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如何寄语新闻学子「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如何寄语新闻学子」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553更新:2023-03-22 14:34:09

又是一年毕业季!

近期,众多高校以及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毕业典礼,又有一大批新闻学子或走上考研等继续深造之路,或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生力量,踏上新闻求索之路。

每年的毕业典礼,都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既关注学子们戎装前行的精气神,又关注学校以及老师们的殷殷嘱托,每年的毕业典礼都会产生很多“金句”,或成为催泪弹或成为助推器,为远行的新闻学子们送行。

今日,文章节选几所高校或新闻传播学院领导们的致辞,以鼓励和欢迎包括初高中等更多学子,在未来还能选择新闻与传播专业,为中国新闻事业积蓄更多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疫情的阴霾仍未消散,又一个毕业季如期而至,空空的校园,繁花相送,杨柳依依。

风云跌宕、机缘难料,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疫情肆虐,占据了你们学业中的大半时间,走出校门时,又赶上“史上最多的一届毕业生”。你们不得不一次次离开温暖的校园,快速适应“居家上网课、云中找工作”。

人生没有白吃的苦,同学们吃的每一份苦,受的每一处伤,都将镌刻为你们成长的印章;人生也没有那么多按部就班,只有在被打乱的节奏里不断重振旗鼓,才能积攒成你们未来站得住脚、立得住身的坚强定力。

在你们的正前方,视频天下浩瀚无际,无边无垠的数字新大陆若隐若现,数字时空的无限延展,正在穷尽人类的想象!

我们曾经错过了大海,却有幸遇上了数字海洋。从脚力到指尖,今日之“大航海”已经完全超越物理时空,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航海时代!

借此机会,我想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怀揣梦想、敢于实现”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面对数字海洋,没有航海梦,难以发现新大陆。理想是高塔,指示着生命的坐标;梦想是心灯,引领着精神的方向。始终怀揣梦想的人,心中自然有光,一定能在数字海洋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航线!

第二,“日积跬步、战胜自我”是快乐人生的基本源泉。人在饥寒交迫之时,只有一个烦恼;不愁吃穿之后,若不具备让自己保持快乐和幸福的能力,无数烦恼会接踵而来,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莫名的烦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迷失了作为人而存在的价值,或者说,还没有品尝到奋斗带来的酸甜滋味。奋斗,并不一定要开创惊天伟业,奋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蔓蔓日茂,芝成灵华。”主动把一件件小事做好,日积月累,你会充满快乐!

第三,“从容的心态、豁达的胸襟”是抵御风寒的最好衣裳。人生一世,无不是在顺境、困境和平淡之间辗转穿行。一个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永远处于困境当中,你只要把这个道理想明白,就会变得从容豁达,关键时刻,既不会怨天,也不会尤人。

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修得三心:

修得一份坚毅心,苦其心志,坚持有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在磨砺中勇毅前行!

修得一份自愈心,学会取暖,定期刷新,心若止水,云淡风轻,在断舍离中轻装前行!

修得一份平常心,物来顺应,既过不恋,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在风雨交加中从容前行!

同学们,九百四十年前,在黄州的一场雨后,苏轼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人生的灰暗时刻。面对风雨坎坷、流言嘈杂与现实困境,他的逸怀浩气,超凡洒脱,支撑过多少人走出了人生低谷!他告诉我们,面对喧闹世界,要安顿身心徐徐前行;面对坎坷山路,要轻装上阵快意平生;面对易变世事,要聚散随缘达观自在。

希望同学们日后无论遇到何种人情事变,都能随缘尽性,达观豁达。哪怕处在人生的“萧瑟处”,仍能静心感受晚风拂柳、山外青山。

希望同学们永葆清澈之心,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在从容,天有风云,心无跌宕。

希望同学们相信梦想的力量,相信善良的力量,相信心静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掌好人生之舵,奔赴数字大海,弘道崇德,经世致用!

同学们,青春正好,来日方长,我在定福庄为你们祝福,等你们回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愿你们风雨无阻定风波!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以青春之名 赴时代之约

今天,在你们的青春岁月告一段落、即将开启人生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我想以“青春”为主题与你们共勉。

你们生长在生机勃发的青春中国,你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和可能。

我们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永远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你们生长在生机勃发的青春中国,生逢中华民族发展最好时期,伟大的时代赋予你们难得的人生际遇,你们的发展环境无比优越,你们的成长空间无比广阔,你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和可能!

