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电影解析影评(树先生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 讲述的是一位树先生的故事)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58更新:2023-05-16 16:23:44

美国贺岁音乐喜剧《绿皮书》,真的只有笑料吗?
并不是只有笑料,更多的是对人性以及人生的思考,是很值得观看的电影
树先生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 讲述的是一位树先生的故事

树先生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Hello!树先生》到底说什么,为此我专门又去回刷了一遍,没想到感觉和当年一样,其实有点排斥。

如果你去看非常多的关于这部影片的影评,一个个都是故作高深,各种大神级神解析比比皆是。但是坦率的说,对我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共鸣,或许生长的背景不同,我真的不想再有更多的树先生,有些时代错误我们无法再回到过去去纠正,那就阳光地面向未来。

回到这影片,讲述的是一位树先生的故事,树的哥哥在80年代被怀疑流氓罪,被父亲吊打不小心勒死了,后来父亲也过世了。但是父亲打死哥哥和把哥哥火化的一幕对于树来说是无法磨灭的回忆,也导致了父亲和哥哥经常会出现在他的幻觉里。

所以树一开始就有点精神分裂,但是还不严重,树在这个小镇里经历了工伤失业、被村霸霸凌、到城里打工、相亲、结婚等一系列的生活片段,在一次和弟弟的矛盾冲突后,树的精神压力直接到了最高值,在新婚之夜,树疯了。

看一个作品,有时候化繁为简可能头脑会更清晰,过度零碎化,反而很难去看清楚影片的全貌。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只需要把新婚之夜作为一个分界点即可,新婚之夜之前,和结婚以后,就是树的两个疯狂的世界。

新婚之夜以前,树虽然有精神分裂但是还是正常人,却到处遭受欺凌

树的父亲能把自己的儿子勒死,能看出来是个狠人,对树自然也不会客气。有这样一个极度强势的父亲也造就了树的性格:胆小、怕事、懦弱。树的样子就是那种典型的人见人欺的样子,被人欺负了也不敢说啥。

树原本是汽车修理工,本来是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挺好。但是就是因为一次工伤意外,修车厂用2000块就打发了他。这个时候树的反应是非常典型的逆来顺受,他不知道什么叫工伤意外,也不知道自己的雇主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是不懂法,二是性格懦弱,这些都让他有苦不敢言。

二猪开厂直接站了树家里的地,树也是一句都不敢说,直到在婚礼上借着酒胆才敢说,结果最后还给别人跪了。

村里的人看似对树都是非常热情,但是热情的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歧视和看不起。而让树最在意的其实是弟弟对自己的眼光,也是一副看不起的眼神。

新婚前夜,树和弟弟发生争执,开始精神失常,人生却短暂地走向了巅峰

树是希望弟弟借到一辆皇冠做他的结婚婚车,结果弟弟开来了一辆帕萨特,树觉得没面子,弟弟觉得这个人啥能耐都没有还各种要求,两个人扭打了起来。

打完这一架,树彻底疯了,父亲和哥哥的幻觉频频出现。他基本是全程被硬拉着完成了婚礼,即使到了洞房之夜,树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他的父亲和哥哥。他的妻子张小梅应该最后发现了他精神失常,所以最后哭泣了。

随后发生了矿难,被树认为长得很像哥哥的小庄死了,这也彻底让树疯狂了。张小梅走了,树因为准确预言了停水的事情被当成了大仙。

这一幕看起来很荒诞,但是其实很真实,本来迷信之事就是荒诞的。疯了的树成了一时的大仙,二猪来找他指点迷津,还给他跪了,矿业的老总来找他选日子,他还就跟电影开头说的那样去剪彩了。但是剪完彩以后,他叫矿业老板去月球开矿,估计那时候开始,他的巅峰也结束了,人们最终还是会发现他是真疯了。

有人说这一段都是树的幻想,我觉得这种东西见仁见智,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我更愿意理解为电影使用一种荒诞的手法,对比了两个荒诞的价值观:

树还正常的时候,受尽欺凌,人生不得志,懦弱,弱势群体的经典。

树疯了以后,被捧为大仙,机缘巧合下报了欺凌之仇,又被邀请给矿业剪彩。

这是对那个时代赤裸裸的讽刺,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弱势群体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时代,该说再见了

