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仁(南怀仁的介绍)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05更新:2023-05-16 16:29:17

南怀仁的介绍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为什么极受康熙帝玄烨的青睐呢?
因为康熙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君王,南怀仁来自异国他乡,并且带来了很多新奇的思想和玩意,这引来了康熙的兴趣,认为这些东西能让清朝更上一层楼,所以南怀仁才会受到康熙的青睐。
比利时的伟大的传教士南怀仁,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传播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南怀仁当时受到了康熙的信任,为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南怀仁是欧洲人,为何能得到康熙的信任?
说起清朝,很容易给人一种“闭关锁国”的印象。其实在清朝前期,中外之间存在交流互动,甚至连皇帝都对西洋充满兴趣,许多外国传教士还在朝廷身居高位,南怀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比利时人,曾担任清朝的工部侍郎,还为康熙讲解过几何学与天文学。
一、比利时博士,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
1623年,南怀仁出生于比利时,十二岁时进入耶稣教会读书,十七岁进入鲁汶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鲁汶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会大学之一,在此学习期间,南怀仁系统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还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历算等知识。

学完哲学课程后,南怀仁又在耶稣会学院学了一年数学和天文学,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神学博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中西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作为教会工作者,南怀仁本打算去南美洲传教,但被西班牙王室拒绝。老天给他关上大门,却给他开了另外一扇窗。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回国述职,南怀仁与之交流后,受其影响,对大清产生心驰神往。于是,南怀仁要求前往清朝传教,并得到教会支持。

顺治十三年,南怀仁、卫匡等人由意大利启程,但出发不久就在路上遭遇海盗,所行物品被抢劫一空,他们不得不重新准备。第二年,南怀仁从里斯本出发,次年抵达澳门。

1659年,南怀仁进入大清内地,先是前往西安传教,过了段时间又被召入京城,担任汤若望的助理,在钦天监协助制订历法。

汤若望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明末来华,后为清朝工作。清朝初年,汤若望多次向领导陈述新历法的优点,并用新历法准确预测了顺治元年的日食亏、食甚等天文现象,最终说服多尔衮,将新编纂的《时宪历》颁行天下。后来,汤若望担任了钦天监监正,深受顺治信任,还助力玄烨的胜出。

汤若望比南怀仁年长三十多岁,在华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南怀仁对这位长辈非常尊重,竭尽全力协助他工作。汤若望在写给同事的信中,对南怀仁评价道:
二、经历挫折,却得到康熙的赏识
欧洲传教士来华,很容易与本土的传统儒家文化发生冲突,于是不得不改变传教策略,将教义与儒家学说相结合,因而传教士本身的工作也远超传教范畴。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要传播西方 科技 ,甚至进入仕途,进而影响皇帝。康熙心胸开阔,喜欢西方 科技 ,所以康熙朝,西方传教士能够得到较好待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清朝时,中西文化的冲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历法之争,这种冲突不仅超过科学文化领悟,甚至关系到民族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四年发生了著名的“历狱”。

康熙初年,敌视传教士的势力非常强大。康熙亲政之前,就出现过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抗拒汤若望的极端行为。因顺治时,汤若望倍受恩宠,以杨光先为首的士大夫已经不满。待康熙继位,鳌拜便代表了这些人的意愿,对汤若望群起而攻之。

康熙三年,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紧接着,汤若望、南怀仁等人被关押审讯。汤若望当时年事已高,吐词不清,每次受审都由南怀仁代为答辩。在监狱中,南怀仁对这位长辈悉心照顾,甚至放弃自己出狱的机会。

康熙四年,辅政大臣们认为,汤若望大逆不道,应该千刀万剐,南怀仁等人应该拘禁与流放。这个时候,孝庄发话了,她认为:“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毋乃太过。”

于是,汤若望、南怀仁得到释放。

康熙亲政后,汤若望与南怀仁得到平反。康熙八年春,在京城观象台,经过实测证明,南怀仁推算的太阳纬度与实测结果相同,从而战胜了鳌拜支持的杨光先。凭借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南怀仁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威望。

接着,康熙授予南怀仁钦天监监副的职位,并下令“历法天文,概第南怀仁料理”。从此,南怀仁深受康熙信任,后来还担任了工部侍郎。
三、担当多重角色,去世后受朝廷认可
在钦天监,南怀仁改造了观象台,重新建造了许多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先进实用,同时也是典雅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至今仍然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

在制造仪器的同时,南怀仁将各种仪器的制作原理、安装和使用方法,详细记录,著成一本《新制灵台仪象志》。

康熙十三年,南怀仁绘制完成《坤舆全图》,该图系木刻、着色,由两个半球图组成。图的周围,分布着十四段注记文字,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除了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贡献,南怀仁的工作还涉及到监工、帝王师、翻译等多重角色。