你们成才于昂扬奋进的青春武大,担纲“国之大任”是武大人代代相传的历史使命。

武大培养的学生从来不只是为了个人的温饱,而是要以实现国家富强、推动社会进步、谋求人类福祉为己任。你们成长在蓬勃发展的青春武大,兼具珞珈百年文化的浸染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传承了母校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激励着你们在国家召唤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担当重任。心怀“国之大者”、争做明日栋梁是母校赋予你们的使命担当!

你们正拥有黄金般的青春年华,用激情去燃烧奋斗的人生正当其时。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当前,我们国家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接力棒,已经交接到你们手上,你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未来前行的路上,我希望你们以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奋斗、青春的力量,在这个充满无限希望的新时代去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人生!

青春当永怀梦想,希望你们勇立时代潮头,树立远大志向。同学们,青年有梦想,国家就有希望。当前,中国正在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你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我希望你们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争当新时代的追梦人!

青春当脚踏实地,希望你们立足祖国大地,在实干苦干中履践致远。明天,你们大多数人将告别母校,奔赴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有人躬耕基层,扎根乡村振兴第一线;有人参军入伍,坚守保家卫国最前沿;有人投身科研,攀登科技创新制高点;还有人奔赴文化强国、教育兴国、创业实干、富国兴民的主战场。同学们,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青春的梦想只有通过青春的奋斗来实现。我希望你们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淬炼青春,在拼搏中磨砺青春,争做“强国有我”的践行者!

青春当勇敢无畏,希望你们直面挑战,在急难险重中奋勇争先。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今时代,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青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越是艰难,越显担当。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在大风大浪面前站得住,在风险挑战面前扛得住,在冷眼不公面前挺得住,争做勇往直前的奋进者!

青春当百折不挠,希望你们自信自强,在坚持不懈中攻坚克难。同学们,当你们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你们会面临许多困难,经历许多挫折,受到许多委屈,但请你们记住,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心中的热忱与坚持,不为困难却步,不向挫折低头,不因失败颓废,做一个不被大风吹倒的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唯真向善,明志致远

亲爱的同学们:

毕业啦!祝贺你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

今天毕业的你们,已经是特殊材料造就的。你们成长于一个无数的转型、新知、创造与不确定性的时代,人类似乎还从未有过哪个时代,有21世纪这么多的变动与更新;人类似乎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奇淫技巧、娱乐游戏,来偷孩子们的心、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考验年轻的意志;人类似乎也从未如此内卷化,用自己的爱去激娃、以成年的力量转换给孩子们千钧重的希望……总之,你们长成今天的样子、还拿到了如愿的学位,一定已经是金刚不坏之身了!

当然,21世纪也以其特有的人文与科学,疑问与思想,锻造了你们的精神气质和内在品质。

而且,21世纪还有一个跟你们特别有缘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虽然它今年也刚刚二十岁,但是它也跟你们一样炼就了钢铁之身、独特的精神和品质。在这个学院20岁之际,它不仅有了二十多次欢庆毕业的典礼,而且还有一件特别振奋人心的喜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升为一个独立的一流学科了!

在此毕业之际,相信老师们和我一样,都是喜悦而又心潮澎湃的!有太多太多的话,如涌在胸。我今天也特别地喜悦和激动,作为院长,在同学们面前,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所以,在此老生常谈地再叮嘱几声,希望同学们毕业后:

第一, 唯真向善,富有情怀。前天我看到一则故事—一位82岁的奶奶去粮店想买两块钱的切面为自己过生日,但是,她没有手机不能扫场所码。于是,她把皱巴巴的10元钱递给一位路人请求帮忙。没想到这位74岁的路人用手机扫码时发现核酸过时了,也不能买。面条就在一公尺距离的柜台上,两人与店员面对面站在店门口,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佝偻着腰的老奶奶转身回家。

因为未能求证其真实性,我这里称之为故事。这种场景不常见、但这种情境很常见。假如你处在店员这样的位置,你会怎么办?这里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各种各样的情境,都需要我们去判断、去解决困境。

人一生中需要很多很多的知识、素质、能力,但是,只有拥有了唯真向善的美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的那些知识、素质和能力,才会结出正向的果实。保持住内心的真与善,才会懂得尊重、平等、互爱,才能有悲悯情、有同理心,才能有不畏强势、不欺弱者的不卑不亢,才能在是非曲折中明辨方向。

然后,作为新闻工作者,才能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记住,在新闻岗位上,你要担道义、有担当!

