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丈夫(秋瑾满江红每句赏析)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931更新:2023-05-16 16:43:37

扮男装听戏被家暴,32岁就义留7字遗言,秋瑾究竟经历了什么?
她是被弟弟出卖的,而且在之前她就已经收到了小道消息,而且她认为革命就会有流血。
徐锡麟和秋瑾举事的过程是怎样的?

1907年7月6日,安徽安庆的巡警学堂正在举行毕业典礼。几百名学生笔直地站在操场上,恭恭敬敬地等待着安徽巡抚恩铭的检阅。

不久,大腹便便的恩铭在学堂的会办(相当于教务长)徐锡麟的陪同下走进操场。恩铭一边向学生们点头致意,一边大摇大摆地向前走,一点也没注意到陪同他的徐锡麟这时已落在了后面。忽然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从学生队伍中飞了出来,恰好落在恩铭的脚下。待他定睛一看,竟是一颗炸弹。恩铭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真不知如何是好。可是那颗炸弹“哧哧”地冒了一阵烟后并没爆炸,这时就见徐锡麟一个箭步跳上前来,架起恩铭,嘴里还不住地说着:“大人不要害怕,刺客马上就能抓住。”说话间,徐锡麟突然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小手枪,对准恩铭的胸口“啪啪”就是几枪,恩铭还没反应过来就归了西天。

这时,整个操场都乱成了一团,徐锡麟趁乱招呼着三十几个学生模样的人迅速冲向离巡警学堂不远的安庆军械库,搬出大量的枪支弹药。这时,就见闻讯赶来的清兵,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把军械库团团围住。黎锡麟他们只好各自找了有利地形,向外猛烈射击,打死了许多想冲进来的清兵。

清兵越聚越多,他们与徐锡鹿等人对射着,一时枪声、炸弹爆炸声、人们的呐喊声混在一起,响彻云霄。这时就听到清兵的后面有人叫喊着:“给我上,打死一个给五百两银子;后退一步千刀万剐(音guǎ)!”所以虽然有好多清兵被徐锡麟他们打死,但为了钱,他们还是玩命往上拥。就这样激战了两个多小时,许多巡警学堂的学生牺牲了,徐锡麟也负了重伤。眼看就冲不出去了,这时徐锡麟对他身边的通讯员说:“我们恐怕不行了,现在我最担心的是秋瑾女士,清政府一定会去加害她。所以现在我们几个掩护你,从敌人火力弱的后门冲出去给她报信。”徐锡麟他们几个端起枪就冲出前门,对着敌人猛烈射击。清兵为了那五百两银子都纷纷涌向前门,通讯员很顺利地冲出了后门。

7月11日深夜,小雨淅淅沥沥不住地下着,整个绍兴城一片漆黑,只有城西的大通学堂里,有一点灯光在闪动。在大通学堂后院的一个小屋里,十几个人在一盏油灯下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坐在正中的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就是秋瑾。

秋瑾出生在浙江绍兴,从小聪明伶俐读过很多书,写诗作词,样样精通;而且她还跟表兄学了一身好武艺。因为她经常骑马舞剑,拿枪弄棒,人们都称她为“鉴湖女侠”,在江浙一带很有名气。结婚后,秋瑾随丈夫来到北京,认识了许多思想进步的朋友,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1900年,因为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秋瑾一家到南方避难,路途中看到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情景不由感慨万千:“清政府这样的腐败无能,中国人任意受外国人的欺负,作为中华儿女就应该担负起挽救国家危亡的重担。”

从此,秋瑾开始了她的革命活动。她的丈夫是个只知升官发财的清朝官吏,他可不希望妻子成为一个革命者。为了更好地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春,秋瑾毅然离开了她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秋瑾先后加入了“共爱会”、“十人会”、“三合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在光复会里,她结识了徐锡麟。

秋瑾与徐锡麟经常在一起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05年,他们两人又同时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同一年,为了抗议清廷与日本政府相互勾结,禁止学生在日的革命活动,许多留学生罢学回国。回国后,秋瑾和徐锡麟先后来到浙江绍兴的大通学堂,把这里做为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为进行武装起义做准备。

不久,徐锡麟去了安徽,并取得了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做了安庆巡警学堂的会办。通过他的争取,学堂中有好多学员成为革命党人。于是他与秋瑾商定,要在1907年同时举行安庆起义和绍兴起义。但由于叛徒告密,安庆起义被迫提前举行,所以就演出了前面那壮烈的一幕。

雨越下越大,秋瑾和大通学堂的一些革命党人正在制定绍兴起义具体计划,忽然门哨领进一个浑身是水,面色如土的人,那人见到秋瑾,吃力地说了一句“安庆起义失败了,快,快……”话没说完就昏倒过去。秋瑾他们连忙将这个人扶起,仔细一看,原来是徐锡麟身边的通讯员。

秋瑾一下子明白了所发生的一切,她不加思索地说道:“安庆起义失败,我们也暴露了,现在我们必须撤离此地。”说完,她一面收拾与起义有关的文件,准备烧毁,一面派人通知其他革命党人赶快躲避起来。而秋瑾自己却留下,众人劝说无效。这时她已得知徐锡麟等人遭清军残害。

