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电影为什么化女装( 入殓师电影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87更新:2023-05-16 15:50:55

入殓师影评

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以一个独特的视角直面世人比较忌讳的关于死亡的话题。影片大量运用近距离镜头详细地展现一个个普通而又庄严的入殓过程,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化的入殓仪式,打动了不少观影者的心。

影片围绕带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葬礼仪式展开,讲述了一名大提琴手在成为入殓师助手后的成长经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直击各种形式的死亡,从侧面角度去观察逝者家属的或悲或悔的复杂心情,把这个沉重的话题拍得自然得体而又不失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影片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足以证明影片的成功获得国外评委的一致肯定。影片除了回归理性的死亡仪式之外,还掺杂了夫妻之间的误解与原谅的感情主题,以及略带冷笑话的喜剧效果,使这部电影看起来轻快放松却又感人至深。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奖项。

2021年10月29日,《入殓师》4K修复版在中国内地上映。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以主人公小林大悟的失业开始。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卖掉大提琴,带着妻子辗转回乡。“帮助他人踏上安稳之旅”——神秘的招聘信息是其人生的转折。

电影一开始的死亡是梦想的死亡、人面对死亡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畏惧。畏惧一切的湮灭、畏惧不可得、畏惧美好的逝去、畏惧死亡本身的不可知。

小林刚开始回到家乡的心态是消极的,是梦想破灭后下意识的逃避。误打误撞成为入殓师后,从一开始的厌恶、恐慌到后来慢慢接受再到真正在工作中认识到死亡的意义,小林真正能和自己的人生和解,完成了生命的超越。

日本是一个追求仪式感的国家。从花道到茶道、剑道、香道,按部就班的仪式感给生命过程镀上几分珍惜和郑重的意味。生来如是,死亡亦如是。入殓师作为人生最后一道仪式的参与者,本身就是为仪式感而存在。

一张张严肃而专注的脸孔,一袭侍者的黑白装束,一双温柔而夹带力道的手,在冰冷僵硬中演绎化朽为神,在无知无觉中上演一丝不苟。肮脏与神圣、诙谐与凛然、天籁与死亡在这种独有的礼节中融合,体现出死亡背后生命的尊严。

入殓师的一举一动,不仅仅体现出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尊重,更表达了对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是为女装癖者着女装,还是为母亲擦上最后一抹口红,无关宗教,无关信仰。

入殓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都可以体体面面、庄严郑重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论生前贫富与否、成败如何、为善还是作恶,在面对死亡时,都能体面地和世界进行最后的告别,大概是对生命最大的的尊重了。  

“死可能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们常常避讳谈及死亡,但每个人都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无法拒绝也无从逃避。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切归于幻灭和空寂,永堕可怕的虚空的深渊。

死不过是漫漫长路的一站,经过那道门,通往下一段旅程。能够这样看待死亡,我们就获得了一种超越的力量。电影《入殓师》的片名还有一个译法,叫“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师帮助生者与死者完成一场难舍的告别后,二者都将带着彼此的记忆,启各自新的旅程。入殓师不仅仅送死者去远方旅行,也为生者带来对生命的珍惜、眷恋和尊重。  

在电影高潮部分,小林去收敛了自己父亲的遗体。在父亲逝去后,过去不曾说出口的爱随着父亲手中石头的发现获得圆满,小林彻底原谅了自己的父亲,拥抱了童年的遗憾,死亡实现个人情感的释怀与解脱,重塑了人与人情感的联结。

在入殓仪式中,女儿为死去的妈妈涂上她最爱的颜色、妻子在死去的丈夫脸上留下最后一吻、小林的妻子在目睹了小林为一直对他们友好的澡堂老板入殓后彻底理解了他,死亡在此刻不光是冰冷的消失,反而因为人世间的牵挂和爱展现其无限的温情。