第二,不要焦虑于自我的冲突,用兴趣让自己专注、用意志掌控人生。

同学们有没有对自己不满的时候?比如本来是在查资料做作业,被一个超链接带了节奏,玩了半天游戏、或者刷刷视频、跟朋友聊聊天,就过了半天,计划的事却没做完。于是陷入焦虑,然后越是焦虑,行动力就越差,之后就更加焦虑。

这是一种自我冲突的状态,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常见。那么试试制订一个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呢?一位叫麦格尼格尔的心理学家强调,要学会接受不同的自我。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不同的自我融为一体。

同学们有没有过特别专注、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在你们在最后时刻冲刺备考、认真做课程作业、认真(不得不)钻入毕业论文的状态时,在全神贯注中是不是效率特别高?有没有很享受的感觉?

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时,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时候,一切如行云流水,如入无人之境。一位叫米哈依的心理学家将这种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心理状态称为心流(Mental flow)。

心流的产生通常需要符合几个原则:目标要清晰,反馈要及时,挑战与技能相匹配。面对挑战适中的困难时,你会有一定的掌控感。如果挑战不足,你会感到无聊;如果挑战太大,你会感到焦虑。这些对我们的认知和处事,都很有启发性。

第三,明志致远,行胜于言。

有情怀、明志向、敢担当,要落实到行动中。永葆求知欲,不断迭代知识库与思想库;实干、努力、进取,百折不挠!

朱自清先生在《论自己》中说道,穷有穷干,苦有苦干;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哪儿就打不开一条路?

总之路是有的。看得远,想得开,把得稳;自己是世界的时代的一环,别脱了节才真算好。力量怎样微弱,可是是自己的。相信自己,靠自己,随时随地尽自己的一份儿往最好里做去,让自己活得有意思,一时一刻一分一秒都有意思。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

在不确定性中勇毅前行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无论对你们来说,还是对学院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时间节点。

未来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这个阶段忐忑、焦虑、期待、兴奋,各种复杂的情绪、复杂的情感相互交织,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状态。“毕业”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节点,不仅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

为什么说今年的毕业典礼更有不一样的意义呢?这一届的毕业生,无论是 2018 级的本科同学,2020级的硕士同学,还有博士生同学,其实你们所经历的这段学习、生活过程以及社会的变化,对我们所有人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是我们个人,不仅是我们学院,不仅是北大,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在经历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目前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还在持续。

我想,对这些变化,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体会,都在思考,有很多迷茫,也有很多困惑。但我相信,在这种思考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在不断的提升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变得更加成熟。其实,正在经历的这个过程,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所以,你们的特殊性就在于在你们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之前,经历度过了将来一定会进入人类历史的重大历史时刻,感受了这一切,这样的人生积累是特别难得,特别珍贵的。

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实际上一直贯穿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始终,但有时被包装起来了、或者被隐藏起来了。而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过程,使得你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之前,能够有机会直面这一切,并对人类历史的这些内在的根本的特点,有了深刻体会和感悟。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能够面对不确定性,努力地追寻和探索确定性,并面对人类的有限性,不断地超越自己。回看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我们会发现,每一次疫情、每一次历史重大变化,确实都会给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带来很多破坏,但是在这之后,人类历史继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继续重建,人类不断地向更高的层面迈进,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各位同学,今天你们站在新时代的超级舞台上。这个超级舞台,就是将来展现你们人生华章的背景,这是一个得天独厚、前所未有的巨大历史机遇。对此有可能现在大家还没有很深刻的感受。但数十年后,当你们回望起点的时候,一定会体会到在这个时刻进入社会,对你们个人发展而言的重大意义。

虽然,我们眼前面对的很多具体问题甚至困难,有可能比之前还要突出,比如说现在的就业压力、想到将来的住房、想到的将来的生活中的种种的需求……但问题和困难都是暂时的。只有通过整个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美好。

