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悼电影如何( 文 | 县豪)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417更新:2023-05-16 15:58:45

思悼结局

思悼结局是:

李氏朝鲜第21代君主英祖李昑一直希望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思悼世子培养为一代明君,在思悼世子小时候父子关系也曾和谐有爱,然而对于儿子过度的期待感令英祖对思悼世子的表现日益失望。

在英祖望子成龙的重压之下,父子感情生隙,思悼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父子关系完全破裂。英祖将儿子贬为庶民,并下令将世子关进米柜里8天活活饿死。

评价:

《思悼》是一部描写人与人之间细微心理变化的电影,刻画在家族关系的矛盾中,为了守护各自最重要的东西,而不得不作出的牺牲。片中演员用其稳定的演技实力,很好的展现了这些历史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


思悼:那个被父亲关在米柜饿死的世子
历史上手足相残,弑父杀子的事并不少见。

汉武帝时的巫蛊之乱就是因为汉武帝听信谗言,逼得皇后,太子自尽,两皇孙亦死。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亲手杀死两个弟弟,逼迫父亲退位。

而我们的邻国这样的事也并不少见。韩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君主,亲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锁入米柜,活活饿死。

2015年韩国电影《思悼》就取自这一史实。

1762年 英宗下令将自己唯一的儿子,王位继承人思悼世子,关入米柜饿死 史称壬午祸变。

思悼世子的死因众说纷纭,成了历史上一大迷案。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认为世子死于党派之争。

1735年,英宗的宠妃映嫔李氏诞下一名皇子,年过四十的英宗终于又有了继承人。

在这之前孝章世子的不幸夭折让英宗对李这个唯一存活的儿子寄予厚望,给他取名李愃。

在李愃在十四个月时就册封为世子,是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储君,更是安排了十五个臣子担任世子的老师。

这不仅有父亲对儿子情感上的希冀,更是王对世子政治上的期望。

关于自己王位继承的合法性一直是英宗的心病。

哥哥景宗体弱多病,多年来没有子嗣,老论派建议立当时还是延礽君的英宗为皇世弟;少论认为应从宗室中选人过继。最终在老论的支持下,英宗坐上了宝座。

对此,少论派颇有微词。坊间一直也有传言认为是英宗谋害哥哥,夺取王位,让英宗头疼不已。

而在英宗王位继承上,老论和少论派又争论了起来。

老论派认为王应该过继宗亲为继承人,而少论派则认为王正值盛年,完全可以等待世子诞生。现在李的诞生无疑是顺了少论派的心意。

支持世子李的党派中多是少论派,而父亲英宗则是在老论派的支持中登基的。两派的对立也给日后父子相残埋下伏笔。

韩国历史上的党争可不比中国的少。从成宗时候起,两班贵族有分为武将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和儒生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

随着征讨燕山君的勋旧派元老的去世,士林派在中宗时受到重用。接着又出现了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接下来又出现了东人党和西人党。

东人党又分为南人和北人,北人派又分为大北派和小北派。大北派内部还可以划分为骨北,肉北,中北。

总而言之,朝鲜王朝的党派纷争一直以来都是很激烈的,党争不休,有时君主也会被其牵制,难以控制。

1749年,年仅15岁的李开始代理政务。英宗是借此来向天下表示自己无心王位,堵住篡位之言。

权力的移交往往伴随着腥风血雨,一个是掌管大局的君主,一个是略有实权的世子,身后代表的势力不同,摩擦在所难免。

面对二主在位的朝堂,臣子往往为了表示自己对王的忠诚,有时会刻意反对世子的决策,这也无形中给了世子压力。

英宗迫不及待让李代理政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让儿子洗脱自己杀害兄长的嫌疑。

当初极力反对英宗的少论派屡屡放出自己为得到王位谋害哥哥的流言。

儒教是朝鲜王朝的国教,纲常伦理为国之根本。孝字当头,自己作为最大受益者,英宗若是直接出面整治少论派,第一有心虚的嫌疑,第二是在某种意义上推翻哥哥景宗的决策。不符合礼法。

在这个时候如果是世子出面,帮自己的父亲洗脱嫌疑合乎情理。

但这个要求实际上实现的可能微乎其微。

因为第一支持世子的大部分人为少论派,如果世子出面,无异于自折羽翼。

第二是会破坏英宗施行的“荡平策”,(即对待当时的西人,南人,老论,少论四党一视同仁的政策,试图维稳局面。)这无疑让世子进退两难。

罗州挂书中(即有儒生在罗州客舍张贴要求处置朝廷奸臣的字条,其中涉及到不少少论大臣),思悼世子的做法明显偏向少论派的做法引起老论派的不满。

再加上英宗忙着镇压因赋税改革引发的动乱,政局动荡。女儿和协翁主的去世让英宗心力交瘁。

在朝堂上党派分裂成父党,子党分庭抗礼,英宗埋怨世子没能有能力帮助自己减轻负担,对世子越发失望,多有责骂。父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思悼世子压力之下,整日沉迷声色,逃避现实,渐渐患上精神疾病。

还好思悼世子的儿子,即后来即位的正祖,天资聪颖,很得英宗宠爱。

原本支持世子的党派见此也纷纷倒向世孙,包括丈人洪凤汉,世子一时孤立无援。

这时下人罗景彦的哥哥死在世子手下,老论有意挑起矛盾,让罗景彦密告世子虐杀下人、私自出宫,引僧尼进宫等恶行。

1762年五月十三日,世子没有迎接来祭奠的英祖成了父子关系全面崩盘的导火索。英祖怒不可遏,废世子为庶人后,将其关在米柜中,八日后活活饿死,史称“壬午祸变”。

剥开君臣的外衣,父子间畸形的关系也让世子沦为党争牺牲品成为必然。

前文提到英宗对于思悼世子是寄予厚望的。作为历史上评价颇高的贤明君主,英宗也想让世子成为一个完美的君主,成就一番伟业。

一开始英宗对待世子也是疼爱有加,亲自书写世子上课用的课本,让重臣担任辅导官。

那父子关系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从这可见,十多岁时怠慢学问是让英宗态度转变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746年之后,世子没有回答上英宗例行的学业检查,对世子大声责骂。此后世子的功课一路下滑。