这种温情并没有淡化死亡本身的严肃性,相反它让死亡在爱的层次上获得了生命的理解,让生命更为强韧,取回了应得的尊严。  

生命是循环往复的历程。河里一生都在逆流而上的鲑鱼,追求死亡的同时也是为了追求生机,它们的死亡意味着回归后生命的延续。人也是一样,如果把死亡看作是一段历程通往另一段历程的连接,不停有人死去,也不停有人出生,人的生命在生与死的过程中生生不息。

小林的父亲去世了,随之小林的妻子怀孕。电影中怀孕接替着死亡完成了生命的延续。死去的人们得以安息,活着的人们创造新的生活,生生不息,永远不会断绝。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伟大、生命的美丽就在这延续中得以彰显。


如何评价电影《入殓师》?
看了电影《入殓师》之后,我表示对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不再那么害怕,而且由心底对他们表示尊敬。一开始看这部电影,觉得还是蛮恐怖的,毕竟要接触已经去世的人,但是,多看几遍之后才发现,选择做入殓师这一行,真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入殓师,在我国应该是殡仪馆化妆人员的统称吧。不过在我们国家,对于入殓师这一行没有专业的人员,我们国家的殡葬事宜都只是派车接送遗体而已,并不会帮助逝世的人穿衣服或者是化妆。但是这部《入殓师》却让我见识到了日本的殡葬文化。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小时候,我记得村里那些去世的老人,并不会被拖去殡仪馆火化,而是直接埋葬。我看过去世的人,他们脸上盖着黄色的纸,亲人并不会看到ta死去的面容。不知道怎么说明白这种感觉,就是亲人无法对去世的亲人好好告别。
《入殓师》让我明白,跟已经去世的亲人也是需要好好告别的。好好的告别,才能够更好的继续自己额生活。不然,一直生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对谁都是一种折磨。

《入殓师》这部电影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很好看,建议题主自己去看一下。没看过的其他人也应该看一看,真的是很能够改变人生观的一部电影。对我影响很大,在我爷爷去世那一年,看到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真的是莫大的安慰!
入殓师讲了什么

入殓师讲了什么

入殓师讲了什么,电影《入殓师》讲述的是本身为大提琴家的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改行做入殓师的故事。经历种种曲折之后,他终于赢得了妻子美香的理解及周围人的尊敬。入殓师讲了什么。

入殓师讲了什么1

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已经上映了,经典作品可以说是永不过时。

入殓师电影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终于能在内地大银幕上一睹真容,经典作品永不过时,这一次复映还是4K修复版本。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一次的《入殓师》复映带来的是堪称惊艳的效果。

当我们今天习惯于特效大片的狂轰滥炸之后,似乎已经淡忘了好电影应该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入殓师》再一次证明电影的魅力与投资大小无关!影片的故事、氛围、表演、配乐,一切的一切,配合得都是天衣无缝。好故事与好表演才真正是电影的核心。

本片故事节奏舒缓,带给观众的是温暖、伤感、幽默、感动等情感,观众看到最后,不再是看故事,而是生活。演出中,本木雅弘的真诚自然,山崎努的微笑看人生,广末凉子的温柔体贴,每一位演员都用自己的角色诠释着自己的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本片中广末凉子,正处在其美貌的巅峰时期,“日本20世纪末的美貌少女”却不为人知。

在我看来,《入殓师》的核心主题并不是关注生死,而是关注人生。当入殓师小林为每一位死者整理仪容并将他们纳棺之后,这里有老奶奶、老爷爷、还有青年人、甚至是少年人。经过入殓师的整理,他们带着尊严和亲友们的牵挂离去。他们的旅途走到了终点,而他们走过的路就是亲友们的集体回忆。

对于人生的探讨才是《入殓师》的主题,包括男主人公小林的故事线,他任职的乐团解散,人生失去工作和奋斗目标,百般无奈之下,成为了入殓师。

中年人失去工作的痛苦无需多言,家庭的重担压在心里,有苦难言。这样的感觉,相信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尤其是在日本那样的.环境中,失去工作仿佛天塌了似的。