其实看完这部影片,观众普遍的反应都是很压抑,我也一样。其实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总是带我们去追溯那个特殊的年代,其实真的已经够深刻了,再多说已无益。

有人说每一条村的村口都有一位树先生,还有人说80年代有很多的树先生,我觉得这些提法都可以,但是并没有意义。因为树并不需要我们去可怜他,也不需要我们去理解他,他需要的其实是改变命运,那个时代做不到,现在可以。

其实电影里有很多的社会现实问题还是一样存在,但是表现的形式早已不同,大部分的现实世界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了。我们的观众也越来越年轻,你如果让00后去看这样的影片,估计不会有任何的共鸣,因为那根本不是他们所处的世界。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喜欢看更接近于当下的东西,过去的终将过去,过去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未来可以。

树先生有没有可能走出另外的人生?

对于树,可能会有两个角度的评价,一个是主流评价,大家会给树找一堆行为合理性的理由。父亲的高压父权、底层人物的备受欺凌、人生没有多大的选择、除了卑微还是卑微。

但是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呢,树先生可以不可以拥有阳光般的人生呢?

从树的角度:树目睹了哥哥的惨剧可不可以接受心理治疗呢?做修车师傅可不可以积极进取呢?面对欺凌可不可以去反抗呢?进城可不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呢?树可不可以帮忙经营张小梅家里的按摩店呢?可能还有很多假设,只需要有一个选择题他选择了积极面,他的人生可能就改变了。

从社会的角度,母亲和弟弟可不可以对树多一点关心呢?村民对树的态度可不可以真诚一些呢?我们的社会对弱势群体能不能不戴有色眼镜呢?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已经在朝这个方向优化,树先生也越来越少了。

同样描写社会底层的时代变迁,能不能参考一下《绿皮书》

《绿皮书》的内核其实是讲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准确的描述可能是准奴隶”阶层的黑人的生活状态的改变,从最初的严重歧视,到社会开始发生变化。

通过白人托尼和黑人演奏家唐的南下巡回演奏,用一个轻松愉快的角度去反应了那个时代中的赤裸裸的歧视问题,很深刻,但是看电影不会觉得很压抑,相反最后的结局充满了温暖,而这种温暖一点都不廉价。

而我们现在的很多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在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都是只会压抑地甚至故弄玄虚地还原那个时代,但是没有后续的演变,似乎树疯了,故事就结束了。让人感觉就像看了一个极端事件的纪录片,仅此而已,对于社会来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结语

总体来说对于这部电影,我认同王宝强的演技,但是对于这部影片,就个人而言持保留意见,似乎并没有大家所吹捧的那么好。我会把它归类为同质化的抑郁型现实主义文艺片,实在让年轻一代很难找到共鸣。还是那句话,和那个时代该说再见了,和树先生也该说再见了。


《绿皮书》影评怎么写?

《绿皮书》的影评可以结合故事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例如:

《绿皮书》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剧本扎实工整、演员表演出色,为我们完美示范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种族题材中惯常的人物设置,黑人音乐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机粗鲁没文化,而这种颠倒又酝酿出不少新的笑果。

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长和升华的,《绿皮书》为此一路铺陈了很多细节,让主人公的转变自然可信。

比如,白人司机从一开始会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为深陷困境的钢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计报酬地支持钢琴家罢演,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白人放下种族歧视的过程,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朋友在改变。

而这样的友谊,也慢慢让黑人钢琴家敞开心扉,走出孤独,甚至开始试着吃炸鸡、弹爵士,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再为外界的目光而活。

虽然维果·莫腾森在《绿皮书》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绎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意大利裔司机,但阿里·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难度。

他表面优雅傲娇,内心却极度自卑,尽管在舞台上收获无数掌声,却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认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戏,那是钢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

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脸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却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这样的克制,让阿里再度捧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绿皮书影评英语80字加翻译

《Green Book》 is an impressive master piece which earned the Oscar Best Movie Award in Oscar 2019.Oscar award states 《Green Book》s' extraordinary status in the film industry.