北大是常为新的。无论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摇篮,还是传播学的海外引入,100 多年来,北大的新闻传播学科,始终是在创新中引领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学长,他们以自己的努力、牺牲和贡献,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价值和精神,就是以时代发展、民族复兴为己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兼容并蓄,立足潮头,创新发展。这应该就是北大新传的精神,应该就是北大新传的文化。

希望各位同学,能够赓续新传的红色血脉,传承新传的文化与精神,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全球发展的新的阶段,在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立足百年铸就的超级舞台,谱写人生壮丽的篇章!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在凤凰花开的季节为你送行

今天,我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看到同学们在经历了一个不一样的春季和夏季,平安归来,顺利毕业,作为院长,深感欣慰。但这一届的同学也是幸运幸福的,因为这是学院第一次举行毕业典礼,同学们能够带着厚重的仪式感、骄傲的自豪感和满满的幸福感,告别母院,告别老师,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同学们一定会为在我们学院读书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经常站在新闻楼办公室窗口,看到右边是250年的老榕树,根深叶茂,象征着我们的老师教书育人,孜孜不倦。看到左边是盛开的凤凰花,红红火火,象征着同学们如火如荼的青春岁月。正前方是浩瀚宽广的大海,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象征着我们学院的高贵气质,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奋发有为。遍览神州大地,何处能够寻觅如此美妙之教书读书胜地?此乃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言:“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各位同学,大学是你走向社会的重要驿站,离开大学是你改变自己的一次重要机遇,是你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关乎你的前途和命运。走向社会后,无论你贫困还是富贵,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你事业顺利还是曲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你显达还是卑微,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三字经》为什么要把“人之初、性本善”放在篇首,因为善良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性的基石。古往今来,概莫如此:当恶横行,必出妖孽;当善充盈,天下太平。毕业后一定要记住,善良是你一生的风水,当把你心底的善良献给了这个世界,你就是最幸福的人、最高贵的人。

按照惯例,作为院长,要说几句临别赠言,那么,我就说几句心里话。

一、爱你的父母。有一种恩情叫父母。父母在,家就在。我都是年过花甲的人了,梦里最多呈现的还是老父老母。即便是在今天,每当遇到难事,我还在想,要是父亲在,问问他该有多好。父不嫌子丑,子不嫌家贫,此乃人伦之道也。记住,常回去看看自己的父母。不要找理由推脱。父母再穷也不会要你的钱,他们要你的爱,要你的孝心。我们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手机、微信、视频无处不在,即使碰上疫情都可以用网课代替,但我始终认为,有些东西网络是无法取代的,譬如乡愁、人性、特别是对父母的爱。请用具体的行动去爱你的父母,也包括爱你的乡亲。

二、爱你的老师。有一种感情叫老师。父母给了你身体和童年,老师给了你知识和智慧,是你人生的导师。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你的爱和父母对你的爱是不一样的。父母对你当然是慈祥的爱,老师对你可能是严厉的爱。老师或许更容易“得罪”你,因为“严师出高徒”,希望以他的“严”换取你毕业后人生事业的“更大出息。”忘记老师对你的批评,记住老师对你的好。老师对你的严,这才是你茁壮成长的营养剂。

三、爱你的同窗。有一种美好叫同学。能够成为同学同窗同桌,既是偶然,也是缘分。有的同窗4年、7年,甚至10年,同在一间教室读书、一间寝室睡觉、一个食堂吃饭,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打打闹闹,亲密无间,估计以后除了老公老婆,再也找不到这么密切关系的人了。所以,我希望同学们离开母院后,要一如既往,加强联系,守望相助,互为支撑,共同进步。

四、爱你的同事。有一种情分叫同事。走向社会,进入单位,首先面对的就是你的同事。他们既是你今后工作中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是你事业中的竞争对手。同学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以诚待人,善待同事,不要为点小事记仇忌恨,不要因为一句不中听的话而恶语相向。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是一门艺术、是生存之道。同学们读了这么多年书,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应无问题,我倒是担心同学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关系能力、同事相处能力。人生不易,创业维艰。要成就事业,必须靠本事、靠真诚去打动领导,感动同事。

今天,你们毕业了,新的人生开始了。借用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厦大天空的云彩。当然,也作别南光二号门前的老榕树、白城门外的银色沙滩、曾经有过初恋记忆的情人谷。在即将迎来3个“一百年”之际(明年7月1日,是党的百年华诞,明年4月6日,是厦大建校的百年庆典,2022年的6月6日,是学院成立15周年,也是厦大新闻学部成立百年纪念日),我衷心祝愿你们健康成长,不负时代,回报母院,奉献国家。同学们,你们在凤凰花开的季节起航,向前走,昂起头,莫回头,光明在前头。