世子的妻子惠庆宫认为主要原因是英祖在世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就让世子迁往别宫。

而别宫里多是侍奉过景宗的下人,态度傲慢。这让映嫔,英宗感到不悦,又不可轻易处罚怕落人口实,渐渐的就少去看望世子。

世子也因此缺少管教,整日与宫人为伍,荒废学业,耽于玩乐。

期间也有辅导官上疏英宗,指责宫人。但未引起重视。等到英宗意识到问题,处罚宫人也为时晚矣。

荒废学业让世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每况愈下,这让英宗大为火光,往往厉声责骂。

世子愈发害怕见到父亲,一见到父亲,就会紧张不安,反应迟钝。

父亲见此,更是大加指责,循环往复,造成恶性循环。将父子二人的关系拉离正常轨道。

而世子开始代理政务之后,父子关系更是持续恶化。

英宗性格火爆, 雷厉风行。思悼世子则是性格内敛,行事拘谨。世子向英宗询问政务,英宗会斥责其无能。不向英宗报告,有会被英宗指责不尊重自己。

英宗多次暗示世子要注重孝道,希望世子能明白并帮助自己洗脱罪名打压少论派。

但实际上又与“荡平策”相违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二人关系的死结。

而世子得不到明示不敢轻举妄动,两人得不到有效沟通,英宗见世子没有行动表示,也没有支持自己,觉得世子不孝,更加厌恶世子。

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出言把世子骂得狗血淋头,有时连大臣也劝告英宗不要对世子太过严格。

英宗的性格复杂。同为一母所生,英宗对待子女的态度截然不同。

《恨中录》里写道,英祖会在去探望喜欢的人之时,换衣、洗脸、漱口,洗耳朵,并将梳洗过后的污水倒入厌恶的人的后院。比如每次见疼爱的大女儿和平翁主时总是要梳洗一番,然后把污水倒入儿子思悼世子的后院。他不会让讨厌的人和喜欢的人在同一屋檐下。所以思悼世子也被禁止踏入和平翁主的府第,甚至是和平翁主常走的道路也不可以走。

1752年和协翁主的去世让英宗一度有退位的想法,多次离宫悼念女儿不愿回宫。

在世子与他人的通信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世子的痛苦。

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充当和事佬的大臣因为年事已高,一个接一个去世。而王室里和世子关系亲密的成员也大都因病去世。

1757年2月贞圣王后去世,同年3月仁元王后去世。

在祭祀贞圣王后的灵殿里,世子泣不成声,哀毁骨立。

但在英宗面前,则会因紧张不安而身姿僵硬。英宗见此又责骂世子没有孝心。

失去了这两位长辈的庇护,世子整日如履薄冰。

同年六月世子的精神疾病已经到了开始杀人的地步了。

英宗又惊又怒,询问过世子为什么要杀人。

世子回答说只有杀生才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自己这么做是因为平日里英宗不关心自己,自己很害怕英宗的责骂,每次这样都会很生气。

见此情形,英宗心里有愧,对世子说我以后不会这样对你了。

世子也想修复二人关系。但却是积。积重难返。

1760年,英祖迁至庆熙宫,关系恶化到不愿和世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世子的精神疾病越发严重,更衣时总要撕毁一堆衣服。也因此导致世子宫殿里的开支严重超支,甚至要丈人洪金汉补贴。

1761年农历1月,宠妾朴氏为思悼世子更衣时,思悼世子忽然发病,将朴氏殴打致死。

有一天映妃李氏看见世子拿着血淋淋人头冲进内堂,一度担心世孙的安危,连英祖夸奖世孙也要瞒着世子,生怕有所刺激。

世子开始想要逃离这个地狱般的王宫。

1761年世子无故出宫夜行惹来麻烦,反对世子的大臣借此上疏英宗世子行为不端,结党营私。

下人罗景彦的告发则是再添上一把火。

让英宗真正动了杀心的是一则密语。这个告密者不是别人,正是世子的亲生母亲映嫔李氏。

在壬午事变发生的前几天,世子扬言要从水口入宫,潜入上殿。

再想想世子在地窖放的满满的兵器,这让李氏觉得世子已经无可救药。

他的病情已经威胁到世孙和王的性命,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

为了大局着想,李氏决定向英宗告密。

为何用活活饿死世子这种惨绝人寰的处罚呢?

英宗也想过让世子自刎,每每都被大臣拦下,自杀未果。

如果赐毒酒,世子也会成为反贼,牵连世孙无法继承王位。

在这时,世子的丈人洪凤汉,在平时为世子排忧解难,尊敬爱护的长辈,为英宗献上了米柜。

于是在丈人,妻子,母亲的默认下,世子被自己的父亲亲手关在米柜八日。死后儿子也被过继。终年二十八岁。

关于思悼世子的记载,由于后来继位的正祖不让他人议论父亲的是非,让史书中关于世子的描述尽数删除,所以我们能看到有关思悼世子的文献也寥寥无几。

惠庆宫所著的《恨中录》把世子死因都归于精神疾病我是不认同的。

《恨中录》一共有四篇,关于思悼世子的是第四篇。

正祖继位后立马清算当初反对父亲的大臣。惠庆宫的父亲洪凤汉被认为是献上米柜的奸人,是害死思悼世子帮凶而备受排挤。

娘家在朝势力也被打压。惠庆宫写此时不排除有掩盖事实的嫌疑。

英宗是一个好君主,却不是一个好父亲。

作为朝鲜王朝里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政绩上的辉煌也难安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据说英祖对思悼世子的死很是后悔,做一篇文章,名为《金腾》悼念世子。思悼二字也是取思念的思,哀伤的悼,以寄托哀痛之情。