《入殓师》就给出了一个人生方向,当一个人感觉职业生涯无路可走的时候,或许彻底换一个工作环境,甚至是以往根本不去考虑的工作,只要是正当工作,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入殓师》带来的积极意义在日本尤为明显,让很多人重拾信心。其实不只是日本,《入殓师》中带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可以说是全世界共通的。

论是在2008年,还是在2021年,影片始终拥有给人带来希望的力量。

即使之前看过《入殓师》,也不影响大银幕重看。在不同的年龄观看《入殓师》会有不同的感受,还是像上面说的那样,因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生的电影。

而没看过的观众呢?只能说,这样一部影史经典,走入影院观看,收获到的惊喜与感动会超乎想象。

入殓师讲了什么2

电影《入殓师》讲述的是本身为大提琴家的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改行做入殓师的故事。

小林大悟是管弦乐团的大提琴家,因为乐团解散他不得不结柬演艺生涯,带妻子返网了故乡。求职无门之际,他看到一个招“旅行社导游”的广告便去应聘,结果被佐佐木社长一眼相中,糊里糊涂地就干起了给死者擦洗、更衣、化妆的入殓师工作。

尽管每次面对冰冷的尸体他的内心都要经历挣扎与煎熬,尽管妻子不堪忍受。说他“脏”而拒绝肌肤之亲,但是一次次地见证生死诀别,大悟对生命与死亡有了新的认识,用他那双艺术家的手在逝者的身体上奏出裒美的旋律。

经历种种曲折之后,他终于赢得了妻子美香的理解及周围人的尊敬。此时,突然传来30年前抛妻奔子离家出走、音信全无的父亲死亡的消息,从孩提时代就萌发的恨让大悟的内心拒绝面对,但在为父亲入殓时,却发现父亲的手中紧握着30年前的月夜与大悟交换的石头,大悟感情的防线霎时崩溃。

扩展资料: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门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上映 。

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字(2)
对他们的宣传已经有了一种公式:普通人从事“不普通”的工作,政府希望通过宣传,还原他们为“普通工作的普通人”。

  中国通常的公式是介绍“美女化妆师”。她们天生丽质,与通常的女孩没有任何区别,爱美也爱流泪,喜欢购物,工作之余会与朋友一起去唱K、看电影、逛街等等。但是不能参加亲朋的喜庆活动,回家后被冷淡对待,孩子也不敢在学校公开父母的职业,最怕出席孩子的家长会。

  面对社会的歧视与冷漠,他们依然不放弃,继续努力工作。在死者家属的赞美与鼓励中获得满足感,常在节假日加班,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医学、解剖学、人体构造、化妆技术等,可以对各种疑难遗体进行处理,地震、海啸、交通事故等各种变形遗体都能处理到最好。

  社会上对婚礼主持人、救死扶伤的医生大加赞美,他们风光鲜亮,但与亲人生死别离的事每个家庭也同样会遇到,它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可社会上唯独对死亡持不同态度,殡葬从业者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异样目光下,宣传者呼吁全社会不应忘记他们的存在。

  正是在中国的上述语境之下,中国观众才易于从两国殡葬业的层面上进行对比,进而得出“日本人工作认真”,他们对死者“更尊重”的结论。还有从文化的角度上说“日本文化特殊”,因为电影中有几个死者家属在葬礼上不但没有流泪哭泣,反而喜笑颜开的场面,他们把“白事”办成了“红事”。

  二、思想透过细节反应出来

  1、巧用人名

  男主角名“小林大悟”,“小”与“大”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大”还是“大悟”。“大彻大悟”的男主角与女主角“美香”是一对夫妻。殡葬业在日本人看来是“脏”、“臭”的行业,导演安排从事“臭”、“脏”工作的“大悟”养活妻子“美香”。 社长名“佐佐木”,“佐佐”日语读“sasa”,在日语中是“小、细竹”的意思,它与“小林”在语义上相近。