“这些狠心的豺狼!”秋瑾听到徐锡麟被害的消息后泪流满面,她拔出手枪就要往外冲,7月13日,300多名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这时身边的人忙劝阻她说:“秋女士,你快逃吧,我们掩护你。”

“不!”秋瑾斩钉截铁地说,“革命就要流血,我要成为中国女子为革命流血的第一人!”说完,她一个箭步冲了出去。在清兵的重重包围中,秋瑾和8名师生不幸被捕。

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1岁,临刑前索取纸笔,疾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作为回答。


秋瑾行刑前提3个请求,监斩官含泪自尽,她的子女后来过得如何?

1907年7月15日凌晨,绍兴轩亭口,32岁的秋瑾慷慨赴死。在临行刑前,她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了她最后的三个“请求”。其一,准许她写一封诀别信;其二,不要枭首;其三,不要剥去衣衫。

作为一名试图推翻腐朽满清统治的进步人士,革命的未竟者,于清廷而言她就是反贼,但碍于对她的敬重,监斩官李钟岳还是在职责之内圆了秋瑾三个“请求”之中的最后两个,让这个曾经喊出“身不得,男儿烈。心却比,男儿烈!”有着男儿壮志,却一样有着柔情一面的女子,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壮士已矣!但“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榜样力量却砥砺着无数如她一般的女子们,后来者们!

秋瑾,1875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本名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虽然只是一个女子,但少年时的她已经有大志,以花木兰、秦良玉等巾帼英雄为榜样。面对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日渐腐朽的社会现状,她救国心切。不仅以诗言志,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更以切身行动,远赴东瀛求学,寻求解救中国之正途。

在日本,她参与留学生们的革命斗争,加入同盟会,组织共爱会;被清政府压迫回国之后,她愤而创办中国工学;并在徐锡麟的介绍下加入光复会,主持《中国女报》。


这一件件,一桩桩无不是她对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危难之时的所做出的努力。终于在主持大通学堂期间,她与徐锡麟等人意识到了革命力量的重要性,意图以军事手段成立“光复军”推翻满清的统治。

1907年,她与徐锡麟约定在安徽、浙江两地发动武装起义。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与秋瑾的浙江相互呼应,但是事情不密,计划泄露,只得停止。后来面对满清的搜捕,情势危殆之下,7月6日徐锡麟只得仓皇起义,目标安徽巡抚恩铭。可惜的是,这样一场准备并不充分的起义,显然难以撼动根基犹存的满清。

很快徐锡麟被捕牺牲,而徐锡麟的事发,也让秋瑾的图谋暴露。面对如此危局,当时的众人劝说她赶紧逃避,但是决心要为革命开端的她却坚持不走,而是选择在大通学堂与清军战斗。

敌众我寡之下,7月14日她被捕。

面对清军的刑讯逼供,她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其他一概不语。仅仅1日,她便被杀害。作为监斩官李钟岳,并非不同情钦佩秋瑾,只不过他也只是当时中国沉浸的普罗大众之中的一员而已。对于秋瑾,他力所能及的只能是她的二、三两个要求,对于第一个要求写下一封诀别信,他并不害怕,可害怕的是站在他背后已经岌岌可危的满清。

秋瑾的死,唤醒了后人,也唤醒了李钟岳,在秋瑾就义100天后李钟岳选择了自尽,来告慰被他监斩的秋瑾。这大抵就是榜样的力量,一个即将觉醒的民族的力量。

秋瑾就义后,她的丈夫王廷钧对二人的结晶一儿一女悉心照顾,也让儿女都成长对社会、对祖国有所裨益的栋梁之材。

其子王沅德 ,1897年出生。在父母的影响之下,14岁时他便已经投身同盟会,并且在实业兴国之上可谓是功勋卓著,在湖南一带经验有众多产业,面对当时社会的窘境,他也仗义疏财,资助革命赈济贫弱,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将家资悉数上交,颇有其母侠之大者的风骨。1955年,58岁的王沅德因脑溢血去世。

女儿王灿芝,更是深受母亲秋瑾的性格影响,自号“小侠”,修习文武。1928年时她远赴美国学习航空专业,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被美国航空界誉为"东方女飞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67年66岁的她去世。


满江红 秋瑾 的中心思想

《满江红·小住京华》中心思想: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原诗:

《满江红·小住京华》近现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释义: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扩展资料: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这首《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词的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秋瑾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若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地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地。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地思想状况。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

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

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满江红每句赏析

近现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接下来几句貌似描绘秋景,实则是情绪的流露。秋瑾笔下的”为篱下、黄花开遍”,应该是为后句”秋容如拭”作铺垫。拭,本来是擦拭的意思,又可以引申为”清”的意思,这样理解的话,”秋容如拭”应该可以解释为秋色清澈明净,就好像是刚刚擦拭得干干净净。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一句化用历史典故,一句是秋瑾自己的经历与情绪提炼。在秋瑾写下这首《满江红》的1903年中秋节,正是中国四面楚歌的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处于悬崖的边缘。

