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金刚!「被堕落金刚击沉的航空母舰」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73更新:2023-03-21 17:56:21

在电影《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中,堕落金刚的徒弟威震天在地球将唯一能杀死堕落金刚的擎天柱偷袭杀死之后,随后就向着地球杀来。

堕落金刚

堕落金刚第一个攻击的就是位于北大西洋的美国第2舰队,以陨石的形式向着美军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撞去,直接把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撞成两截。本篇文章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艘在电影中被堕落金刚击沉的美军航空母舰。

电影《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剧照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是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4号舰,1981年开始建造,1984年下水,1986年10月25日正式服役。罗斯福号航空母舰的名字来源于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但是航母并不是美国第一艘以罗斯福总统为名的航空母舰,另一艘罗斯福号航空母舰(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B-42)的命名其实是取自第32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总长332.9m,飞行甲板宽76.8m,吃水线11.8m,标准排水量80777t,满载排水量104600t,最大航速35节,巡航航速30节以上,续航力为800000~1000000海里。动力方面,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拥有2座A4W核反应堆,4台汽轮机和4台应急柴油机。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搭载了78架舰载机,包括20架F-14D战斗机(已退役)、36架F/A-18战斗机、4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4架E-2C鹰眼预警机、6架S-3B北欧海盗直升机、2架ES-3A阴影、4架SH-60F直升机和2架HH-60H救援直升机。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装备了AN/SPS-48E 3D空中搜索雷达、AN/SPS-49(V)5 2D空中搜索雷达、AN/SPQ-9B目标截获雷达、AN/SPN-46空中管制雷达、AN/SPN-43C空中管制雷达、AN/SPN-41着陆辅助雷达、4个Mk 91 NSSM引导系统、4个Mk 95雷达、SPS48E,SPS49(V)5,MK23TAS 对空搜索雷达、SPS64(V)9导航雷达、SPS67V对海搜索雷达等等电子设备;舰载火炮方面,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拥有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4座MK15“密集阵”和4座MK36-S-RBOC发射装置。

1991年海湾战争中,罗斯福号航空母舰舰上的飞机频繁起降,携各种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对伊拉克进行狂轰滥炸;1999年在空袭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其编队的各式战舰和战机多次袭击南联盟民用目标,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2001年,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参加了打击阿富汗的军事行动……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是美国现役尼米兹级10艘航空母舰中作战次数最多、实战经验最为丰富的一艘航空母舰。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多次参加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干涉行动,也曾不断在中国南海通过举行演习炫耀武力,进行所谓的军事威慑。

专业人士认为,罗斯福号不仅仅是一艘航母,还是美国力量的象征。(环球网评)

堕落金刚!「被堕落金刚击沉的航空母舰」

如果爆发战争,美国核动力航母被击沉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但就击沉一艘核动力航母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其实很多国家也是有过评估的。

就目前而言,航母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船只,同时航母的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反应堆类型。

一般我们能够看到的核反应堆,例如核电站中的大型反应堆,在周围是有各种不同的防护措施的。

这些防护措施包括钢筋水泥制成的隔绝墙,以及由冷却水构成的降温层。

但是,受制于地形和地质结构的限制,我们很难将陆地上核电站的防护措施做到无限大以至于万无一失。

类似于福岛核电站,我们可以看到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都是建立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基座(20)上的。这个基座建设的时候设计是可以满足0.18 g(1.74 m/s^2)的地表尖峰加速度的。311大地震的时候作用到这个基座上的最大加速度是0.125 g(1.22 m/s^2),持续了30秒,基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后来的海啸则冲毁了反应堆的上半部分,导致反应堆事故的产生。

当然了,如果在设计核电站的时候将基座和外壳都设计得很厚,是可以抵挡海啸的。例如做500米厚的外壳,不仅海啸能抵挡了,而且连核弹都不怕了。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接近于无限重量的反应堆外壳会导致地质变形。

地表之下的结构并不是均匀的结构,在地板上的建筑物是无法在限定成本的条件下做到无限大的。过大就会导致地质应力和地层的压缩。最终这些应力会反作用于建筑物。

很多的建筑物地基下沉开裂的问题其实就源于这种原因。所以建一个外壳很厚的核电站,是可以抵御海啸冲击,但很难抵御地质变形,说人话就是不同等到有海啸,核电站就会出事故。原因就是地质问题“摸不透”。简单的例子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准确地预报地震。这就是源于我们无法对地质地层进行100%的建模和测量。

刷新认知的事情是——在船上的核反应堆反而没有大型核电站所面临的地质问题。

往往船用核反应堆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防护基座就可以安置了。无论从规模还是体积来看,都比陆地上的核电站要小得多,并且也安全得多。船浮于水面,不需要考虑摸“不透的”地质问题,只需要考虑船体结构问题,船体的所有结构都是可以计算的,这时候船用核反应堆的防护外壳甚至不需要增加太多冗余设计和结构就可以达到100%安全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航母反应堆或者是潜艇反应堆,例如上图的灰色就是一个反应堆保护外壳的示意结构。和外壳之外的通路只有两个管道——蒸汽管道和冷却水管道。如果反应堆出现故障的时候,例如蒸汽管道破裂:这个时候反应堆本身的堆芯压力就会上升。上升的压力会迫使燃料棒从反应堆内被推出,这时候反应堆就自动停止了。如果是冷却水管道破裂或断开反应堆内的温度和压力也会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燃料棒被推出,反应堆也会进入停止状态;如果是反应堆的压力骤降,这时候反应堆内由压力所维持的控制棒会降低,下落足够的控制棒会给反应堆踩一脚刹车,让反应堆强行停止工作。

