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电影(为什么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大家都不看苏联老电影的吗?)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584更新:2023-05-16 16:15:52

苏联电影有什么样的特质
苏联电影的特质
  如果说美国的电影人最关心的是电影的商业性,西欧的电影人最看重的是电影的艺术性,那么,苏联的电影人特别关注的则是电影的宣传作用。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苏联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传媒,确实发挥了武装人民、鼓舞人民和教育人民的巨大功能。苏联电影善于从本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借助于丰厚的文学遗产和先进的创作理念,苏联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在几代电影工作者卓有成效地努力下,苏联电影以其特殊的品质,在世界电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与好莱坞电影和西欧电影相比,苏联电影的独特品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格调端庄凝重,人文内涵丰厚
  苏联是一个文学大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厚重的文学传统为苏联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苏联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优秀电影均改编自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电影《我的童年》、《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是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根据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还有一些电影,虽然并非是根据某部文学作品改编的,但是苏联电影工作者大多接受过优秀的文学传统的熏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优秀的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在苏联,电影剧本的改编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电影编剧与文学家一样受人尊重,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正因为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先导,有厚重的文学传统作依托,苏联电影的文学性很强,人文气息很浓,历史文化积淀也非常丰厚。而那种商业味很浓、娱乐性很强甚至轻飘浮躁的苏联电影是很少见到的。

  二、特别贴近生活,教育意义很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一直指导着苏联的电影创作活动。它的准确内涵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的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在这样的创作原则的指导下,苏联的电影特别贴近生活,也特别具有教育意义。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青年近卫军》这样的作品,在苏联电影中还有很多,它们曾经激励过几代苏联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而那些梦幻色彩很浓的、寓言化的甚至妖魔化的作品,在苏联电影中几乎没有。

  三、取材相对专一,弘扬浩然正气
  苏联是一个多次经受战争洗礼的国家。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了许多荣誉,也给她的人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伤痛。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就丧失了近1/3的人口。正因为如此,苏联电影在取材上相对专一,对于战争的表现特别充分,也特别精彩。如果以题材来分片种,那么战争片是苏联电影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片种,苏联电影各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几乎全是战争片。换言之,苏联战争片的发展史也就是苏联电影史的大致框架和缩影。在这些战争片中,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民族的浩然正气得到了充分的讴歌与弘扬。

  概而言之,苏联电影的总体品质是高雅的、优秀的,也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苏联电影是西方电影的一个特殊构成,其特殊性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也存在于电影观念的各个方面。苏联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丰富西方电影的内涵,提升西方电影的品质,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什么苏联时期能拍出《潜行者》这样的电影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问题可能比你问的更为复杂,或者更简单。说简单是因为解读的角度不同,政治审核并不是看这部电影有多么深入的抽象表达,也并不一定(甚至多数时候不是)依赖一系列的文件和指示进行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形势,国际环境,甚至领导人的个人偏好都可能成为艺术审核的变量。而且对艺术片的理解完全因人而异,对政策的解读也是因人而异的。复杂则是说这个问题有很多个可探讨的方面,可以从苏联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其政治背景环境来讨论,也要从当时莫斯科制片厂的具体执行和对放映的争取上看,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俄罗斯本身的文化基础。这三个方面都是比较大的促成因素,这里只是简单罗列一下。每一个方面其实都已经有一些书籍论文可供参考。

从当时苏联政治环境来说。经过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这个阶段已经不再是最黑暗的夜晚了。相比《STALKER》怎么生存下来的问题,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更可能是“像安娜·艾哈迈托娃这样依从社会主义氛围的艺术家是怎么从大清洗中幸存下来的”。1965年到1984年是苏联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之前是所谓的赫鲁晓夫解冻期,之后则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期, 而在中间这将近20年时间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冷冻时期。苏联的文化在斯大林执政期间是受到了毁灭性打击的,如果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将过被封禁甚至被消灭。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立刻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修正,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在国内推行“文化自由”。当然这个文化自由是有限度的,和斯大林类似的是赫鲁晓夫也会亲自干预审核中的具体事务,而不仅仅是指定方向和政策。比如对《日戈瓦医生》的抵制,连他自己后来也意识到这种个人的抵制是完全没有根据的(1)。而总体来讲这一时期是苏联文化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在斯大林时代濒死的文化形式又得到了复苏和发展。这个时期对安德烈的影响非常大,从学院的学习到赢得1961纽约学生电影节的头奖,以及他的第一部全长电影《伊万的童年》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这个历史时期对安德烈后来的职业身涯和思想的影响特别大。

而到了1964年年底随着勃涅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委会主席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相对于赫鲁晓夫解冻期来说,这一时期则是一个冰冻期,或者是停滞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84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在于文化方面的政策的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时任党中央科教部部长的谢尔盖·特拉别滋尼科夫(Sergei Trapeznikov)在1965年发表于真理报上的一篇名为《个人主义的异教》的文章。此后的文化政治环境急转直下,苏维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减少苏联生活的负面曝光,增大对党在执政中所获得的成就的赞扬” (2)。 1965年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鲁布烈夫》就受影响没能够通过审核。而在俄罗斯电影界,《安德烈·鲁布烈夫》被禁这个事情常常被人称作是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电影停滞期的起点”。《安德烈·鲁布烈夫》在1971年公映了一个阉割版。对于电影人来说,这个停滞期最开始的5年是非常辛苦的。1967年导演亚历山大·阿斯克多夫(Aleksandr Y Askoldov)因为拍摄《Commissar》(被禁20年)而遭到和谐并结束了其导演生涯。1973年受到塔可夫斯基影响的电影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则被关进了西伯利亚的监狱。