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运富

求是担当

曾经的你们怀着期盼走进陌生的校园,教学楼的长凳边有你们朗朗的书声,图书馆的寂静中有你们思接千载的遐想,宿舍的小天地内有你们惬意的说笑,活跃的课堂上有你们探寻知识的眼光。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你们朝夕相伴,与老师、同学结下了深厚情谊。时光匆匆,如今你们即将离开这个家,满载收获踏上新的征程,相信郑州大学的一切印象都将成为你们人生画卷上的丰富色彩。在此,我想用郑州大学的校训“求是、担当”作为大家的临别寄语,希望大家继续做“求是担当”的郑大人。

所谓“求是”,就是寻求真理。除了自然科学的“格物致知”外,也包括社会领域的正道和信念。作为新时代青年,同学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风雨无阻更向前”的理想信念。我们常说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助推我们无畏前行的燃料,是化希望为现实的土壤。探寻历史规律,提炼民族精神,是“求是”的一个方面。

新华社前天发表了一篇社论,叫《在端午感受文脉之正》,其中说:“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在端午节景仰屈原,这就是一段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百川归海的历史,彰显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屈原对个人修为的讲求、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对民生的关切、对革新的疾呼,这些文化遗产,早已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中,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正宗。”我想屈原精神应该可算中华民族的“大是”之一。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这样的“是”数不胜数,它们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求到更多这样的“是”,我们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坚持文化自信。

所谓“担当”,就是要面对现实面向未来,致力国家建设和民族富强。

荏苒岁月,桃李五洲,郑州大学文学院60多年来已经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参与社会服务和国家建设,取得了优秀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校友们的事迹在文学院网站“校友文讯”栏目和公众号“郑大文苑”中可以看到。希望同学们从优秀校友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沿着前辈们开辟的道路,把为祖国为人民不懈奋斗、赤诚奉献的精神内化于心,把母校红色的理想信念融入“灵魂深处”,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像优秀前辈一样发光发热,回馈社会。

担当重在行动。同学们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文学能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拔高,但是行动才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在今年五月份的防疫大考中,文学院的青年学子主动请缨,一个个平凡的身影挺身而出,以宿舍为单元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抗击疫情中逆行、磨砺和成长,充分展现出了当代青年的担当奉献精神。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担当精神,以时代发展为己任,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敢搏击,将所知、所学应用于现实,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担当要有能力。学校的知识是有限的,社会才是大课堂。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学校培养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你们建立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这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今后,不论你们是继续学术研究,还是担任社会工作,学习的惯性不能停下。在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停止学习意味着被社会抛弃。作为文学院的学子,要谨记人文学科的关怀与包容、开放与思考,以敏锐的触角,思考社会问题,反思自我行为,切忌“人云亦云”,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住思想的底线,捍卫知识的尊严。只有时刻学习、终身学习,做到“知者不惑”,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承担社会的责任。

同学们,疫情结束终有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危机随时可能降临到我们身边,希望你们遵守规则,积极面对。风雨中也有彩虹,危机中也有转机。迎难而上,顺势而为,或许就能振垂天之云翼,开万里之鹏程。衷心祝愿同学们一生平安、幸福快乐,既有梦想可追逐,亦有岁月可回首。

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作出何种选择,就收获何种人生

选择是一粒种子,作出何种选择,就收获何种人生。

当今时代,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怀疑主义的迷雾中,如何选择人生的正确方向而不至于迷失自己;在福与祸、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的纠结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能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是摆在你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为作出何种选择就会收获何种人生。“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选择做什么样的人,也就决定了你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我希望同学们:首先要选择做好人。做好人就是要立德、守法、修身、向上,要心态平和、正直为人、宽厚待人、乐于助人、淡薄名利、积极向上;其次要选择做好事。做好事就是要怀善心、出善言、行善举、做善事,做对社会对人民对他人有益的事;同时还要选择交好友。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往往会影响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要多交益友、诤友,多与正直诚信、宽容大度、博学多识、朴实无华、积极进取的人为伍。只有选择了做好人,做好事,交好友,才会收获幸福快乐的人生。

