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内影响了哪些中国电影(诗电影的十大诗影)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97更新:2023-05-16 16:20:24

诗电影的十大诗影

1、 杜甫仁科《土地》 (俄罗斯1930) 2、 维果《驳船亚塔兰特号》 (法国1934) 3、 卡尔内《雾码头》 (法国1938) 4、 费穆《小城之春》 (中国19 48) 5、 沟口健二《雨月物语》 (日本1953) 6、 卡拉托佐夫《雁南飞》 (俄罗斯1957) 7、 塔尔科夫斯基《伊凡的童年》(俄罗斯1962) 8、 吴贻弓《城南旧事》 (中国1982) 9、 陈英雄《番木瓜之味》 (越南1993) 10、岩井俊二《情书》 (日本1995)


我想问一部电影,是法国的,里面有一个叫纳威尔的公爵
《圣女贞德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1928导演: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r
《Les Enfants du paradis》天堂的孩子们 导演:马赛尔·卡尔内Marcel Carne 1945
《衣冠禽兽La Bete humaine》1938法国 导演:让·雷诺阿Jean Renoir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想问一部电影的名字?快来高手给答案
[ 标签:电影,名字,答案 ] 去年在电影频道看的。就是有两个傻主角扮演(一个白人一个黑人)做一个任务,任务是阻止一个人让世界上全部男人变女人。其中有个中国的模特,还会功夫的。还记得那坏人的老爸老妈会变年轻会变老。(那坏人的目的是让地球上所有男人失去生殖能力)里面很多新式武器。特别搞笑。谁知道?加我/介绍几部007给我看看 `.℡处女蓙。 回答:3 人气:31 解决时间:2008-07-11 13:37 检举
满意答案是《法国特工taken 飓风营救

作者:hdhaa 回复日期:2009-06-14 23:21:00
对…是飓风营救…08年的电影…非常好看…尼尔森主演…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作者:残诗 回复日期:2009-06-14 23:24:04
是啊 这个翻译名很囧 一听以为又是老套的灾难片 加上国产灾难大片极地营救曾经雷到过我 一开始都没看 也是看到人推荐才看的
介绍一下世界三次电影运动。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 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

  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利用布景 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四、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并行,社会与经济

  受到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

  1、 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兹尤辛德三个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

  2、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拍记录片,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但用改变运动速度和奇特摄影角度来观察生活,进行选择的记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蒙太奇的并列和配合。

  3、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4、 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敖德萨阶梯

  杂耍蒙太奇 后来创作了理性蒙太奇(夸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论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母亲》 《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

  强调剧本创作;强调演员的基础作用;(与库里肖夫的“电影模特儿”与爱森斯坦的“类型演员区分开来。)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创立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强调镜头的组接,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而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的冲突。

  五、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实景拍摄,偷拍,抢拍。后来法国新浪潮运动受其影响创造出记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

  2、德国抽象派华尔特.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

  3、20年代末法国先锋派几乎成了记录主义派。阿尔贝托《只有时间》1929 让.维果《尼斯现象》 让.班勒维《章鱼》《海蜇》《水甲虫》将水中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拍出来,如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画。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国 约翰.格里尔逊《飘往渔船》

  6、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演员与记录片形式。

  7、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拍了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默片的结束。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游击队》 《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 《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电影

  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

  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没落年。除戈达尔《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赞推崇为精神之父。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长度、节奏。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时空跳接。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电影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

  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

  侧重内心的描写。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

  受到影响: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

  2、 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

  4、 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征: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

  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

  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

  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

  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的肩扛式。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特别是雷乃得推镜头别具特色。

  两者的区别:

  1、 成分看:新浪潮制作者大都是巴赞《电影杂志》的评论员,由自己走上影坛。左岸派则是左翼作家团体的文人。所以修养要比新浪潮高。

  2、 时间看:新浪潮始于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

  3、 年龄上:新浪潮小伙子,而左岸派则是中年了,所以经历与阅历要比前者高

  4、 主题和手法: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则是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多采用第一人称,而作家电影多采用第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人称。而且有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有艺术的假定性远远超过新浪潮。

  5、 拍摄地点:前不反映重大历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后者在全世界拍摄。

  6、 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 制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兴的拍摄,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则以仔细着摸得方式,周期较长。

  8、 影片通过检查:前者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顺利通过(除了戈达尔《小兵士》)

  但后者由于背景较为复杂,所以要遇到麻烦。

  左岸派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的情感与选择,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锋派。

  四、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三十年代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初期 30年代

  雷内.克莱尔:(梦幻的)有声电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属于我们》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喜剧风格影响了卓别林《摩登时代》传送带这场戏。

