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电影怎么样(南怀瑾的真实武功怎么样)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45更新:2023-05-16 16:20:52

听说看破红尘就怎么怎么样,那怎么看破红尘呢?
看破红尘,是电影
文学作品里经常涉及的一个元素。
我建议你去看两部电影: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和张曼玉的青蛇,一本书:南怀瑾的金刚经。
看破红尘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但必须先入世才能出世。也就是经历了红尘,千帆过尽了,才能看破红尘。
看破红尘涉及了哲学意义
心理奥义,真正明白这个词并不容易,需要自己通过作品去感受和体会。我推荐的两部电影和一本书,如果你看了,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与思索。而你的问题,不仅有别人理性的回答,也会得到自己的感性问答。
南怀瑾之红楼梦与禅
内容简介

若果真能以红楼梦入道,岂不妙哉!
重读著名经典在几年前形成风潮,尤其是这本又名《石头记》、二百年来盛久不衰的《红楼梦》,它不但是爱好文学人士心中的宝典、也是每个阶层都知晓碰触过的熟悉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凭它改编而成的不知凡几,四十岁以上的人,少有人不读红楼梦的。红楼梦与禅究竟是存著什麼玄妙关联?

南怀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的病危消息。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本,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怀瑾先生除万病方外还有别方吗

一、治疗高血压、失眠的两个法
1、我当年学道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观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这个虽然是外道法,但这个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压的人,以及神经快要爆炸的人。我们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压反而弄高了,因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这个法子对治。
2、我当年什么都去学,不管有道无道,都要向他们摸索一下。另外有一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
——摘自《如何修正佛法》二十七讲

二、气功治疗肺病的方法
现在的肺病已不是难题了,药的种类太多,治疗的方法更多。但是在以往的岁月里,肺病是麻烦的事,这里介绍的一个气功治疗,曾经治愈了不少的肺病患者。将右手握拳,大拇指竖起,放在背后两肩胛骨下端的高度,在脊骨中心点。左手握拳平置肚脐上。这时开始用鼻孔的肌肉闻气,闻之有声,就好像闻到一样好吃的菜,要多闻一下似的。这样闻气,一连六次,再口吐“呸”音,将气呼出。如此继续作下去,一连三十六次(六闻一呸为一次),即浑身通畅,甚至汗出。如果原来呼吸不畅通的人,经过三十六次的呼吸练习,即得鼻孔畅通无碍。如果是肺病患者,不能以站立的姿态来作气功的话,可以躺在床上试作,效果也是一样的。
—— 摘自《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三、桂圆、花椒、艾绒捣烂,敷肚脐
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万要注意啊!所以讲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这是比喻而已!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属于旁门,不过旁门也是门,有时候你们也可以用。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这是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大陆当年有些吃鸦片的人,政府禁烟,抓住了要关起来,所以不敢抽啦,就把鸦片烟膏放肚脐上,效果差不多。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这个是真的秘方,你们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过不要收钱,我公开讲的你们去卖钱,那不太好啊!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
——《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



四、心肾气交的睡觉法
我们常常讲,人老有几个相反的现象:哭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眼泪就出来了;现在的事情告诉他马上就忘记了,小时候的事情都会记得;坐着就睡觉,躺下去睡不着。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医学的道理,心肾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道家有个办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时,把身体蜷起来睡,变成婴儿状态,两个脚缩拢来,两手也抱起来,容易睡着,这是勉强使心肾的气交。交就是连起来接上电了,这样可以睡着。
——《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


