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盛唐时代的隐入尘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22更新:2023-03-27 09:16:53

李绅去长安赴试时,曾经拿着他的《古风》诗向吕温“求推荐”。

吕温是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吕温有诗相赠:“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吕温早死,柳宗元为他写纪念诗文。有“交侣平生意最亲”、“拭泪相看是故人”的诗句。

吕温看到李绅的诗,对身边人说:“我看李绅这个人的诗文,将来必然能做到卿相。”后来李绅果然做到了卿相。

诗歌不是单纯的舞文弄墨,而是包蕴了诗人的思想志趣,是人胸怀、观念、才华、理想的综合反映,先有“心”而后有“诗”,这是唐代盛世推崇诗歌的原因。

李绅的《古风》诗,就包括《悯农》二首。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种一粒粟,秋天收获的就是万颗子。四海之内没有一点荒废的闲置土地,农夫依旧会被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禾苗地里用锄辛苦劳作一直到了正午,汗水一滴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里。谁人知道这盘中的饭食,一粒一粒都来得这么辛苦。

其一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农夫春天种下一粒粟,秋天能够收获万颗子。社会财富不是在增长吗?

为什么“四海无闲田”,而从事最基础耕作、最早拿到粮食的农夫,却会“犹饿死”?

他们的劳作成果去了哪里?这样的社会分配是否合理?

其二写的是农夫劳作的艰辛。这也是对其一的社会问题的补充。

农夫辛苦劳作,他们生产的每一粒粮食都无比艰辛,可是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会面临“饿死”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为什么如此辛苦?

《悯农》诗的语句浅俗朴质,如同白话,以至于不识字的儿童听到也能够通晓含义。

这两首诗也没有办法去“摘句”,它不惊艳,无法搜寻句子中的惊警或者灵妙之词;也无法寻幽探韵,发现其中蕴藉典雅的美好意境。

令人震惊的就在于:这两首诗,使用的都是最通俗平易的白话,不隐藏玄奥难懂的深刻哲理,为什么会有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惊警骇俗、甚至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一个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民族来讲,这两首诗表现出来的现实批判力量和深刻内涵,足以让一个民族震惊而深省。

黄土地上这个民族的文明形式,是农耕文明。

农民的生存问题和土地问题,是这个文明形式下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命题。

这首诗歌的震撼力,正在于诗人独特的视觉和角度。诗人把关注的视野放在了社会最底层、最大众的农夫身上,从农夫的命运这一社会末端的“因子”,去折射整个宏观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力量,和诗人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吕温看到李绅的诗,判断他能“做到卿相”,就是看到了李绅诗歌里面包含的宏大视野。他能把关注点放在社会民生这样的大问题上,说明他有胸怀天下的抱负和理想。

悯农两首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种一粒粟,秋天收获万颗子。放眼四海皆农田,为何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田间劳作到中午,汗水滴入禾下土。盘中粮食觉来易,谁知粒粒藏辛苦。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