  大悟处理完首具尸体后的回家路上,在公交车上被中学生指为“臭源”,大悟赶忙去澡堂冲洗“臭味”及“晦气”。回家看到餐桌上的死鸡,这让他立刻联想起当日处理的死人尸体,因此抱住妻子“美香”,拼命嗅她身上的香味。妻子不知其中原委,虽然拒绝,但依然被大悟主导。

  下一次大悟则没有这么幸运。当美香后来得知大悟从事殡葬业之后,大悟再次想通过拥抱安慰妻子,但这次却遭到美香的断然拒绝,她说“脏”、“不准碰我”。

  在电影中,遗体成为了一个媒介,镜头在追踪遗体处理的过程中,进入了日本的不同人家,不同人家中的不同人物折射出日本社会中的不同生相,它反映出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它们出现在大悟从事“入殓师”的路途中,每个事例都对他坚定信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第二具遗体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女死者名“尚美”。日语是“依然美”、“仍然美”的意思。

  第四具名“美雪”。在日语中,“雪”与“行”同音(yuki),“雪”是女孩名字,通过与“行”同音及葬礼上的争吵场面,寓意女孩完美地“走了”。“走”与“没走”又是一种对立,“走”指“逝者”;“不走”、“没走”的是活着的人。死者是一个青年叛逆者,处于反抗期的少女,与其说父母疏于管理,不如说这类年轻人根本不服管。年纪青青,既没有充分享受生活,也没有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父母好容易将他们养大成人,却因交通事故先于父母而辞世,但不管怎么说,年轻的叛逆者为贯彻自己的意志离开了人世,她死在了自己的追求中。死者是一个只对自己负责的年轻人;男主角大悟,既是人夫又是未出生孩子的父亲,他既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妻子、下一代负责,他是一家之长,拿钱回家养家比什么都重要,而且这才是高于一切的负责任行为。大悟一直认为自己父亲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坏榜样,而他要做一个有责任的男子汉。即便从事受到社会歧视的职业,只要拿钱养家,也比抛弃妻小要好。与其贯彻自己主张死,不如屈从社会活。社会刚性需求约束了人的形状。

  第五个死者名叫“止夫”,他是一个变性人。

  死者是一个美貌女子,社长在角落悄悄提醒说她死于烧炭自杀;大悟一边为死者擦拭身体,一边为如此美女自杀感到不解并叹息。而此后的发展出人意表:女装的`死者其实是个男性。

  死者母亲认为如果当初生下的是个女儿,他就没有必要遭这么大的罪,也就不会自杀了。而父亲在葬礼结束后说,自从儿子变性之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总跟人吵架。这表明死者生前曾为变性问题烦恼,最终因无法克服来自自我以及社会的压力,用一死解脱。即便在如今富裕的日本,男性选择当“人妖”,多是冲着这个职业容易挣钱。年轻小伙子当初选择当“人妖”,应也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死者父亲说,无论男儿、女儿,都是我的孩子。意思是:活下去比什么都好!

  进天堂时也想以女儿之身进入。日本版本的“生男不如生女好”。

  如果说死者改变的是内在的身体的话,那么大悟改变的是外在的职业。巨大落差同样存在于大悟身上。大悟在东京干的是“体面”活,靠拉大提琴为生,可回到家乡山形后却改行从事殡葬业。虽然两者改变的内容各有不同,但是为了生活而改变却是不变的事实。死容易活着难,这就是现实,大悟选择活着,哪怕从事存在社会歧视的殡葬业。能够克服高雅拉琴与低俗殡葬的巨大落差才是真正男子汉。

  “不高雅毋宁死”;“顶不住压力就去死”,这在大悟看来都是不可取的。

  2、对电影的“条块分割”