最坏的情况下是反应堆的外壳被鱼雷或者导弹击破。这时候反应堆内的压力被打破,同样也会停堆,让反应堆无法工作。

现在的核电反应堆的设计其实已经吸取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经验教训,并不会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RBMK-1000 型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一样出现爆炸的现象。相反的是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现在反应堆的动作都是相当“轻柔”的,这一点军用民用的都一样。

下面就是大家关心的核泄露的问题了。

航母核反应堆内的核燃料并不多,只有150-200公斤。虽然浓度比民用反应堆的核燃料(3-5%)高得多达到了75%以上,但是总体质量在那里摆着呢。即便是200公斤的核燃料全部泄露出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并不大。

说一个更直观的数值吧,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十左右的铀。铀并不是一种稀有金属,而是普遍存在的。一台挖掘机随便在地面上挖出1立方米的泥土……

里面就会有2钱甚至半两多的铀存在。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十的丰度是没有什么开采价值的,真正开采的铀矿都是直接开采铀的氧化物,例如沥青铀矿。

航母一个反应堆中全部的200公斤铀其实也就相当于20万吨砂石料内的天然铀含量,这个数量级别放在大约7-10万方土的概念,如果做工程的人基本上会了解,基本上还不足一个工地一天的挖土量了。

当然了,反应堆中的中间产物高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还是有一些危害的,但这些东西半衰期都很短,短时间内就会失去放射性衰变为安全的元素。对环境上的影响也不大。

最后,咱们可以逆向思维,如果核反应堆的航母被击毁后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导致一个广泛区域内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各个国家的军队会第一时间发展各种核动力船只。到打仗的时候直接开到对方沿海。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让敌人选择是挨炮弹最终投降,还是遭受核污染进而灭国,战争中的军队是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但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呢?还是因为反应堆被击毁也造成不了太大的污染。

堕落金刚!「被堕落金刚击沉的航空母舰」

如果爆发战争,美国核动力航母被击沉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但就击沉一艘核动力航母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其实很多国家也是有过评估的。

就目前而言,航母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船只,同时航母的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反应堆类型。

一般我们能够看到的核反应堆,例如核电站中的大型反应堆,在周围是有各种不同的防护措施的。

这些防护措施包括钢筋水泥制成的隔绝墙,以及由冷却水构成的降温层。

但是,受制于地形和地质结构的限制,我们很难将陆地上核电站的防护措施做到无限大以至于万无一失。

类似于福岛核电站,我们可以看到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都是建立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基座(20)上的。这个基座建设的时候设计是可以满足0.18 g(1.74 m/s^2)的地表尖峰加速度的。311大地震的时候作用到这个基座上的最大加速度是0.125 g(1.22 m/s^2),持续了30秒,基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后来的海啸则冲毁了反应堆的上半部分,导致反应堆事故的产生。

当然了,如果在设计核电站的时候将基座和外壳都设计得很厚,是可以抵挡海啸的。例如做500米厚的外壳,不仅海啸能抵挡了,而且连核弹都不怕了。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接近于无限重量的反应堆外壳会导致地质变形。

地表之下的结构并不是均匀的结构,在地板上的建筑物是无法在限定成本的条件下做到无限大的。过大就会导致地质应力和地层的压缩。最终这些应力会反作用于建筑物。

很多的建筑物地基下沉开裂的问题其实就源于这种原因。所以建一个外壳很厚的核电站,是可以抵御海啸冲击,但很难抵御地质变形,说人话就是不同等到有海啸,核电站就会出事故。原因就是地质问题“摸不透”。简单的例子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准确地预报地震。这就是源于我们无法对地质地层进行100%的建模和测量。

刷新认知的事情是——在船上的核反应堆反而没有大型核电站所面临的地质问题。

往往船用核反应堆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防护基座就可以安置了。无论从规模还是体积来看,都比陆地上的核电站要小得多,并且也安全得多。船浮于水面,不需要考虑摸“不透的”地质问题,只需要考虑船体结构问题,船体的所有结构都是可以计算的,这时候船用核反应堆的防护外壳甚至不需要增加太多冗余设计和结构就可以达到100%安全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航母反应堆或者是潜艇反应堆,例如上图的灰色就是一个反应堆保护外壳的示意结构。和外壳之外的通路只有两个管道——蒸汽管道和冷却水管道。如果反应堆出现故障的时候,例如蒸汽管道破裂:这个时候反应堆本身的堆芯压力就会上升。上升的压力会迫使燃料棒从反应堆内被推出,这时候反应堆就自动停止了。如果是冷却水管道破裂或断开反应堆内的温度和压力也会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燃料棒被推出,反应堆也会进入停止状态;如果是反应堆的压力骤降,这时候反应堆内由压力所维持的控制棒会降低,下落足够的控制棒会给反应堆踩一脚刹车,让反应堆强行停止工作。

最坏的情况下是反应堆的外壳被鱼雷或者导弹击破。这时候反应堆内的压力被打破,同样也会停堆,让反应堆无法工作。

现在的核电反应堆的设计其实已经吸取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经验教训,并不会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RBMK-1000 型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一样出现爆炸的现象。相反的是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现在反应堆的动作都是相当“轻柔”的,这一点军用民用的都一样。

下面就是大家关心的核泄露的问题了。

航母核反应堆内的核燃料并不多,只有150-200公斤。虽然浓度比民用反应堆的核燃料(3-5%)高得多达到了75%以上,但是总体质量在那里摆着呢。即便是200公斤的核燃料全部泄露出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并不大。

说一个更直观的数值吧,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十左右的铀。铀并不是一种稀有金属,而是普遍存在的。一台挖掘机随便在地面上挖出1立方米的泥土……