英宗一心想洗脱篡位的嫌疑,却又背上了杀害儿子的骂名。

生在帝王家,从来是非多。

也许思悼世子从始至终想要的不过是父亲一个温柔的眼神吧。

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子家。
看完这十部电影,被韩国演员的演技彻底震撼,细节准到眼里的血丝

文 | 县豪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0年2月,奉俊昊导演《寄生虫》夺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由此,韩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地位大为提升,不少中国影迷,也再度对近年陷入瓶颈的韩国电影重拾信心。

韩国电影取得如今的辉煌成绩,与韩国分级制的建立、审核环境的宽松、韩国导演及编剧的才华等都不无关系,但除此之外,韩国演员在表演上的能力、信念感、领悟等,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韩国电影演员,无论年龄、性别、资历,几乎都体现出相当出色的表演实力。

男演员中,韩国“忠武路三驾马车”崔岷植、薛景求、宋康昊,以及“忠武路四小生”李帝勋(一说李民基)、宋仲基、金秀贤、刘亚仁,都拥有不俗演技。女演员中,全度妍、郑有美、尹静姬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这里就为大家盘点一下 韩国电影中最令人惊艳的演技时刻

一、《黄海》中的河正宇

1978年出生的河正宇,是韩国中生代男演员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位。 河正宇天生拥有一张电影脸 ,而且戏路很宽。他既可以在《追击者》中,演绎具有 社会 人格缺陷的变态杀手,也可以在《许三观》中,诠释面无血色的贫穷青年,但他最擅长的角色,是走投无路却又绝地求生的孤独逃亡者。

在罗泓轸导演2010年动作犯罪片《黄海》中,河正宇将这种角色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片中,河正宇饰演一位偷渡至韩国寻找妻子、却陷入残酷厮杀的出租车司机久南。这位出租车司机身上,融合痛苦、绝望、挣扎等各种精神状态,河正宇几乎完美将这些状态全部“揉”进了自己富有张力的表演中。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瞬间,当属奔亡已久的久南蜷缩在荒冷的树林中,压抑不住地哭泣。在这一画面中,河正宇一边哭泣一边茫然四顾,将主角孤独、绝望、陷于生死边缘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凭借在《黄海》中令人叫绝的丰满表演,河正宇击败《让子弹飞》周润发、《赵氏孤儿》葛优、《艋舺》阮经天、《十三刺客》役所广司,最终夺得2011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二、《思悼》中的刘亚仁

1986年出生的刘亚仁,在演技上已“一骑绝尘”,成为“ 韩国忠武路第一小生 ”,出道至今,他已和韩国名导李濬益(《素媛》导演)、李沧东等人合作,并摘得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男主角、百想艺术大赏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

其中, 他获封青龙奖影帝是在2015年29岁之时 ,获奖影片正是李濬益导演的 历史 剧情片《思悼》。《思悼》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8世纪初朝鲜李氏王朝英祖对次子李愃(即“思悼王子”)寄托殷切,并最终因怀疑李愃谋反而将之锁入米柜的故事。

刘亚仁的这次封帝非常传奇,因为《思悼》中饰演父亲的宋康昊和饰演儿子的刘亚仁,同时被提名最佳男主角,最终,刘亚仁击败自己的“父亲”宋康昊,获颁最佳男主角,由此,刘亚仁一战成名,毕竟,以30岁不到的年纪战胜韩国演技之神宋康昊,这本身就是韩国演艺界的一个奇迹。

那么,刘亚仁实至名归吗?

看过《思悼》的观众都明白,片中,刘亚仁和宋康昊的表演都相当成熟、细致、令人惊艳,但对比之下,刘亚仁的确略胜一筹。英祖将王权交给李愃,却又在朝堂之上对李愃实行“垂帘听政”,这一场景中,刘亚仁、宋康昊同框互飙演技,可以清晰感觉到,刘亚仁所饰李愃的谨慎、恐慌、精神高压,通过额头的细汗、撕扯的面部表情,刘亚仁将之诠释得令人心惊!

所以,刘亚仁饰演的思悼王子,堪称韩国电影中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三、《密阳》中的全度妍

说到韩国演员的演技,1973年出生的全度妍是绝对无法绕开的女演员之一,因为 她是唯一一位获封戛纳影后的韩国演员

出道以来,全度妍夺得过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百想艺术大赏最佳女主角等多个大奖,一直以来,她的表演给人的印象,都是沉静、煽情、成熟的,但她在2020新片《抓住救命稻草的野兽们》中,却一改往日形象,呈现了性感、野性、邪恶的全新一面。

全度妍最成功的作品,当属李沧东导演的剧情片《密阳》,也正是这部电影,在2007年将她送上戛纳影后宝座。全度妍在《密阳》中饰演一位丈夫离世后又痛失爱子的女人。

极致的痛苦使她不得不寻求宗教的“庇护”,但因为一个震撼人心的情节,她对宗教产生根本性怀疑,于是她开始勾引神父,用不洁的行为报复神圣的宗教。在与神父于野外媾和时,片中的全度妍以痛苦的眼神直视天空,仿佛在质问上帝,这一场景,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再难遗忘。

四、《杀人回忆》中的宋康昊

提及韩国演员,怎么可能忽略1967年出生、几近封神的“大叔”宋康昊呢?