  (1)、以主人公的工作地点来划分:东京以及家乡山形县。工作内容也因此划分为两个部分。在东京拉大提琴,在家乡是“入殓师”。前者用灵巧手指奏出美妙音乐;后者则是为死者擦拭身体、化妆、更衣。相对在东京工作时间短暂,电影上在家乡山形县的工作没有终点。拉琴始于幼儿园时代,自小受到过严格训练,无论时间还是精力,包括购买大提琴,男主角都付出巨大,与此相反,殡葬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更多付出在于抗拒社会歧视。虽然存在“高雅”与“低下”、“洁”与“秽”之分,但社会需求决定一切。好似水与石头的关系,石头再坚硬、沉重,也要服从于柔软的水。

  (2)、以妻子是否在丈夫身边为基点划分,可分为离家与重返两部分。妻子跟随丈夫从东京到回家乡。在家乡,又分为不知与知道丈夫工作的先后不同态度两大块。从最初不知到怀疑到知道后态度完全转变。

  回家后的第一顿晚餐,大悟心不在焉地翻看报纸中夹着的广告,一个“职业经历、年龄不问,高收入,工作时间短,正式工待遇”的广告立刻引起男主角的注意。广告发布者为“NK代理店”。

  男主角一看广告就找到了工作,而且回到家乡的房子是两年前去世的母亲留下来的,既舒适又不用交租,一切顺利得“让人不知所措”。妻子像个欢快的麻雀,不停地追问工作内容,但丈夫回答时躲躲闪闪。妻子误认为丈夫在婚庆公司工作,他仍可继续拉他喜欢的大提琴。

  首日上班的首个工作是前往一个专门的摄影棚,在那拍摄处理遗体的教学片。大悟扮死者,社长则是“入殓师”,亲自为作为模特的大悟刮胡子、清洗身体。在装扮死者的过程中脸被刮破,回家后妻子问及,男主角用社长的口头禅敷衍:“别当回事”。

  入殓师的确“不需要什么工作经验”,大悟事事略显笨拙证明他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

  大悟真正开始工作的机会不久后不期而至,而且首次接触尸体就是一具高度腐烂的、老人的尸体(一)[4],社长事前说“只在边上看就行了”,但到达现场后他必须要帮忙。死者死后两周才被发现,房间里到处蛆虫乱爬,充满腐臭味,大悟开始呕吐。

  工作结束后的回家路上,一切都开始异常。

  公交车上的女高中生们窃窃私语,说闻到异常气味,而且说“元凶”是大悟,他急忙中途下车去洗澡。他想用拼命洗涤的方式除尽身上的“污秽”。

  洗浴前遇到一边下日本象棋一边为浴室守门的老头;洗浴结束后遇到老板娘和她儿子一家,后者是男主角的中学同学,他来劝母亲放弃这个“不体面”的工作,但遭母亲拒绝。老板娘要孙女学男主角的样,今后干“体面”工作。从浴室回家后,妻子将晚餐的火锅料端上饭桌,看到大盘子里的死鸡(4),丈夫联想起当日处理的死尸、恶臭,丈夫完全没有了食欲,趴在妻子身上拼命嗅香味。当夜丈夫无法入睡,他用拉琴来排遣心中对未来的不安,琴盒里有一块父亲留下的石头。妻子在被窝中听到琴声,露出甜美的笑容,丈夫与妻子对夜半琴声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有天半夜里接到公司女职员打来的一个电话,她要求男主角立刻前往一间酒店,说那里有一个人上吊自杀(三)。这是男主角收次一人担纲。妻子装睡着,但她已敏锐地察觉丈夫有什么事瞒着她。

  大悟某日回家后立刻感觉家中气氛异样,楼下的起居间既无灯光也没有妻子身影,更没有准备好的晚饭。他匆忙上楼后发现妻子满脸愠色,妻子要他解释录像带中充当死人模特是怎么回事,还说已经通过侦探公司调查了他的职业。

  不知丈夫职业时,妻子看到丈夫带回来好吃的高兴;知道了丈夫的职业后,妻子说他“丢人”。要他“辞职”,“辞职后再来我妈家接我回来。”

