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黑天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93更新:2023-03-17 07:27:32

文|若杉

01 一个关于完美与毁灭的故事

电影《黑天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完美的故事。

主人公妮娜是一个芭蕾舞演员,从小跟母亲在一起生活。母亲也曾经是一名芭蕾舞演员,在自己28岁那年,因为女儿的出现,中断了自己的舞蹈事业。所以,她一直寄希望于妮娜,能够完成自己的舞蹈梦。

妮娜是听话的孩子,认真训练,认真控制饮食,力求做一个完美的芭蕾舞演员,去实现母亲的梦想。

当导演为新一季《天鹅湖》挑选“天鹅皇后”一角时,一贯优秀的妮娜成了第一候选人。但导演要求舞者不仅能够演绎白天鹅的脆弱与无辜,还能演绎黑天鹅的邪恶与淫荡。

妮娜是白天鹅的完美候选人,但是,因为从小活在母亲的控制之下,她的个性听话、规矩刻板。她不知道如何释放、如何演绎邪恶。

导演为了让妮娜成为最合适的候选人,不断地激发她、引诱她。而与此同时,妮娜还有一个竞争者,叫莉莉,她是黑天鹅的天然演绎者。

在两种力量的夹击下,妮娜身上恶的部分渐渐显现出来。

为了获得出演主角的机会,她鼓足勇气去找了导演,并且在导演试图拥吻她的时候,狠狠地咬了导演。

为了让自己完美,她偷了上届“天鹅皇后”贝丝的口红和耳钉;

为了让自己更像莉莉,她答应了莉莉的邀约,跟着她去夜店,嗑药,晚归;

……

为了完美演绎“天鹅皇后”一角,妮娜在逐渐脱离自己身上规矩、脆弱的部分,拼命激发着自己身上暗黑的部分。

她在向着导演要求的“完美”迈进,但是,过大的压力,过分的撕扯,让妮娜产生了幻觉,终于,在演出的当晚,她幻想莉莉要取而代之,出手用玻璃碎片捅了莉莉。

但是,她持凶而伤的人,其实,并不是莉莉,而是她自己。

那一晚,妮娜成功的演绎了“天鹅皇后”,作为白天鹅,她脆弱、美丽,作为黑天鹅,她骄傲、暗黑。妮娜纵身从舞台上的悬崖跳下,嘴里喃喃自语:“我完美了!”

她一如所愿,完成了心中的“完美”,但是,她小腹上汩汩流出的献血,也告诉我们。

妮娜毁了自己。

《黑天鹅》是一个关于完美的故事,更准确地说,她是一个因完美而自我毁灭的故事。

02 过度追求完美,会带来什么?

这个电影,反反复复看过很多遍。一开始,会埋怨妮娜的母亲,是因为她对女儿的控制,让妮娜活得压抑、刻板,无法饰演黑天鹅。

但这一次看完,脑子里不停盘旋的一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完美,妮娜就安心做那个脆弱的、无助的、粉嫩的公主,究竟可不可以?

我们很多人对完美抱有执念,也曾设置了一个个完美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奔着目标而去。但是,对于完美的过分追逐,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小时候,学毛笔字,常常喜欢把每一笔都尽力做到完美。于是,看着某一笔有偏差,就忍不住多描几笔,结果越描越丑,最后,连整幅字都扔掉了。

为了一丝不完美,拼命争取补救,最后,导致整幅字都作废。

这是年少时,我为完美付出的代价。这样的经历多了,便自然地要求自己忍住不去修改,虽然单看某一笔,都有各样的瑕疵,但毕竟整体流畅舒适。

做咨询师以后,发现很多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自己的完美买单。

比如,全面平庸。当一个人要求自己全面完美的时候,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

曾经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写下新年的三个目标:升职、拿下职业资格证书、减重20斤。随后,还不忘加一句:做到这三样,这一年就完美了。

一年以后,我再问她:目标完成的怎么样?

她沮丧的告诉我:压力太大了,一个都没完成。

这也是很多人每立flag必倒的原因。想要做好每一件事,结果一件都没做好。

除了全面平庸,还有焦虑。焦虑是完美主义必不可少的伙伴。当一个人把目标定得很高,就必然会因为达不到目标而焦虑。

最后,是自卑。这个是很容易理解,如果你始终追求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又无论如何追不到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因“欲求不得”而产生的自卑感。

以上三种,无论是全面平庸,还是焦虑与自卑,都是一个人完美主义者并不喜爱的东西,但是,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意外“收获了”全部。

03 我们究竟要不要追求完美?