The background settings of 《Green Book》takes place in Amercia,1962.The film is adapted from real life and tells about Italian-American bodygurad Tony,who was hired to drive famous jazz pianist Don Shirley throughout concert tour from New York to the Southern cities of America,the film recorded full story the concert tour.those happy and unhappy stories on the way to the stages,how Tony changes his opinion to black people and how Doctor Shirley faces racial discrimination.

《绿皮书》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杰作,于201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奥斯卡奖表明了《绿皮书刊》在电影行业的非凡地位。

《绿皮书》的背景设置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这部电影改编自现实生活,讲述了意大利裔美国人保镖托尼的故事。托尼受雇于著名爵士钢琴家唐·雪莉(Don Shirley),在从纽约到美国南部城市的整个巡回演唱会期间,他驾驶着这位著名的爵士钢琴师,这部电影记录了巡回演唱会的完整故事。那些登上舞台的快乐和不快乐故事,托尼如何改变对黑人的看法,雪莉医生如何面对种族歧视。


没惊喜没悬念的奥斯卡还能看什么
《黑豹》(图)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入围最佳影片,让人怀疑奥斯卡奖是否在向年轻人和商业片示好。

《黑豹》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图)入围最佳影片,让人怀疑奥斯卡奖是否在向年轻人和商业片示好。

最佳女主角获奖者 奥利维娅·科尔曼

最佳女配角获奖者 雷吉娜·金

《绿皮书》两位主角,白人司机和黑人音乐家。

奖项观察

奥斯卡终究是项讲平衡的行业奖

本届奥斯卡的预测和最终的颁奖都可以用惊喜不多、悬念不够来形容。提名的几部影片显然是各有侧重,表明了奥斯卡评委们希望在各个层面平衡入选影片的意图。尽管这次最佳影片提名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等题材的偏爱,可以看作是好莱坞的一种观念上的进步与更新。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近年来的奥斯卡奖其实一直在走相对保守和回归古典的路线。

从这次的最佳影片提名作品来看,《黑色党徒》是一部对美国种族问题反思的作品,结构上采用了最传统的交叉剪辑,在电影故事之外回溯和反思电影史是否仅仅是白人拥有书写的权利。导演斯派克·李几十年来一直根植于黑人电影的创作,这一次他的这部作品尽管获得了提名却最终只拿到了最佳改编剧本奖,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宠儿》尽管在英伦宫廷剧里加入一些后现代的黑色和戏谑的元素,但还是一部用心营造古典美学的优质电影。《副总统》是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的传记片,是一部标准的关照美国政治的真人真事电影,关注点直指美国政治权力中心,正如前几年的《华盛顿邮报》《聚焦》《第一夫人》等,这个提名继承了奥斯卡这部分的传统。《波希米亚狂想曲》同样是一部传记片,讲述了传奇的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默丘里的一生。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少数族群权益等议题,依然可以被看作是议题优先的电影。

其实,经过多年经营,奥斯卡奖普遍被认为作风老派,其权威性开始被质疑,收视率也呈下滑趋势。《黑豹》和《一个明星的诞生》的提名是比较有争议的,前者是近年来少有的超级英雄题材的商业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肯定,后者则是乐坛巨星Lady Gaga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改编自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普遍被认为是一部平庸之作。但是从这两部作品的提名上我们可以看出奥斯卡正在试图转型,颇有一些向年轻观众的口味和商业片倾斜的意味。但是这种妥协式的倾斜是否真的有效,我们可能还需要继续观察。

实际上,作为美国电影行业内的工会奖,奥斯卡一直在做各种平衡术,兼顾艺术技术还有政治倾向等不同的诉求,此次呼声比较高的《罗马》则体现了非凡的导演功力,艺术成就早前已经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肯定,但是由于关注的是墨西哥题材,也很难获得更主流和广泛的认同。

