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声音电影影评(电影《花开的声音》影评)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888更新:2023-05-16 16:22:52

经典电影影评
《阿甘正传》算不算是经典的电影?

飞舞的羽毛
——评《阿甘正传》
一个智商不足80的傻子,如何能够创造奇迹,成为亿万富翁呢?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的《阿甘正传》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智商不足80的傻子“阿甘”在母亲和青梅竹马的珍妮的鼓励下,摆脱追打,跑进大学,跑进军营,立下战功,经营捕虾船,购买苹果公司股票,成为百万富翁至亿万富翁。
影片按时间顺序描写,一片羽毛随风飘舞,最后落到主人公脚下,这也暗示了命运的无常,阿甘就坐在等车的长椅上,给不同等车的乘客讲述他的故事。
影片最大特点就是巴士到站这一镜头来串联起不同的乘客,这些乘客就是阿甘的听众,随着听众的变幻来串联起不同的情节,这是关联蒙太奇的运用。影片另一特点就是通篇使用了平行蒙太奇。影片有两条线索线,一条是以阿甘为主体,主要讲述了阿甘从入学到亿万富翁的历程。另一条则以珍妮为主体描写了珍妮的堕落。虽然他们发生在不同空间,可经过导演对镜头的切换,使它们发生关联,给观众无限想象空间。
影片的主人公阿甘的童年是不幸的。阿甘的童年虽然有母亲的呵护,但仍然处处受排挤,直到他遇到了珍妮。珍妮的Run,Forrest,Run!给了他奔跑的勇气,使得他摆脱了腿上的束缚。从此,他开始奔跑,奔向希望。从阿甘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执著、专一、勤奋、刻苦、善良等一系列的闪光点,充满了正能量。
同时,影片中的其它人物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我希望变成一只小鸟,飞向空中”珍妮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的虐待给了她很深的印象,再加上美国60-70年代是一段迷茫时代,社会风气深深影响了珍妮,使她变得堕落。
丹中尉是另一个重要人物,丹中尉本应与祖先一样战死沙场,可他却活了下来,成为了残疾人人。后来,他们战胜了风暴,丹中尉也救赎了自己的灵魂,重头再来。
《阿甘正传》的主题曲也十分经典。影片开始,一片羽毛飘浮在空中,随风飘舞,紧接着音乐响起,这首充满灵性的音乐一开始就奠定了全片的基调。以钢琴为主旋律,简单的音乐,如同羽毛一般轻灵,小提琴的高音似乎在诉说生命中的不平凡的事,饱含深情。
片尾是片头“羽毛主题”的重复。与片头形成呼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伦回与重复,再一次听到这个配乐心情要比开始时还要平静。生命就如同空中的羽毛,尽管中途坎坷,也要勇敢奋斗。
影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导演多次使用长镜头来完成场景转换,这样不会给观众突兀的感觉。长镜头跟拍也能够将观众视线聚集在人物身上,能够将导演所需情感很好的传递给观众。例如:片头随着羽毛飘落,镜头给了阿甘的那双球鞋一个特写,暗示着将把这双鞋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又如珍妮在外堕落,决定跳楼那场,导演只是使用了简单的推进和升格,就制造了很强的悬念,把观众的心提到最高处。
《阿甘正传》充满了温情与感动,阿甘妈妈的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我们的命运就像那羽毛四处飘泊,又像那巧克力,不知将要面对什么,命运如何,我们都应坦然面对,接受现实。

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看电影影评

  欢乐好声音该片讲述了考拉月伯乐为了振兴衰败的剧院,重振昔日荣光,他决定举办一场的歌唱比赛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篇1

  最近,好莱坞引进片兴起小小的歌舞片风潮,继奥斯卡大热门《爱乐之城》展现复古爵士情调之后,动画片《欢乐好声音》又将美国流行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歌舞主题的电影,都面临着一个本地化的问题——如何征服不熟悉美国(流行)文化的人。爱听欧美流行音乐的群体,未必经常进影院,美国歌舞片作为一个小众类型,受众肯定要比一般电影少几分,只能为票房做一点微小的工作。