电影中,妮娜为了追求完美,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活中,过度追求完美的人,不仅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还会常常被自我的贬低束缚。如妮娜一般,优秀但是刻板,美丽却又局促。

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追求完美?

答案是:要,但是适度。

电影中,妮娜显然是压抑的。追求释放,追求性格中“恶”的显露与圆融,是妮娜要做的功课。

因为一直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下,成年的妮娜,依然由母亲为她准备食物,甚至为她穿衣。

电影中有一幕,妮娜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天鹅皇后”一角,激动地打电话给母亲。母亲为她买了大蛋糕作为庆祝,硕大的蛋糕,美味诱人。但对于妮娜,一个芭蕾舞演员来说,意味着罪恶。妮娜刚想拒绝,母亲便生气地要把蛋糕投进垃圾桶,妮娜只能露出顺从的微笑,与母亲一同分享蛋糕。

在母亲面前,妮娜连食物选取的自由都没有,更谈不上别的自由。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遇上“黑天鹅”这个角色,是妮娜的幸运。她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去反叛,去把被压抑的个性释放。

但不幸的是,那个带领她走向反叛的导演,只不过把妮娜当成可以为自己赚钱的工具,所以,对于妮娜恶的部分的激发,太过激烈,太过迅猛。这直接导致了妮娜产生了幻觉,直至最后伤害了自己。

如果妮娜有幸碰到一个对她充满爱的长辈或导师,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一点点释放自己的压抑,直至达到善与恶,乖巧与邪魅之间的平衡。她同样可以演绎好“天鹅皇后”这一角色,只可惜,这个过程被人为加速,并且用力过猛。

追求完美是一条很长的路,或者说,它原本就是一条不可抵达的路。

所以,我们更应该追求的自我的整合与舒适,是比昨天好一点点,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完美。

太执着的追求完美,真的有可能伤到自己。

愿你我既有所追求,又松弛、快乐、美好。

—The end—

影片黑天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

电影《黑天鹅》想表达什么?

《黑天鹅》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类电影。所想要表达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双面性。因为追求完美,“天鹅女王”身上所折射的黑与白,把原本抽象的人性实体化了。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两面性。人的内在有两股势均力敌的能量,这两股原始而强大的能量,一面是充满光明、积极、创造的生的能量;一面是充满黑暗、压抑、毁灭的死的能量。

一正一反,这两种能量就如“阴阳”两极,相辅相成,相互制衡发展,并且能大乱卖在某种机缘下彼此转化。人类也在这种生与死,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不断上演着各种戏码,推动历史的进程。

扩展资料

该片讲述了能够完美演绎白天鹅的芭蕾演员妮娜,为了出演黑天鹅努力发掘自己身上的阴暗面,同时也是在释放被控制狂母亲一直压抑的野性,最终导致精神世界崩溃,“黑天鹅”降临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共4项大奖。这也在向陪返世人宣誓着以舞蹈元素为素材的影片将摆脱边缘化,它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双重的叙述方式赢得评委的青睐滚逗、获得观众的认可。

