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怎么利用视觉暂留(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96更新:2023-05-16 16:05:21

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是什么?

电影中看起来连续的画面,是由一帧帧单独的照片完成的,至于关于电影中运动的感觉,是因为人们因为视觉上的飞现象(Phi phenomenon),使得对一连串静态图片却会造成移动的错觉。

传统对电影中运动感知的理解是因为视觉暂留,使得图像离开后,仍能在眼睛保留“视像”约十分之一秒。

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运动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证明了外观运动绝不是影像滞留(即视觉暂留)的结果,而是(但不仅仅是)对运动的连续阶段的感知。

1917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对“视觉滞留现象”这种生理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心理学解释,阐述了“似动现象”,为人类的运动视觉感知,提供了心理学解释。这即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

电影中运动感知的其他理论

在他 1833 年的专利和他的频闪光盘解释小册子中,Simon Stampfer 强调了中断由图纸反射的光束的重要性,同时一种机制可以以适当的速度将图像传输通过眼睛。

这些图片必须根据某些物理和数学定律构建,包括将运动系统地划分为不同的时刻。他将视觉持久性的概念描述为使中断不可见的效果。

1868 年威廉·本杰明·卡彭特 ( William Benjamin Carpenter ) 的一篇文章质疑了所谓的“光学玩具”中的运动效果,如 phénakisticope 和西洋镜,可能是由在视网膜上挥之不去的图像引起的。

他认为这种错觉“与其说是一种视网膜现象,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现象”。

早期的视觉持久性理论以视网膜为中心,而后来的理论更倾向于或增加了关于运动感知的认知(以大脑为中心)元素的想法。动画基本原理的许多心理学概念表明,图像之间的空白是由大脑填充的。

Max Wertheimer在 1912 年证明,测试对象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之间看不到任何东西,在这些位置中,一个数字被一个数字由测速仪以理想的速度投射,这个速度非常适合幻觉,即只有一个数字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他用希腊字母 φ (phi) 来表示运动的幻觉,用字母 β (beta) 来表示投影图形之间的间隔。

在更高的速度下,当测试对象认为或多或少同时看到两个位置时,会在投影数字之间和周围看到移动的无物体现象。


电影的放映是借助了人的“视觉暂留”的现象吗?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虽然借助视觉暂留现象,人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闪烁感,让人觉得不舒服。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如每秒48次时,闪烁感会消失。为了提高闪烁率,人们采用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的办法。如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当画面移动一次,这光器就旋转一次,也就是说叶片遮光两次,这样就使闪烁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从而使闪烁感消失。

[我还想知道]

空镜头,是指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表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

特写是指突出人物的头部,或突出要强调的“物”,占满整个银幕。它可以把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最清楚地、最突出地表现出来。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 电影简单介绍
1、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2、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用于模拟通过录制或编程的运动图像以及其他感官刺激来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觉,美丽或氛围的体验。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术的缩写,通常用来指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3、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4、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5、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电影根据什么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响?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响。

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注意事项:

后期制作要注重创意。创意的视角决定了画面的好坏,这个是影视广告制作公司所看重的一点,只有独特的视角以及画面结合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这样才能为影视制作带来更多的艺术价值,体现影视作品的魅力与内涵。

因此创意一定要与平常所制作的内容区分开来,抓住每一个画面的切入点,将有逻辑的剪切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流畅连贯。这是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

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数字电影除外),通过放映以及还原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

视觉暂留现象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停的机理。

视觉暂留现象起源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电影和电视的画面看起来都是动态的,是怎么做到的?
是因为通过真实人物进行了这方面的拍摄,然后再由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剪辑,这样整体看起来的效果会非常的完美,所以都是动态的。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
视觉暂留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还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电影用于模拟通过录制或编程的运动图像以及其他感官刺激来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觉,美丽或氛围的体验。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术的缩写,通常用来指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是由特定文化创造的文化文物。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进而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一种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了它传播的普遍力量。

电影具有独自的特征,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电影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