  因工作、“饭碗”问题,小夫妻分开了。

  妻子最后自己回来了。这时她告知丈夫一个意外的消息:自己有了身孕。妻子多了一个劝丈夫回心转意的筹码,她以“将来无法对孩子说明父亲的职业,孩子会被同伴欺负”为由,再次劝丈夫辞职。从小失去父爱的大悟一直对“不负责任的父亲”怨气最大。

  (3)、与“有姓名“死者相对的是“无姓名”死者;从处理死者上来划分,又可分为一般及亲友两部分。

  无姓名死者有活到高龄辞世的老太太、老大爷,他们死亡时亲人没有眼泪,而是破涕而笑,子女们为他们充分享受了人生后离开这个世界而高兴,葬礼变成了庆贺。大家一起为老奶奶穿上她喜欢的长袜;几个女子在老爷爷脸上留下了吻痕。高寿者辞世是一种喜悦,而年轻人离开则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

  大悟处理的最后两具尸体,时间是在妻子重返之后,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吃东西”的镜头。后两个人物对解开大悟心中谜团起了巨大作用。

  大悟与两个死者最亲近,但并不熟悉;貌似熟悉,实际上却最不了解。表像与深层,只有在阴阳转换时才掀开了面纱。

  浴室老板娘名“艳子”,是个爱美的单身母亲。大悟为她化妆时,特意挑选了一条她生前喜欢的纱巾系在她脖子上,让她在人生最后的瞬间依然艳丽。而让人吃惊的是,她的同居男友出现在了火葬场,是个焚尸工。当初她儿子极力规劝母亲放弃澡堂工作,或许也是由于他知道母亲的同居男友是个焚尸工的缘故。

  此后再传来父亲的噩耗,他并没有像大悟听说的那样,与一个女子私奔,而是自己离家出走,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费以及居所,在小渔村一直一人干到死。他没留下什么遗产,这就是日本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父亲将作为谋生手段的酒吧留给了大悟及母亲。

  父子俩阴阳两隔的“无言结局”,使所有疑惑、传闻不攻自破,大悟对父亲的积怨顿时冰释,大悟为父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让父亲安详、庄重地躺在一个豪华的棺材里。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情况”,这是日本一个著名的成语,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悲欢永远互为表里。

  大悟与父亲之间的纽带是父子俩分别之前交换的石头。父亲生前给了大悟一块大的,临死时父亲手中还紧握着一块小的。石头寄寓了父亲对儿子的期待,要当大人物、强者,别像小石头的父亲。儿时大悟的小手几乎无法握住父亲给的那块大石头,此时或许心情如石头般沉重。父亲对儿子的培养表现在对他学琴的投入上。每当大悟对未来不安时,他就会出现在河滩上,这里石头遍布,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都在等待河水的冲刷与洗礼。有棱角的被冲成了圆的;大的被冲成了小的,还有的被化为沙粒冲走。人类社会就好似大小、软硬各不同的石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悟没有成“大材”,依然是“小林”的儿子,如今他靠当“入殓师”养活拉琴,两者顺序不可逆转。焚尸工也同样,他的“高雅爱好”是下日本象棋。

  3、灵巧双手的细腻与吃东西时的夸张

  日本人将其追求细节完美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整个电影中,“吃东西”的镜头多达10个,仅比大悟“入殓”少两个,处理遗体的场面共有十二个。

  “吃”,社长的说法是“饭”(mexi),日文中还有“饭碗”的意思。电影中表现“吃”的镜头往往与“干活”、“找饭吃”交替出现,两者之间形成因果关系,“吃饭”是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它超越了“干净”与“肮脏”。

  “吃”与“不吃”支撑着“生”与“死”。要活下去首先必须吃饭,“干净”与“肮脏”是活着之后才可能考虑的问题。对“吃”的表现是浓墨重彩,导演刻意安排“吃”的时间、地点,甚至不惜用夸张的手法。“吃”的镜头往往出现在大悟面临动摇的转折点上,每次大悟出现心理波动时,都被吃饭翻牌。