最终的赢家《绿皮书》不论从剧作到拍摄都是经典好莱坞情节剧的路数,但是很难说在艺术层面有何突破,我们当然也可以批判这样的电影有些乏味,弘扬真善美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有趣的地方全部来自细节的营造。当然这部电影获奖其实早也是各路业内人士预料之中的事,相比较其他提名的作品,这部电影在剧作上非常成熟,可以说有如教科书一般标准,而我们观众则在这样的设定下,见证着主人公一次次受到不公的待遇,我相信每一个人也会联想到现实之中的一些情境,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或许就是好莱坞剧情片的一个重要作用,往往通过精心的戏剧性的安排将对 社会 和生命的思考放置其中,不作高深的处理。可惜的是,这样的设定最终还是有些让人感到温情有余,思考不足。

实际上,这种力有不逮的感觉几乎弥散在这届提名的所有作品之中,毫无疑问,这些电影都有着各自优秀的地方,代表着好莱坞制作的高标准。但是,过于追求政治正确和平衡术已经让奥斯卡奖失去了一个电影奖最让人期待的部分,那就是奖励那些更大胆和更叛逆的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在其他种类电影节上获奖的美国作品往往并不能成为奥斯卡的选择,这或许因为各种奖项的定位不同,但是正如前文所说的,如果奥斯卡想要突破,不妨也可以从真正改变一些入围规则入手。

综上,我或许可以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奥斯卡奖之于影迷就好像是一位多年老友,我们或许早就熟悉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但是总是愿意奔赴他一年一度的宴请,期待一种变化。可惜的是,宴席的水平似乎总是一个样子,让人产生提不起兴致的失望。 □余余(影评人)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贤妻”7次陪跑输给“宠儿”,不丢人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落下帷幕,在最佳女主角的争夺中,《贤妻》中72岁的女演员格伦·克洛斯败给《宠儿》中的演员奥利维娅·科尔曼,第7次(4次女主、3次女配)与奥斯卡擦肩而过。

在此之前,格伦·克洛斯得奖的呼声很高,在颁奖季她已经拿下第76届金球奖剧情类电影最佳女主角、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和第24届美国评论家选择奖最佳女主角等被视为奥斯卡重要“风向标”的几个奖项,甚至《华盛顿邮报》都评论道:“说实话,如果格伦·克洛斯没有拿到今年的奥斯卡影后,那简直有些荒唐。”不过,从颁奖季的表现来看,奥利维娅·科尔曼的成绩更出色一些,其中包括威尼斯影后这种含金量很高的奖项肯定。

其实,纵观奥斯卡的审美口味,评委还是更喜欢那种外放的表演风格,奥利维娅·科尔曼在《宠儿》中饰演的安妮女王,脾气古怪善变,还带有一丝神经质,吃蛋糕时涂得满嘴都是,并且满嘴脏话,一点都没有女王的样子,在表演上就会带有一种反差,让角色显得更加真实可爱。反观《贤妻》中的格伦·克洛斯,她饰演的妻子40年来一直默默辅佐着作家丈夫,给丈夫当“枪手”,因为角色关系,在表演上更加沉静内敛,大多数心理活动也仅以细微的面部特写表情来展现,可能在奥斯卡评委看来,情绪没有太大起伏,没有打动他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格伦·克洛斯的表演不够好。如果纵向比较一下格伦·克洛斯的表演风格,观众会发现,其实《贤妻》中的表演算是她的一个突破,在其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前三部作品中,《致命诱惑》和《危险关系》都是那种邪恶的“坏女人”形象,《雌雄莫辨》中饰演为求活命化装成男人的服务生,这三个角色都属于在表演上比较外露或者形象塑造反差比较大的,与《贤妻》中知性大方的妻子形象有很大差别。

奥斯卡评委并非丈量一个演员演技的标尺,《阿拉伯的劳伦斯》主演彼得·奥图尔曾8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从未荣登奥斯卡影帝宝座,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里昂(媒体人)

最不起眼的女配其实是美国影视圈打拼范本

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雷吉娜·金打败了艾米·亚当斯(《副总统》)、玛丽娜·德·塔维拉(《罗马》)、艾玛·斯通和蕾切尔·薇兹(《宠儿》),凭借《假若比尔街能说话》荣膺最佳女配角奖。

对于雷吉娜·金,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此前凭借《假若比尔街能说话》荣获的最佳女配也都是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美国独立精神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美国非裔影评人协会奖等等这些北美当地的影评协会奖。