宋康昊是为数不多拿下韩国三大电影奖项最佳男主角的演员之一。 2013年,他凭借《观相》夺得大钟奖最佳男主角,2014年,凭借《辩护人》夺得青龙奖最佳男主角,2017年,凭借《密探》同时拿下青龙奖、百想艺术大赏最佳男主角(当年大钟奖则败给《不汗党》薛景求),除此,早在2007年,他就以《汉江怪物》荣膺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影帝。

尽管《杀人回忆》没有为宋康昊夺得任何表演奖,但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宋康昊在表演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因为影片结尾,宋康昊直视电影银幕的一幕,因含义丰富已成为 韩国电影最经典的画面之一 。在这个最后的凝视中,包含了思考、怀疑、确定、惊心等诸多意味,由此, 宋康昊成为韩国最会“凝视观众”的演员 ,甚至在2019年《寄生虫》中,宋康昊还完美复刻了自己这一独特的、凝视式的表演。

五、《诗》中的尹静姬

1944年出生的尹静姬,如今已76岁,但时间非但没有消磨她的气质,反而使她在表演上更具质感。如果要说韩国演员中,谁的表演最具鎏金质感,尹静姬将是最没有争议的人之一。

尹静姬一生出演过三百余部电影,被誉为“ 韩国电影黄金期(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大女演员之一 ”,她曾经摘得三次大钟奖最佳女主角奖、七次青龙奖人气奖。2010年,李沧东导演剧情片《诗》中,尹静姬担任女主角。在这部根据韩国集体性侵事件改编的影片中,尹静姬饰演一位罹患阿兹海默症却希望在痛苦人生中写出一首诗歌的老人,生活的困顿和诗歌的优雅,在尹静姬身上如残忍的时间流转,她的每一个表情,都令人生出真挚的感动。

《诗》的主海报以尹静姬的脸为主体,这张海报被世界知名媒体《g colon》评价为“一幅触动人心的摄影作品”。

其中,尹静姬有一场拿着苹果,试图观察苹果所带有的诗意的戏。在这个场景中,她轻轻转动苹果,将苹果伸到远方,微眯着眼,仔细地观察它,那种探寻和专注,暂时“屏蔽”腐烂生活的可贵瞬间所带来的精神冲击,相信没有哪位观众可以抗拒。

六、《南山的部长们》中的李秉宪

1970年出生于韩国首尔的李秉宪,不仅通过《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豪勇七蛟龙》等动作大片,成功进军好莱坞,而且在韩国本土,他作为演员,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2015年禹民镐导演的犯罪惊悚片《局内人》,令 李秉宪几乎史无前例包揽2016大钟奖、青龙奖、百想艺术大赏、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尽管宋康昊也夺得过韩国三大电影奖,但依靠同一部电影夺奖,是宋康昊也未办到的事。除此,李秉宪还曾凭借《双面君王》、《阳光先生》等影视作品,屡封影帝(视帝)。

2020年,李秉宪再度与禹民镐合作,推出 历史 惊悚片《南山的部长们》,在这部电影中,李秉宪奉献出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片中,他将情报部部长金规泙的骄傲、犹疑、愤怒、紧张、不动声色等,表现得淋漓尽致。韩国演员擅长在同一角色、同一场景、同一时间刻画多维情绪,而李秉宪更是其中翘楚。

片中,李秉宪有一场隔墙窃听机密对话的戏,阴暗、湿冷、逼仄的画面中,李秉宪层次丰富的微表情依然从压抑、朦胧的电影镜头中渗透而出,那种被对话内容牵动神经的紧张感,可谓惟妙惟肖。

可以想象,《南山的部长们》将再度成为李秉宪的影帝收割机。

七、《特工》中的黄政民、李星民

2018年,导演尹钟彬推出剧情片《特工》,这部影片是 韩国双男主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韩国双男主电影与中国双男主不同。中国电影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男主,所谓双男主,不过是迎合市场喜好的选择,但在韩国,双男主电影无论在角色、 情感 、事业、性格等各方面,都体现出真正的势均力敌、惺惺相惜。

2013朴勋政导演《新世界》、2017杨宇硕导演《铁雨》、2019严宥娜导演《词典》等佳作,都是韩国双男主电影的代表,然而,如《特工》这般在表演张力上,体现真正双男主魅力的,却不多。

《特工》中的黄政民、李星民,都是韩国数一数二的实力派演员。黄政民曾凭借《新世界》、《国际市场》等作品,勇夺青龙奖、大钟奖最佳男主角奖,李星民曾以《未生》获封百想艺术大赏视帝, 这部《特工》,则在2018年让青龙奖颁出罕见的双影帝

《特工》最动人的一场戏,当属最后韩国情报员黑金星(黄政民 饰)和朝鲜高层利明云(李星民 饰)的浓情会面。在韩国著名女歌手李孝利和朝鲜女歌唱家赵明爱世纪会面的闪光灯之外,促成这次朝韩友好合作的两人,“籍籍无名”的黑金星和利明云,也在生动的 情感 震颤中走向彼此,黄政民、李星民两人富含千言万语的步伐,不得不令人相信,在不易察觉的 历史 和岁月深处,人类拥有更高级的 情感 。

八、《酒神小姐》中的尹汝贞

1947年出生于韩国京畿道的尹汝贞,是韩国著名的千面老戏骨,她既可以在林常树导演《金钱之味》中,出演充满欲望、和型男金康宇发生肉体关系的高龄女主人,也可以在《酒神小姐》中,诠释凄苦、悲凉、孤独的老妓。

李在容导演的《酒神小姐》是一部相当独特的电影。它在老妓这一特殊题材中,罕见地关注韩国老年群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尹汝贞在69岁高龄出演女主角,则证明 韩国电影在角色的广度、包容度,以及对演员的年龄要求上,都不同于中国影视对“青春”的过度关注,从而体现出更真实、维度更广的 社会 观察面向。

