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的下面读什么「有趣的汉字之蔡89下本意到底是草还是和祭祀有关」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469更新:2023-03-26 14:34:56

#头条创作挑战赛#

接前文:有趣的汉字之“蔡”89(上)|蔡之本意、蔡国及蔡氏之来源

前文我们说了《说文》中对“蔡”的解释,以及蔡国和蔡氏的来源。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祭”到底在这里只是声旁还是兼有表意?这还得从字源来看。

“蔡”的甲骨文、金文非常多,也有说甲骨文像“猪”的,被借来当“蔡”使用。

蔡——甲骨文

金文的“蔡”此字形较多:

蔡——金文

还看到一款这样的金文:

蔡——金文

这些甲骨文、金文看上去和今天的“蔡”没有什么关联,但到了战国时,字形变得更加复杂,有学者分析有八个流派,基本都是甲骨文和金文的延续,本文不再一一列举。但有一款字形引起了我的注意:

蔡——战国

可以明显看出,这个“蔡”字就是我们今天字形的雏形,上面为“草字头”,下面为“祭”。就挺突然的,“祭”和“蔡”扯上了关系,但是古人造字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会莫名其妙放一个部件,何况“祭”和前面的甲骨文、金文的字形相去甚远,也不太可能是变形或讹变。查了些资料,还真找到相关的解释。

还是从甲骨文和金文说起。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非常多,但其实大同小异,共同点多在下半部分,有的是分开两边,有的只有一边,有的一边长,一边短,而上面的“倒毛”部分也类似。

当我第一次看见的时候,觉得像一个人的腿一长一短。所以,有观点解释为这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那时的文明认为用活人或者肢解人体的方式才能表达对神灵的忠诚。于是这个字形就像锯掉了一条腿的惨状。

听上去非常血腥,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使用草人替代活人来完成祭祀,所以就有了“艸祭”。

这个观点逻辑上是说得通的,而且“艸祭”亦有文献支持,但是否为造字本义就不得而知了,就当作一种思路吧。

还有一种观点与蔡公子果戈有关。铭文中的“蔡”字为正体,但我暂未找到特别清晰的资料,找了一款临摹,只敢说大致如此:

蔡——蔡公子果戈

有学者认为,这一款字体是上述“正体”的省形:

蔡——省形

然而,再往下的观点则需要考证。当然,这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解释,即,基于前述的“祭祀”含义,“蔡”和“杀”在古代同义,是一个字,后来逐步分化。

先来看下“杀”的本意。

杀——甲骨文

“杀”在甲骨文中也有多种字形。这一款左边是“戈”,为一种兵器,详见《有趣的汉字之“威”85(上)》;右边也是一个部件,表示人散乱的头发,所以本意为用戈截取人头,为杀戮之意。这个字形也有左右部件互换的。

这是小篆的“杀”字。

杀——说文小篆

《说文》还给出了“杀”字的古文。

杀——说文古文

而学者之所以主张“杀”、“蔡”为同一个字,主要是源于古文的第③款。

三国时期,曹魏建国后,太学再度繁荣,曹芳继位后,决定整理《熹平石经》碑石,并刻经石作为补充,于是就出现了《三体石经》(也叫《正始石经》)——每个字都采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形。当然,这里所说的古文,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古文”,简单来讲就是秦以前的字体,比如甲骨文、金文和籀文等。

而在这个《三体石经》中,出现了“蔡”字,和“杀”字的古文字形一样,所以学者才认为这两个字为一个字。

我将二字放在一起,发现确有相似,但也并非完全相同,当然有可能是我找的字体不全或者文字在演变、刻字过程中出现变化,既然学者经过研究说字形相同,那就暂时按此理解吧:

杀(说文古文)与蔡(三体石经)比较

但对于“杀”和“蔡”二字是否为同一个字,学术界也有争论,或者认为上图并不能作为“杀”的古文,以后随着文物出土或可定论。

蔡——三体石经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蔡——三体石经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文完。

参考:

1.祭:有趣的汉字之“察”88|人至察则无徒

2.戈:有趣的汉字之“威”85(上)|它最初并不是来形容男人的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