影片黑天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

用心理学的分析电影《黑天鹅》

《黑天鹅》观感:成长的蜕变
  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大姑娘时,也已然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而母亲的固执与特立独行似乎盯帆迟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女儿的成长。眼下,年轻上劲的妮娜正迎来自己事业上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参演并竞争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女一号。导演托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潜质,并对她进行了适时的提点。然而,托马斯所要求的这个女一号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激情与淫荡。在竞争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现出了她天赋异禀的白天鹅的美貌与品质,而她有力的竞争对手莉莉也在对黑天鹅的演绎中精彩迭出,双双赢得了导演与同行的赞叹。结果是,妮娜与莉莉的竞争不可避免,甚至从艺术表现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击与纠缠的局面。钩心斗角、自残甚至同性恋接连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妮娜出现了幻觉,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觉中杀死了竞争对手,其实伤害的是自己,为了完美像白天鹅一样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开艺术欣赏,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无处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个强权、控制欲望极强、期望值极高的母亲。丈夫的缺失、事业的失利,母亲把女儿视为精神支柱,视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为了生下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像一句咒语 ,禁锢着妮娜,只能做一个“贴心的女儿”,任凭妈妈控制着,包括从被迫小弹钢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脱衣服、剪指甲,用爱控制着女儿,干涉着女儿的隐私。从小被迫去学芭蕾舞(剧中母亲说:“如果不是我跟着你学芭蕾,你早就放弃了”),长大后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母亲的愿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妮娜,并且内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标。妮娜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否则,便会如同在妮娜得到领舞的资格后她让妮娜吃蛋糕一样坚持执拗。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妮娜这个28岁的小女孩。
  随着内在的潜意识里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导演,假想敌lily的启发,妮娜对控制、束缚的代表妈妈发出怒吼:滚 ,并告诉她:“你的乖女儿死了”。 当母亲发觉“黑天鹅”这个角色吞噬了女儿,为时已晚,母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深深的植入女儿内心,对成功的向往、好胜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胜一筹。成长的过程不只有快乐,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惧,就像蛇的蜕变,自己找一块砺石硬生生的剥掉一层皮,很痛;还有有很多的欲望、诱惑,该何去何从,该怎样去寻找自我——嗑药,去酒吧放纵,交同性恋朋友,很迷茫;恐惧自己内心一些不被妈妈认可和被自己压抑的欲望。所有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内心的冲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类型:1)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2)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妮娜的成长,“战胜自己才能凤凰涅槃,化茧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3)假想敌lily,是妮娜压抑了的本能愿望:性、自由。
  为了将妮娜内心的成长视觉化,电影里用了大量的隐喻性镜头:
  1. 母亲作画——是在画自己希望成为的女儿,在现实生活中,母亲也是在按照自己的愿望雕刻自己的女儿。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头流血——成长的觉醒,隐喻着妮娜决心破壳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价;
  3.一次次被妈妈剪掉指甲——隐喻着妈妈再次失去的恐惧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业),阻挠妮娜自我的发展成长;
  4.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28岁的妮娜被妈妈当小女孩一样教养;
  5.撕掉手指的皮肤——妮娜尝试着去蜕变,但是很痛,就浅尝辄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欲望不时的冲撞着自己(抓破脊背,破茧而出);
  6.黑天鹅的翅凯李膀——象征着超越,从压抑情形中解放出来。
  7.手指流血——意味着内心的冲突,对母亲背叛的罪恶感。
  8.和莉莉的同性爱——人格的整合愿望:单纯、可爱 、脆弱 、顺从 无主见的“白天鹅”与反抗、自主、桀骜不羁 、敢爱敢恨的“黑天鹅”的整合。黑白天鹅的互换与成长正贴合妮娜由压抑控制中的人格,向开放自由的个性的转变。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轿笑切渴求。
  9.妮娜的自杀死亡——喻示着有着追求完美人格特质的最终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部影片的剧情中有心理学的背景,特别是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是比其他类型的电影更高一个境界、更受人们欢迎的缘故吧,虽然故事让人们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特别是对那些做了父母亲的人们。
  感觉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不只是一个导演,还是一个精神分析大师,否则不会拍出这么专业的心理电影。很欣赏他!

心理惊悚片《黑天鹅》:潜藏在心中的黑天鹅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灾难片在讲述人类或地球灭亡的背后,反应的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而心理惊悚片《黑天鹅》讲述了一位舞蹈演员为追求一个角色,不堪承受过重压力,精神崩溃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后反应的则是人类对于虚无的恐惧。
  2010年,导演阿伦诺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鹅》,作为第67届威尼斯影节的首映影片,并入围该届电影节金狮奖。这是一部关于芭蕾舞歌剧《天鹅湖》的心理惊悚片,影片展现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剧中白天鹅与黑天鹅两个角色,前前后后其内心出现的种种恐怖幻象。
  原来,在歌剧《天鹅湖》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白天鹅和和黑天鹅。白天鹅善良、美丽;黑天鹅却邪恶,极具诱惑力。白天鹅本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语,被变成了一只天鹅,只有在午夜之后她才能恢复人形。有一天,白天鹅在湖边偶遇打猎的王子,她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怜惜转变为爱情,他决定要救出天鹅公主。白天鹅告诉他,只有一个真心爱她愿意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语。于是,王子准备举办晚宴,请白天鹅赴宴,并真诚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让自己的女儿扮演成了天鹅公主的样子,只不过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参加宴会,诱惑王子。王子以为这只黑天鹅就是天鹅公主,于是跟她双双起舞,并宣布订婚。白天鹅在窗外一声绝望的悲鸣,振翅飞去……
  