影片临近结尾,身患淋病的“酒神小姐”坐在警车上,点起一支烟,在落寞、感伤的情绪中,呢喃了一句,“希望今年冬天不要太冷就好了”,尹汝贞在这一场景中,以充满沧桑味道的面容,流露出一种为时光和命运而心酸的心情,被影迷誉为“ 拥有少女式纯情的韩国老太太 ”。

九、《我能说》中的罗文姬

1941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的韩国女演员罗文姬,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2006年共167集的韩国情景喜剧《 搞笑 一家人》,让罗文姬走入中国观众视野,并成为 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韩国老戏骨之一 ,2017年,她遇见金炫锡导演的慰安妇题材电影《我能说》,这部影片让罗文姬一举夺得2017青龙奖、2018大钟奖、百想艺术大赏等最佳女主角,形成难得的影后大满贯。

《我能说》以喜剧的方式,别出心裁表现慰安妇题材,却丝毫未减损这一题材带给人的极致震撼。为了前往美国向全世界讲述自己做慰安妇的经历,迫使日本政府为曾经的罪恶行径道歉,罗文姬饰演的罗玉粉开始学习英文,由此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之事。

片中有一场高光戏,即罗文姬在美国的演讲。这场演讲,充分体现出一名曾经的受难者那紧张、矛盾、畏惧,却又坚定、勇敢的心情。 任何一位观众,任何一个奖项,都无法拒绝罗文姬这场源于 历史 伤痛的泪痕“表演”。

十、《素媛》中的薛景求

《素媛》是一部怎样出众和令人痛苦的韩国电影,不用多说。薛景求在其中的表演,同片中女孩的可怕遭遇一样,令人痛彻心扉。

1968年出生的薛景求,戏路广阔,表演全面,曾凭借《素媛》、《不汗党》分别拿下百想艺术大赏最佳男主角、大钟奖最佳男主角。

《素媛》中最令人动容的场景,即女孩摘起父亲扮演的玩具头套时,饰演父亲的薛景求头发被汗湿透,眼中满布血丝,这是韩国影史中最动人的父爱场景,真正的令人哭泣到纸巾不够用的情节。

今年,黄政民、河正宇、刘亚仁等各位实力演员都将有电影新作推出,他们又会在表演上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值得期待!

(全文完)


思悼为什么死后灌米?

因为思悼世子耽于玩乐,无心学业,英祖一度提拔世子代理国政,可却使这对站在权力顶峰的父子渐行渐远。在一个瓢泼雨夜,世子杖刀闯入王宫。次日,他因意图谋反而遭到英祖的训斥,并被锁入米柜之中。

这桩父亲将儿子锁于米柜致其饿死的人伦惨案被后人无数次猜测与演绎。饿死世子李楦的凶手是英祖吗?当然不仅仅是英祖一人,还有亲自告发世子的世子生母、多年来漠视世子痛苦的世子妃、反对世子当政的贵族们。他们像一堵堵高墙围住了至诚至性的世子,将他逼到自我怀疑、自暴自弃的死胡同。

但是,从当时封建王权对继承人的要求来看,世子的敏感单纯和率性自由是不适合做王的。经历过王位斗争的英祖又怎会不明白这一点,于是为了国家社稷,他只能忍痛抛弃儿子保全孙子。

电影末尾,英祖在发现李楦断气之后,忍不住呜咽涕泣,并拟出“思悼世子”这极富思念与感伤的谥号。纵观全片,《思悼》生动地刻画出儒家思想下父子之情的谨慎与内敛,批判了封建礼法对人性自由的压迫与禁锢,是一部充满东方传统韵味的优秀电影。

电影《思悼》:

韩国著名导演李濬益执导的电影《思悼》取材于朝鲜王朝历史上被饿死于米柜的“思悼”世子的故事。这部作品以极富新意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这件惨案的来龙去脉,使其成为同题材作品中之中的经典。

同时,电影揭示出封建礼法对人性的压抑,引发观众深深的思考。本文将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叙述人和叙事时间三个方面对该片的叙事手法进行阐释,并分析其别具一格的叙事特色,解读其背后的内涵。


《少年菀得》,原生态的刘亚仁,比《思悼》更像我们
推荐一部青春电影#少年菀得# ,原生态的刘亚仁绝对不输#思悼# 里的影帝级表现。

说是青春电影,但也触及了许多社会问题,关于成长的困惑与挣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永远难以摆脱的与自己和解的难题等等。

影片在拍摄技巧、剪辑和画面处理上毫无过人之处,剧情也没有大起大落,围绕少年菀得的成长史及其中牵连的人物关系平稳展开,这取决于导演的叙事风格和能力。

把简单俗气的东西拍好拍出共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影片做到了,导演把核心角色菀得和剧情普世化处理,在他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中,有我们每个人经历成长疼痛的身影,是我觉得最好的部分。

十七岁本是青春飞扬最美好的年华,少年菀得的生活却好像被关进了没有窗户的小黑屋里,看不见一丝光线。

菀得一出生母亲就离家出走了,从小和残疾无能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吃了上顿没下顿。怕丢人不愿意去领救济粮,又抵不过肚子饿,青春期少年猛然觉醒的自尊心严重受挫,菀得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怨恨,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

杂乱的头发,邋遢不整的衣衫,时常紧皱的眉头和眯起的眼睛,和人说话时永远微微抬起的下巴。

菀得的神经绷得很紧,摆出一副对抗的架势,事实上他每天都在和贫穷、饥饿、脆弱的自尊心甚至整个不友好的社会对抗。

但菀得并不像他表现出来得那么凶狠强硬,尤其是在面对父亲的时候,他是矛盾的,父亲的无能让他觉得丢脸,但他也明白父亲不容易。

所以当懦弱的父亲和智障的叔叔在街头被城管追打时,他毫无顾忌地冲了上去,一个人把好几个城管打趴在地上,可回到家里挨父亲揍时,他又低着头一声不吭。

父亲常和街坊一起喝闷酒诉苦,他会等时间差不多了,下楼把醉酒的父亲背回家。

菀得是孤独的,深夜时一个人走在小巷子里,只剩路灯还亮着,埋头蜷缩在座椅上,空荡荡的教堂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因为营养不良而瘦削的身形显得落魄无助,原来每个强撑坚硬的外表底下,都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