选择是一种担当,只要内心炽热,时代就不会荒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的价值选择含着国家取向,关乎国家命运。同学们切莫在最美丽的青春年华,耽于个人安逸,沉湎及时行乐,以致荒疏光阴,丢失理想。切莫因“为稻粱谋”的生存压力,年纪轻轻就世故老成,过于注重现实而过早地放弃青春年少的浪漫情怀,让梦想变成悄悄藏起的词汇。切莫因奉行自我主义,选择独善其身,而对人间疾苦麻木不仁,对国家大事充耳不闻,放弃了做大事的雄心和与之相应的理想主义的豪迈。切莫让伤春悲秋、无病呻吟成为精神的枷锁,将现实和虚幻混为一谈,沉溺于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幻想,而逃避今时今日艰难困苦的考验。当代青年应当在时代潮流中把握大势,读懂中国大文章、定位人生小段落,选择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中崭露头角,选择在仁义礼信的道德传承中坚守良知,选择在挫折失败的打击中越战越勇,选择在强国富民的使命中建功立业,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传递青春正能量。

选择是一趟征程,须练就72般变化,承受81番磨难。

实现选择,需要学习。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意味着开启一段全新之旅,而学习无疑将支撑着你们行稳致远。面对未知,要抱有敬畏之心,以归零心态不断接触学习新的知识、新的事物和技能,积累适应时代变迁的资本,消除对未知的茫然恐惧,增强把握人生的能力。要学会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精于细微,求真务实,讲求效率,注重方法,像工匠那样执着坚守,乐此不疲,让追求完美成为做事的习惯,努力做到埋头做事而不满腹心事,慎重其事而不敷衍了事,实事求是而不看人行事。

实现选择,需要勇气。万事开头难,要敢于选择迈出第一步,以排除万难的勇气,直面未知的挑战和不确定的结局,坚信未来终将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恐惧、焦虑和疑惑,追随梦想,一往无前。要敢于选择做自己,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强求别人的肯定,不畏上、不惟师、不媚俗,跟随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判断,选择最想要的人生,活出最独特的风采。

实现选择,需要执着。任何选择,离开坚持都毫无意义。“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轻言放弃,不浅尝辄止,用最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最乐观的精神去面对,用最丰富的经验去支配把握人生,迎接人生绚丽的曙光。要展现出“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魄力,面对挫折和打击仍能越战越勇,面对不解和嘲笑仍能坚定前行,面对不公和黑暗仍能自信从容,让理想在人生的风雨中开出绚烂的花朵,让选择在现实的考验中展现出美好的图景。

实现选择,需要热情。为选择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曲折的,而热情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激发生命潜藏的可能,点亮选择的征程。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份热情,也不会讨好任何一份冷漠。“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只要抱持热情,就可能随时获得前行的动力,就可以在现实的坎坷与冷漠中体会生命的丰盈与力量,体味生命的美丽与成长。纵然“时光容易把人抛”,只要热情仍在,雄心壮志就不会熄灭,“星辰大海,征途在前”的渴望将永存心中。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蹉跎中,能够始终保持热情,找到人生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鼓舞自己,走出心理舒适区,看清前方的道路,心无旁骛,一展宏图!

华东交通大学校长:校长徐长节

青春向未来

一、青春向未来,永存理想之光

无理想,不青春。有理想的导航,青春不会迷失方向;有理想的浇灌,青春才会茁壮成长。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百年后,当代青年才俊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担当民族复兴的先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青春理想当与家国同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百年见证共同青春。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到“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浪潮,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奋斗誓言,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钱学森院士在学生时代,就树立了“航空救国、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即便是留美期间被扣押5年之久,也仍然不改初衷,最终成就了“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最近,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再次被刷屏,其实这个梦想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抗美援朝期间,袁隆平渴望驾驶战机保家卫国,便毅然报名空军飞行员选拔,并顺利通过各项测试。后来因战事好转,他未能圆梦蓝天,转而扎根田间地头,自己不为“稻粱谋”,却一生为国“谋稻粱”。青春向未来,希望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青春理想当与时代同频。“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时代有历史的大潮流、大节奏,我们有自己的小浪潮、小节拍,跟着时代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今年,学校在双创赛场上又取得了一项历史性突破:由张祥志老师指导,毕业生程伟佳、谢文杰等组建的团队在“挑战杯”全国终审决赛上勇夺特等奖,创江西历史最好成绩。今年研支团的薛贵生、潘倩羽、谢跃腾、丁一4位毕业生主动放弃更好的升学就业机会,毅然选择到新疆阿克苏支教,奉献自己的火热青春,为他们点赞!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春向未来,希望同学们勇立时代潮头,感应时代脉搏,乘风逐梦、踏浪歌行,来一场青春和时代的双向奔赴,共同书写伟大时代的新荣光。

