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萧红(创作背景)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28更新:2023-05-16 16:41:41

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和萧军如果换一对演员来演会如何?

换一对演员未必能演出这样的效果,《黄金时代》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主演王晓棠还不知道什么是表演,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全要归功于导演严寄洲的耐心指导。萧红萧军的扮演者眼角眉梢都“带戏”。甚至一声轻叹、一个眼神的挑动,都那么细腻,那么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黄金时代电影剧情介绍

黄金时代电影剧情介绍: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

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这部电影非常过瘾,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和她的那些男朋友们,我个人非常欣赏,也很喜欢导演这样的处理。多数人都会有一些八卦心理,在电影《黄金时代》里,这些都“非常堂正”地表现了出来,连小小的细节都很到位。 

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这是那个时代赋予她的。


《黄金时代》里,为什么萧红和萧军分手?

因为萧红觉得跟萧军在一起太累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萧红这一辈子,穷苦潦倒的时候居多,在感情上尤其一波三折。家里给她定了婚事,但萧红不想要嫁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于是就跟初恋私奔了,结果初恋跑了,她只得一个人回家,遭受家人的冷眼和责怪。后来萧红又从家里逃出来,去找了自己的未婚夫,两个人住在小旅馆里,仿佛也是一对在外旅居的小夫妻。

然而未婚夫回家取钱,一去不回,萧红独自一人,怀着身孕,搬到了地下室里写字画画,她在最穷苦的时候遇见了萧军。萧军像是飘动流逸的一朵云,不经意间飘到了萧红的窗户前,让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如同居住的地下室一样晦涩、黑暗,于是她不顾一切跑到地面上来,去找她的光,她觉得,萧军是可以让她用尽全身力气去爱的男人。


但这只是对于萧红而言,在萧军心里,萧红不过是万花丛中的一朵,但就算再特殊,也只是花丛里的花。萧军的情人很多,红颜知己也不少,虽然他承认的只有萧红一个,但她还是很痛苦。萧军不在家的时候,她就常常去鲁迅和许广平家待着,她也不说话,就只是坐着,或者抽抽烟,到了晚上再回家去,等着萧军和情人分手回来,但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跟萧军分手。


直到萧军决定去打仗,他将萧红扔在了身后,萧红曾痛苦地问他,她该怎么办,萧军什么也不说,只是将她的手甩开。对萧军而言,萧红永远都会迁就他,但这对于萧红而言,萧军从军的决定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终于有勇气从萧军的花坛里将自己连根拔出,这太痛了,痛到她几乎麻木。后来的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婚了,端木是个温柔的人,能带给萧红平凡夫妻的感受,但我想,在她心里,萧军是永远的痛。


《黄金时代》高清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黄金时代》BD下载地址?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G07u_AmT7CkZOZP_X6IVw

 提取码: mycq

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郝蕾、袁泉等主演的电影。影片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当年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该片为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2014年10月1日国内正式公映。2015年4月19日,获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萧红:黑暗凄凉的一生中,这三个男人曾给过我光明与温暖
民国是个好时代,出了很多奇女子,像林徽因、张爱玲、杨绛等等。民国也是个坏时代,让这些花一样的奇女子无法在阳光雨露下自然生长,而是让她们饱经“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苦楚。有的花年轻的时候熬过去了,便优雅地老去,如杨绛、张爱玲。有的花年轻的时候没熬过去,便在风雨中过早地凋零,如生长于冰天雪地里呼兰河畔的那朵寂寞的烈焰玫瑰——萧红。

萧红,单看这名字十分普通,与常人无异且叫红的女子又有许多。但偏偏这么个普通的名字,它的主人却是一个不普通的、才华出众的东北女子。她有着许多的盛名美誉,如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东北作家群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20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最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是鲁迅先生赞她的那一句“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她一生都在漂泊,一生都在流浪,一生都不曾被人好好地珍惜爱护过。她与杨绛同年出生,可她的人生经历却无法与杨绛同日而语。她和林徽因一样被众多男子爱慕,却没有一个愿意守护她到老。她和张爱玲一样有着不幸的童年,却不像张爱玲那样至少还有个算得上安稳的晚年。她和其他人一样有着惊世的写作才华,却被命运捉弄不得不提前停笔。

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只有三十一岁。三十一岁,正是一个女人成熟而又美丽的季节。当寻常的三十一岁的女人正享受丈夫疼爱、儿女双全的时刻,萧红却只能在病床上回忆着自己的一生。用她的话来说,是半生。