秋瑾虽是女性,却从来不是一个眼界狭小的弱女子,她深刻感受着民族与国家的危难,同时,也为自己的命悲叹:”八年风味徒思浙。”离开她的家乡浙江已经八年了,这八年来,她是多么思念家乡的风味啊!八年的离别,家乡其实并不遥远,但回家却是那么艰难的事情。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正是这样的女儿身、男儿心,让秋瑾发出了不甘命运摆布的激越心声!蛾眉就是指美女了。

命运何其荒谬啊,为什么强迫我做一个只能足不出户、三从四德的女子呢?”殊未屑”对这样的命运安排,我就是不屑一顾,我就是不甘沉沦,我就是要打破一切枷锁,我就是要开创一个亘古未有的自由平等的女性世界啊!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有了解了秋瑾的人生理想和个性气质,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秋瑾对传统女性束缚的强烈愤慨。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对女性命运不的幸发泄牢骚、怨愤,那秋瑾也算不上是一个传奇女侠了。

有了理想,还要拥有打破桎梏、将理想付诸实现的胆量和智慧,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秋瑾是这样想的,她就真的这样做了!读懂了秋瑾的愤慨,《满江红》的下片我们也就自然而然能够心领神会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虽然没有男儿身,心却比男儿更加刚烈、更加热血沸腾。”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这样高远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境界,普通的凡夫俗子又怎么能够理解呢?

这里的”俗子”并非泛泛所指,而是特指秋瑾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身边人。命运当真奇怪,秋瑾身为江南女子,偏偏英姿飒爽、性情刚烈;王子芳身为七尺男儿偏偏虚伪懦弱,没有主见。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秋瑾从此踏上了寻觅知音、寻求女性自由、寻找民族解放的道路。这样看来,这首《满江红》既标志着秋瑾勇敢改变命运的转折,又是她追求理想
的大胆宣言。

扩展资料:

《满江红·小住京华》近现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释义: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创作背景: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满江红·小住京华

参考资料来源:简书——作者:守住初心静待花开


哪位巾帼英雄无人敢为其收尸,多年后遗骨葬在了西湖边?
岳飞的尸骨在西湖边的风波亭,一直无人敢收尸,一直到一个平民偷偷的将岳飞的遗骸偷回家中,最后才把岳飞的遗骨葬在了西湖边。
秋瑾迁了几次墓,分别在哪
12次。。
 一迁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浙江绍兴就义,遗骸暂厝绍兴卧龙山。秋经武告诉记者,在8月风声稍有平息,他的祖父也就是秋瑾长兄秋誉章带人将灵柩迁往严家潭殡舍。

  二迁

  1907年9月,殡舍主人通知说拒绝为“女匪”秋瑾提供殡舍,秋瑾灵柩又迁往绍兴大校场,上面覆盖草扇以避风雨。

  三迁

  1908年1月25日,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徐自华根据烈士“埋骨西泠”的遗愿,将烈士安葬在青山绿水的西子湖滨,同年2月25日,各界人士400余人来到秋瑾墓前举行公祭。

  四迁

  1908年10月,清王朝下令平墓。秋瑾灵柩再一次迁回绍兴。

  五迁

  1909年,即秋瑾墓被平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廷钧在湖南湘潭病故,秋瑾的灵柩迁往夫家湖南。据秋经武说,秋瑾婆婆拒绝承认秋瑾为王家媳妇,所以夫妇并未合葬。

  六迁

  1911年,秋瑾之子王源德成年,将母亲灵柩迁往湘潭昭山。

  七迁

  1912年辛亥革命后,湖南浙江争葬秋瑾,湖南同盟会将秋瑾的灵柩从湘潭昭山移到了长沙岳麓山。

  八迁

  1913年秋瑾罹难6周年纪念日,烈士的灵柩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其间,孙中山来到杭州凭吊秋瑾,他留下了“巾帼英雄”的匾额,并挽之以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九迁

  1964年冬,浙江杭州“清理西湖风景区坟墓碑塔运动”,12月2日秋瑾烈士墓上的小碑亭被毁。1965年1月末,作为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最后一座名人坟墓的秋瑾墓被平毁。

  十迁

  秋经武说,当时周恩来闻讯后极为震惊,下令恢复,在杭州松木场重修简易秋墓,并由当时省长周建人题写新墓碑:秋瑾烈士之墓。

  对于这一迁,80多岁的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沈祖安告诉记者,他曾经看到过这一简易秋墓,位置不在松木场,而是在今天杭州香格里拉对面的湖滨,离开原来秋墓只有几十米,存在时间应该在1965年至1966年。

  十一迁

  1966年7月至8月,秋瑾遗骸被装入一个瓮中迁往杭州鸡笼山。

  十二迁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70周年,此前,浙江省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秋瑾烈士墓。经过一番寻找,烈士的遗骨终于在人烟稀少的鸡笼山寻获,并迁回到西湖边。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