这一时期的苏联政府职能部门在文化管制上显得越发僵硬和官僚化,审核制度缺乏统一和连贯性,而恰恰却也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关部门《STALKER》的审核松懈,或者说“受到个人意志的操纵”。Glavlit (保障国家新闻机密总指挥部)的老大诺曼诺夫在1969年不给任何缘由地禁止了诗人塔道夫斯基的新诗发表《By Rights of Memory》, 而猜测的原因则可能是塔道夫斯基反斯大林的倾向造成的。1970年电影《白俄罗斯车站》被禁,后来又因为勃涅日涅夫的个人喜好而解禁。很多的决策显得自由散漫,造成了文化政策上很多漏洞和胡作非为。甚至还有封杀御用文人的乌龙事件发生。也正是在1970年代初期这个相对危险的时期,斯特鲁加茨基兄弟开始了科幻小说《Roadside Picnic》的创作,这就是后来《STALKER》的原型。

小说完成后立马被有关部门禁止在苏联出版单行本,只能以连载形式在一些特定的杂志上发表。在《Library of Modern Science Fiction》丛书上也只进行了部分发表。1977年这部小说在美国首次发表单行本,在苏俄发表完整的单行本则是在苏联解体后(1980年代发表了阉割版)。

塔可夫斯基在1973年注意到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这篇小说,并在其后决定要将其制成电影。当时他还在拍摄《镜子》,他想拍的片子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自知不能获得许可则放弃了),作为替代又准备了托尔斯泰的《伊万·伊里奇之死》和《路边野餐》。最后是选择了后者。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Filip Yermash( Ермаш, Филипп Тимофеевич ),1972年-1986年的Госкино(国家电影委员会)主席。塔可夫斯基把他看成是自己影视创作事业上的一个敌人和畔脚石,因为塔可夫斯基奇特的艺术家特质和特立独行的怪癖性格让他无法承认Yermash对他电影事业的帮助。但恰恰是Yermash批准了《Stalker》的上马,是他在摄制中遇到巨大失败和挫折的时候继续支持塔可夫斯基。甚至在拍摄完成后,Yermash和委员会的其他领导一致维护塔可夫斯基这部电影,使其能够在直受到了很少删减后于1979年5月中旬在Dom Kino公映。当然后来在新闻报道和拷贝分配上依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审核。一直到1981年才开始有关于这片电影的正面报道出现在报纸上。《Stalker》本身的审核焦点按照当时的审核重心来说,主要是集中在后末世世界观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核心价值的要求这一方面上。通常当时代科幻中后末世都是被设定在遥远的星球和不知名的外星世界。另一个方面则是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的具体问题收到了批评,认为这部电影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这些审核点都在委员会主席的保护下顺利通关(3) 。 但对于塔可夫斯基来说,是绝对不会承认也不会领情的,即便在1980年Yermash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塔可夫斯基获得了俄罗斯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称号。

最后一个方面则是苏联本身的文化发展。
这个很难评价,那些研究文学和历史的人自然有他们的见解。我只是觉得俄罗斯受到欧洲启蒙运动影响深远,在理性和科学的发展上远远超出亚洲多数国家。近几百年文化发展里程才是最根本的内在原因,而不同时期的政治气候则是外部因素,只要气候合适,种子就会发芽。
为什么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大家都不看苏联老电影的吗?
苏联老电影很多都找不到啊,更别说观赏了.
为什么俄罗斯的电影业不发达?是因为文化也不是很发达么?
不是的,这是由于受苏联解体的影响,文化作为软实力在俄也受到了冲击
为什么苏联七八十年代电影中的爆炸镜头几乎都是真实爆破拍摄的,很少用特效。而同期日本则是采用特摄法拍
很明显,因为体制和可调动的资源不一样。
1、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电影是国家主导拍摄的,人力、物力可以无偿调动,加之地广人稀,爆破时不必考虑安全和损毁。
2、日本电影是商业电影,私人拍摄,必须考虑成本,如果采用炸弹爆破,一是这种杀伤性武器极难取得,二是日本国有及私人土地都会因安全问题发出抗议,七八十年代信息技术发展后,用特效会节省不少成本,也能省去不少麻烦。
为什么电影里的疯狂科学家都是前苏联的
第一,这种电影一般都是美国拍的,前苏联和现俄罗斯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威胁,所以美国影片无时无刻都在抹黑苏联俄罗斯。同理,由于天朝的不断崛起,近几年的美剧里也不断出现一些黑天朝的章节,你看了都生气因为全是胡诌,硬生生的纯黑,他们根本不考虑中国人现在买个馒头都扫微信这些事实。好莱坞奥斯卡一直遵循的就是谁强就黑谁,唯我是上帝。拆弹部队、逃离德黑兰等这些都是以美帝引发的有些邪恶的战争为时代背景,明明肆无忌惮践踏别国主权,还整得头头是道,但影片符合美国政治利益宣扬,主角分分钟成了救世主,所以成了奥斯卡获奖热门。
第二,苏联是一个比较短暂而又独特的政权,特殊的社会制度在当时都已经引发世界的各种猜想,陨落后神秘色彩更添加了不少,这给美国的一些编剧导演广阔的发挥余地,国家都不存在了,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反正也不会有人去查证史料。
第三,观众都怀有一刻探秘猎奇心理,电影演一些疯狂的东西,观众愿意看,这就给了这类影片一定的市场。
为什么俄国电影在中国很少看到
前苏联的电影是俄国电影的鼎盛时期。
那个时候是战争年代,前苏联电影主要以战争片为主,而且都是积极向上的电影。中国当时正在向苏联学习,所以当时看的电影全部是苏联电影。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还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同,所以很少引进俄国电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