五、脑部眼部保健法:
漏丹的问题,太严重了,阳气愈勃发,精神愈好,无始以来的习气,贪嗔痴,就是淫欲之念跟着来了。英雄可以征服世界,不能征服自己这一点。如何不漏呢?在那个情况下,哎,说一个办法很彻底很扼要的,其他不说了,其他说了有流弊。这个办法如何呢?自己知道有这个消息时,女人呢,就是春意荡然的时候,就要警醒、警觉,觉了以后干什么呢?拿手摸头,像猴子抓头一样,用这两个大拇指摸后脑,就是刺激脑下垂神经这一部分,掐,掐得舒服得很,由太阳穴一直掐到这儿。掐了包你头脑清醒。平常都可以做,这也是还精补脑第一妙法之一。掐了摇头;摇了以后转眼睛,眼睛转圈子,转个多少圈随便你,转来转去,这个眼睛近视眼都会好,老花眼也会好的。转了以后眼睛一闭,眼睛回转来看后脑,刺激脑下垂体;鼻子轻轻的吸气,小腹内收几下,收了以后就擦后脑,然后打坐空掉,自然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就是那么一个小法子。
不要轻视这个小法子,你晓得我磕了多少头来的?花了多少钱供养来的?谈何容易啊!小法子,妙得很!以后自然你会慢慢地从督脉尾闾开始,有个东西拱啊!拱啊!慢慢地上来,真正炼精化气而补脑,到达间脑气通,也可浑然住定。这时候就不要怕妄念。妄想来了容易自去自散。如此定下去,舒服极了。当然,你说有时候用不灵呢?可能的,久而久之就灵了嘛。要平常多做,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自然精神充满。自自然然达到如道家所讲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那么有个人问充满了以后,阳还举不举呢?不举就是生机断了。但是阳举又怎么样呢?只要过了这个关口,这个关是什么关?心地一关。虽然用这个法子,可是开初没有充满以前,欲念的力量大得很。所以虽然这个法子是可以降龙伏虎,把这个东西降服下去,收回精的外用。但是身念还是靠你收心呀!还是靠你空呀!不是在身体上摸两下,连你心念欲念也可以空掉了,那不是唯心的法门了,就是唯物论了!不可能的,心也要你去空。不过生理与心理互相影响,真正做到了,精华内敛,欲念自然会空,所以身心两事要互相为用的。所以你说心已是无欲呀,这个自然而来呀!鬼话!须知心念还是根本。真能心空一念时,以后的举就无欲了,久而久之,真正精充满了,化了以后,在男人来讲,两个睾丸缩了上去,阳物缩进去了,可得“马阴藏相”。(出自南师《习禅录影》P357)