清代,由于要到处平定战乱,康熙需要制造大量火炮。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数量上,康熙年间的火炮都达到一个高峰。南怀仁对此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火炮,有三种还被列入《钦定大清会典》。

由于大清本土翻译人才的缺乏,在同欧洲国家交往时,很容易出现沟通问题。南怀仁通晓多重语言,因而数次担任清廷翻译,成为中欧交流的桥梁。

康熙喜欢西洋 科技 ,备受信任的南怀仁因而成了帝王师。他为康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并陪同康熙观测星相。

1688年,南怀仁去世,朝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秋媚说:南怀仁是中西交流的使者,他为清朝做出过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忠诚的耶稣会士。传教是南怀仁的职责与目的,传播 科技 是他实现目的的途径。

《鹿鼎记》里面康熙释放汤若望,令其设计制造火炮的桥段,应该是金庸先生嫁接的。帮助康熙造炮的是南怀仁,也因此受到康熙信任,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终其一生,虽只在中国短暂传教,形势所限,其却另辟蹊径,用另外一种方式践行教义。
坚定的信仰
如果说一个人没有信仰,作为内在驱动力,很难坚持去完成一件事,更难得的是,一再坚持。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十三载,寻找可以实现抱负的平台,屡屡被拒,在陈国、蔡国之间几乎被杀,如同丧家之犬。以此作为参照系,对比一下南怀仁,来华之路,也是坎坷异常,经过漫长的十年等待,好不容易踏上了传教之路,又遭遇海盗,几乎丧命,但依然不改传教的初心。

卷入政治
历经磨难,抵达中国,开始了传教之路。时间跨度不长,大概不到一年,是南怀仁唯一的,一段传教活动。时任助手因病不能胜任,汤若望写信耶稣会,让南怀仁进京接替。

熟悉天文和算学的南怀仁,对与前辈汤若望,十分尊敬,工作上也很快上手。汤若望对于新助手也甚是满意,其给耶稣会的信中说道: 他对这门学科从头到尾作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后,我觉得无需再作任何补充。

康熙皇帝刚登基不久,风向突变。得到鳌拜支持的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指控其在荣亲王选择葬期一事上,选择“ 洪范五行 ”,不符合礼制,犯了大忌,是造成董鄂妃病逝、顺治驾崩的主要原因,将汤若望一干人等,逮捕下狱论罪。

判决结果:汤若望凌迟,南怀仁等人杖责。万幸的是,太后力主开释以及京城地震等诸因素下,汤若望性命得以保全,改将其一伙人羁押。这是1664年发生的事。
历法之争
四年后,康熙亲政,借汤若望一案为契机,打击鳌拜一派势力,整饬朝政。先是派出大学士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汤若望一伙究竟懂不懂天文历法。 南怀仁指出,杨光先一伙制定的旧历,两处最明显不过的错误:

康熙与众王公商议,谨慎起见,决定让南怀仁与杨光先一伙进行比试,通过天象观测证明其论断是否正确。南怀仁与吴明烜(杨光先副手),用各自的观测仪器观察天象。比试结果: 南怀仁测验,逐款皆符;吴明烜测验,逐款皆错。 南怀仁还向康熙力主,取消当年的闰十二月,取得了康熙信任,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主持全面工作。实际的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已在本次比试中落败革职。
运石造炮
崭露头角的南怀仁,在清朝具体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670年,修筑顺治皇帝孝陵,需要运送7万斤的巨石,通过卢沟桥。而卢沟桥此前,两个桥孔曾被冲毁,刚修复不久。工部拟定的一个方案,是从300匹马牵引运石车过河,桥墩采用木料加固。康熙让南怀仁参与本次方案的制定。

南怀仁实地勘察了两岸的土质,桥梁结构以后。否定了工部的方案,理由是:300匹马同时上桥,发生的共振容易造成梁桥垮塌,而卢沟桥是当时京城与外省的陆路主要通道。制定了在河西岸、东岸分别装设12个绞盘,6个绞盘,靠人力驱动绞盘,牵引运石车通过的方案。 四年后,三藩之乱爆发。起初,康熙借调南怀仁,修理破损的火炮。之后,又令其着手铸造新式,轻便的火炮。南怀仁先后主持设计、铸造了,可发射3斤重和8斤重炮弹的两种火炮。铸炮完成之日,康熙亲自参与试射,试炮100发,命中96发。康熙大喜过望,当场脱下貂皮大衣给南怀仁披上,不久升任其为工部侍郎。
教授科学
南怀仁在数次解决具体事务后,康熙变得对甚为器重的,同时对于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南怀仁成为了康熙的几何学与天文学老师,每天从早到晚,时间长达五个月。相信两人在长期的相处中,建立的 情感 连接更加牢固。以至于东北出巡之时,康熙带上南怀仁,沿途观天测地,相当于是游学,将课堂的理论搬到实场景中,加以深化。

