普通人”的故事。沈腾饰演的独孤月被遗忘在了月球上,原本立志做个“中间人”(平庸)的飞行器工程师,却因为对马丽饰演的马蓝星一见钟情,最后阴差阳错成为了一名月面基地的维修工,“被迫”完成了一场拯救全人类的史诗级壮举。

  其实在小天体面前牺牲小我拯救大我的剧情,好莱坞电影早已屡见不鲜,《天地大冲撞》可以算是开山之作;独自漂流类型的作品,《鲁滨逊》堪称鼻祖。只不过中国人比较具有人情味,与其牺牲一船人,一个人举着核弹cose补天更符合我们的审美(部分剧透,轻锤);黑色星期五则变成了一只袋鼠。

  一个人留在月球上,陪着一只“不通人性”的袋鼠,包袱抖起来很难吗?不难!但是如果只是给你在银幕上上演一出小品,它就不是麻花团队、沈马组合的水准了。它其实在跟你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会孤独?

  人类应该有孤独感吗?还真挺应该,因为上帝或是女娲在创造我们的时候,就在大脑里保留了一块专门用于学习语言和说话的区域。

  那掌握语言的目的是什么呢?交流!用语言传授知识经验,表达意图,远比跳支舞更准确高效。经过无数代人类的进化,这种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得到回应的心理暗示,就刻进了我们的DNA里(这个是真刻,不是夸张),除了后天成长环境,大部分人对于孤独的敬慧穗敏感程度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表现就是喜爱热闹及对应的喜欢安静)。

  心理学上解释孤独感亮卜是当我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的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一种主观不适感。简单来说,孤独感就是从社交环境中得到的反馈与心理预期的落差。

  虽然社会要求每个成年人都必须心理独立,但是这种不依赖更多地指具备而不是抹除情感需要(就好比你可以接受一段时间不吃大白菜,但是突然告诉你明天大白菜就绝种了,你今天就不想买一斤烫个火锅做个告别?)。所以主人公在期初以为全人类已经灭亡以后决定服安眠药自杀,然后再被袋鼠误触产生的信号重新唤起了希望,直到发现这起乌龙重新自暴自弃,逼着全人类打出你不是(一)个人再燃梦想(部分剧透,轻锤)。说白了,就是在阐述个体与社交环境的互动对于维系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那个体牺牲了,以后再也无法和狐朋狗友吹牛打屁,和亲人相伴左右,与最后一人不也一样吗?先不说人去魂何在的问题,也不说纵死侠骨香的高维度论点。其实对于独孤月来说,他的想法超简单,对马蓝星的那句,“这是我唯一能保护你的方法”,又何尝不是,让自己摆脱永远见不到马蓝星,活着的每一天只能陷入回忆和遗憾的痛苦的唯一解药呢?

  所以人类的孤独根本上不是片面地我能见到你每一刻,听见你每一句,相陪伴每一天,更多的是,我知道在我心里的人,心里也会有我。大概就能在再遥远的彼方,再寂寞的黑夜,依然有光,照着名为希望的路吧。

  Moon Man,月球独男,何其孑然,宇宙人类,又何尝不在等待着对面的回应呢?

  电影《独行月球》的观后感3

  奔着沈腾去看的《独行月球》,这部电影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前半部分搞笑居多,后半部分感动为主。

  电影主要讲述了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沈腾饰)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马丽饰)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被遗落在月球上的还有一只金刚鼠,独孤月和金刚鼠相爱相杀的场景,让人捧腹大笑。

  独孤月一直尝试着和地球取得联系,可是当独孤月发现自己当时以为的回应只是刚子不小心碰到电线所造成的杂音后,对于他来说是彻底的失望,是一切信念在一瞬间被摧毁殆尽的大悲。影片很聪明地采取了无声的处理,就算只能看到画面,我们也能感受到独孤月的那种绝望。当他真的觉得希望破灭,决定自我了断时,地球上那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希望之光,那些前面所有的笑点此时却凝聚成了汹涌的感动之情,完成了这部喜剧情感内核的第一次升华,也是影片的一次小高潮。影片真正的高潮在独孤月把自己作为动力冲向π 的时候,本来在独孤月脑洞大开,不懈努力下,独孤月本可以和刚子成功返回地球。但,此时却出现了意外,π 的出现,将会使地球遭受重大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起初为了鼓舞民众被塑造出来的假英雄此刻真正成为了拯救地球的“英雄”,他完成了作为飞行动力工程师最后的使命,影片的悲剧内核完全暴露出来。前面笑得有多开心,这一刻哭得就有多么伤心。没有人希望这个带来无数快乐和希望的独孤月牺牲。

  当每一个平凡人,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点亮一束光,平凡人就成为了英雄。

  电影《独行月球》的观后感4

  被抖音短视频安利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在昨天晚上的点映场带着家人看了这部开心麻花的《独行月球》。

  先说一下我的观后感,总感觉看完以后电影内容略显空洞,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妻子和女儿全程笑了好几次,我在观影中尴尬的看着他们,看着一个个包袱出来,确实没有乐的出来。我问她们好看吗,她们说还行吧,还挺逗的。“还挺逗”应该是大部分人对电影《独行月球》的感觉了。