但在电视圈,她的作品哪怕我们没有看过,至少也是耳熟能详。《生活大爆炸》第六、第八、第十一季、《七秒》、《无耻之徒(美版)》第八季、《我们这一天》第二季、《守望尘世》第二、第三季、《反恐24小时》第六季、《美国重案》第一、第二季、《南城警事》全五季、《南方警察》第一季、《乡下人》第一季、《野兽家族》第一季、《丑闻》第四季……从业34年,如今48岁的她已经出演过67部作品。

自小在洛杉矶长大的她,首次登上电视荧幕便是1985年热播的情景喜剧《227》。连续出演5季后,便加入了约翰·辛格顿的处女作《街区男孩》,自此成为职业演员。但她真正被主流观众所熟知的,却是又一个五年之后的《甜心先生》,其中她饰演的Marcee Tidwell可以说是与身为女主的蕾妮·齐薇格平分秋色的角色。只是终究这是汤姆·克鲁斯的主场,她在此片的戏份并不多。

直到1998年的《国家公敌》,她饰演了主角迪恩的妻子,陪着迪恩一路逃亡一路追查幕后的真凶,人们才仿佛突然发现一块金子一般,真正意义上开始关注她后续的作品。2000年的《为你钟情2》、2003年的《律政俏佳人2》、2004年的《灵魂歌王》、2008年的《生存证明》、2005年的《特工佳丽2:武力巾帼》、2010年的《我们家的婚礼》……从爱情到喜剧到传记到动作,她所参演的电影虽不多,但类型涉猎甚广。

这一次,《假若比尔街能说话》是《月光男孩》导演巴里·詹金斯的全新犯罪电影,在其中饰演蒂什母亲香农的她为了女儿借债不远万里飞到受害者的家乡,央求受害者重新指证。如果说导演表达出了“爱情”与“家庭”在电影里最好的样子,那么雷吉娜·金则演绎出了一个母亲的母爱与付出。但高于此的,是她用一个角色的诠释,烘托出了男女主在艰难尘世下纯真而又绵长的爱情。

曾经有这样一个标准,一个演员,应该演什么像什么。一个优秀的演员,其实是演什么是什么。而对于一个最好的演员,想来便是雷吉娜·金一般,演活了角色之外,还带出了其他的角色。 □秋小墨(影评人)

最佳影片

金酸莓奖获奖者的冲奥之路

毫无疑问,在颁奖季开始之初《绿皮书》就已经锁定了两座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当然在奥斯卡的角逐中,《绿皮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在最佳导演这一奖项上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奥斯卡 历史 上仅有少数几部最终获奖影片没有提名最佳导演。

《绿皮书》的导演彼得·法雷利是好莱坞著名的屎尿屁喜剧导演,他和自己的兄弟博比·法雷利联合执导的《我为玛丽狂》《阿呆与阿瓜》等片,在票房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都属于彻头彻尾的 娱乐 片,一点艺术的边都沾不到,何况他与众多导演联合执导的《电影43》曾一举拿下金酸莓最差影片和最差导演。

但是这样的喜剧经验,反而在《绿皮书》的创作中体现出优势,让这样一个听起来就很无聊的电影题材,焕发一点新的趣味。例如维果·莫滕森逼马赫沙拉·阿里在车上吃炸鸡的一段戏,就很像是屎尿屁喜剧里会出现的逼处男嫖娼桥段。在奥斯卡 历史 上,已经有了黑白警探协作的《炎热的夜晚》《为黛西小姐开车》《猜猜谁来吃晚餐》。《绿皮书》在故事形式上类似《为黛西小姐开车》,但它类型上更接近公路片,而在人物设置上,更像是《炎热的夜晚》和《猜猜谁来吃晚餐》,它并非是纯粹的种族题材影片,时代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分,黑人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 社会 权利,但是没有办法从身份上获得全面的认可。

在刻板印象中的奥斯卡 历史 上,黑白题材影片乃至纯黑人题材影片,都或多或少地把黑人放在弱势位置,像是《为奴十二年》那般煽情苦楚,又或者是《月光男孩》那种现代身份焦虑。《绿皮书》反倒是一种回归,回归到黑人民权运动刚刚兴起时的电影模样,故事中的黑白角色得以平等和互补。