里面就会有2钱甚至半两多的铀存在。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十的丰度是没有什么开采价值的,真正开采的铀矿都是直接开采铀的氧化物,例如沥青铀矿。

航母一个反应堆中全部的200公斤铀其实也就相当于20万吨砂石料内的天然铀含量,这个数量级别放在大约7-10万方土的概念,如果做工程的人基本上会了解,基本上还不足一个工地一天的挖土量了。

当然了,反应堆中的中间产物高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还是有一些危害的,但这些东西半衰期都很短,短时间内就会失去放射性衰变为安全的元素。对环境上的影响也不大。

最后,咱们可以逆向思维,如果核反应堆的航母被击毁后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导致一个广泛区域内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各个国家的军队会第一时间发展各种核动力船只。到打仗的时候直接开到对方沿海。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让敌人选择是挨炮弹最终投降,还是遭受核污染进而灭国,战争中的军队是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但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呢?还是因为反应堆被击毁也造成不了太大的污染。

堕落金刚!「被堕落金刚击沉的航空母舰」

如果爆发战争,美国核动力航母被击沉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但就击沉一艘核动力航母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其实很多国家也是有过评估的。

就目前而言,航母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船只,同时航母的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反应堆类型。

一般我们能够看到的核反应堆,例如核电站中的大型反应堆,在周围是有各种不同的防护措施的。

这些防护措施包括钢筋水泥制成的隔绝墙,以及由冷却水构成的降温层。

但是,受制于地形和地质结构的限制,我们很难将陆地上核电站的防护措施做到无限大以至于万无一失。

类似于福岛核电站,我们可以看到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都是建立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基座(20)上的。这个基座建设的时候设计是可以满足0.18 g(1.74 m/s^2)的地表尖峰加速度的。311大地震的时候作用到这个基座上的最大加速度是0.125 g(1.22 m/s^2),持续了30秒,基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后来的海啸则冲毁了反应堆的上半部分,导致反应堆事故的产生。

当然了,如果在设计核电站的时候将基座和外壳都设计得很厚,是可以抵挡海啸的。例如做500米厚的外壳,不仅海啸能抵挡了,而且连核弹都不怕了。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接近于无限重量的反应堆外壳会导致地质变形。

地表之下的结构并不是均匀的结构,在地板上的建筑物是无法在限定成本的条件下做到无限大的。过大就会导致地质应力和地层的压缩。最终这些应力会反作用于建筑物。

很多的建筑物地基下沉开裂的问题其实就源于这种原因。所以建一个外壳很厚的核电站,是可以抵御海啸冲击,但很难抵御地质变形,说人话就是不同等到有海啸,核电站就会出事故。原因就是地质问题“摸不透”。简单的例子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准确地预报地震。这就是源于我们无法对地质地层进行100%的建模和测量。

刷新认知的事情是——在船上的核反应堆反而没有大型核电站所面临的地质问题。

往往船用核反应堆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防护基座就可以安置了。无论从规模还是体积来看,都比陆地上的核电站要小得多,并且也安全得多。船浮于水面,不需要考虑摸“不透的”地质问题,只需要考虑船体结构问题,船体的所有结构都是可以计算的,这时候船用核反应堆的防护外壳甚至不需要增加太多冗余设计和结构就可以达到100%安全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航母反应堆或者是潜艇反应堆,例如上图的灰色就是一个反应堆保护外壳的示意结构。和外壳之外的通路只有两个管道——蒸汽管道和冷却水管道。如果反应堆出现故障的时候,例如蒸汽管道破裂:这个时候反应堆本身的堆芯压力就会上升。上升的压力会迫使燃料棒从反应堆内被推出,这时候反应堆就自动停止了。如果是冷却水管道破裂或断开反应堆内的温度和压力也会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燃料棒被推出,反应堆也会进入停止状态;如果是反应堆的压力骤降,这时候反应堆内由压力所维持的控制棒会降低,下落足够的控制棒会给反应堆踩一脚刹车,让反应堆强行停止工作。

最坏的情况下是反应堆的外壳被鱼雷或者导弹击破。这时候反应堆内的压力被打破,同样也会停堆,让反应堆无法工作。

现在的核电反应堆的设计其实已经吸取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经验教训,并不会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RBMK-1000 型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一样出现爆炸的现象。相反的是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现在反应堆的动作都是相当“轻柔”的,这一点军用民用的都一样。

下面就是大家关心的核泄露的问题了。

航母核反应堆内的核燃料并不多,只有150-200公斤。虽然浓度比民用反应堆的核燃料(3-5%)高得多达到了75%以上,但是总体质量在那里摆着呢。即便是200公斤的核燃料全部泄露出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并不大。

说一个更直观的数值吧,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十左右的铀。铀并不是一种稀有金属,而是普遍存在的。一台挖掘机随便在地面上挖出1立方米的泥土……

里面就会有2钱甚至半两多的铀存在。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十的丰度是没有什么开采价值的,真正开采的铀矿都是直接开采铀的氧化物,例如沥青铀矿。

航母一个反应堆中全部的200公斤铀其实也就相当于20万吨砂石料内的天然铀含量,这个数量级别放在大约7-10万方土的概念,如果做工程的人基本上会了解,基本上还不足一个工地一天的挖土量了。

当然了,反应堆中的中间产物高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还是有一些危害的,但这些东西半衰期都很短,短时间内就会失去放射性衰变为安全的元素。对环境上的影响也不大。

最后,咱们可以逆向思维,如果核反应堆的航母被击毁后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导致一个广泛区域内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各个国家的军队会第一时间发展各种核动力船只。到打仗的时候直接开到对方沿海。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让敌人选择是挨炮弹最终投降,还是遭受核污染进而灭国,战争中的军队是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但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呢?还是因为反应堆被击毁也造成不了太大的污染。