六、鼻子健身的瑜伽密术
现在讲一个瑜珈术,你们最好能练单鼻呼吸,尤其是坐办公桌用脑筋的朋友,很伤神的,中午以前最好常练习用左鼻子呼吸,没事的时候你就用手很自然的托住右边面颊,拿食指不着痕迹地堵住右鼻孔,这样子同事们根本不会知道你在搞什么气功。过了中午,反过来多用右鼻子呼吸。我这里只是教你们多用,可不是教你们一直用啊!要不然你们干脆拿棉花球把鼻子一堵,不是更省事吗?这个方法你们不妨一试,包你们身体健康。这是一般道家、密宗们,自认是不传之秘的初步方法。尽管有些人反对这样说出来,但我认为是对人类健康有利的事,用不着守密,应该公开。而且我素来认为既然是可以助人之道,就是天下的公道,不是属于哪个私有的,也不是属于哪一门、哪一派的。道既然是天下的公道,为什么分这个宗、那个教;这个我的,那个你的?这还叫什么宗教!而且鼻子是人家自己的,你又不能传给人家一个鼻子,你不过告诉人家一个经验罢了,可是许多人真把这些当秘诀了。
你们不要因为我这么轻松的告诉了你,你就不稀奇,不好好去体会。如果能经常这么注意呼吸的话,脾气会变好,心情也会开朗。而且慢慢你能体会得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什么地方难过,什么地方发胀、发酸,什么地方发麻发痒,很容易就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了。这时候一方面找医生,再一方面,最好的办法是用鼻子做气功,慢慢把鼻子弄通。注意啊!这可不是孟子的养气,这只是普通的气功,如果说孟子养浩然之气就是这么养法,那真是冤枉了孟子,也冤枉了我。
还有一点要再提起大家注意的,就是养心养气不一定要盘腿,像大家现在这么坐着就可以。如果说盘腿才有道的话,那就叫“有腿”,不叫“有道”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还有,坐的时候,背脊骨不要靠在椅背上,我们身体背部,和椅子中间最好空一点距离,不要靠紧。
——摘自《孟子与公孙丑》(南怀瑾讲述)老古文化事业公司2011年四月台湾初版155-156页
七、排尸气
你们去看病人,或到太平间看尸体,不要学我,那真怪啊!其中那个尸气,的确很严重。我虽然那么讲,每次回来都要病好几天,不过别人看不出来,我内在晓得生病了,好久的功夫才把它赶出去。
尸气实际上是一种细菌,你到底闭不住呼吸,非得呼吸不可,即使完全闭住呼吸,细菌还是会进来。一个人死了,腐坏的尸气散发出来,闻那种味道实在很难过,功夫差一点,抗不住,所以进这种房间最好戴着菖蒲、茴香等避邪的口罩,万一死者眷属被尸气所侵,赶快买桑枝一钱半、艾叶一钱半、菖蒲一钱半、雄黄五厘、朱砂五厘。将桑枝、菖蒲、艾叶煎煮后,冲服雄黄、朱砂,并洗擦身体,可去除尸气。不然如果这样病死了,也是横死。摘自《药师经的济世观》
八、 补亏法---(朱穗生整理,南师核定)
这是一个养生、健身的道家功法,并非修行法门。— 愚胡(胡居士谦称)
有一个方法非常好,是有为法,密宗与道家都有这个修法,而道家此法似乎较密宗及瑜伽术更为完备。有病年老,及破漏之身都有大效,又称接命法。
预备与姿势:
练习本功法时,可采用坐、卧或立姿均可。无论何姿,皆应保持脊椎正直,不可弯腰驼背。呼吸以轻、慢、细、长、自然、舒适为宜。舌尖轻顶上颚,眼神放虚内敛或微闭。如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天人合一的境地,功效自然倍增。
· 坐姿:如坐在椅子上,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间,宜均保持约九十度直角形,双手自然放松置于大腿上。如能以盘腿打坐的姿势,当然亦可。
· 卧姿:以仰卧为佳,保持全身平直、放松,双手可交互叠置于丹田之上,或放于胯侧,枕头不宜过高。
· 立姿:背直,肩松,垂肘,膝盖微弯。
修习方法:
此法等于密宗的智慧灌顶。观想头顶上有太阳光明,或月亮光明,最好有一发光的明点,有一道光,(明点若观不出来,也可变通地观想头顶上有一发光小白球),由头顶中央的百会穴进入头内,在脑部中心的位置上大放光明,光明遍照整个头的内部,大约停留20 - 30秒钟。明点再沿着后脑进入脊椎骨,由头顶一直顺沿着脊椎骨部位缓慢下行,所经之处用眼识和意识上接此光,来配合此明点之运行。明点经由脊椎底部而至会阴穴(肛门前二指处)向上到达丹田(脐下三指处),再由丹田分为两个发光之明点,由髋骨同时进入左右二大腿腿骨,所经之处,骨头也一节一节地发出白色的亮光,直至双膝。若膝盖有病痛的,可以让明点在膝盖多待一会儿。发光之明点再由小腿胫骨,到达脚踝至脚心,所有脚趾骨及脚趾头均发光发亮。二明点再由脚心而上,接着倒转上来,循小腿胫骨,膝盖,大腿腿骨,经由会阴到丹田汇合成一发光之明点,循任脉(身体前方正中央的一条脉路)而上,经肚脐部位、心窝部位、喉头、人中,过眉间,再回到头顶中央百会穴的位置。如是观想循环九遍或更多。行功最后,白光转到哪里均可放空,并不一定须再回到头顶中央百会穴的位置。行功之后,精神充沛了,身体自然直起来,再将身体空掉,不理它了,保持一念清净,清清楚楚。
原理与说明:
道家所谓的还精补脑、长生不老,一般都以为生命最重要的精,是在下丹田部份(男性)或子宫部份(女性),其实,最重要处在前、后脑之间,称之为“间脑”,年老精神衰弱,则间脑萎缩,脑下垂体(注一)分泌不足。此“补亏法”是直接由上面补它,使脑下垂体刺激生命机能,恢复灵力,使萎缩的间脑恢复功能,生命能即可自我充实,且对百病的治疗均具功效。故中年人施行此法,六、七天之间阳气即可充沛,生命力迅速充实。老年人练习此法,时间需要长些,有病的人亦然。
注意事项:
道家的毛病,在于走“不空”的路子,太易于着相了。待行功有些基础后,色身所起的变化或有可能会引出一些心理上的境界,此时,如果心随境转,加上自己的胡乱猜测与幻想,自以为是,就容易误入歧途了。当阳气发起时,要注意化掉它所附带引起的欲念。当境界出现时,不论好坏,就应一概不去理会它,把色身在意念上空掉它,把持“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的原则,当不至于会练出差错了。如果练法导致任何身体不适,可能练法有误,则应停止练功,应向善知识请教,不要盲修瞎练。注意练功期间每餐少吃,多次分食较好,能够素食更佳;饭后须过一小时练功为宜;孕妇、大手术初愈等等特殊病症者,不宜练此功法,待身体恢复较平稳以后,方可锻炼。


如果感兴趣南怀瑾老师的文章,

欢迎关注 怀瑾居- 致生命中的每一位贵人(无任何商业目的)