工整就代表不好吗?并非如此,工整代表的是我们所预期的故事模样。支持商业类型片创作的就是工整的剧作思路,按照剧本节拍表,一步一步地调动观众情绪,该笑的时候就能笑,该哭就可以哭出来。你明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是最终还会看完。其实按照大部分的故事原型而言,已经没有超脱出模板的故事发展路线了,可以说每个电影一开头十分钟,我们就可以猜到基本的风格以及结局。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对电影的观感,我们所享受的不应该是叙事情节冲突,而是影片整体营造氛围。《绿皮书》是轻松幽默的,这样的氛围更容易让大众融入叙事,并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所表达的思考。

笔者相信,《绿皮书》最让大家觉得实至名归的一个奖项,是马赫沙拉·阿里的最佳男配角,但是这个奖给他反而是最政治正确的选择。马赫沙拉·阿里是奥斯卡 历史 上第二位获得两座小金人的黑人演员,前一位是拿到一次男配角、一次男主角的丹泽尔·华盛顿。丹泽尔·华盛顿毫无疑问是好莱坞权势黑人男星,也是奥斯卡提名最多的黑人男演员,他代表了一种巨星风范。相比之下,马赫沙拉·阿里两次奥斯卡角色都有点讨巧,《月光男孩》中饰演一个同志养父,《绿皮书》中饰演一个LGBT黑人音乐家,加上他本身又是一个穆斯林。在这样的角色和个人身份的结合下,极大地推动了马赫沙拉·阿里的演艺事业。

回归到《绿皮书》本身,奥斯卡最佳影片从来不是在选择最好的电影,而是最合时宜的一部。我们完全可以将《绿皮书》看作更为现实的《水形物语》,它其中也囊括了多个美国现下热议的问题,不仅仅是黑人种族,还有LGBT权益,还包括以维果·莫滕森角色为代表的意大利移民,也就是老一代移民家庭,以此呼应新的移民问题。并且《绿皮书》继承传统黑白题材意志的同时,又以独特的诙谐幽默风格进行改造,最终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 历史 上难得一见的喜剧风格电影。 □耳朵(影评人)

领跑作品

四杀奥斯卡,演活了传奇乐队

对于爆点甚少的第91届奥斯卡来说,《波希米亚狂想曲》最终狂夺四奖让人丝毫都不感意外,尤其是男主角,扮演皇后乐队(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拉米·马雷克,也是在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和美国演员工会奖屡屡夺下影帝奖杯之后,顺理成章地捧到了自己的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不过有趣的是,《波希米亚狂想曲》在本届奥斯卡所斩获的奖项除了最佳男主角之外,最佳剪辑、最佳混音和最佳音效剪辑三个奖项去年都由《敦刻尔克》获得,2017年的最佳剪辑和最佳混音则属于《血战钢锯岭》(那一年的最佳音效剪辑是《降临》),而2016年这三个奖项全部被《疯狂的麦克斯4》摘得。

从前年开始,国内对于奥斯卡各大奖项的评论都是“政治正确”,抑或是“权力角逐的结果”,今年获奖名单揭晓后,这种指责也依旧甚嚣尘上,但实际上,从《波希米亚狂想曲》今年所获得的技术类奖项,与这些奖项的往届获奖影片来看,奥斯卡并未将特定主题的电影作为偏爱,所涵盖的电影类型包含了动作、科幻、战争、音乐、传记等等,不一而足。

至少对于《波希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本身来说,它能在本届奥斯卡五提四中,笔者并不觉得是因为借到了类型、族裔、主题的东风,而是足够获得我们“实至名归”的赞赏。

这部电影是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的传记片,而电影的英文名《bohemian rhapsody》实际上也是皇后乐队的一首歌名。

电影还原了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当唱片公司看到Freddie创作出来的这首《波希米亚狂想曲》包含了歌剧、重金属和清唱等众多风格,并极具意识流与噩梦色彩时,都提出了质疑:这是否是皇后乐队应该有的风格?而Freddie回答:皇后乐队应该有的风格就是不被固定的风格所拘泥。这首《波希米亚狂想曲》,亦代表了Freddie本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因此也成为了他本人传记电影的片名。