堕落金刚!「被堕落金刚击沉的航空母舰」

如果爆发战争,美国核动力航母被击沉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但就击沉一艘核动力航母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其实很多国家也是有过评估的。

就目前而言,航母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船只,同时航母的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反应堆类型。

一般我们能够看到的核反应堆,例如核电站中的大型反应堆,在周围是有各种不同的防护措施的。

这些防护措施包括钢筋水泥制成的隔绝墙,以及由冷却水构成的降温层。

但是,受制于地形和地质结构的限制,我们很难将陆地上核电站的防护措施做到无限大以至于万无一失。

类似于福岛核电站,我们可以看到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都是建立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基座(20)上的。这个基座建设的时候设计是可以满足0.18 g(1.74 m/s^2)的地表尖峰加速度的。311大地震的时候作用到这个基座上的最大加速度是0.125 g(1.22 m/s^2),持续了30秒,基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后来的海啸则冲毁了反应堆的上半部分,导致反应堆事故的产生。

当然了,如果在设计核电站的时候将基座和外壳都设计得很厚,是可以抵挡海啸的。例如做500米厚的外壳,不仅海啸能抵挡了,而且连核弹都不怕了。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接近于无限重量的反应堆外壳会导致地质变形。

地表之下的结构并不是均匀的结构,在地板上的建筑物是无法在限定成本的条件下做到无限大的。过大就会导致地质应力和地层的压缩。最终这些应力会反作用于建筑物。

很多的建筑物地基下沉开裂的问题其实就源于这种原因。所以建一个外壳很厚的核电站,是可以抵御海啸冲击,但很难抵御地质变形,说人话就是不同等到有海啸,核电站就会出事故。原因就是地质问题“摸不透”。简单的例子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准确地预报地震。这就是源于我们无法对地质地层进行100%的建模和测量。

刷新认知的事情是——在船上的核反应堆反而没有大型核电站所面临的地质问题。

往往船用核反应堆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防护基座就可以安置了。无论从规模还是体积来看,都比陆地上的核电站要小得多,并且也安全得多。船浮于水面,不需要考虑摸“不透的”地质问题,只需要考虑船体结构问题,船体的所有结构都是可以计算的,这时候船用核反应堆的防护外壳甚至不需要增加太多冗余设计和结构就可以达到100%安全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航母反应堆或者是潜艇反应堆,例如上图的灰色就是一个反应堆保护外壳的示意结构。和外壳之外的通路只有两个管道——蒸汽管道和冷却水管道。如果反应堆出现故障的时候,例如蒸汽管道破裂:这个时候反应堆本身的堆芯压力就会上升。上升的压力会迫使燃料棒从反应堆内被推出,这时候反应堆就自动停止了。如果是冷却水管道破裂或断开反应堆内的温度和压力也会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燃料棒被推出,反应堆也会进入停止状态;如果是反应堆的压力骤降,这时候反应堆内由压力所维持的控制棒会降低,下落足够的控制棒会给反应堆踩一脚刹车,让反应堆强行停止工作。

最坏的情况下是反应堆的外壳被鱼雷或者导弹击破。这时候反应堆内的压力被打破,同样也会停堆,让反应堆无法工作。

现在的核电反应堆的设计其实已经吸取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经验教训,并不会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RBMK-1000 型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一样出现爆炸的现象。相反的是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现在反应堆的动作都是相当“轻柔”的,这一点军用民用的都一样。

下面就是大家关心的核泄露的问题了。

航母核反应堆内的核燃料并不多,只有150-200公斤。虽然浓度比民用反应堆的核燃料(3-5%)高得多达到了75%以上,但是总体质量在那里摆着呢。即便是200公斤的核燃料全部泄露出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并不大。

说一个更直观的数值吧,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十左右的铀。铀并不是一种稀有金属,而是普遍存在的。一台挖掘机随便在地面上挖出1立方米的泥土……

里面就会有2钱甚至半两多的铀存在。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十的丰度是没有什么开采价值的,真正开采的铀矿都是直接开采铀的氧化物,例如沥青铀矿。

航母一个反应堆中全部的200公斤铀其实也就相当于20万吨砂石料内的天然铀含量,这个数量级别放在大约7-10万方土的概念,如果做工程的人基本上会了解,基本上还不足一个工地一天的挖土量了。

当然了,反应堆中的中间产物高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还是有一些危害的,但这些东西半衰期都很短,短时间内就会失去放射性衰变为安全的元素。对环境上的影响也不大。

最后,咱们可以逆向思维,如果核反应堆的航母被击毁后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导致一个广泛区域内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各个国家的军队会第一时间发展各种核动力船只。到打仗的时候直接开到对方沿海。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让敌人选择是挨炮弹最终投降,还是遭受核污染进而灭国,战争中的军队是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但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呢?还是因为反应堆被击毁也造成不了太大的污染。

堕落金刚!「被堕落金刚击沉的航空母舰」

如果爆发战争,美国核动力航母被击沉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但就击沉一艘核动力航母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其实很多国家也是有过评估的。

就目前而言,航母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船只,同时航母的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反应堆类型。

一般我们能够看到的核反应堆,例如核电站中的大型反应堆,在周围是有各种不同的防护措施的。

这些防护措施包括钢筋水泥制成的隔绝墙,以及由冷却水构成的降温层。

但是,受制于地形和地质结构的限制,我们很难将陆地上核电站的防护措施做到无限大以至于万无一失。

类似于福岛核电站,我们可以看到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都是建立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基座(20)上的。这个基座建设的时候设计是可以满足0.18 g(1.74 m/s^2)的地表尖峰加速度的。311大地震的时候作用到这个基座上的最大加速度是0.125 g(1.22 m/s^2),持续了30秒,基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后来的海啸则冲毁了反应堆的上半部分,导致反应堆事故的产生。

