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邪不压正解读「你看不看得懂邪不压正可能是姜文最不在乎的事」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508更新:2023-03-25 14:47:07

《邪不压正》上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口碑发酵,关于影片的评价呈现出两极的态势。

好评⬇

差评⬇

不过,细数姜文的导演作品,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一直存在。其中,姜文在电影中“夹带私货”的评价不绝于耳。

“夹带私货”到底是什么?

其实,没有文化的小编第一眼看到这四个字,脑回路是这样的——

姜文拍周韵、贾樟柯拍赵涛、冯小刚拍徐帆。

姜文导演电影《邪不压正》

周韵 饰 关巧红

贾樟柯导演电影《山河故人》

赵涛 饰 沈涛

冯小刚导演电影《手机》

徐帆 饰 沈雪

以上都属于导演夹带私货。

但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今日影评》中却给出了专业的解释——

“夹带私货”

导演把自己的某些个人趣味、个人经历、个人记忆、个人爱好、个人情感、个人思想,放到影像中去,而这种影像,观众会觉得它跟叙事原有的完整度之间有一点距离。如果用更专业的术语来讲,可以称之为作者电影,电影里面充满了电影作者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

比如,姜文电影中观众觉得有些晦涩的梗。

其实,有电影以来,就一直就有所谓“导演夹带私货”,有的时候甚至成为导演的个人标志。而“导演夹带私货”似乎也成为了《邪不压正》口碑出现两极分化的最大原因。

比如有观众吐槽⬇

“夹带私货”很“姜文”

“《邪不压正》是一部很姜文的电影。”关于《邪不压正》,这可能是最多的评价。

这种评价也恰恰是因为“夹带私货”。

姜文《让子弹飞》

姜文《一步之遥》

有些东西是导演觉得是有意思的,但是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会造成一种阅读的障碍,因为导演提供了一些超出故事需求的信息,反而影响了观众眼里的故事的连贯性。

稍微看几个比较经典的“私货”。

梁启超的肾

《邪不压正》中有对着一颗右肾宣誓的桥段,并称这颗右肾是为了纪念某一次手术失误。

这颗右肾,是梁启超的。

这台手术,是由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亲自主刀的。这一次医疗事故,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

梁启超因尿血症去医院检查,被诊断出右肾疑似肿瘤,所以割除了右肾。但割除右肾之后,梁启超的尿血症并没有消失。

有的人看得懂,有的人看不懂。对很大一部分观众来讲,本来是冲着看故事去的,可是发现电影的枝枝蔓蔓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

曹雪芹在哪儿写《红楼梦》

姜文小时候住在内务部街,曹雪芹也在这里居住过,当然也在这里写过书。

内务部街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发生地。

拍摄地今昔对比⬇

其实,姜文住的这个胡同住过很多名人,梁实秋、李敖都曾在这里住过。

这次,姜文的《邪不压正》也在这里取景,只是时间从“文革时期”变成了“民国年间”。

只写五个字的影评人

可能大家议论比较多的,是史航演的只能写5个字的影评。

这个人物,作用很小,但篇幅不小。

尹鸿在《今日影评》中表示,可能观众只是觉得这个角色除了嘲讽没什么用,和整体故事没什么关系。虽然总是批评别人的影评人被开个玩笑完全可以受得了,不然有些太过玻璃心。

被打了鸦片的彭于晏

彭于晏在大街上被打进了一针鸦片,观众也会去思考,打了这个鸦片会对彭于晏有什么影响。

但最后发现,没什么影响,这个情节和后面的故事也没什么直接联系。所以观众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落感。

不跟随着观众的逻辑来安排故事情节,不强行加入因果联系,也是姜文电影的一个特点。

屋顶上的空间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屋顶的空间就被运用进来了。

在《邪不压正》中,屋顶的空间更是占据了较大的篇幅。

尹鸿认为,屋顶是一个超越世俗生活的空间,有一定的表意性和象征性。而且,导演在设计演员动作的时候,都是让演员越过房顶,给人一种人在屋顶上漂移的感觉,而漂移又恰恰是浪漫的。

同时,尹鸿表示,这个空间跟姜文的童年记忆有关,也是作者化的一个方面,但并不影响故事传达。

电影作者化 评价两极化

尹鸿在《今日影评》中表示,大可不必去寻求评价的一致性。

随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电影会越来越多种多样,可能有一类电影是雅俗共赏的,大家的评价趋近于一致,但是越是作者性的电影,评价的两极分化就越明显。

现在自媒体非常发达,为了博眼球、为了获得公众关注,很多情况下会标新立异,故意极端化,但这样的文章未必是对某个电影真实的评价。

如果要做影评,尹鸿表示,首先要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其次是基于一定的电影专业知识,包括对创作者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既然是评论,就得和普通观众谈观感不一样,多多少少会借助专业知识来帮助你对对象做更准确的分析。

私货是导演个人风格的标志,有人愿意为了饺子去吃醋,也有人愿意为了醋去吃饺子,有多样性的电影就有多样性的评价,或许当下良性的争论正是中国电影生命力的象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