她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回想起了她这半生的流浪旅程,回想起了这半生里对她重要的人,如祖父、萧军和鲁迅先生。萧红的一生即使黑暗苍凉,这三个男人却也曾给过她光明与温暖。     

我们先来说一说萧红童年的那盏灯——祖父。

1911年6月1日农历端午,恰巧在人们祭奠屈原这一天,萧红出生了。她生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叫呼兰的小县城,距哈尔滨市三十里远。如今已是哈尔滨的一个区,名字还是叫呼兰。或许这是后人为了纪念萧红,所以特地没有改名吧。呼兰这个名又是怎么来的呢?由于松花江的支流呼兰河流经此地,所以人们便把这里取名为呼兰。呼兰这个小城因呼兰河得名,却因萧红而被人怀念至今。

萧红原名张乃莹。其祖上本不是东北人,而是当年逃荒从山东迁徙到此地经商,后经几代人的努力才在东北扎根。到萧红的祖父张维祯这一辈的时候,张家到了盛世,家族矛盾越来越激烈尖锐。于是祖父边带着家人再次迁徙到了呼兰。

萧红的祖父并不是她的亲祖父。因为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并不是祖父的亲儿子,而是祖父在自己亲生的儿子夭折后从自己堂弟那里过继而来。尽管有那么一星半点的血缘关系,但毕竟不是亲生的。祖父倒觉得没什么,只是深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荼毒的祖母范氏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尤其重视传宗接代的事。

萧红是张廷举和第一任妻子姜玉兰的第一个女儿。首先女儿这个身份就已经很让人扫兴了,又恰逢祭日也叫恶月恶日出生,这样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更加让人觉得晦气,不免想起那句流传许久的谚语,恶月恶日出生的人“男杀父,女杀母”。

偏偏姜玉兰生下萧红后便久病不愈,这让祖母、父亲、母亲更加厌恶她。有了弟弟张秀珂以后,祖母等人更加无暇顾及萧红了,谁叫她是个女儿而且还是在祭日出生的女儿呢。后来母亲去世,父亲娶了新的母亲。萧红在这个家就更爹不疼娘不爱了。幸好一家人中唯独祖父不同。当众人都讨厌萧红的时候,只有祖父并不因为她是女儿又在祭日出生而憎恶她,相反祖父一直对萧红关爱有加。他是那个家里唯一疼爱萧红的人。祖父也是萧红在那个家里唯一惦记的人。对她而言,有祖父的家才是家。

萧红人生的不幸从她一落地就开始了,但幸好有祖父在。祖父是她黑暗凄凉人生里的第一盏灯,给予她第一缕光明和第一丝温暖。

童年时期的萧红常跟着祖父到他的菜园里去一起玩耍。每当祖父戴着草帽伺候园中的花草果蔬时,萧红也学着祖父的样子时而翻土、时而播种、时而浇水。这片菜园是只属于她和祖父的世界。这些花花草草也是除了祖父以外她最喜爱的宝贝。祖父除了带萧红玩儿还教她读书识字,萧红也在祖母去世后搬去和祖父同屋居住。为的是不想祖父一个人孤单。爷孙俩互相疼爱珍惜着。是祖父让萧红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于是天生敏感孤独的她就向着这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1929年,祖父病危。等萧红从学校匆忙赶回家时,那个常带着她在菜园玩耍、教她读书识字、给予她温暖和爱的祖父早已变得冰冷,冷到和东北的天气一样,让人不愿却不得不接受。萧红扑过去,开始撕心裂肺地哭。她因祖父的离去感到伤心,更因这世上唯一疼爱她的人从此不复感到绝望。一如她本人所言:“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快点长吧,长大了就好了”,这是祖父在童年时期常对萧红说的一句话。祖父不在了,萧红只能一个人长大。事实上,长大后的萧红也并没有过的很好。她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与孤独寂寞中度过。而她是那么一个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的人。

她应该没想到,祖父的离去只是老天爷跟她开的第一个玩笑。往后的日子里这样的玩笑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说完祖父,再来说一说萧红生命里第二个重要的男人——萧军