当然了,如果在设计核电站的时候将基座和外壳都设计得很厚,是可以抵挡海啸的。例如做500米厚的外壳,不仅海啸能抵挡了,而且连核弹都不怕了。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接近于无限重量的反应堆外壳会导致地质变形。

地表之下的结构并不是均匀的结构,在地板上的建筑物是无法在限定成本的条件下做到无限大的。过大就会导致地质应力和地层的压缩。最终这些应力会反作用于建筑物。

很多的建筑物地基下沉开裂的问题其实就源于这种原因。所以建一个外壳很厚的核电站,是可以抵御海啸冲击,但很难抵御地质变形,说人话就是不同等到有海啸,核电站就会出事故。原因就是地质问题“摸不透”。简单的例子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准确地预报地震。这就是源于我们无法对地质地层进行100%的建模和测量。

刷新认知的事情是——在船上的核反应堆反而没有大型核电站所面临的地质问题。

往往船用核反应堆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防护基座就可以安置了。无论从规模还是体积来看,都比陆地上的核电站要小得多,并且也安全得多。船浮于水面,不需要考虑摸“不透的”地质问题,只需要考虑船体结构问题,船体的所有结构都是可以计算的,这时候船用核反应堆的防护外壳甚至不需要增加太多冗余设计和结构就可以达到100%安全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航母反应堆或者是潜艇反应堆,例如上图的灰色就是一个反应堆保护外壳的示意结构。和外壳之外的通路只有两个管道——蒸汽管道和冷却水管道。如果反应堆出现故障的时候,例如蒸汽管道破裂:这个时候反应堆本身的堆芯压力就会上升。上升的压力会迫使燃料棒从反应堆内被推出,这时候反应堆就自动停止了。如果是冷却水管道破裂或断开反应堆内的温度和压力也会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燃料棒被推出,反应堆也会进入停止状态;如果是反应堆的压力骤降,这时候反应堆内由压力所维持的控制棒会降低,下落足够的控制棒会给反应堆踩一脚刹车,让反应堆强行停止工作。

最坏的情况下是反应堆的外壳被鱼雷或者导弹击破。这时候反应堆内的压力被打破,同样也会停堆,让反应堆无法工作。

现在的核电反应堆的设计其实已经吸取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经验教训,并不会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RBMK-1000 型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一样出现爆炸的现象。相反的是反应堆虽然功率巨大但现在反应堆的动作都是相当“轻柔”的,这一点军用民用的都一样。

下面就是大家关心的核泄露的问题了。

航母核反应堆内的核燃料并不多,只有150-200公斤。虽然浓度比民用反应堆的核燃料(3-5%)高得多达到了75%以上,但是总体质量在那里摆着呢。即便是200公斤的核燃料全部泄露出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并不大。

说一个更直观的数值吧,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十左右的铀。铀并不是一种稀有金属,而是普遍存在的。一台挖掘机随便在地面上挖出1立方米的泥土……

里面就会有2钱甚至半两多的铀存在。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十的丰度是没有什么开采价值的,真正开采的铀矿都是直接开采铀的氧化物,例如沥青铀矿。

航母一个反应堆中全部的200公斤铀其实也就相当于20万吨砂石料内的天然铀含量,这个数量级别放在大约7-10万方土的概念,如果做工程的人基本上会了解,基本上还不足一个工地一天的挖土量了。

当然了,反应堆中的中间产物高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还是有一些危害的,但这些东西半衰期都很短,短时间内就会失去放射性衰变为安全的元素。对环境上的影响也不大。

最后,咱们可以逆向思维,如果核反应堆的航母被击毁后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导致一个广泛区域内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各个国家的军队会第一时间发展各种核动力船只。到打仗的时候直接开到对方沿海。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让敌人选择是挨炮弹最终投降,还是遭受核污染进而灭国,战争中的军队是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但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呢?还是因为反应堆被击毁也造成不了太大的污染。

堕落金刚!「被堕落金刚击沉的航空母舰」

一步科幻片 人类与外星人的高科技战争

大战外星人:科幻片史上十大激战场面2012-03-01 09:41:53 来源: 光明网 转发至 <!--enpproperty133761512012-03-01 09:41:53.0外星人 等离子枪 美剧 激战 人类战士 Zorg 科幻片 武器 红矮星 独立日8230259沸点新闻新闻频道/enpproperty-->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就天外来客到底是何种尊容,到现在也没一个准确的定论,科幻电影众说纷纭,给观众勾勒出各种长耳朵、大龙虾、蓝皮姐姐,甚至是变形金刚。外星人不仅是ET那样其乐无穷的儿童玩具,还有异形那样阴险邪恶的变种,以及蜂拥而来的骇人蜘蛛群,某天洛杉矶上空飘来一座座飞船,还欲向我们图谋不轨。对这类种群,你没法伸出温柔的手抚摸它们,那就选择开火好了,技术不是问题、武器不是差距,单看人类是否肯集中所有的智慧与火力,跟这些居心不良的家伙们一决生死。
  星际探测把世界变成了地区村,也成就了轰轰隆隆的宇宙拆迁大队,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钉子户,与外星地产开发商的矛盾早已不可调和。从《独立日》到《洛杉矶之战》,这种矛盾甚至有了愈演愈烈的迹象,兵戎相见终于不可避免。和外星人的战斗绝非是常规武器那么简单,正如我们替它们发明的飞碟总比我们超前、等离子枪永远比我们高档,这也间接地注定激战的极端惨烈。大战外星人是科幻电影宝贵的录像教科书,借助惨亏兆烈的战斗让我们明白科技可以兴球、落后就要挨打,还有,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拾掇科幻电影中那些荡气回肠的片段是件很爽的事,除了领略技术上的登峰造极,还能迸发一个地球人深深的自豪感,当然这个专题的本意并不是数落外星人的罪状,而只是一览科幻电影精彩激烈的瞬间。另说我们地球人从来不是好战分子,只要战争的本身是基于正义,打得再激烈也无所谓。