身在这样艰难的家庭,面对随时可能找上门的嘲笑和欺辱,菀得被逼得必须强硬。

好在班主任东株的及时出现,伸手拉了菀得一把。东株不同于一般的老师,爱说脏话,还动手打学生。

故意当着大家的面,用教鞭抽打菀得的屁股,喊菀得去领救济粮,说菀得的父亲是在街头表演的小丑,所有菀得藏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都被东株给戳穿了。

菀得恨死东株了,在教会祷告时,用多出一万块做筹码,让神帮忙宰了东株。

然而东株做的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他知道菀得怕丢人不愿意去领救济粮,就故意喊他去领,好过饿肚子。

他之所以在大家面前说破菀得的秘密,是不想菀得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只有面对残酷的现实,菀得才能真正从苦难里走出来站起来。

当我们深陷泥沼难以自拔时,都渴望有好心人可以伸出援手。在菀得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东株带来了希望,还帮菀得找到了从出生起就没有见过面的母亲。

菀得和母亲相认的场景刻画得非常生动,菀得错把教会职员的太太当成了母亲,毫无准备的他傻在原地了,黑暗中的双眼迅速闪了一下光。

当知道是误会后,菀得心虚得落荒而逃,却在家门口遇到了真的母亲,菀得学聪明了,没有呆在原地,点了点头就冲去开门,他不急着和母亲说话,极力平复紧张的心情,他不想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差劲,他要替被抛弃多年的自己争一口气。

母亲也不敢当面和菀得说,留下了一封信,用恳求的语气,请求菀得原谅,给她一个补偿的机会。

如果说东株撬开了菀得紧闭的心,那么母亲的这封信,真正地解开了菀得的心结。

当菀得在鞋店里帮母亲挑鞋买鞋,看到服务员投来异样的眼光,他第一反应是逃了出去。被问到两人是什么关系,母亲慌张得不知道如何回答,菀得又伸进头,装作很平常地淡淡地回了一句:“她是我母亲”,怕不够有底气又补了一句:“我母亲。”

是故意说给母亲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地,声音不大但很坚定,那一刻他真正放下了,学会了与那些曾经让他既痛恨又摆脱不掉的屈辱和解,与矛盾挣扎的自己和解。

在母亲出现之后,在与不光彩的身世和解之后,菀得试着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菀得的生活慢慢地从黑暗过度到阳光。

在东株和教练的帮助下,他开始学习自由搏击,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把打架的本事用到正途上,在发泄情绪和鼓起勇气之中寻求人生的平衡点。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向来独来独往的菀得居然谈恋爱了,永远板着一张脸写着生人勿近的菀得还会写情诗。

“最近我看到的东西都像你,云彩像你,花像你,月亮也像你。”拆掉坚硬冷酷的高墙,是一颗坦率热切的真心。

导演在情绪拿捏上处理得很好,不像许多韩国片都有煽情过度的通病。尤其是菀得和母亲的关系修复上,没有刻意制造泪点。

哪怕是到了最后的高潮,穿上新皮鞋不再使用敬语的母亲第一次紧紧抱住儿子,也没有出现痛哭流涕的画面,菀得脸上因为紧张而略显扭曲的笑容,是那么自然直接的真实反应,却无比帅气。

有影迷质疑结尾过于美好了,不仅少年菀得实现了自我和解,其他人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脱离了贴近生活现实的初衷。

客观地说确实有这样的问题,似乎导演也发现了,所以在影片结尾,他让少年菀得孤身一人走上街头,迎着朝阳,尽情挥舞拳头。

少年菀得还在路上,朝着新的方向前进。漫长人生路,我们需要不停变换跑道,唯独奋斗与拼搏,永远不会停止。

《少年菀得》是刘亚仁2011年拍的电影,没有出现在他的代表作中,相比把他送上青龙奖影帝宝座的《思悼》,没有那么纠葛激烈的表达和沉重的内心戏,但这种生活化的演绎,收进去的表达方式,更加考验演员对于细微情绪变化的观察和捕捉。

或许是挑对人了,在我看来,刘亚仁是少年菀得,少年菀得也是刘亚仁,甚至好过思悼世子。至少让一大批影迷充满期待,未来的韩国影坛一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期待戛纳的《burning》!
《思悼》的影评

  韩国电影《思悼》讲述的就是思悼世子被君王父亲关在米柜里八天至死的故事。每一天,故事重复回忆上演,最后交织成一部值得久久沉淀的作品。感慨颇多,思绪翻飞,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扬长避短,以三对关系为思路,把观后感记录成文字,虽主观杂乱,贵在真实。下面是我带来的《思悼》的影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父与子

  影片着墨刻画了两对父子关系。一是主上和世子,二者性格冲突,渐行渐远,最终只能在死亡岔路泪流满面互诉衷肠;二是世子和世孙,彼此有关爱有理解,世子虽逝,世孙却用着他的一生追忆和铭记。

  可以说主上不是一个好父亲。首先,他严厉到独断。以一切未来君主的高标准严格要求着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其有任何不符合预期状态时就开始不加掩饰地表露出训斥和失望,也许早就看到了儿子心中对父爱、对自由的向往,却佯装不知果断扼杀,于他而言,世子要活着,就只能按照他规定的框架活着,并且必须活成他心中的模型。然后,他决绝到自私。当世孙的聪慧与勤奋足以弥补世子的堕落,世孙成为他心中下一个君王候选人时,他果断选择了对儿子的抛弃。为了一个废除世子的契机,他强行命令世子身边的大臣上书,最后只不过徒增亡魂;对于密告世子谋反者直接杀无赦,罔顾儿子嘶哑乞求对质辩白的呼喊,终于将世子逼上绝路。最后,他终究还是成了一个亲手杀死自己儿子的君王,亲子逝,凯乐起,石板桥上,素帷轿里,他依然是那个威严庄重不可侵犯的君王。