  所以,即便《爱乐之城》的宣传营销做得大张旗鼓,还把核心营销点定位到了“爱情”,目前的票房也只是1亿多。《欢乐好声音》在北美是主打圣诞节档期,现在登陆中国内地可能更受限制,你不能指望很多中国家长有多么熟悉去年的美国热门单曲,尽管电影卖点放到了暖心励志之上,票房收成也是不够理想。

  当然,无论《爱乐之城》还是《欢乐好声音》,主要还是面向欧美市场,内地恐怕不是重点考虑范围。《欢乐好声音》的中文配音版,出现了吴莫愁的一首中文歌,并非原版的设定。

  《欢乐好声音》虽然没有解决题材本地化的问题,但它解决了片名本地化的问题。

  中文片名比英文原名《Sing(唱)》更接地气,“好声音”这三个字太容易让国内观众联想到那档火爆的歌唱选秀节目,虽然它现在由于版权问题改换门庭。其实,这也不能怪观众联想,这就是现实给《欢乐好声音》的启发,比如给小象米娜配音的年轻歌手、演员托瑞·凯利,就参加过美国多档音乐选秀节目,并通过《美国偶像》节目走红。

  这部电影不仅能够从大众娱乐热点音乐选秀中汲取灵感,还再一次展示了出品公司——制作了《小黄人》系列的好莱坞动画新贵照明娱乐——的制胜法则:新鲜点子 动物角色 套路故事 欢乐主调=动画王道。

  新鲜点子和动物角色都是很明显,不再赘述。套路故事,可以说是照明娱乐的动画的特征,这也造成了照明娱乐动画的最大短板——剧情。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小黄人》中格外明显。这一次,《欢乐好声音》并未能给照明娱乐正名。说实话,它的剧本的圆熟程度,与照明娱乐上一部动画《爱宠大机密》都有不小的距离。

  比如电影一开篇,便毫无铺垫地强行带出几位主角,有骄傲的失意歌手,有与男友闹别扭的摇滚少女,有被家庭生活磨损掉梦想的普通主妇,有希望摆脱犯罪家庭的少年,还有天赋惊人却又畏惧公开登台的少女。这些角色的涉及面不窄,但略显脸谱化,而且限于电影时长,每个角色的故事无法展开太多,故事的走向基本都在预料之中。

  套路故事之外,“欢乐”二字是照明娱乐的喜剧动画作品的核心要素,尽管有时候这难免被批评为“傻”。照明娱乐的作品并不追求深度,不会过多涉及社会话题,涉及的话也是点到为止,比如黑猩猩犯罪家庭的故事线,容易让人想到表现黑人故事的作品。

  尽管有些套路,又有些“傻”,然而,照明娱乐的动画就是励志暖心,而人类偏偏就吃这一套,能够摆脱现实中的负担,在电影织造的大约两小时光影幻梦中放松一番。即便是挑剔的影评人,看到这场普通人为了实现梦想奋斗的励志故事,也难免会一边感动一边开心。

  所以,套路并不是罪过,就看你用得怎么样。

  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篇2

  小时候看《白雪公主》、《灰姑娘》,羡慕王子最后总能和善良的女主人公幸福地生活下去。长大后,当我们越来越觉得童话终究只是梦中的美好时,美国人又开始用动画形式,打造着一部部为成年人量身定做的童话。