《独立日》(1996)
  外星人简介:来自25光年外的红矮星格雷斯星系,有机生命体,状如蝗虫,多触角蚂渗,头盖骨扁平,身体脆弱,无声带结构。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超大豪华母舰,大型激光柱发射器、防护罩,小型太空飞船
  人类武器:F/A-18、F-16、F-14战机;“空中吊车”直升机;B-2隐形轰炸机
  作战地点:地球

激战场面
  在电影最后的空战戏里,人类几乎出动了所有力所能及的高科技装备,包括F-16战机在内的飞行战队集体出击,美国总统亦亲自披挂上阵。外星人的大型飞船高耸在人类上空,巨大的防护罩几乎是刀枪不入,在以“病毒”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之后,空军支队的飞弹集体开火,外星人的小型飞船亦飞离母舰进行还击,在狭窄的空间里展开电光火石的较量。而在飞行员弹药已尽之时,毅然决绝地飞向敌方母舰,如入无人之境,最终用一己生命,换来外星人的玉石俱焚和人类的最终解放。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独立日》都称得上是优秀的科幻电影,而这段激战场景亦是科幻电影史上最精华的部分之一。外星人无疑扮演了“宇宙拆迁队”的身份,看起来人类痛恨“拆迁”的由来已久。《独立日》对人类科技的高度大致停留在那个1996年,几乎没有拔高,才反衬出外星人的强大和人类的坚韧。为追求视觉效果,特效部门制作了3978架F-18战机、52278块碎片、3931架外星战机、1549枚导弹和22014个光球。

《星河战队》(1997)
  外星人简介:虫族,总部在地球以外的K星,并在周边星球广泛分布,状若蜘蛛和甲虫,有坚硬的外壳、锐利的钳子和锋利的牙齿,部分会喷射火焰和毒液,栖居于地下洞穴,常以星球上的小陨石攻击人类。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钳子、体内喷火设备
  人类武器:冲锋枪、手雷、高射炮
  作战地点:P星

激战场面
  没有什么比蜂拥而来的蜘蛛族群更让人心惊胆战的了,这些呼啸而来的外形生物,前仆后继地形成了对人类基地的合围。它们锋利的触手,可以轻易地将全金属外壳的人类战士穿胸而过,天空中飞过的,部分拥有翅膀的虫类,亦可以轻而易举地摘走人的头颅。地缝地下爬出的大甲虫,轻易地咬掉人的下半身,吐出的火焰,瞬间就把人化为灰烬。在这段激战的部分,唯一的感觉就是紧张和窒息,英勇的女战士刚刚把手雷扔进大甲虫的嘴中,还没来得及欢庆,就被身后赶来的一只大蜘蛛穿膛毙命。
  保罗·范霍文执导的这部《星河战队》是很多人年轻时代在碟店租过的电影,于那个年头来说,这样的电影就是酣畅淋漓的大餐,能引得人看上好几遍。电影中对虫族的定位闷空脊充分参考了蚁族的特征,才有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分化。电影中对它们的诠释,亦不是只停留在昆虫的等级上,而是言明它们会依靠吸食人脑而提升智慧,即使如此,人类的智慧也始终会高于虫类,这部电影也自始至终张扬着一种人类的优越感。

《阿凡达》(2009)
  外星人简介: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身高3米左右,处于氏族部落文明阶段,刀耕火种。有尾巴和辫子状的感受器,皮肤呈蓝色,手脚均只有四指。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长矛、弩箭、机枪(阿凡达使用)
  人类武器:攻击型飞船、大型装甲车、机器人、武装直升机等
  作战地点:潘多拉星球

激战场面
  侵略只能换来报复,被人类殖民的纳威人开始反抗,毫不关心实力上的悬殊对比,早已抱定了玉石俱焚的决心。魅影横冲直下,可以将武装直升机玩具一样摔在断崖上,尖利的箭可以穿过飞行器的玻璃,却也有无数的纳威人倒在炮火之下。空中仍飘浮着岛屿,战斗变得异常惨烈,大义变节的女飞行员攻击了领导的专机,接着又被领导击落。丛林中的野兽们亦加入统一阵线,无尽的爆炸之后,恃强凌弱的人类终于缴械投降。
  和《独立日》正好相反,人类在《阿凡达》里扮演了星际拆迁队的身份,为了圈地采矿攫取资源,他们极端残忍地逼纳威人离开驻地。甚至开动空军和机器人部队来驱赶,毫无疑问这种非人道主义行为会受到各方谴责,就如美国人在中东打仗会被国人声讨一样。于是一部分人类选择了做“宇宙战士”,并背离了人类组织,倒戈相向,这部电影的格调亦因此而得到拔高,变成了对人类自我严正的审视。

《异形2》(1986)
  外星人简介:一种来自外太空的不明生物,有利齿和爪的结构,善于弹跳,行动迅速,以人类等生物为宿主和食物,可以在下水道和天花板夹缝等狭窄区域内穿行。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爪牙、尾巴、寄生手段
  人类武器:冲锋枪、手雷、火焰喷射器
  作战地点:太空舱