二、青春向未来,涵养活力之源

无活力,不青春。“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是28岁,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牺牲时是29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是36岁,夺得中国单板滑雪首枚冬奥金牌的苏翊鸣年仅17岁……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青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青春活力源于阳光自信。被誉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纪伯伦有句名言,“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一切才真正开始。”这与中国古人的智慧“异曲同工”。自古以来,中国文人追求的治国平天下,就是从修身养性做起,认识自我、强大自我、突破自我,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连认识自己、修身爱己都做不到,一切都是无根浮萍。修身不仅要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还要“野蛮其体魄”。

抗疫期间,同学们积极乐观、自我解压,运动健身,你们常说“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但是比起熬夜的“王者”,我更希望你们成为身体的“强者”。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希望你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坚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真正做到“体育为教育加油、体格为品格加分、体质为素质加料”。

今天在南礼参加典礼的本该还有一名毕业生,来自机电学院的张腾,但他因恶性肿瘤大一时不得不休学一年。世界吻他以痛,他却且行且歌。休学期间,张腾坚持体育锻炼,身体得到改善后,主动随父亲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复学回来,连年学分绩点保持第一;疫情期间,他还积极加入党员先锋队,热心服务他人。此时,他也在线上观礼,让我们为他加油!青春向未来,希望同学们向善而立、向阳而生,永葆青春应有的清澈和纯粹、热情和生机,世事千帆过,胸中藏山河。

青春活力源于笃学弥新。鲁迅先生认为,“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井掘泉。”这股生力源自“好奇心”,是“彩云长在有新天”的处世态度,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猛精进,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执着,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这股生力应有“书卷气”,好学勤学、不负韶华,常学常新、永葆朝气,真正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精神追求,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自然能最先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引领新思潮、开辟新天地。青春向未来,希望同学们保持好学、乐学、善学的状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少一些“内卷”自耗,多一些开拓进取,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三、青春向未来,砥砺奋斗之行

奋斗者,正青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的讲话标题就叫“永久奋斗”,他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

青春奋斗必要术业精勤。古人云,“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工贵其久,业贵其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张翠山校友,坚守非洲大草原十余年,打造了东非地区“中国品质”的建筑精品,赢得了中铁海外人的良好口碑;勇攀科技高峰的李爱群校友,心怀热爱、卓尔不群,在大型复杂结构动力响应控制和健康监测评估等领域深耕细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全国党代表向东校友,三十载扎根基层,以己之力树标杆,在平凡岗位执着坚守,守护万家灯火、守住服务初心。青春向未来,希望同学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努力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

青春奋斗必要挫折奋进。“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作家莫言说,“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接受孤独挫败,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面对人生的至暗时刻,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做自己的摆渡人:不妨试着提醒自己“风物长宜放眼量”,咬紧牙关再熬一程,或许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是每个人都能做驱逐黑暗的太阳,也不要求每个人都站在顶峰眺望,只要内心还有微光,命运就一定可以百转千回。挫折是“磨刀石”、也是“铺路石”,“躺平心态”走不出“花路”,佛系人生等不来“锦鲤”。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关于土建学院卢响同学的视频,讲述的是他从高考失利就读专科,到逆风翻盘、一路星光考上西安交大研究生的故事。里面有一句话,“我大抵是有学上了”,话很平静普通,却透露着倔强和不甘,我想,“这大抵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人生,必要有一种不屈和奋进的姿态,才可以处于低谷时依然笑看风云。

青春向未来,希望同学们昂扬踔厉奋发的志气、挺直傲雪凌霜的骨气、砥砺攻坚克难的锐气,内心有光、精神明亮,才是真正要抵达的诗与远方。

部分参考资料:广电视界、海联在线、郑州大学文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新闻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