此外南怀仁编撰的《坤舆全图》还收录在《四库全书》,主要是介绍世界自然地理常识。
高规格葬礼
1687年南怀仁意外坠马,久治不愈,于次年辞世。康熙亲自撰写感人至深的上谕: 效力年久,综理历法,允合天度;监造炮器,奉职勤劳,恪恭匪懈。赐谥号“勤敏”。

当时正值孝庄太后国丧期间,康熙特意将南怀仁葬礼,推迟一个月。国丧一过,康熙安排了高规格的葬礼,寄托对这位大臣,老师的哀思。特意派出佟国舅,当朝内阁首辅代为送殡,灵堂前行跪拜之礼,棺木采用上等名贵木材,表面漆工精美。光抬灵柩的人便达80人之众,队伍最后是八旗骑兵。
后记:
受耶稣基督洗礼的南怀仁,本着以传教践行教义,但现实不允许。另辟蹊径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其身上的品格,依然闪耀着传教士教义的光辉。先是在汤若望“历法之争”中,主动放弃出狱的机会,留在狱中照料年老多病,生活难以为继的汤若望,这点就足以让人尊敬。其次,受“历法之争”的影响,其余在华的传教士全部羁押在广州,传教活动受到禁止。南怀仁受到康熙器重后,念念不忘,经多次斡旋,得以释放。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南怀仁身为比利时的博士,为何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呢?
  我国封建帝国 历史 并不是与外界完全封闭的,清朝时期就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中还有很多选择了在大清定居,并最终死后安葬在这里。

  说起清朝,很容易给人一种“闭关锁国”的印象。其实在清朝前期,中外之间存在交流互动,甚至连皇帝都对西洋充满兴趣,许多外国传教士还在朝廷身居高位,南怀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比利时人,曾担任清朝的工部侍郎,还为康熙讲解过几何学与天文学。

  一、比利时博士,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

  1623年,南怀仁出生于比利时,十二岁时进入耶稣教会读书,十七岁进入鲁汶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鲁汶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会大学之一,在此学习期间,南怀仁系统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还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历算等知识。

  学完哲学课程后,南怀仁又在耶稣会学院学了一年数学和天文学,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神学博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中西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作为教会工作者,南怀仁本打算去南美洲传教,但被西班牙王室拒绝。老天给他关上大门,却给他开了另外一扇窗。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回国述职,南怀仁与之交流后,受其影响,对大清产生心驰神往。于是,南怀仁要求前往清朝传教,并得到教会支持。

  顺治十三年,南怀仁、卫匡等人由意大利启程,但出发不久就在路上遭遇海盗,所幸物品被抢劫一空,他们不得不重新准备。第二年,南怀仁从里斯本出发,次年抵达澳门。

  1659年,南怀仁进入大清内地,先是前往西安传教,过了段时间又被召入京城,担任汤若望的助理,在钦天监协助制订历法。

  汤若望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明末来华,后为清朝工作。清朝初年,汤若望多次向领导陈述新历法的优点,并用新历法准确预测了顺治元年的日食亏、食甚等天文现象,最终说服多尔衮,将新编纂的《时宪历》颁行天下。后来,汤若望担任了钦天监监正,深受顺治信任,还助力玄烨的胜出。

  汤若望比南怀仁年长三十多岁,在华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南怀仁对这位长辈非常尊重,竭尽全力协助他工作。汤若望在写给同事的信中,对南怀仁评价道:

  “他不仅掌握了这方面的科学,而且谦虚、坦诚。当他对这门学科从头到尾做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后,我觉得无需再作任何补充了。”

  二、经历挫折,却得到康熙的赏识

  欧洲传教士来华,很容易与本土的传统儒家文化发生冲突,于是不得不改变传教策略,将教义与儒家学说相结合,因而传教士本身的工作也远超传教范畴。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要传播西方 科技 ,甚至进入仕途,进而影响皇帝。康熙心胸开阔,喜欢西方 科技 ,所以康熙朝,西方传教士能够得到较好待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清朝时,中西文化的冲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历法之争,这种冲突不仅超过科学文化领悟,甚至关系到民族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四年发生了著名的“历狱”。

  康熙初年,敌视传教士的势力非常强大。康熙亲政之前,就出现过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抗拒汤若望的极端行为。因顺治时,汤若望倍受恩宠,以杨光先为首的士大夫已经不满。待康熙继位,鳌拜便代表了这些人的意愿,对汤若望群起而攻之。

