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版本蒋介石「王劲松版蒋介石老版留下的三座大山跨过去了吗」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277更新:2023-03-24 12:27:12

1986年1月,三大战役要拍成故事片。

中央军委经过探讨与探究,决定把这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版《大决战》立项。

1986年2月,八一厂成立了剧本创作组。

王军、史超、李平,分别担任,辽沈战役,平静战役,淮海战役的首席编剧。

写这剧本不容易,采访了近300人,考察了三大战役旧战场,资料文献堆了一屋。

上面给极为重视《大决战》的银幕版:「《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 剧本不好不拍, 要改就改剧本, 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1987年底,创作组终于完成了文学剧本最后一稿的写作,剧本写完后,进入拍摄工作。

经八一电影厂研究决定,由李俊出任总导演,杨光远、蔡继渭、韦廉分别则负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执行导演工作。

剧本,制作组确定好了,往下就是场地和布景。

这事比写剧本还难,因为要拍就拍大场面,但是拍这些要人。八一厂给组织写报告,上边同意了,派去了军区13人官兵充当群演。

大规模的参拍人员,在军事题材片中是史无前例的,另外在物资方面,更是中国银幕史上之最,根据当年拍摄资料统计:

TNT炸药160吨, 解放军棉衣5823套, 国民党棉衣4331套, 血浆100公斤。可炸汽车 100 辆 , 真坦克 50 辆 , 空炮弹 170多万发, 真炮弹1万多发, 药品仓库20间, 药品120吨, 老式电话100部。

八一制片厂没有辜负上面与群众的期待,《大决战》三部曲上映之后,红透中国的半边天。

二十一年后,作为献礼剧,剧场版《大决战》,在时代与机遇的浪潮中,登陆了。

跟当年拍电影版时一样,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角色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地交给了唐国强和刘劲,但蒋介石的人迟迟没定下来。

后来这个角色交给了王劲松,定妆照刚出来还引发了不小的轰动,那会舆论说的是:

王劲松要演蒋介石,赵恒多留下的三座大山,他是跨不过去的。现在剧集出来了,子弹也飞了一会,三座大山,王劲松也跨过去了。

赵恒多留下的三座大山

赵恒多是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的功臣,当年摄制组找到他的时候下了番大功夫。当年《大决战》里边涉及到有名有姓的人物238位,其中主角高达50多人。

角色多,演员少,那会从事中国影视行业也是少数,上哪去找300多位有名有姓的演员。

摄制组找不到人,只有向全国公开招募,“自愿报名,试戏选拔”全国海选。要求就两个:第一,要有农民的土香味,第二,要朴实,要形神兼备。

消息一出,群众都沸腾了。

这是八一制片厂的大项目,谁都像在这部电影里边抛头露面,哪怕几十秒的镜头也能“吹一辈子”,于是一大批特型演员纷至沓来。

经过一番时间的选拔,剧本中关键的角色算是定了下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扮演者,几乎没什么悬念落到了古月和卢奇的名下。

对于蒋介石的扮演者,摄制组却一直犹豫不决。

扮演蒋介石的演员中,最出名的是孙飞虎,

他是《西安事变》蒋的扮演者,是第2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1990年他又在《开国大典》又拿了第10届金鸡最佳男配。

按荣誉,实力,孙飞虎自然是第一人选,但是1986年赵恒多演了《血战台儿庄》,引起了蒋经国的注意,他的表演似乎比孙飞虎饰演的版本更上了一层台阶。

孙飞虎版蒋介石,讲究分寸感。

饰演的是一个谲诈多端、残忍善变的蒋,观众很容易随着孙飞虎进入到一个“规定”情景中。

赵恒多版蒋介石,讲究细腻入微。

饰演的是一个更加沉稳,更加丰富更多层面的蒋,更重要的是赵恒多有过真正的军旅生活。

摄制组几番商讨,最后选择了赵恒多。

赵恒多没有辜负摄制组的期盼。

他在《大决战》三部曲的出演,给这部史诗级主旋律作品,添上了丰富的一墨。

赵恒多把蒋介石性格和心理揣摩的相当精准,角色精神世界和形体表现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表演吸引了当年的老将军们,他们和昔日战场上的对手“蒋委员长”拉着手,面对面交谈。

剧集版《大决战》和电影版《大决战》都属于“三大战役”的战争题材剧本。同类题材,谁差谁尴尬,两版的蒋介石也会拿出来比较。

王劲松想要比肩经典,就必须跨过赵恒多在电影版《大决战》中饰演蒋介石时塑造的“形神,复杂的人性,精神气节”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外型

赵恒多是特型演员出身,早在出演电影版《大觉之战》就已经多次演过蒋介石,在《血战台儿庄》的精彩表演又让他拥有超高人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因素让赵恒多拥有了优势,观众一看到他的出现就会觉得,他就是蒋介石,而不是一位演员。

王劲松非特型演员出身,他是戏剧演员出身,戏剧演员最大的特点在可塑造性,但外貌是爸妈给的,这改不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劲松要演好蒋介石,第一座大山就是:外形。王劲松长得不像,你很难想象,一个演了“杨金水”“林耀东”这类角色的演员,会去出演重大题材的历史剧。