  这部电影的大主线主要是围绕拯救地球展开的盾月行动,穿插着男主爱情线和男主与袋鼠在月球上的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最后男主拯救地球牺牲了自己。

  故事的主线,我觉得没有问题,之所以觉得空洞,应该是具体故事细节不符合现实逻辑,电影自身定位不清晰。科幻加搞笑加爱情加悲壮,导演可能想让电影层次更加立体,内容更加丰富。但最终的效果却有点四不像的感觉,显得很不纯粹。很多内容没有故事铺垫,内容和内容之间缺少衔接,更像是话剧,总之最终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细腻,总觉得缺点什么。

  另外很多情节在逻辑上站不住脚,比如男主的日常行为被全球直播了,但男主身边不是无时无刻都有摄像机在拍摄,咋直播?另外月球基地里面放了只袋鼠,为啥会带个袋鼠到月球基地上?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机缘巧合的被成为英雄,一路过来好像是理所当然。所以影片给我的感觉有点科幻片不像科幻片,爱情不像爱情,搞笑略显生硬和尴尬,最后强行煽情。

  感兴趣的自己去电影院看一下就知道了,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可能只有自己体会过才知道。

  电影《独行月球》的观后感5

  今天和妻子去电影院看了《独行月球》,这是疫情之后,我们为数不多的,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整体感觉还可以,但与预期有些不同,在看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一部纯喜剧片,但它不是。

  不讲精确的剖析,我把自己直观的感受在这里表达一下,和大家共享。

  这是一部带有东方特色文化的电影(用妻子的话说,是家国情怀)。电影总体的.立意是人类之爱,具体表现为以个人的牺牲,换来人类的幸存。其中喜剧的元素穿插其中,但仅仅作为情节推进的润滑剂,正如,乐观面对生活,即便不知意外和明天那个最先到来,这样的电影会给观众带来积极的意义。

  其次,从战狼、流浪地球,到今天看到的独行月球,其背景都不再仅仅局限在中国境内,而是立足全球,这是东方文化的崛起,恰如孟子所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建国之初,我国势弱,只能独善起身,将自己的经济发展起来,现在的我们,已经到了兼济天下的时候了,正如我国所提人类共同体的理念。

  最后,我对于独行月球结局有些建议。我不懂电影,所以,班门弄斧了。个人认为,一部电影,和一个故事有其相似之处,无怪乎,启承转折,而独行月球的结局则在这四点之外,我姑且称之为落,即为“启承转折落”。从平静的开端,到平静的结束,应该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个人认为,独行月球中用了好多留白的手法,就是将好多情节赋予观众的想象,所以,如果可以一以贯之,在结局上不要过于完整,是否会更好,当然,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只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一部好的电影,除了商业上的成功,还在于它本身的生命力。电影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好的立意,会让电影经久不衰,好的手法,会让观众常观不腻。本人胡思乱想的时候比较多,所以,对于立意,我觉得可以,至于手法,只能交给专业人士来评说。

  与君侃侃,贻笑大方。

  电影《独行月球》的观后感6

  老早之前,在某档综艺节目上就听说,开心麻花团队合作的《独行月球》即将在今年上映。这不,就在前天,《独行月球》正式在影院上映了。

  今天下午可以去影院好好的看一场这期待以久的电影。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笑点,也有泪点,这部科幻电影和流浪地球有些许的类似,但这两部影视作品都有优点,各有各的特色。在《独行月球》中我看到的是全人类,全世界,全宇宙。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面对全球性的灾难,大家都需要团结,只要团结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遇到困难我们就应该协起手来共同面对。

  我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在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种人,普普通通是他的人设,碌碌无为是他的日常,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逆光而行!”这里电影中的独孤月就是这样的形象,平凡但伟大。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像他一样,平凡,普通,但在有危险时,他们总能挺身而出,逆水而上。

  在哈哈大笑的同时,这部作品也折射出许多道理,观影结束后想到很多。这个世界又有那么多人,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换来无数人的幸福。这部作品评分及票房都很高,这个影厅里几乎没有空位。优秀的作品,看完后都忍不住想看第二遍。

  电影《独行月球》的观后感7

  昨天,三五好友相约一起看了最新电影《独行月球》。因为是沈腾和马丽的合体影片所以非常期待。

  刚开始的片头,让我觉得不会有什么特色,因为月球的背景,色彩真的太过单调了,我还想,能讲个什么故事呢?不过,沈腾和马丽的电影真的就没有让我失望过……

  笑过:

  沈氏的幽默,看似就像沈腾一个人的舞台,但是其他小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句话,都会让人捧腹大笑。独孤月,孤独的一个人在月球之上,一个人能整出多大动静,他却可以!

  哭过:

  独孤月和刚子分别,独孤月和马蓝星告别,独孤月和所有人告别。真的戳中了我的泪点。哭的时候我还在想,人正因为会哭,因为有感情,生活才会有味道!

  励志: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因为人是有情的。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奋力前行,这就是最鼓舞人心的地方。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约上三五好友,电影院走起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