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为什么写三体3「看过刘慈欣你就知道为什么三体人人必读」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805更新:2023-03-23 22:34:45

如果你看过刘慈欣的故事,你就知道为什么《三体》人人必读。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是我们的立德人物时间,《三体》电视剧已经定档,这令各行各业充满好奇心的人们沸腾,迫不及待想知道这部科幻巨作将会以什么样的故事去诠释刘慈欣先生笔下的浩瀚宇宙。

提到他你可能不陌生,2015年凭借《三体》,拿下科幻届的最高荣誉“雨果奖”,这项奖项的地位,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

不仅是第一个夺得“雨果奖”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复旦大学的教授严锋说:“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

2018年,他获得了年度克拉克想象力贡献社会奖,是英国科幻的最高奖项,用来表彰世界上最富创造力的科学家、思想家、作家等,这个奖的获得者,有霍金、NASA、《使女的故事》作者……而刘慈欣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

2018年,刘慈欣荣获阿瑟·克拉克奖

他的小说从国内到国外,都有一大批广泛的读者,上至7岁的孩子,下至80岁的老人,底层老百姓到各界精英,都被他的作品所震撼。

你能想象雷军、周鸿祎、马化腾、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等这类商界大佬都是他的书迷吗?就连曾经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是他的铁杆粉丝,甚至追着他问“你的下一本书什么时候写完?”

电影《流浪地球》就是改编自他的作品,语文教学资料中,也有他作品的身影。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入选了他的作品《带上她的眼睛》;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阅读答题,选自他的《微纪元》。人民日报推荐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籍中,《三体》赫然在列。清华大学的文学类图书借阅榜,第一名还是《三体》!

如果你看过他的作品,会发现里面恢弘大气的视角和想象力,惊叹于作者构建的宇宙观,里面丰富的哲学足以引发你的二次三次甚至是n次思考,有现实的厚重,有宇宙的浩瀚,有科学的魅力,也有人文的关怀。

我不止一次在我的公众号当中给你推荐过刘慈欣的《三体》,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先生,看看他是如何孕育出这部伟大的史诗级作品的。

他出生在1963年河南罗山的一个村庄,他的童年,其实是在贫穷、饥饿、难民、天灾中度过的。那时候正值文革时期,举家被下放到山西阳泉,在这里“批斗”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为了小慈欣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父母只好将他送回罗山农村。

在他7岁的一个夜晚,村庄里的池塘边,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看着天空,时不时传来窃窃私语。他好奇地跟着村民们蹲在池塘边,看着小伙伴们没穿鞋的脚上,那些格外醒目的冻疮出神。

突然天空中出现一道向上升起的星星,村民们指着它欢呼喝彩,他抬头看向漆黑天际中的那一抹星亮,内心泛起波澜,情不自禁地燃起一种向往之情。

“那是1970年4月1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了。”

同年,村庄遭遇大水,周围58座水坝轰然决堤,哀嚎声、哭喊声不绝于耳,无数村民流离失所。

所以,文革、洪水、卫星……这些复杂混乱的元素,构成了他的童年,也塑造了他今天的科幻小说。

记得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在科幻世界里,我还是那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少年。”他第一次被人类的想象力震撼,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幻迷,源自一本书,那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

小学时候,在阳泉家里的一个箱子内,他发现了里面藏着一摞厚厚的书,里面有《托尔斯泰文集》、麦尔维尔的《白鲸》、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当然还有凡尔纳的《地心游记》。

当他在津津有味地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父亲把它拿走了,告诉小慈欣说特殊时期,这本书是“毒草”,不能看。他一想到之前村民被人拉走的场面,一阵害怕,但他还是小声问了句“这是一本什么书?”

父亲的目光突然变柔和,告诉他:“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说完,他把书还给了小慈欣。

正是因为父亲的宽容和默许,让他敢于跳出时代的认知,冲出思想禁锢的牢笼,向天马行空的未知去探索。他说:“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不仅仅是《地心游记》,箱子里的其他书籍,都成为了他日后写科幻小说的肥沃土壤。《托尔斯泰文集》里的全景写作方式,是他现在惯用的写作方式;《白鲸》里的船长,成为了《三体》中托马斯·维德的原型;《寂静的春天》给他带来科幻与环境相连的思考。

你看,每一本书,都让小学生的他收获颇丰,如获至宝。

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科幻迷变成一个写科幻的小说家呢?