我们看上面这张剧照图,你觉得像蒋介石吗?像。但是这种像不是长得有多像,是他所具备的那种神形兼备的气质上的“像”。

相比较电影版中赵恒多,舞台经验式的表演,王劲松的表演多了一份神韵,这种神韵是建立在脱胎历史书籍背书的台词神韵。

王劲松丰富的表演经历和表演体验,也让他在处理角色起来得心应手,演什么像什么,这是一名演员的基本功,也是三座大山最矮的山。

第二座大山:复杂的人性

在电影版《大决战》里,赵恒多塑造蒋介石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复杂的人性”,因为在那个年代的电影是黑白分明的,角色是二重对立的。

赵恒多版蒋介石,既有狡诈的一面,但是他有透露出了一些智慧,能力,甚至一些魅力。它不是一个又蠢又坏的人物形象。

王劲松想要跨过赵恒多在塑造角色时赋予的“复杂人性”的大山,他必须得让这个角色多一抹色彩,得在原有塑造的人性上加一笔“偏移”。

在剧集版《大决战》里,王劲松给他所饰演的这个蒋介石,在复杂人性的方面,加了一笔“如履薄冰”,给这位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赋予一层危机感。

在过往的老版蒋介石里,大多特型演员饰演都是一种“规定式”的场景,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动怒。

他们大多数所呈现的是一个脸谱化且轻薄的蒋介石。这种角色特点,放在任何的“封建大家长”身上都是存在的,它不特殊,老版没有塑造出一个独特且真实的人物。

王劲松加了层“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危机感是源自蒋介石的出身,逼出了角色的多层次。

有场戏是这样演的。

在剧集版《大决战》里——

蒋介石(王劲松饰演)坐在前迎接宾客的车上,但一路上他却若有所思,不断甩动着他那象征着权威的手杖,思索,懊恼。

思索片刻后,手杖停下了。

他让司机停车,我不去了,让他们替我去。

他当然可以不去迎接,他也并非是有求于人。

历史上写的很清楚,这场和谈不过是蒋家王朝发动内战的遮羞布。

等到回到宾客大厅时,王劲松地处理下蒋还是挂着懊恼。

看到西式餐桌上,摆着的一罐湖南辣椒,他有些生气了,但令他生气的不是这辣椒,他当然知道这是投其所好的地主之谊。

但这辣椒触动了他的出身和危机感,王劲松在这里处理得很好,比嫌弃与轻蔑更多的是,眼神向下看时的犹豫和内心纠结。

王劲松从一开始就把角色的内心的“犹豫”“挣扎”给刻画了出来,而后边就是“危机感”——

这场“危机感”的塑造来自迎接的那场戏。

蒋从二楼压制出场,所有的人都要给他面子和鼓掌,这当然不仅仅是虚荣心,也是在展示自己的权威和肌肉。

这场谈判本身就是遮羞布,所以这场戏王劲松敏锐地给这场迎接加了点戏——

他让蒋介石下楼的步伐加快。

人走路变快,要么紧张,要么兴奋。

蒋在这里不会是兴奋,因为他对这场和谈从来就没认真的,他在这里只是在拖延时间,于是他的内心是很突兀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在于,眼前是一场大型的真人秀,蒋在这场真人秀里边,自己也变成了演员,他要把这个秀给拖长时间,但演的越久,越是容易失控。

我们能够看到王劲松在饰演时那种故作姿态的权威,也有内心中的失态,能够清晰感受到他对失去主动权和控制权的恐惧。

这些在老版赵恒多身上是看不到的,在赵恒多身上多的是一份悲悯的家国大义与腐朽无能的叹息,但在王劲松这里多的是更真实的自我。

第三座大山:精神气节

在电影版《大决战》里,赵恒多的饰演其实更像文人,缺乏了一种统治者的霸气,多了一份悲悯的感性。

在剧集版《大决战》里,王劲松的饰演其实更像帝王将相,

带给我们思考的是,不是为什么他为什么坏,而是他为什么能让周围的人变坏,为什么是他亲手打造且默许运行的腐朽无能的建制。

从某种程度上,王劲松在剧集版塑造的“犹豫”和“猜忌”中,很好的诠释了在过去,执行命令的“猜测”所累积下的腐朽,就像当年那位不上朝的嘉靖。

在这样的群体性的猜忌下,命令则成为了一场猜测的游戏,大家都沉默着,猜测,一个个贪腐者,没一个人是无辜的。

历史书上,总还是带有些客观的,但王劲松的处理让角色的极端无情的同时,又去暴露了他太多的人性弱点:犹豫,多愁善感,愚昧,刻板严肃,自私....

演好这些很难,因为我们都说,一人是有精气神的,不管这精气神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它都笼罩在一个人的身上。

演好蒋介石很难,难在这个角色具有一种真正的威慑力,这种威慑力不是那种帝王的高大,而是一种近乎平静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是窒息式的。

演好蒋介石非常难,难在平静,难在犹豫,难在严肃刻板,难在固执,但王劲松做到了。

他跨过了老版的三座大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