  第一次女主角带回章鱼,章鱼已是他们的俎上食,刀下肉,可它竟然跳到了地板上,小夫妻俩看到它仍是活的,怜悯之心催生了将其“放生”的决心,可结果却是“鸡飞蛋打”。 “放生”不仅没有达到使其回归大自然的目的,还赔掉了一顿佳肴,章鱼死在了水中。

  与小夫妻的“仁慈”相反,乐团老板很冷酷,一句话就将乐团所有成员踢上社会。解散乐队,让所有人各奔前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属于一种“放生”,乐队成员虽然没死但也跟死亡差不了多少。是否有“一技之长”都不重要,关键在于环境是否接纳,社会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人去养活高雅的乐队。

  第二次“吃”是在男主角处理第二具遗体之后。

  死者丈夫因对师徒俩的工作满意,在他们临行前为表示感谢送给他们肉串。(鹿肉或野猪肉。总之应该是比较珍贵的好吃的。)社长毫不顾忌自己的手先前刚接触过尸体,毫不犹豫地扯下肉块就放入嘴中大嚼了起来,同时还扯下一块递给了正在开车的男主角。“干活”与“吃饭”、“饭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次“找饭吃”坚定了男主角的信心。

  第三次是“吃河豚”,依然是在大悟是否继续从事“入殓师”工作的关键节点上。

  老婆也跑了,又遭到朋友的责骂,大悟仍坚持工作。

  当大悟为一个染发女青年(四)化妆时,死者家属之间先是父母相互指责,接着缠着绷带的女死者男友加入,从他的装束以及众人的对话上可知,年轻人都是日本“飞车党”中的成员。有人对着死者男友叫骂:“你这个该死的还有脸活着?你要一生为她赎罪,要干‘入殓师’那样的工作为她赎罪。”

  “赎罪”=“入殓师”=“天罚”?!大悟自幼失去父爱,在东京失业后回家乡从事“贱业”,被不同的人辱骂,加上妻子离家,大悟下决心辞职,要自己砸掉自己的“饭碗”。

  这时“有一嘴没一嘴”的社长,用简单的招待“吃”的方式,使大悟回心转意。

  大悟第一次接触这栋房子是由外到内,他来找工作。

  这栋楼宇位于街道尽头,孤零零的像个棺材,外面看上去窗户也很少,给人以阴森的感觉。楼上的房间窗外有些爬墙虎,少许绿色多少减弱了该建筑的阴森感。一名女职员以及一个名为社长的人经营着这间公司。进门首先映入眼帘并且让男主角公吃惊的是几个作为样品的棺材。

  第二次是由下至上,深入这栋建筑。

  一楼是办公室兼棺材展示室,二楼是社长的私人空间,为辞职事大悟首次登楼,与棺材同居于一个屋檐之下,日本人也同样会感觉“不吉利”,但社长的私人空间春意盎然。山形属寒冷地带,可社长的居所里生长着许多热带的植物,不大的空间俨然是个植物园。

  社长招呼大悟进入后,第一句问话是“吃饭问题如何解决的?”接着问:“你老婆还没回来吧?我做的东西或许更好吃,来吧,一起吃吧。”(都是双关语)。社长做的是河豚的精囊(5)。河豚有毒,但好吃,自古以来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对于河豚,“吃好了”是美味;“吃不好”、“吃错了”就是毒药,用关系死活的食物隐喻吃与不吃的生和死。

  “连这个被吃掉的河豚都想说:生物都是靠吃其他生物而活着,植物当然不同。如果不想死就得吃,而要吃的话谁都想吃好点。” 社长的另一句台词是“好吃得令人不知所措。”

