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写了哪些电影剧本(杜拉斯的资料,著作,名言?)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10更新:2023-05-16 16:13:56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
http://www.hudong.com/wiki/玛格丽特·杜拉斯

以上链接,你想要的很具体,我就不贴出来了。。

最著名的显然是《情人》,后来改成电影,梁家辉主演,没看过吗?《广岛之恋》也算出名,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onnadieu,Marguerite Duras更常被用,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女作家,电影导演。

1914年杜拉斯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胡志明市(西贡))。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 - Duras 杜拉斯。

杜拉斯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后来作品中,她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创作的一部小说。这个故事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描述杜拉斯很难: 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她自己写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杜拉斯写的比较经典的作品
情人(这个不用多说吧)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广岛之恋 为同名电影写的剧本,一九六○年出版。一个法国女演员在遭受原子轰炸之后的广岛邂逅了一名日本男子,两人产生一段短暂的爱情,引起了法国女人对往日恋情的回忆。 夏夜十点半钟 闷热的夏日,乏味的假期旅行,突如其来的谋杀扰乱一家人的行程,妻子也在偶然的情况下卷入案情。小说围绕一场旅行与一桩凶杀命案展开,展现相似的两段爱情三角关系,迷乱、绝望的情绪似乎已进入杜拉斯的创作风格。
玛格丽特·杜拉斯一共写了几本书?书名分别是什么?
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玛格丽特·杜拉斯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玛格丽特·杜拉斯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创作生涯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当法国掀起新浪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曾获文学奖。
她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1959年名导演亚兰勒纳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1959)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世界。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1965年,她开始了导演生涯。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岸派”的成员。
1974年创作《印度之歌》,该作品于1975年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4年,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1985年发表《痛苦》。书中记录了她在‘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丈夫的归来。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过哪些小说?
我只知道她的<情人>这部小说.
1940年-1942年 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
1943年 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
1944年《平静的生活》
1950年 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
1959年 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 发表《痛苦》
1991年发表《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恩就这些拉,呵呵,希望能帮助你
杜拉斯的资料,著作,名言?
姓名:玛格丽特·杜拉斯

出生日:1914年4月4日

星座:白羊座 生日密码

性别:女

血型:未知

地区:越南

出生省:未知

出生市:胡志明市

身份:作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 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1914年生于法国统治越南时代西贡市北郊的朱登地方。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在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1942年出版处女作《厚脸皮的人们》,接着又出版《静静的生活》、《太平洋的波堤》、《吉尔布达的水手》等小说。当法国掀起新潮热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他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曾获文学奖。1959年名导演亚兰勒纳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扁世界。之后她编剧的另一部片又获大奖,她的名气更响了,她的小说纷纷被改为电影。1966年她开始了导演生涯。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 (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欢迎的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代表作品

1943:《厚颜无耻的人》(小说)

1944:《平静的生活》(小说)

1950:《太平洋大堤》(小说)

1952:《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小说)

1953:《塔尔基尼亚的小马》(小说)

1954:《林中的日日夜夜》(小说)附:《蟒蛇》、《多丹太太》《工地》(小说)

1955:《广场》(小说)

1958:《如歌般的中板》(小说,中译本题为《琴声如诉》)

1959:《塞纳-瓦兹的旱桥》(剧本)

1960:《夏夜十点半》(小说)《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1:《长别离》(电影剧本,与钱拉·雅罗合作)

1962:《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

1964:《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

1965:《戏剧第一集》:《河流与森林》、《广场》、《音乐喜剧》;《副领事》(小说)

1966:《音乐》(电影剧本)

1967:《英国情人》(小说)

1958:《英国情人》(剧本)《戏剧第二集》:《苏珊娜·安德雷》、《林中的日日夜夜》、《是的,也许是这样》、《萨加语》、《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9:《她说毁灭》(小说)《她说毁灭》(电影)

1970:《阿巴恩,萨巴纳,大卫》(小说)

1971:《爱情》(小说)《黄色的,太阳》(电影)

1972:《娜塔丽·格朗热》(电影)

1973:《印度之歌》(电影剧本)《恒河的女人》(电影)《娜塔丽·格朗热》附:《恒河的女人》(电影剧本)

1974:《说话的女人》(同扎维埃·戈蒂耶谈话录)

1975:《印度之歌》(电影)

1976:《巴克斯泰尔,维拉·巴克斯泰尔》(电影)《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电影)

1976:《林中的日日夜夜》(电影)

1977:《卡车》(电影)《卡车》,附:《同米歇尔·波尔特谈话录》(电影剧本)

《玛格丽特·杜拉笔下的地点》(同米歇尔·波尔特合作写成的谈话录)《电影伊甸园》(剧本)

1978:《夜船》(电影)

1979:《夜船》,附:《凯撒城》、《反面的双手》、《奥雷丽亚·斯代内》(电影剧本)

《凯撒城》(电影)

《反面的双手》(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丽亚·梅尔布尔纳说》(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亚而·旺库韦说》(电影)

1980:《维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滨》(小说)《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80年夏》(随笔)《绿眼睛》(电影剧本)

1981:《阿加塔》(小说)《阿加塔与没完没了的阅读》(电影)《外界》(随笔)《年轻姑娘与男孩》(录音磁带,扬·安德烈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朗读)《大西洋人》(电影)

1982:《罗马对话》(电影)

1982:《大西洋人》(小说)《萨凡纳海湾》(剧本)《死亡的疾病》(小说)

1984:《戏剧第三集》:《丛林困兽》、《阿斯贝尔思的证件》、《死之舞蹈》;《情人》(小说)

1985:《痛苦》(小说)《音乐续集》(剧本)《契诃夫的海鸥》(随笔)《孩子们》(电影,与让·马斯科洛和让-马克·蒂里纳合作)

1986:《蓝眼睛黑头发》(小说)《诺曼底海边的妓女》(小说)

1987:《埃米莉·L.》(小说)

1987:《物质生活》(随笔)

1990:《夏雨》(小说)

1992:《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小说)《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剧本)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