激战场面
  在《异形》系列中,与外星生物交战的感觉已经不再是惨烈,而是无端的恐怖,在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第二部里,宇航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天花板顶棚,看见的是恶心又骇人的景象。这些形状邪恶、身上流着粘稠液体的生物,可以在飞船的缝隙中肆意穿行,血盆大口能对人类形成最有效的伤害。应该说这段戏非常动魄,异形的追逐,人类的亡命,在飞船隧道这个迷宫里毫无喘息之机,更要命的是人类中间居然还生出一个叛徒,好在恶有恶报,他的后果就是在异形的牙齿下了却余生。
  如果说哪部电影开创了科幻恐怖的新模式,那一定是《异形》系列,甚至连约翰·卡朋特的《突变第三型》都选择对其模仿,关于“异形”的电影,到今日更是多达十几部,足见这个丑陋的物种是多么令人难忘。与这个片段中交代的一样,对异形的攻击,并不是普通的冲锋枪可以奏效的,至少需要大规模爆炸物和火焰喷射器。值得一提的是,《异形2》是世界上第一部票房过亿的R级电影,并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

《铁血战士》(2010)
  外星人简介:神秘星球上的食肉动物,状如野猪和角龙,多锐利触角,奔跑极快,凶猛。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触角;
  人类武器:AK冲锋枪、手枪、匕首等
  作战地点:神秘的星球
  激战场面
  最凶猛的食人兽,就是对这些穿越而来的人类的最友好的招呼,这些兽类除了长相邪恶外,头顶还长满了向前的长角,便是它们作战的长矛,直可将你插成肉酱。风驰电掣的野兽穿行在草丛里就像幽灵,皮硬肉厚,对付它们的工具亦只有接连不断的火舌。人类最优越的战士,也被它们追逃地犹如丧家之犬,惊险的关头,还是靠匕首穿喉而过死里逃生。最勇猛的女战士用狙击步枪毙掉了凶兽,却在面前的危机下欲寻求自杀解脱,幸运的是神秘人在这瞬间帮了一把——这就是隐身了的铁血战士。
  神秘的星球,未知的恐怖,危险远远不止几个外星兽这么简单,还有在丛林里的“狩猎者”——拥有智能铠甲和等离子武器的铁血战士。铁血战士是外星类人的宇宙高端生物,拥有空前的科技文明,在近些年的作品中又被诠释为地球远古时代的神——埃及和玛雅文化的创建者。嗜血的生物可以将人类逼到绝境,却在他们的声音下遁逃,足见实力的对比根本不在一个基础上,从这点来说,他们猎杀精英人类,也容易得很。

《第九区》(2009)
  外星人简介:外太空的龙虾状生物,文明发展不均匀,精英族群因感染病毒而死亡,仅存留孱弱的、智商较低的人口。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多功能机械铠甲
  人类武器:重机枪、MP5冲锋枪、狙击步枪
  作战地点:地球

激战场面
  刚刚拿到外星人身份证的主人公迫不及待地开始拯救同胞了,当然地球人殖民大蝗虫也确实不怎么人道。智商高、情商低是片中外星人的典型特征,多功能的机械铠甲,一如宇宙骑士的战衣,可以抵挡冲撞的汽车、飞驰的子弹,还具有非凡的弹跳加速性能。而这段戏拍得同样悲情,因为流着一半人的血脉,它并不忍对袭击者展开大屠杀,终于在人类猛烈的枪弹下颓然倒地。对外星武器的陌生,亦没有让他把这件战衣的威力发展到极致,否则的话,至少是个变形金刚摧枯拉朽那样的状况吧。
  看世界杯的吗?不然飞船怎么开到了约翰内斯堡?大蝗虫在高等族群和低等生物之间的模糊定位,证明了人类对外太空生命形式的某种迷茫。这部电影围绕人类对外星生物的殖民化态度,将人类所谓的“人道主义”外衣撕得干干净净,在作者眼中,安心于啃猫粮的大虾们,恐怕比尔虞我诈的人类要高尚得多。大虾们最后还是对人类的丑恶看不惯了,在自己的新同胞惨烈牺牲后,他们一哄而上将开枪的人撕成了碎片。

《星际迷航》(2009)
  外星人简介:来自罗姆兰星球的残存分子,由虫洞出现,科技领先现实中129年,船长为尼禄,驾驶采矿船“那罗陀”穿越时空向人类复仇。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129年后的采矿船,制造黑洞的“红物质”
  人类武器:129年前的太空战舰,激光枪,传送设备
  作战地点:外太空

激战场面
  技术的进步总是日新月异,你无法想象100多年后的玩意是多么地先进,这亦可以解释为何产于23世纪的战舰斗不过24世纪的采矿船。正因如此,斯巴克和寇克船长只能通过传送进入那罗陀号截取红物质,斯巴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100多年后的飞船,并以之打掉了采矿船投向地球的钻头。这段戏的气魄最接近《星球大战》系列,载着红物质的飞船冲向那罗陀号,转眼间所有的触角分崩离析化为灰尘,被黑洞吞噬;而满载人类的“企业号”,则在甩出的所有爆炸物的推力下,成功离开了黑洞引力圈。
  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在近几年催生了不少《星际迷航》的粉丝,倘若是谢耳朵一类的科学宅神,大概得为本片感动地内牛满面了。年轻版的斯巴克和寇克船长,也为本片打上青春偶像化的标签。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对反派人物的设定别有用心,那罗陀号的船长“尼禄”正是罗马帝国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即那位焚城闻名的暴君,他毁灭星球的“壮举”,和昔日焚城的经历,应该算得上是一脉相承。

《第五元素》(1997)
  外星人简介:孟加罗人,样貌呈半兽人状态,在星际间买卖武器,曾经击落过载有第五元素的飞船,凶狠有余,智商较低。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冲锋枪、迷你火箭弹
  人类武器:冲锋枪、手枪、定时炸弹
  作战地点:失落天堂