  《欢乐好声音》在北美上映已有两个月时间,从评论和票房成绩上至少美国本地观众很是买账。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内地上映后虽然网上评价不错,但票房成绩却没有预期中那样迅速走高。作为一部美国人把情怀玩到极致的作品,中国内地票房给出相对冷静回应,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此前大热作品《头脑特工队》和《疯狂动物城》的结合体,故事方面已经十分简化,影片主要亮点依然是通过动画才能表现出的夸张手法,让观众再次体会到励志的振奋感。动物拟人化在好莱坞已经并不新鲜,不过自去年《疯狂动物城》将动物生存环境的细致程度提升一个档次后,《欢乐好声音》也继续立志于表现这种生态环境。不过这次对于动物的展现,就像《头脑特工队》中更有指代性,将人类一些状态用更为明确的动物形象展示出来。如家庭主妇变为拥有20多个孩子的“猪”;玩摇滚青年的叛逆男女被“刺猬”形象替代;油嘴滑舌惹人厌的形象依旧由老鼠表现,这些都已更为直接成为对现实社会的折射。

  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各种动物用视觉效果重新包装经典歌曲。其中不少歌曲都已世界知名,据观众统计这部电影至少涉及50首畅销热曲,所以如此大的涵盖量肯定也是想引发更多观众的共鸣。不过有些歌曲在动画片中出现,还是值得商榷。比如预告片中反复出现的三只小兔子性感热舞,原唱是歌手“Nicki Minaj”的《Anaconda》,这首歌无论歌词还是MV都有强烈的性元素,如果真有小朋友看完想去搜这首歌,多少也会有点反差。

  此次情怀牌打到极致,其实对影片来说也有双刃剑的意味。不光在中国,放眼世界电影都面临“剧本荒”的大难题,就算脱开“续集”、“翻拍”,很多新片也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创新。这部电影英文名叫《Sing》,突出的就是唱歌这件事。可以想象美国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根本来不及琢磨剧情,光是每首歌曲带来的回忆,就能充斥整个观影过程。

  最后还是想叨叨几句中国电影,抛开专业技术层面不说,这部电影从立意、故事、角色以及主题等角度来说,并不是一部很难的创作。为何在中国动漫甚至整个电影市场来说,这样简单却打动人的作品就这么难产生?这个答案肯定是非常复杂的,只是几年前简单粗暴的综艺电影都能轻松收割几亿票房。简简单单讲好一个合家欢的故事,真的就这么难实现?

  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篇3

  特别简单特别纯粹的快乐!开场海选每首歌都看得一边笑一边飙泪,有当年看《欢乐合唱团》或《美国好声音》那种欢喜雀跃感。

  一个俗套的小人物有大梦想的故事,但俗套对于好莱坞动画来说其实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类型观影期待。《疯狂动物城》在剧作层面和社会隐喻层面更胜一筹,但太成人向了。《欢乐好声音》显然是一部更纯粹的合家欢动画,主题明晰、叙事简单流畅、角色形象与情节设置也更有趣味性。剧作上深谙反差法的心理效果,日常生活越琐碎平凡,梦想越显得闪闪发光,挫折越大,最后的逆转越感人。


电影《花开的声音》影评
电影《花开的声音》影评

  影片《花开的声音》由青年电影制片厂和厦门协力广告公司共同出品,它从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的视角出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温馨动人的故事:

  外来务工子女周雨心是一名活泼可爱、自强上进的女孩,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和靠卖菜为生的父亲在北京的生活还是快乐的。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雨心被查出患上脑瘤,于是,相依为命的父女俩一下子便陷入了生活的困境。雨心的同学们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主动展开了“手拉手”的互助活动,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雨心终于勇敢的战胜了病魔。但是,为了偿还治病所欠下的债务,雨心的爸爸在拼命的工作时又不幸扭伤了腰,家里一时没有了经济来源,再次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为了维持生计,雨心只好瞒着父亲跑到菜市场卖菜,她的学业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甚至面临着失学的可能……。少先队员们知道了周雨心的事情后,又一次伸出了援助之手,于是,一场“手拉手爱心竞卖会”也随之展开,这次活动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广泛支持。最终,周雨心等外来务工子女获得“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的资助,重新回到学校的怀抱……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活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由团中央倡导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就是一项包含着让城市外来务工子女和当地同龄人互通往来,互助互学、共受教益的实践教育活动。影片《花开的声音》也是在团中央、少工委和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促进和大力支持下诞生的,它不仅以故事片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少先队“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重要性,还选择了以孩子们自己的角度来表现主题,并充分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声音。