  康熙三年,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紧接着,汤若望、南怀仁等人被关押审讯。汤若望当时年事已高,吐词不清,每次受审都由南怀仁代为答辩。在监狱中,南怀仁对这位长辈悉心照顾,甚至放弃自己出狱的机会。

  康熙四年,辅政大臣们认为,汤若望大逆不道,应该千刀万剐,南怀仁等人应该拘禁与流放。这个时候,孝庄发话了,她认为:“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毋乃太过。”

  于是,汤若望、南怀仁得到释放。

  康熙亲政后,汤若望与南怀仁得到平反。康熙八年春,在京城观象台,经过实测证明,南怀仁推算的太阳纬度与实测结果相同,从而战胜了鳌拜支持的杨光先。凭借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南怀仁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威望。

  接着,康熙授予南怀仁钦天监监副的职位,并下令“历法天文,概第南怀仁料理”。从此,南怀仁深受康熙信任,后来还担任了工部侍郎。

  三、担当多重角色,去世后受朝廷认可

  在钦天监,南怀仁改造了观象台,重新建造了许多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先进实用,同时也是典雅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至今仍然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

  在制造仪器的同时,南怀仁将各种仪器的制作原理、安装和使用方法,详细记录,著成一本《新制灵台仪象志》。

  康熙十三年,南怀仁绘制完成《坤舆全图》,该图系木刻、着色,由两个半球图组成。图的周围,分布着十四段注记文字,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除了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贡献,南怀仁的工作还涉及到监工、帝王师、翻译等多重角色。

  清代,由于要到处平定战乱,康熙需要制造大量火炮。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数量上,康熙年间的火炮都达到一个高峰。南怀仁对此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火炮,有三种还被列入《钦定大清会典》。

  由于大清本土翻译人才的缺乏,在同欧洲国家交往时,很容易出现沟通问题。南怀仁通晓多重语言,因而数次担任清廷翻译,成为中欧交流的桥梁。

  康熙喜欢西洋 科技 ,备受信任的南怀仁因而成了帝王师。他为康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并陪同康熙观测星相。

  1688年,南怀仁去世,朝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南怀仁是哪国人?

南怀仁(1623~1688)耶稣会传教士。字敦伯,一字勋卿。比利时人。生于皮坦,学神学于塞维尔。清顺治十六年(1659)被派往陕西传教。十七年,奉召进京协助汤若望纂修历法。康熙三年(1664),与汤若望等同被杨光先参劾下狱。次年春,京师连日地震,辅臣要求清狱,南怀仁等获赦出狱。


求南怀仁的详细资料~~
南怀仁(1623—1688年,字敦伯,比利时人),清朝1644—1911)初年到达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1641年加入耶稣会,1659年来到中国。最初在陕西传教,不久被朝廷邀请到首都北京,帮助著名传教士汤若望为政府修订历法。1664年曾经因为反对天主教中国官员的陷害,被关入监狱,不久又被释放。

1668年他再次得到皇帝的重用,任命他为政府天文部门和制定历法的负责人。由于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朝廷授予他很高的官职。1680年他协助政府制造大炮,获得皇帝的极大赏识。1676年,他参与了中国政府和俄国进行外交交涉事务,担任翻译。1688年南怀仁在北京去世。
南怀仁的生平介绍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拉丁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1676年,南怀仁被任命为耶稣会副省会长。他为人谦虚热诚,急人所急,不遗余力;但律己甚严,视世荣如敝屣,坚守神贫,苦身克己;他恪守修会职责,视富贵如浮云。

南怀仁一直怀着为主致命的期望,他以高度的耐力承受了病中的剧烈痛苦。1688年,领受终傅圣事之后,安逝于主怀,享年六十五岁。安葬在北京。谥勤敏。

扩展资料:

南怀仁的故事:

在吉林乌拉,南怀仁察看了这里的地理形胜后说,九龙山(今吉林北山)有九龙之象,尼什哈山(今吉林龙潭山)有如巨龙伏卧,吉林城确是藏龙卧虎之地,“日后定会出帝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南怀仁之言,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他即刻命吉林将军派八旗兵凿毁九龙山的数座山峰。

《永吉县志》也有类似记载说:清代民间风传,龙潭山城遗存沿山岗逶迤起伏,蜿蜒若龙行于林莽之间。清帝乃命吉林将军派满州八旗兵将古城墙从中截断,人们俗称这“断岭”。

但关于“断岭”之事,清朝正史未查到记载。笔者以为或者是因为要开一条进山的通道而已。南怀仁在华近三十年,“勤勉竭力,不辞劳瘁”,他不是第一个在中国朝廷打工的外国人。

但是他却是让中国皇帝开眼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第一人。1688年逝世时,康熙皇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勤敏”,给了他在朝廷供职期间“勤勉、聪敏”的恰当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南怀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