1932年7月13日的一个黄昏,哈尔滨东兴顺旅馆,萧军邂逅萧红。“她近乎圆形的脸嵌进散着的头发里,有一双特别大的眼睛。”这是萧军对萧红的第一印象。

萧军第一次见萧红时正是她最狼狈的时候。彼时的萧红大着肚子,散着头发,苍白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她被旅馆老板关在一间放杂物的小黑屋里,已经好几天没进食了。关于萧红的情况,萧军早就在她写给《国际协报》主编裴馨园的求助信中了解了。她为了去北平念书,逃婚离家出走。在北平的时候因为没钱被自己的表哥扔下,回到哈尔滨又是因为没钱被自己的未婚夫汪恩甲抛弃。她和汪恩甲在东兴顺旅馆同居的几个月已经欠了六百多块钱了。姓汪的说回家取钱,走了以后就再也没影了。只留下萧红一个人抵债。 老板说等萧红生产了就把她卖到妓院去。而萧军来东兴顺旅馆是受裴馨园的委托给萧红送书来的。

萧军四处张望,床上桌子上凌乱地放着一些写了画了的纸。其中一张纸上写着这样一首小诗:

      “去年的五月

        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

        今年的五月

        我生活的痛苦

        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

他问:“这是谁写的?”

萧红答:“是我无聊时干的。”

他再问:“那这些画呢?”

萧红再答:“也是我。”

萧军有些吃惊。或许这种吃惊里包含的更多的是一种佩服的情感,所以他才在萧红询问“能不能坐下来聊一聊”的时候就真的坐了下来。

两人一见如故从诗词歌赋聊到书法绘画,从文学聊到哲学。让萧红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萧军那句关于爱的哲学的解释:爱便爱,不爱便丢开。

第二天萧军又来到东兴顺旅馆看望萧红。她不想让他走,他也想留。两个人从一见如故到一见钟情。

萧军在萧红最绝望的时候出现。这让萧红又看到了重获自由的光明,同时意外地给她带来了梦幻般的爱情。她期待的那个男人就这么及时而又突然地到来了,快到让她来不及思考便爱上了他。萧军虽然救萧红心切,可是六百块对他而言也是一笔巨款。他不比萧红富有多少。但萧军虽然穷,可是却一点儿也不悲观。

也许是上天心软了,给了萧红那么一点运气。让松花江决堤,淹了整座哈尔滨城。萧红趁机逃离了旅馆。离开以后,萧红在医院生下了她和汪恩甲的女儿。孩子一出生她便送了人,然后开始正式地专心地和萧军谈恋爱。萧红肯定想不到和萧军在一起是她另一种人生不幸的开始。

都知道萧军是个情感炽热的人,他招女人喜欢也很喜欢女人。他爱萧红但并不是只爱萧红。

出院后,萧军带着萧红拿着裴馨园给的五元钱住在了旅馆。不过不再是东兴顺,而是一家俄罗斯人开的叫欧罗巴的旅馆。那真是一段身无分文的日子,却也是二萧最快乐的日子,尤其是萧红。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萧红萧军似乎却是一对例外的夫妻。萧军让萧红在家休息、写文章,自己出去挣钱养活她。他们虽然贫穷,却一点儿也不悲观、不愁苦、不怨天尤人。相反倒是过的很是诗意、潇洒自在。在这段清贫的日子里,萧红专心创作并在此期间与萧军合著了文集《跋涉》,开始在东北文坛崭露头角。萧军因为萧红的才华而对其一见钟情,现在他又带领萧红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4年6月12日,哈尔滨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萧红萧军离开哈尔滨前往青岛。从那儿以后,萧红就开始了她漂泊的人生之路,到死再未踏进东北这片土地一步。鲁迅先生说,娜拉出走后的命运不是回来,就是堕落。但萧红却选择了第三条路:漂泊。

1934年到1938年,萧红随萧军辗转多地。从青岛到上海,从上海到临汾,从临汾到西安。这四年里,两人不再为生活发愁,但感情却渐渐地生出嫌隙。萧军背叛过萧红不止一次,而且丝毫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两人在上海时,关系明显恶化。萧红为躲避情感的苦闷,1937年离开上海前往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日本的时候,一直由好友黄源的妻子许粤华陪伴着萧红。后来许粤华提前回国,萧红继续留日。那段时间一直被萧红称为她的黄金时代。平静闲适的黄金时代里,萧红意外从报纸上得知鲁迅先生去世。这对她而言,无疑于晴天霹雳。她决定回国。只是她更想不到的是,还有另一件事让她无法接受。回国后,萧红才得知萧军又一次出轨了。对方正是许粤华,彼时许粤华已经珠胎暗结。面对此情此景,萧红一定是心痛的,而且是无力的心痛。