  “孩子们是真正的主人”是“六一”儿童节的主题,作为一部向“六一”儿童节和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之作,影片《花开的声音》选择了以孩子们为核心进行创作,也可谓是独具匠心。为了更好的接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拍出一部他们真正喜欢的儿童片精品,主创人员在剧本创作、演员选择及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上,都极力向孩子们靠近。另外,为了突出时代气息,片中的部分台词、场景,以及全片的摄影、灯光、剪辑等环节上,也都营造出了一种时尚的特色。尽管承载着教育主题,但全片风格清新、自然流畅,在一些学校试映之后赢得了不少小观众们的喜爱。尤其是片中几位小演员的出色表演,更是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大眼睛”苏明娟也参与了该片的拍摄,不过,在片中,她已经从一位“希望工程”的受助者变为“手拉手”活动的倡议者。尽管在片中的戏份不多,但她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并成为片中一个新的亮点。

  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为了让全国广大的中小学生们都能有机会有机会聆听到《花开的声音》,影片也将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和放映。届时,影片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将会触动更多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释放出内心最真挚、最温馨、最美丽的声音。

  相信随着《花开的声音》在全国的放映,还将促进少先队“手拉手”互助活动在各地的进一步展开。而孩子们这些欢乐成长的声音,也将吸引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各类“手拉手”互助活动中来,“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共同建立一个繁荣昌盛、共享和谐的大家园”这一“手拉手”活动的主题,必将引起更多的共鸣。
音乐之声影评

《音乐之声》是一部1965年的电影,但是现在也仍然很有影响力。因为这部电影本身所传递的教育观念是尊重孩子本身的,所以这部电影也是受到了很多家长及学生,还有老师的喜欢。所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经久不衰,总是会有观众看到这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到达那个家庭以后,就发现这个家庭中的孩子都是被严加管教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样的管教方式并不能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所以女主角也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导这些孩子。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显然女主角的教育方式是更让他们认同的,而且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而故事中,女主角用也用自己的教导方式,获得了这些孩子们的家长的认可。所以也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之所以受到欢迎的原因,因为孩子本身是需要肯定的。


音乐之声 影评
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是根据自传《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的,剧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丽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坡,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其中,表达玛丽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我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该剧于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已上演1443场,获得6项托尼戏剧大奖。1965年又被搬上银幕,1979年该剧获得劳伦斯·米格纳奖。
2004年9月10日—16日,在宁波大剧院再一次上演了《音乐之声》。票房竟火暴突破了200万!

音乐之声无疑是一部成功的音乐片,故事改编自真实的经历,奥地利军官为了逃避德国纳粹的统治,弃官封印逃到了瑞士,由于一家人喜欢音乐,便以次为生,表演大受欢迎。后来百老汇根据他们家的故事改编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大受欢迎。这一家人也曾亲临百老汇欣赏音乐剧。后来,20世纪福克斯公司根据百老汇的音乐剧拍摄电影,亲赴奥地利小城,把奥地利美丽的风光介绍给了世界,让原本无名的小城变成了游览胜地。