  惟愿化为空中箭,奈何生在帝王家。主上望子成龙,世子却偏偏背道而驰,懈怠学习、傲视礼仪,他把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情绪,失落、悲苦、愤懑、甚至恨意,最终通通转化成了消极的颓废,无形中的抗衡似乎是他对自己桎梏人生所能发出的所有呐喊。他渴望父爱。比起王权财富,比起江山天下,他更想要的是父亲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得不到肯定,他就用否定引起重视,可最后两个极端性格的碰撞只是让双方越走越远。他重视孝道。母亲大寿,他冲破宫中一切礼法规矩,只愿了却母亲心愿,拜礼行得比任何人都庄重执着,行进路上一声声哽咽的“中宫娘娘”将人物内心的苦楚诉说到极致;祖母逝世,他奏哀乐,唱到沉沦,穿丧服,直到临死,饮着祖母为了孙儿留下的滴滴血泪,直至泪落。他向往自由。不想像稻草人一样活着,活成父亲平衡党争的工具,活成父亲心目中的傀儡,所以他抗争,用不作为来反抗,“射向空中的箭总是那么有力”,可心有力,却终究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父亲一切不思上进、不懂规矩的类似责备世子都选择了漠视,可谋反的冤枉却着实触碰到了他的神经,大雨夜,翻来覆忍无可忍,最终带着愤怒冒雨急奔。“既然背了这个虚名,那我就坐实这个罪行给他看”,最后,他还是拔出了指向父亲的剑,却终究没有刺出。

  世孙出生那天,世子梦见了青龙,他近乎痴狂地将青龙一笔一画细细描摹,伴着婴儿的响亮啼哭,他的心终于踏实,而那幅“飞龙在天”后来被制成了纸扇,成了他死时身边唯一的陪伴。逐渐长大懂事的世孙看着父亲一切可谓离经叛道的行为并没有反感或是远离,而是于沉默处仔细聆听默默理解着父亲内心的声音。世孙懂世子,懂那支射向空中的箭,懂那次越礼的贺寿拜礼,他看懂了父亲的心。世孙爱自己的父亲,烈日当头带着妻子送水时的嘶哑呼喊是他的担忧,青龙折扇翻飞回旋中的定格特写是他的悼念,多年之后的坟前哭泣,埋怨自责的依然是自己对父亲的连累。正是因为这份理解,这份亲情,阻却了世子刺向主上的剑,让他在濒临死亡的绝望里找到坚持的动力。相较于主上与世子这对父子的隔阂与冰冷,世子与世孙的父子情刻画多了一份温情和暖意,二者对比中影片给予着观众自由思考的空间,关于亲情,关于教育,关于其他种种。

  二、君与臣

  家庭、国家、父子、君臣,帝皇之家,是先有父子,还是先谈君臣?普通家庭的天伦之乐与国家仕途的权谋追求就真的不能并存吗?父子之情又能否凌驾于君臣礼法之上?不同的性格见解,导致了三代人不同的人生结局。

  身份重叠引起的冲突背后往往都预示着选择和取舍。作为父亲的主上舍弃了儿子,选择了国家和君王,然后一步步走到了自己的权力顶峰。身份低微却被送上皇权之位,受群臣扶持却常常受制,所以主上把他得到的位置看得格外重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世子也有对政治王权的见解和追求,但不狂热、不痴迷。尚且稚嫩的年纪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思想行为,所以遭遇父亲的`责备和刁难他只能选择忍耐,可就是年轻的灵魂往往更有着他人不能理解的心性,所以世子最后还是忍不了。傲气让他无法虚以委蛇地假装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谄媚讨好不适合他,戾气让他愤怒暴躁压抑到无处发泄时甚至可以随时斩杀侍从于家人眼前,这样的人,也许终究不适合成为固定模式培养下孕育的君王。而失了君主之能,也就失了父亲之爱,他做了自己的取舍,同时也承受着选择的后果。

  世孙也许是最适合做王的人。一方面,他有王者的隐忍和理性,懂得世俗的迎合和伪装。“我也不想这么活着,但是爷爷喜欢”,所以他选择了顺从,“只有你登上王位才能解你父亲今日之恨”,所以他选择了以大局为重的忍耐。另一方面,他也有人性中的善良与仁义,无法对父亲的死冷眼旁观,所以冲破阻拦送水、哀求、控诉、哭泣。两个极端的有效中和,经过槽粕取精华,结果往往是取长补短,再加上天生自带的聪慧,最终世孙走完了君主的路。

  三、人与礼法

  影片最深刻的两个场景便是父子间关于人心的讨论。主上问世孙,为什么你对别人行了只能对君王和中宫娘娘才能行的大礼?世孙回答说,就算您不是王,何止四拜,就算百拜、千拜甚至更多,我也愿意给您行礼,因为您是我的爷爷,这是我心中的孝道,而父亲,他让我看到了他的心。因为这句“人心”,世子放下了手中准备刺向主上的剑。临死之前,世子控诉着父亲对他的压制让他窒息,质问着学习和穿衣着装有那么重要吗?在主上的回答里,学习和礼学是国家治理的宗旨,一切背道而驰的行为都不应该是一个君王该有的风范。所以当重视人心的世子遇上看重礼学的主上,二者只能在不断的摩擦升级中生死相隔。“先有人,再有学习和礼法,礼法和学习怎么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呢”?影片最后借世子之口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使思考的范围从父子间的教育问题、君臣间的相处之道,跨越到对国家治理理念的思考、对封建社会礼学学习的思考,而整部影片的格调也从父子之情、君臣之道的主题限制中升华到了社会国家的大层面。