  让.维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驳船阿塔朗特号》1934

  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现实主义,揭露社会黑暗

  雅克.费戴尔:《大赌博》一个演员配两个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欢节》1936

  叙利恩.杜威维尔:《大卫高尔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团》1935 《同心协力》1936

  马塞尔.卡尔内:(悲观的)《珍妮》《雾码头》《北方旅店》《太阳升起》《夜间来客》《天国的子女们》

  让.雷诺阿:(写实主义大师)《堕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记》《托尼》与爱森斯坦合作编剧,景深镜头的使用。独立制片的开始。

  《大幻灭》和平主义的作品。淡化情节,使作品趋于记录,形成了写实主义风格。声音处理一、四种语言的混合运用;二、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不同人的身份。三、音乐的处理,主导影片的动机。

  《游戏规则》死亡的价值。移动摄影,以及深焦镜头。

  诗意现实主义的后期 1939后

  让.格里米庸:《为了一分钱的爱情》《皇家华尔兹》《奇怪的威尔多先生》《驳船》《天空属于你们》

  雅克.贝盖尔:《古比红手》《安东和安东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

  1、 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镜头的运用与确立,他的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景深镜头的运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3、 发挥电影中文学的力量。

  误识:

  1、 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2、 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推荐点经典的电影吧~~~
骷髅新娘
什么是“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电影是二十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
"室内剧"原来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菜园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
产生
编辑
室内剧电影(kammer
spiel
film)
奥地利电影编剧卡尔.梅育把这一概念搬用到电影中来,创立了室内剧电影。梅育于1919年写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剧本,成为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但一年后,梅育便开始脱离表现主义的轨道,于1921年写出《后楼梯》,由保罗.莱尼导演,成了第一部"室内剧电影"。[1]
特色
室内剧电影抛弃了表现主义电影惯用的鬼怪和疯子的主题,而以社会上的小人物如铁路工人、店员和女仆为对象,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它恪守古典悲剧的三一律,布景简单(主要是内景),人物数目很少,一般无名无姓,只以其职业为特征。它非常注意对人物的心理刻划,镜头常常良时间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上。由于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时间空间变化很小,所以它一方面要求演员的演技严肃平实,避免夸张,另方面尽量少用字幕,力求通过可见形象来传达戏剧性内容。但囿于无声电影的技术局限性,也造成人物性格过于简单,镜头过于冗眭和重复,甚至出现使观众无法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等缺点。
代表作品
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品除了由梅育编剧的一系列影片如《铁道》(1921)、《除夕之夜》(1923)、《最卑贱的人》(1924)以外,还有保罗-津纳尔的《恩欲》(1924)等影片。这种电影在引导一部分德国电影导演走上写实道路方面超了很大作用(参见"街道电影")。在国外,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马赛尔·卡尔内为代表的一些法国电影导演的电影形式上。
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
1942年,他与罗伯托·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合作写出《飞行员的归来》(Un pilota ritorna)的剧本,也在Enrico Fulchignoni的电影《I due Foscari》之中担任助理导演。1943年,安东尼奥尼去法国协助马赛尔·卡尔内拍摄《夜来恶魔》(Les Visiteurs du soir,又译为《夜间访客》或《夜间来客》)。安东尼奥尼在1940年代开始拍摄短片,《波河的人们》(Gente del Po)是说在波河贫穷渔夫的故事(安东尼奥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这些短片是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的风格,有着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作半纪录片的研究。
然而,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长片《爱情编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译为《爱情纪录》、《爱情故事》、《爱的故事》、《爱情纪事录》或《某种爱的记录》,1950年)借由描写中产阶级而逃脱了新写实主义。他继续创作一系列的影片:《失败者》(I Vinti,1953年),是叙说在不同国家(法国、意大利与英国)所发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年)描述一个年轻的电影明星与她的堕落;以及《女朋友》(Le Amiche,1955年)叙述都灵的中产阶级妇女。《公路之王》(Il Grido,又译为《喊叫》、《流浪者》、《呐喊》,1957年 )重新回到工人阶级的故事,叙述一个工厂的工人和他的女儿。每一个故事都与社会异化(social alienation)相关。

1972年,在《无限春光在险峰》与《过客》之间,安东尼奥尼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在文革结束之后访问中国。他拍了纪录片《中国》(Chung Kuo - Cina),但是该片却被中国当局以“反华”与“反共”为理由严厉谴责。这部纪录片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是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由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纪念安东尼奥尼贡献的影展之中。