音乐之声 (1965)故事梗概
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冯·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轻优秀的皇家海军上校格瑞格·冯·特拉普(Georg von Trapp)与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场舞会上一见钟情开始。在当时,冯·特拉普上校作为海军指挥官的声望,可以和二战时期的艾森豪维尔相比。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贵族,事实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发明者。他们结婚之后继承了 Whitehead 家的财产,即使以利息过活也绰绰有余。
可惜的是,他们婚后的愉快生活被一战后奥匈帝国的毁灭打断了。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开之后,奥地利不再拥有海岸线(原奥匈帝国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线),保留海军完全没有意义,于是冯·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时间,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冯·特拉普上校的女儿乔汉娜斯(Johannes)回忆说,那是她父亲一生里最灰暗最沮丧的时间,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军,而离开海军他什么也做不惯,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们的母亲死后,孩子们换了无数个看护,他们曾经同时雇佣三个看护,一个照顾大孩子,一个照顾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照顾全家。但是孩子们更喜欢只要一个看护,于是他们找到了修道院,玛丽亚被派到冯·特拉普家。与电影里不同的是,在玛丽亚到来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励孩子们演唱和演奏音乐。当孩子们唱歌的时候,他也会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为他们伴奏。玛丽亚来了之后,她更有条理地教习孩子们的演唱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据乔汉娜斯说,他们后来的演唱生涯的其实是借助了冯·特拉普上校的名气,他在奥地利的知名度使他们家的合唱团十分受大众的注意。
好景不长的是,1932年奥地利银行的倒闭使得冯·特拉普一家的积蓄一洗而空,他们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们不得不学习洗衣,和其他家务。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对他们的父亲而言,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时候他已经和玛丽亚结婚并且又添了两个孩子,要抚养九个孩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于是,作为家长,上校在每场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绍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然后大家上场演出几首歌曲,最后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谢幕。这个时候,他们也认识了一个住在附近的年轻牧师,Franz Wasner。Wasner 曾经是个律师,对音乐也相当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给孩子更广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种乐器,也帮他们编写歌曲,后来冯·特拉普一家离开奥地利到美国,他也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他们这样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占领奥地利而终止。冯·特拉普一家接到三个召书,上校需要到德国海军指挥潜水艇,他的长子当时刚刚从医学院毕业,也接到命令要去领导维也纳的一家大医院,而他们的家庭合唱团则被邀请去希特勒的生日会上唱歌。据说,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来说,“我们现在就站在已经为奥地利挖好的坟墓旁边”。他问他们是要留在奥地利还是离开,虽然大家都知道离开奥地利的生活会很困难,而且当时玛丽亚已经怀了第十个孩子,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当他们离开家时几乎是两手空空,而更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他们离开以后,希特勒本人占据了他们的房子。
和电影里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并不是直接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的。事实上,萨尔兹堡地处奥地利北端国境线上,正是和德国接壤的一边。所以真正的冯·特拉普一家是装做去意大利旅行,坐火车然后徒步越过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达了美国。从此之后的十八年间,他们全家马不停蹄地在各地举行巡回演出,为了以家庭为重,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暂停。玛丽亚坚持全家人无论何时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经成家的孩子们也不例外。而每当到达一个新地方时,玛丽亚总要让全家至少访问一个修道院。她似乎总是在上帝给予她的执意和她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之间无法做出选择,这也使她常常对孩子们发火。
1947年5月30日,冯·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们再不想四处奔波,他们逐渐地离开了演唱团,在1956年,冯·特拉普家庭演唱团终于解体了。他们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镇买下一个旧农场,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顾农场。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的收入不够养活全家人,所以当家人外出演出的时候,他们就把农场租给到当地滑雪的人。后来,他们索性把农场改成了旅馆。
在一次表演中,因为少了一件乐器,在等待拿来乐器的时候,为了不空场玛丽亚给观众讲述了冯·特拉普一家的故事。当那场音乐会结束的时候,一个人到后台告诉玛丽亚她应该把这么精彩的故事写成书。玛丽亚觉得她还是比较适合讲故事,于是那个人便提出由玛丽亚讲述,他执笔写冯·特拉普家的故事。这就是《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的由来。这本书于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个德国电影制片人找到了玛丽亚,他要以一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书的版权。玛丽亚问了她的律师,律师告诉她她应该抽成而不是一次性卖掉。可是,德国制片人告诉玛丽亚,德国法律不允许德国公司向外国人付抽成,而当时,玛丽亚已经是美国公民。玛丽亚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她卖掉了《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的版权。
那个德国制片人不光是以末须有的法律欺骗了她,几星期之后,他又打电话给玛丽亚,说如果玛丽亚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马上把钱给她。因为急需用钱,玛丽亚答应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