  故事的结尾,已经成为新一代君王的世孙,在寿辰喜悦的乐曲中,一个人庄重地舞着,伸展的双手似在重绘当初父亲拉弓的动作,那次的拉弓是对着天空。手中折扇依旧,青龙依然栩栩如生,上面还残留着父亲的泪和血,点点滴滴都承载着他的心。抬头处,是母亲流着泪的苍老容颜,回忆里,是父亲手捧折扇泪流满面的绝望痛哭。起起浮浮的舞动,终究是走向哀伤的凝结,最后的定格,倾泻一地的是哀悼。


思悼为什么死后灌米
关入米柜饿死 史称壬午祸变。

思悼世子的死因众说纷纭,成了历史上一大迷案。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认为世子死于党派之争。

1735年,英宗的宠妃映嫔李氏诞下一名皇子,年过四十的英宗终于又有了继承人。

在这之前孝章世子的不幸夭折让英宗对李这个唯一存活的儿子寄予厚望,给他取名李愃。

在李愃在十四个月时就册封为世子,是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储君,更是安排了十五个臣子担任世子的老师。

这不仅有父亲对儿子情感上的希冀,更是王对世子政治上的期望。

关于自己王位继承的合法性一直是英宗的心病。

哥哥景宗体弱多病,多年来没有子嗣,老论派建议立当时还是延礽君的英宗为皇世弟;少论认为应从宗室中选人过继。最终在老论的支持下,英宗坐上了宝座。

对此,少论派颇有微词。坊间一直也有传言认为是英宗谋害哥哥,夺取王位,让英宗头疼不已。

而在英宗王位继承上,老论和少论派又争论了起来。

老论派认为王应该过继宗亲为继承人,而少论派则认为王正值盛年,完全可以等待世子诞生。现在李的诞生无疑是顺了少论派的心意。

支持世子李的党派中多是少论派,而父亲英宗则是在老论派的支持中登基的。两派的对立也给日后父子相残埋下伏笔。

韩国历史上的党争可不比中国的少。从成宗时候起,两班贵族有分为武将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和儒生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

随着征讨燕山君的勋旧派元老的去世,士林派在中宗时受到重用。接着又出现了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接下来又出现了东人党和西人党。

东人党又分为南人和北人,北人派又分为大北派和小北派。大北派内部还可以划分为骨北,肉北,中北。

总而言之,朝鲜王朝的党派纷争一直以来都是很激烈的,党争不休,有时君主也会被其牵制,难以控制。

1749年,年仅15岁的李开始代理政务。英宗是借此来向天下表示自己无心王位,堵住篡位之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权力的移交往往伴随着腥风血雨,一个是掌管大局的君主,一个是略有实权的世子,身后代表的势力不同,摩擦在所难免。

面对二主在位的朝堂,臣子往往为了表示自己对王的忠诚,有时会刻意反对世子的决策,这也无形中给了世子压力。

英宗迫不及待让李代理政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让儿子洗脱自己杀害兄长的嫌疑。

当初极力反对英宗的少论派屡屡放出自己为得到王位谋害哥哥的流言。

儒教是朝鲜王朝的国教,纲常伦理为国之根本。孝字当头,自己作为最大受益者,英宗若是直接出面整治少论派,第一有心虚的嫌疑,第二是在某种意义上推翻哥哥景宗的决策。不符合礼法。

在这个时候如果是世子出面,帮自己的父亲洗脱嫌疑合乎情理。

但这个要求实际上实现的可能微乎其微。

因为第一支持世子的大部分人为少论派,如果世子出面,无异于自折羽翼。

第二是会破坏英宗施行的“荡平策”,(即对待当时的西人,南人,老论,少论四党一视同仁的政策,试图维稳局面。)这无疑让世子进退两难。

罗州挂书中(即有儒生在罗州客舍张贴要求处置朝廷奸臣的字条,其中涉及到不少少论大臣),思悼世子的做法明显偏向少论派的做法引起老论派的不满。

再加上英宗忙着镇压因赋税改革引发的动乱,政局动荡。女儿和协翁主的去世让英宗心力交瘁。

在朝堂上党派分裂成父党,子党分庭抗礼,英宗埋怨世子没能有能力帮助自己减轻负担,对世子越发失望,多有责骂。父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思悼世子压力之下,整日沉迷声色,逃避现实,渐渐患上精神疾病。

还好思悼世子的儿子,即后来即位的正祖,天资聪颖,很得英宗宠爱。

原本支持世子的党派见此也纷纷倒向世孙,包括丈人洪凤汉,世子一时孤立无援。

这时下人罗景彦的哥哥死在世子手下,老论有意挑起矛盾,让罗景彦密告世子虐杀下人、私自出宫,引僧尼进宫等恶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1762年五月十三日,世子没有迎接来祭奠的英祖成了父子关系全面崩盘的导火索。英祖怒不可遏,废世子为庶人后,将其关在米柜中,八日后活活饿死,史称“壬午祸变”。

剥开君臣的外衣,父子间畸形的关系也让世子沦为党争牺牲品成为必然。

前文提到英宗对于思悼世子是寄予厚望的。作为历史上评价颇高的贤明君主,英宗也想让世子成为一个完美的君主,成就一番伟业。

一开始英宗对待世子也是疼爱有加,亲自书写世子上课用的课本,让重臣担任辅导官。

那父子关系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英祖实录》有记录:“初孝章世子即薨,上久无嗣育,及世子诞生,天资卓越,上甚爱之。十余岁以后,渐怠于学问,自代理之后,疾发丧性。”
从这可见,十多岁时怠慢学问是让英宗态度转变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