1980年,安东尼奥尼拍了《奥伯瓦尔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这是一部在色彩电子处理上的实验:先用电视摄影机拍摄(使用625线、50图场的格式),再转成胶卷,跟一般直接用胶卷底片拍摄的手法不同。这也是首度用电视摄影机(video)拍摄一部长片,可说是数位电影的先锋。该片由时常与安东尼奥尼合作的女星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主演,改编自尚·科克托(Jean Cocteau)的故事《双头鹰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尚·科克托于1948年拍过同名电影《双头鹰之死》)。
电影《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年 )在意大利拍摄,主题又再次处理三部曲系列的相同议题。
1985年,安东尼奥尼中风,让他半身瘫痪,无法言语。然而,他继续拍片,包括与文.温德斯(Wim Wenders)合拍的《云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译为《在云端上的情与欲》,1995年),将他的四个短篇故事改编搬上银幕。文.温德斯担任候补导演,并负责拍摄四段影片中的桥段。这部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中与《三轮车夫》(Cyclo)同时获得影评人费比西奖(FIPRESCI Prize)。
同年,他获得美国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颁给他的是杰克·尼科尔森。数月之后,小金人被夜贼偷走,后来又被偿还。在这之前,他曾因《春光乍现》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剧本奖。
安东尼奥尼最后一部电影,是在他90多岁时拍的,是一部电电视系列剧(anthology film)《爱神》(Eros,2004年)的其中一段〈欲〉(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本片制作的原始动机是向安东尼奥尼致敬,最终由三部短片构成;公开表明深受安东尼奥尼影响的导演王家卫和史蒂文·索德伯格各拍了一段,加上安东尼奥尼自己的注脚。这个短片集是由许多朦胧的构图与卡耶塔诺·维罗索(Caetano Veloso)所作曲并演唱的歌曲〈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所架构而成。
这部影片的美国DVD发行时包含了安东尼奥尼另一部在2004年拍的短片《米开朗基罗的凝视》(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安东尼奥尼于2007年7月30日逝世于罗马,享年94岁,另一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也在同一天过世。安东尼奥尼的遗体目前放置在罗马市政府,直到2007年8月2日的丧礼。市政府也在灵堂设了大萤幕呈现安东尼奥尼黑白的连续画面,包括了影片的背景与后台。

电影历史学家弗吉尼亚·莱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叙述安东尼奥尼对于世界的观点,是一种“后马克思主义(postreligious Marxism)与存在主义知识份子”的方式。[10] 安东尼奥尼在戛纳的一段致词说到关于《情事》(L'Avventura,1960年)。他说在这个理性与科学的现代世代,人类始终借由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被认为且承担了懦弱与全然的怠惰”存活。他说电影能够洞悉矛盾-我们非常仔细的去审视那些道德看法,我们细心研究且分析他们直到筋疲力尽。我们有能力作,但我们没有能力去发现新的方式。[11]九年后他在一个访谈上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说,他蹭恨道德这个字:当人变得安于自然,当精神空间变成他真正的背景,这些字和看法(指道德)将会失去它们的意义,而且我们也不再需要使用它们。
因此,安东尼奥尼电影当中循环的主题之一,就是忍受倦怠(ennui)的主角们的生活除了声色之娱的满足或物质财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虚且毫无目标。电影史家大卫·鲍得威尔(David Bordwell)写说,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假期、派对、以及艺术的消遣追求,都无法掩饰主角目标与情感的缺乏。性行为是随意的诱惑,且主角不惜任何代价地追求财富。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倾向于省略情节与对话,且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徘徊特定的境景,例如在《过客》(Professione: reporter,1975年) 中十分钟的长镜头,或者在《欲海含羞花》(L'Eclisse,1962年)中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好奇的瞪著电子看板,搭配着环境音与电路当啷声。弗吉尼亚·莱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是如此解释他的风格的:
“...摄影机放置在中景远比特写多,频繁地缓慢移动,镜头容许借由著剪接以延长连续性。如此一来每个画面会更复杂,比一般较小环境被构筑的那种风格,能够乘载更多的资讯…在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中我们必须详细的了解他的画面,他迫使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借由著持续的镜头,直到镜头被剪断...”
安东尼奥尼也被受瞩目,因其在他的电影风格中开发了色彩为重要的表现元素,特别在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片中。

大卫·鲍得威尔(David Bordwell)认为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在艺术电影有巨大的影响力:“比起其他导演,他更能鼓励电影工作者去探索简约风格且开放结局的叙事方式”。
安东尼奥尼的简约风格与无目的的角色并不被所有的评论者所欣赏。英格玛·伯格曼曾说他欣赏一部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因为影片中不带感情且有时带有朦胧的特质。然而当他想到《春光乍现》与《夜》时,他称安东尼奥尼其他的电影很无聊,并说他不了解为什么安东尼奥尼这么受尊敬。
j电影里的“跳接”是什么?请详细回答。
跳接 (JUMP CUT)

在一个镜头中,或两个镜头间,动作的快速前移,是由一部分影片的移去,或拙劣的影像连戏造成。

跳接2 (JUMP-CUT)

将两个以上的镜头不按照时间顺序连接起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