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论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391更新:2023-03-24 16:17:48

一、艺术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

  电影,亦称映画、第七艺术,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影的商业性往往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在拍摄手法上以视听感官刺激为方向,而艺术电影以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现为主,编导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一部电影的叙事方法、拍摄技巧、剪辑风格、摄影的画面风格,还有布景、服装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电影的艺术性。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片大多是为了突出艺术个性,它反对程式化和模式化,并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电影具有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商品属性体现在交换价值,艺术属性体现在使用价值。在商品的这两种属性中,使用价值是第一性的,而交换价值是第二性的,使用价值依托于交换价值。因而,艺术与商业并不是相对立的,电影商业性的实现要依靠于艺术性,同时商业性也是艺术性得以存在的基础。  从现实上来看,世界上各大著名的电影节,评委对电影获奖与否的评判都以艺术价值作为首要考量。  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可以算是早期中国艺术影片中成功的一部,《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1999年的剧情片,该影片的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影片中也保留了演员的真实姓名。虽然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但却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以简单而动人的故事向我们叙述着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尴尬:贫穷与未来的冲突,而教育是不是该作为一种牺牲品而存在,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这部影片因而获得了国内外诸多大奖,曾获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意大利《电影》杂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二、商业性是电影的本质属性  何谓“商业性”,大多数的观点是,电影具有了“商业”这种经济活动的一些“性质”即称为“商业性”。最初电影只是在同杂耍一样以“新奇”作为卖点,但是,仅仅依靠如同杂耍魔术一般的“新奇”感,电影是不足以走到今天的,事实是电影的商业性与一般商品有天壤之别。  首先,从商业性来说,是从电影诞生之日就具有的,19世纪,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因而电影从发展之初就与资本主义商业扯上了关系。如今,虽然也有了所谓的“免费电影”“公益电影”的存在,但是它们并不是电影的主要经营形式,我们观看电影必须通过买票去电影院观看。因而电影从它诞生那天开始,它就与商业性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其次,电影从它产生之日,其制作过程就必须依赖于物质条件,这种物质依赖成就了它的商业性,同时也决定了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电影的完成是需要经济基础的,从事电影活动的人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从而也就决定了电影的商业性质。  电影的商业性是与生俱来的,中国早期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电影的生产活动被国家所统管,从而导致了电影商业性的暂时消失,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影的商业性也逐渐呈现出来。比如冯小刚的贺岁片引起了导演对于票房的关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 

 三、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对立统一  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这两种属性是影响电影的重要元素,二者直接关系到影片的质量与效果。过度追求商业性势必有损艺术性,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可谓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有着高票房,但片中内容流于表面,所有的情节都与物质挂钩,与实际生活不符,拜金主义充斥着整部影片,引来批评之声。然而一味强调艺术性又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艺术气息太浓,人们大呼看不懂其内容,票房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我们必须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关注商业性,电影业迅速发展,第五、六代导演也将商业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拍出了一系列的优秀影片,不仅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票房也有着巨大的收益,比如《英雄》、《卧虎藏龙》、《唐山大地震》等。

早期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成功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便是《英雄》,下面就结合《英雄》来谈谈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英雄》是张艺谋转型执导的首部武侠电影,由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由王菲演唱电影主题曲,2002年12月14日上映。电影故事主要讲述了战国末期,三大侠客欲杀秦王的故事。《英雄》缔造了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进入21世纪之后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同时在北美、日本、韩国等地也票房登顶,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影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奖项。《英雄》的公映终结了内地电影市场近十年的低迷期,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艺术性方面来说,《英雄》以大片铺陈的色彩,绚丽多姿的武打动作,气势恢宏的场面设计讲叙了一段战国后期秦王遇刺的故事。这段故事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刺秦王式的悲壮。但在电影的后面部分,在张艺谋的安排下,侠客无名放弃了刺杀秦王的计划,转而接受了通过战争以实现统一,拯救人民以战止战的观念。这其中,有剑客长空的甘愿自献头颅的豪气,飞雪和婢女之间纠缠不清的恩怨情仇。影片中有大量山水写意式的武打场景,意蕴悠长的古典乐器,冷兵器的细腻光泽,一袭白衣,二尺青峰,长袖挥动时的飘逸灵动,影像上呈现的一切都显得超然、意蕴悠远。  《英雄》上映之后所体现的票房号召力,及最后2.5亿票房成绩,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作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这些也正是体现出电影商业性的一面,该电影中体现艺术性的那些宏大的场面,色彩的极致运用,制作精良优美的画面等等都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才能完成的。  总之,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电影的制作生产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其艺术性的根本属性,只有将艺术性与商业性紧密结合,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电影才会发展得更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