激战场面
  跟Zorg做买卖带了空箱子,可见这群半兽人还有点智商,不过他们还随便按武器上的红色按钮,证明也不过尔耳。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柯本上校持枪出来血拼,又被对手强大的火力逼退,甚至还丢了武器,任敌人的火箭弹呼啸地将掩体轰个粉碎,不识相的群众竟莫名地给扔过来两个琉璃球。其实这段戏拍得格外喜感,借助“人体杠杆”把孟加罗人弹到房顶,反而让它歪打正着将同伙歼灭。面对蜂拥而至的敌方援军,柯本上校也本能选择撤退,走之前亦不忘留一颗炸弹,将对手送上西天。
  其实这部电影中的威胁地球的并非孟加罗人,而是一颗即将撞地的星球,前者在电影中更多充当笑料,表现得很有些“无厘头”。吕克·贝松对外星人的构思可谓繁复多样,除了这种半兽人的样貌,还有各种昆虫类,甚至长满触角的软体类生物,太空歌剧院的一场戏更是成了外星生物的乐园。本片来源于吕克·贝松上学期间做的一个梦,能将自己的梦在电影中实现,恐怕是一个导演最享受的事情了吧。

《变形金刚1、2》(2007/2009)
  外星人简介:塞伯坦星球上出产的机器人,分为军用和民用,前者为霸天虎,后者为汽车人,善恶有别,能变形为汽车或飞行器,钢铁结构,拥有武器,破坏力惊人。堕落金刚是塞伯坦星球上最早的13个变形金刚之一,操纵霸天虎,阴谋使用太阳能制造能量块。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身体携带的各类武器,迷你小机器人
  人类武器:CV-22、F-16、F-117战机、武装直升机、航空母舰等
  作战地点:卡塔尔/埃及

  在钢铁巨人面前,人就成了侏儒,连一个蝎子机器人都能搞得整支海军陆战队不得安宁,锋利的尾巴可以轻易贯穿一个人的胸部,全金属外壳是防御各类枪弹的天然屏障,打不过就只能躲到掩体之后,或者四散奔逃。卡塔尔人还想用步枪还击,事实上只能证明是个笑话,因为连军方派来的F-117战机等,亦没能对蝎子战士形成有效的打击,在被炸翻了N回之后,这只蝎子又钻回了地下,只剩一个断掉的尾巴在地面欢腾跳跃。
  续集中,战争的场景从卡塔尔奔到了埃及,做好了准备的美国人选择了海陆空集体出动,轰隆隆驶来的悍马、装甲车和坦克,滑翔而过的F-16编队,驻扎在港口的航空母舰,形成对堕落金刚们的合围。不过究竟来说人类还是太过弱小,霸天虎们的金刚之躯和多变的武器配置,让人类在逃窜中如同蝼蚁。最能对机器人形成有效打击的,恐怕是航空母舰上的新式电磁炮,它直接将金字塔上攀援的那位仁兄炸成了废铁一堆。
  五角大楼对迈克尔·贝电影的支持一直不遗余力,这次除了慷慨地借出了白沙导弹发射场,还允许剧组跟随呼啸而过的F-16编队拍摄,更不用说无限的悍马、装甲车、导弹发射器和坦克了。《变形金刚》并没有对现有军事力量进行拔高,却尽情地展现了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军事力量,这点足够让五角大楼高层们喜逐颜开。美国军人同样以参演迈克尔·贝的电影为豪,片中若出现某个战士的特写,对他来说就是无上的荣耀。

《洛杉矶之战》(2011)
  外星人简介:诞生自海洋的外星生物,有类似昆虫样貌的人体结构,表面有黏液,文明程度高过人类,依赖水资源。
  实力对比:外星人武器:空对地飞弹、小型飞船、等离子枪
  人类武器:冲锋枪、导弹、武装直升机
  作战地点:洛杉矶

激战场面
  滑过天际的激光束,就像空中掉落的宇宙尘,各大城市转眼就成了一片片火海废墟。洛杉矶成了人类的最后一道防线,惨烈的战斗,从空中对峙蔓延到巷战,外星人的火力如同雨点狂落,陆战队员是人类最后的救命稻草,除了在街区匍匐前行,做着艰难的阻击工作,还深入地下水道外星人的驻点,与那骨骼硕大、昆虫模样的生物血拼到底。武装直升机缓缓地驶过天空,望向大地,是一片烟尘弥漫、布满弹坑的满目疮痍。

堕落金刚!「被堕落金刚击沉的航空母舰」

变形金刚2一出现几种飞机

我看的:
MH-53武装直升机
RQ-4 Block 40型“全球鹰”无人机
E-3A预警机、“望楼”预警机
C-17“环球霸王”战略运输机
F-16战斗机
F-22猛禽
S71黑鸟高空侦察机
别人看的:
F/A-18(不知是大黄蜂还是超级大黄蜂)
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
UH60黑神兆鹰直升机
CH-47支奴干中型运输直升机
A-10“雷电 Ⅱ”
B1-B枪骑兵轰炸机
捕食者无人虚冲侦察机
其他:
M1A2主战坦克
M270式227毫米12管火箭炮
悍马M-1114
M2A2“布雷德利”履带式步兵战差瞎歼车
SSN-754“洛杉矶”级核潜艇
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
约翰·C·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USS John C. Stennis CVN-74)
美国伯克级驱逐舰--普雷布尔号(DDG 88)
提康德罗佳级巡洋舰
不知名的电磁轨道炮
还有一些在博物馆的老古董以及一些单兵武器等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