  影片《黑天鹅》讲述的不是《天鹅湖》中的神话故事,而是关于芭蕾舞演员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纽约剧团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她自幼练习芭蕾舞,技艺出众,并且乖巧、漂亮,很讨人喜欢。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她严厉而冷酷的母亲,在母亲的管教下,妮娜从小就是个特别听话、刻苦的乖女儿。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种奔放的激情,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体现。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来追求完美,自我压抑而缺少情感的释放。因此,在剧团要重拍歌剧《天鹅湖》时,妮娜是担任白天鹅角色的不二人选;但是黑天鹅的角色,其带有邪恶、诱惑的特征,妮娜一时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
  而歌剧总监托马斯要求新演员能够同时饰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众所周知,在《天鹅湖》中,黑白天鹅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该角色的演员不但会事业会更上一个台阶,而且还可能会一举成名。妮娜心中极度渴望饰演这两个角色。于是,妮娜一个人找到歌剧总监托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争取到这个机会。托马斯最终答应了让她来演这两个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学会释放情感、展现诱惑,并在这方面一直诱导她。而剧团中还有位舞蹈演员莉莉,天性大胆活泼,充满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鹅不但获得众人的赞赏,也得到了托马斯的认可。虽然,莉莉是作为黑天鹅的替补人选,但这也给妮娜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练习,一方面却始终心存恐惧,怕有人与她争夺这个角色。整天拼命的练习,精神的高度紧张,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开始她练习黑天鹅的舞段时,就不小心扭伤了脚;后来因长期的练习,她的脚趾也因鞋子绑得过紧,脚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断地出现伤痕,应该是压力过大时自己用手抓挠的;她还在洗手或洗澡时,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渗出鲜血——当然这是妮娜出现的幻觉。后来妮娜不断出现幻觉,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来后妮娜感觉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换——但是莉莉那晚并没有跟她回家;还有一次她独自练习的时候,听到响动,跑过去却看到了总监托马斯正在和莉莉做爱——其实也没有这回事。这个时候,妮娜身上已经出现了黑白天鹅并存的双重人格。
  在最后的演出中,妮娜一开始不小心动作失误,使得托马斯大为光火。后来妮娜来到化妆间,又发现莉莉在化妆间里,并讽刺地说不如把黑天鹅的角色让给她,于是两人激烈地争吵起来,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当然,这个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尸体”拖进了洗手间,当她再次进入化妆间,鲜血从门缝下流出来,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门缝。就在这时,莉莉却敲门前来向妮娜祝贺,称赞她演得很好。妮娜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当她再去检查毛巾时,下面根本没有鲜血,洗手间里也根本没有尸体。这时她发现她刺的是自己,玻璃还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伤地留下了眼泪……
  就在妮娜悲伤地流泪的同时,我的心头也在不停震颤——一个人就这样杀死了自己,而她不过是追求饰演一个角色而已,值得吗?再细细思考,妮娜的这种举动,反应的恐怕是人类对于虚无的恐惧——死亡有什么可怕——正如北欧神话关于奥丁的传说写道:“富人会死,亲人会死,而且你也会死,但我知道一样东西不会死,那就是每个人对死去的人的评价。”不朽的名声成了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追求成名而“杀死自己”的不在少数,影片不过是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一现象而已。看看,我们人多少人一天在电脑前坐十几个小时,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烟刺激神经,加班加点。现代社会慢性疲劳和过劳死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他们不过是无法抵抗生命中的那点虚无。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会空洞,没有意义。但是,生命的本质却不是工作,更不是通过工作获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种自然的历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辅助。我们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标,也可以挑战自己,但是要记住,这些都是为了使生命更有意义,而不是抹杀生命,获取声名。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庄子的这一段话千万不能截取前两句,庄子的真正观点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知道了还这样,真是危险极了!
  看来,庄子的对生命的了解还是最透彻的。庄子认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对此人们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问题时,人类要把思维的方向转向自身,不要将生命的过程当成是社会目标的附属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东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庄子那段话的后半部分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就是庄子的生存哲学,所谓“保身”是指社会生活中让自己不受社会非理性的伤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为生命活动的目标,人生存就应该要维护一个完整的生命;“养亲”是指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和照顾;“尽年”是指“全寿而归”。这才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白天鹅都要能饰演黑天鹅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鹅也很好!
  一旦我们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们便不会再那么恐惧虚无。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虚无的。话说庄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领悟了这个道理。庄子说:“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的妻子死时,一开始他也伤心至极,但后来想想,人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连形体、最原始的气也没有,一切都是从混沌中开始,最后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样。因此,人死了并没有什么好悲伤的,虚无也没什么好恐惧的。因为我们都是从虚无里来,并且最好都要到虚无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进了虚无,也是走出了虚无;希望人类都能够进出虚无而毫无畏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