虽然从类型上来说,《波希米亚狂想曲》是一部主流传记电影,但笔者始终认为它远不止如此——以往传记电影的主人公即便再形似被描摹的真实人物,也多少带了导演、编剧、主演们的作者表达。而《波希米亚狂想曲》是有Freddie本人的灵魂注入在里面的,相比于自己去表达什么,主创们更尽心尽力地还原了Freddie本人。尽管对确诊艾滋病的时间这些事实做了改动,但这不重要,电影达到的是一种更极致的、精神上的真实。

就像Freddie本人不愿让世人看到他痛苦的样子,电影也并没有拍到Freddie生命的终结,当影片进行到1985年7月13日,Queen在Live Aid上的表演,就戛然而止了。

而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皇后乐队的吉他手和鼓手)的全程指导,皇后乐队档案员Greg Brooks庞大的资料库,Freddie的助理Peter Freestone更是时刻在片场,为剧组指导“如果是Freddie的话,他会是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切更是让《波希米亚狂想曲》多了一层“Freddie再世”的色彩,毕竟,这是Freddie生前和他最亲近的人们从影像上还原出来的他。

《Classic Rock》杂志采访Brian May时问他是否认为弗雷迪本人会认可并喜欢这部电影。

Brian回答:是的,我想他会认为这片子拍得很公允,真的。电影展现了他所有的伟大之处,他所有的弱点和他的不安——所有的所有。

电影最后十几分钟还原Live Aid的镜头,在各大社交网络与视频网站上都有1985年原版演出与2018年电影还原的对比视频,乱真的表演和场景还原,更是说明该电影在奥斯卡夺得的最佳男主角与三个技术类奖项是实至名归的。

《波希米亚狂想曲》的很多观众大概都没有经历过皇后乐队的黄金年代,笔者觉得每个融入到电影剧情之中,为Freddie的命运感伤,为皇后乐队的艺术道路所惊叹的人,都该对电影的创作者们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毕竟,晚出生这么久的我们,能够在银幕前感受到真实的Freddie和皇后乐队,在这个年代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罐头辰(影评人)
电影绿皮书怎么样
不错的,豆瓣评价较高
豆瓣网友评论:
外出偷狗 看过 2018-12-09
你知道这个故事要讲什么,你也知道这段旅程会经历什么。你明白这其中并不会触及什么过于深刻的东西,却也展示了许多直白,你明白身份是每个人无法避开的东西,也知道相互理解是多么难得。你会自然地喜欢这些描写得并不太像真实人物的角色,你会跟着那些好笑或其实并不太好笑的片段笑出声来。或许也只是将发笑作为第一反应来化解或掩藏其他的感受。你知道故事和片名说的绿皮书关系其实不算大,你也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会喜欢这部影片。
《绿皮书》的影评是什么?

《绿皮书》根据60年代的一本旅行杂志获得的创作灵感,当时是一个充斥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年代,这本旅行杂志上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给黑人进入的旅店和餐馆,甚至还有“日落城镇”在夜幕降临时这些城镇就不允许黑人进入;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主人公机缘巧合下有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两个人在旅行中有过分歧争吵,也有过欢笑感动;最后两人在这次的旅行中都收获了各自的友情,每个人都往前迈出了一步,这一步是收获也是接纳。

从两个人在经历重重考验,到打开各自的心防,其中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我们看故事来讲是两个男人的故事,最后两人成了好朋友;但是这个故事更是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更是对当时社会上民族歧视问题有所好转的一种暗示,民族主义的进步更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标志。

扩展资料:

《绿皮书》它能获得多个奖项的原因就是基于它独有的情怀,富有的精神;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电影结尾在橘鸟酒馆里一曲肖邦练习曲《冬风》给人极致的体验。

《绿皮书》这部片子受到了极大的好评;这其中离不开演员的精心塑造,以及拍摄的节奏把握,急缓的情绪控制和良好的逻辑推进,绿皮书想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其中内在涵义的表达是受到各方好评重要因素。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