1977年,那时候全国恢复高考,1978年改革开放。他的父亲在阳泉的井上已经干了十几年,原本他读完中学,要“继承”父亲的衣钵,做一名普通的矿工。

但生逢其时,热爱阅读的他既可以选择继续上学,还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各种科幻小说和文学作品。他说“刚刚改革开放,《人民文学》上面就可以发表科幻作品了。”

于是出于对科幻的热爱,他决定当个作家,迫切想要将自己脑海中关于科学的各种幻想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

2年里,他写了很多科幻小说,因为作品稚嫩缺乏高度,还有很重的模仿痕迹,再加上刚刚改革开放,外星人、世界末日等等这类的题材不容易被大众接受,于是很遗憾,他的作品在当时不被允许出版。

其中有两部作品,《地火》和《带上她的眼睛》,后来分别被节选收录在教育部审定的七年级下册教材和发表在2000年2月的《科幻世界》里。

后来刘慈欣上了大学,在这里,他疯狂吸收着科幻的养分,整个人直接泡在了图书馆里,卡夫卡、奥维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等等作家的作品几乎被他“洗劫一空”,其中有本书,成为他之后的写作“圣经”,指引着他朝向科幻的世界自由前行,这本书就是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

阿瑟·克拉克,是世界三大科幻大师之一,还是位科学预言家,他奠定了全球卫星通讯系统的基础,美国通信卫星轨道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刘慈欣读完这本书后,在漫天星河的冬夜幕布下仰望星空,目之所及都是人类未知的巨大神秘,这让他无比兴奋和痴迷。

从此,这位英国经典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成为他最敬重的科幻启蒙老师。《纽约客》赞美刘慈欣,说他是中国的阿瑟·克拉克,但他总说:“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娘子关电厂,中途尝试写了很多科幻作品,《超新星纪元》里的人类灭绝、核辐射等内容,20多位出版编辑五易其稿,还是没办法掩盖其中的敏感内容,所以一直压着没办法出版。

但他接着又写了《宇宙坍缩》、《微观尽头》,同样的问题还是出现,于是他开始迷茫:也许自己真的不是写科幻的料。

刘慈欣早期中短篇作品

1987年到1997年的十年里,他都未曾动笔。

直到他看到克拉克的另一本小说《与罗摩相会》,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科幻梦,作为一个追梦人,除了继续攀登,别无选择。

于是他拿起笔,一改之前末日毁灭的悲惨结局,将环保立意加入其中,不再去刻意模仿,而是倾听读者和出版社们的声音,他的《鲸歌》终于成为自1978年陆续创作以来,第一部正式印在纸上的作品。

后来他的作品,成为了《科幻世界》上的常客,他的笔锋也越来越游刃有余,世界观在不断壮大,行文也更加流畅自如。

2015年,《三体》入围雨果奖,他彻底红遍了整个世界。不论走到哪里,都有粉丝拦住他,拿着各种语种的书请他签名。

《三体》在美国签售会现场

不仅在中国,他的书在欧美市场上也一路畅销,比如在德国,他是有史以来唯一登上德国最权威的《明镜周刊》图书畅销榜的中国作家。

他曾说:“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他经常提起阿瑟·克拉克的这句墓志铭对他的深刻影响,足以证明一本优秀的书籍对一个人的正向影响。

近年来,刘慈欣频繁向大众评选、推荐少儿科幻作品。

在这跟你分享他说的一段话:“传统的阅读中,孩子们接触比较多的幻想文学应该是童话,但童话的幻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幻想,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童话破灭的过程,我们在成长的岁月中渐渐明白,动物不会说话,植物没有灵魂,石头和河流也不会有生命。但如果孩子们读过科幻,随着他们的成长,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变得越来越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比如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其中的幻想已经大多变为现实。”

他曾预言:“在以后,少儿科幻可能是科幻文学唯一的市场。”

这也是我跟你分享刘慈欣,向你推荐《三体》的原因。

最后,小伙伴们有没有喜欢的立德人物推荐?欢迎你在评论区告诉萌姐❤️。你喜欢的她/他有机会出现在公众号推文中,让更多人领略这些优秀人物的人生故事,快来留言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