 讨论交流,欢迎投稿


南怀瑾的真实武功怎么样
深不可测,在民国高手如林的时代都能在很小的年纪获取浙江省第一,进入中央军校当教官,后来他曾演示过坐着以食指敲击桌子人腾飞起来的轻功,只不过他很谦虚,很少显露,最厉害的还是他的智慧。
南怀瑾的作品怎么样?
近乎于妖,可以当玄幻小说看。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堂

十六特胜  如何修呼吸  最快捷的法门

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不要狂妄。记住哦!背来没有?(众念: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刚才大概讲了六妙门,以后有机缘,我们再详细讨论。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五)“除诸身行”。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 “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临化时,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顺体。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火化),收舍利建塔。资料补充,鸟巢)

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这样都听懂了吧?都抄了没有?记得哦,能记得我才给你讲,记不得不讲。现在就要背来,全体背来,才给你讲;全体不背来,不给你讲。古道师带领,大声的背(众背十六特胜)。再来一次(众再背)。

刚才讲了六妙门,真修安那般那,我想乙师啊,你们师徒回到武夷,好好修,也许明年来看我就不同了,也许不需要买飞机票,一步就跨过来。嘿嘿!

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南老师讲到这里可参考楞严经此段,资料补充,鸟巢)

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所以,看到无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猫一样,它要去死,让它去吧。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忍”字难啊!“忍辱”之后再谈精进、禅定、般若。(宏忍师把白板上写的十六特胜擦掉,改写为六度)

哎,这个你写什么!这个他们都知道的,这个多写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不知道吗?再写是多事,多浪费。他们不知道就活该,我们那个白板也写得很辛苦。你看,你把十六特胜都擦掉了。(宏忍师说:他们都会背)都会背了?有那么快?(答:都记了)对啊,纸上有,你脑子心里没有,你要进到心里。

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后第三步知息长短就难了。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工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在下面呼吸。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长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

然后“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甚至像丁师和丙师,他们两位前天的报告,就晓得内部五脏六腑,也在呼吸,那个白骨放光,每块白骨都在呼吸。所谓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然在动。

知息遍身,气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并不是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想要发胖的话,那你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再进一步是什么?(答:除诸身行)“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比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的缩到肚子里。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谈都不要谈。

第六是“受喜”,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第七“受乐”,全身喜乐,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不过,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 “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诸心行”,刚刚说了“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受诸心行,这个肉体的心,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这里,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风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作工夫。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在这个用功过程,今天晚上我们讲得很顺利,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诉我,有个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说又是落在想阴境界里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别注意,在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

所以到心作解脱以后,转了,后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然后就“观无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无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

“观出散”,这个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就化成光没有了。

这个以后,“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余依涅槃”。所谓灭尽定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译《达摩禅经》的佛陀跋陀罗禅师,他位徒弟,就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慧持法师,曾跟他修禅定,最后他到峨眉山去朝山,山上下来,到了乐山嘉定休息一下,在一个树洞里,一坐坐了七百年。到了宋朝,树倒了被大家请出来,问他是谁,他说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哎!那是晋朝人,我们现在是宋朝,已经过了七百年。他就可以这样,一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门的。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后来宋徽宗给他做了三首诗,前一阵我经常跟他们讲,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一:

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

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二:

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寄语庄周休疑议树中不是负趋人

三: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舍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

所以,这样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个不是灭尽定,不知他当时在树里头,究竟入的什么定?到哪一步境界?真值得研究。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来用功。像禅宗这种口头禅,“什么是佛?干屎橛。”这与身心修证,统统不相干。

十六特胜,最后就是“观弃舍”,连有余依涅槃都不进入。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没有涅槃可入,自性现在就在涅槃中。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摘录于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怎么感觉南怀瑾像个骗子,看不懂他的书,越看越糊涂,很玄。
我也看不懂南怀瑾的书,语言很通俗,就是不明白他讲什么。比如,他有一段话说,有一些临终的人顿悟式对学生说:“一生所学问,到这里一无用处,你们还是念佛去吧。”……这意思我好象懂了,就是他过去学的没用,念佛才有用。但南怀瑾在下文接着说:没有学问,光念佛又有什么用呢?,,,读到这里我糊涂了,怎么突然又说念佛没有用了呢?那看来前面那句也是错的,学问也有用,念佛也有用,那句应该改为:“一生所学问都有用,但最好你们还是念佛,才更有用。”
总之,不懂,,,,,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