从日本回来后,萧红认识了端木蕻良。或许是因为跟萧军在一起太累太痛苦了,她受不了萧军一边撕扯着她,一边又要拥抱旁人。在西安的时候,萧红终于正式向萧军提出了分手。随后和端木蕻良确认关系一起去了武汉。从此以后,与萧军不复相见。萧红再次开始了漂泊,只是这一次没有了萧军。

在武汉仅呆了四个月的时间,萧红为逃避危急的形势怀着萧军的孩子一个人坐船逃去重庆。后在江津生下与萧军的孩子,三天后孩子抽风而死。在重庆安静了两年,萧红又因不能忍受炮火的惊扰选择离开,在友人的建议下决定前往香港。1940年1月17日,萧红和端木蕻良飞到香港。在这里继续她毕生所热爱的事业——文学创作,直至1942年1月22日病逝。

临死前,萧红回忆起她和萧军的过往仍然情绪激动。在病床上萧红对着身边的骆宾基说如果萧军知道了,一定会来救她的。她依旧没有忘记萧军,或者从来没想忘记。毕竟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一贫如洗的日子。她对萧军又恨又爱。这个男人把她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却又亲手将她推至另一种绝望中。爱情成全了她,也销毁了她。

这个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或许就是深情的遇上了多情的吧。但谁也无法否认,就连萧红都不能,萧军曾给过她的爱、光明与温暖。

                         

萧红一生里第三个重要的男人,毫无疑问是鲁迅先生。这个亦师亦友,待她如祖父那般的人。

萧红和鲁迅先生的缘分是从小学就开始的。那个时候萧红最喜欢的两门课就是语文和绘画。巧的是,两人又都十分推崇鲁迅先生的作品。萧红自然不免受其影响。或许在那个时候,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萧红的心里。

1934年10月,萧红和萧军以萧军的名义给鲁迅先生写信。彼时萧红已经完成了《生死场》的创作。后得鲁迅先生回信,两人兴奋之极。11月,二萧抵达上海与鲁迅先生见面。

萧红和鲁迅先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萧红说鲁迅先生像祖父一样疼爱她。他称赞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为她的《生死场》亲自作序并策划出版,设宴为她介绍了上海文坛的许多名人,手把手将她带进了上海文坛。《生死场》的出版让萧红在上海文坛开始名声大噪。她的文学创作事业开始到达巅峰。这一切都得益于鲁迅先生的慷慨相助。都知道鲁迅先生是十分爱才的,非常愿意提拔有才的年轻人。萧红肯定不是得到鲁迅先生赏识的唯一一个青年作家,却是鲁迅先生对所有人里待遇最特别的一个。他欣赏她的才能,一开始指导她写作,后来就连感情生活都指点迷津。萧红去日本正是听了鲁迅先生的话。他说萧红在感情生活上太过投入,个性又偏倔强。她和萧军两人像两只刺猬,彼此靠近刺得两人都发痛。萧红沉默了,因为先生说的没错。在与萧军产生矛盾的那段日子,萧红郁郁寡欢。她无处可去,也无人可倾诉,只好天天到鲁迅先生家里去。萧红知道,只有鲁迅先生不会给她白眼和冷遇,也懂得她的苦闷的心思。因为在她眼里鲁迅先生就像自己的祖父一样。鲁迅先生去世后,萧红很伤心,就像祖父去世时那样伤心。

萧红说:“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是的,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我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但凡作为女人存在的,没有人不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萧红也不例外。她一生追寻自由,无心于政治、醉心于写作,伤心于爱情,却不得不挣扎于漂泊。她多么希望能有人免她惊,免她苦,免她四下流离,免她无枝可依。但那样一个人一直都没有到来。而她是知道的。

张小娴说,无论女人看起来想要什么,她想要的终归只有两样东西,很多的爱和很多的安全感。这两样东西,萧红都不曾踏实地完全地拥有过。作为女人,萧红是不幸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幸的。最起码在她黑暗凄凉的一生里,这三个男人还曾给过她光明与温暖。
汤唯演绎的这位传奇女性,为何是《黄金时代》里伟大又悲情的人?
萧红想要获得爱情和自由,有时候也想要急于改变,充满了活力。但是也面对了战争和现实。
《黄金时代》讲了什么?

《黄金时代》开篇便写陈清扬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我在山下14队,她在山上15队。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

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创作背景

1968年, 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1982年三十岁大学毕业后,王小波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这个时期王小波开始写作《黄金时代》。

1986年王小波获硕士学位,他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