  这几句话都是电影中的点睛之句,它表明电影描写的主题并非“日本特色殡葬”。

  大悟吃了社长的好吃的,就等于上了社长的贼船,社长通过吃饭这个每天都要重复进行的简单行为,促使大悟真正“大彻大悟”。活着首先要吃饭,这是生存法则。

  植物只要“吃”阳光、水、空气。动物界的规则是弱肉强食。人吃各种动物,鸡、鱼、河豚等都被人吃,原因在于它们比人弱。

  美香回娘家后,再没人给大悟做饭了,电影中几次出现大悟一个人单独“吃东西”的镜头,或狼吞虎咽,或大快朵颐。这些表明大悟已经彻底转变,不再为自己的“饭碗”犹豫或彷徨。

  圣诞节晚的圣诞大餐“吃相”最夸张。

  公司里仅有的三个人欢聚一堂,一起吃圣诞大餐。社长提议大悟演奏一曲,大悟问有无好恶,社长回答:“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可以接受。”大悟这次演奏时的听众只有两个,也不管他们俩是否能听懂,反正大悟演奏时格外认真。

  动物吃动物,只有植物靠吸收阳光和水维持生存。电影中有多个社长为植物浇水的镜头。

  大悟第一次到“NK公司”求职时,社长为岔开他对工作内容的不停追问而转换话题说:“仙人球开花了”。

  大悟就职后,首次接触遗体就是一具高度腐烂的,极大的刺激让大悟精神恍惚,社长发给了他当日的工资后说今天可提前下班,边说边站起来转过身去,一边观察大悟的反应,一边给花浇水。

  第三次在社长楼上的房间里,大悟说想辞职,社长说只有植物界不会“相互吞噬”。
电影《入殓师》上映,你如何看待入殓师这个职业?
我尊重每一个行业,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是社会需要才存在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行业都可以干出自己的成就,只要自己努力。
亲情无价让死亡不再平凡观《入殓师》有感
当看到“入殓师”这个标题时,心中不免有些害怕,脑中便浮现出“死亡”等字眼。可电影的第一幕就让我打消了这个想法。当看到主人公入殓师小林大悟正在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看到社长耐心地询问家属化男装还是女装时那个场面的神圣和庄严感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种仪式,是死者踏上另一个征程,是生与死最优雅的告别仪式。

  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位大提琴演奏者,他热爱着音乐也喜欢这个职业。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在乐团经历了4个月的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和买提琴欠下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大悟和妻子一起搬回乡下。随后,大悟又一次找到了工作。当得知这是什么工作时,他的内心是无法接受的.,但迫于生计,也就打算“试试看”。

  片中有这样一幕,在小林大悟第一次工作之后,他内的压力是巨大的回到家,看到桌上死去的家禽而引发的呕吐和后来妻子发现真相后的那句“别碰我,肮脏。”无不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反感与恐惧。但随着一次次的工作,在社长的带领下,大悟开始理解死亡,开始尊重死亡,最终喜欢上这个职业。

  电影有个片段:小林大悟站在桥边,面带疑惑地看着河中的鱼在石缝中逆流而上,十分努力地求生,但终免不了一死。人的一生也像这样,人也活在这样的河流里,一辈子做了太多努力到最后还是要面对死亡。当小林大悟随着社长工作长了以后,大悟开始明白了这个工作的意义。他开始明白“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所以,他努力地把每一位死者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让他们都能体面地踏上征程。

  大悟作为一名入殓师,他在入殓时的一幕幕都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个哭的泣不成声,望着棺木里的妻子的丈夫;那个让子女给自己穿上长筒袜的老奶奶;那边笑边哭,嘴里说着“谢谢了,爸爸。”还给去世的男人留下了一脸的红唇印的一家子……这些都表达了对亲人的不舍与怀念。他们,和大悟一起,一次次地诠释了爱与情亲并不分界线。

  和父亲关系并不太好的小林大悟,得到父亲的死讯后,在妻子的劝说下,终于回到父亲身边。当他发现小时候自己给父亲的石头从他紧握的手中滑落时,才明白父亲对自己是有多么的挂念。亲情是伟大的,我也再一次被亲情所震撼。

  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像那位火葬师说的:“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让死亡不再平凡,它能带走一份永恒的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