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灶(老虎灶的简介)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22更新:2023-05-16 16:46:05

老虎灶的上海“老虎灶”小考

  说起“老虎灶”,今天在上海的年轻人会比较陌生,但这曾经是老上海生活的一部分。“老虎灶”即熟水店,烧卖热水与开水。在旧上海,老虎灶街头巷尾三步一家,五步一间,凝聚着老上海人的无限情怀。
2013年10月,上海市区最后一只老虎灶关闭了。消息一出,勾起了无数老上海人的记忆,除了有人去合影留念,甚至一些人建议将“老虎灶”作为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留。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是,无论是学界还是老上海人,对“老虎灶”的起源时间、存在范围、名称的由来都莫衷一是。笔者近几年从事近代以来江南地区饮用水问题研究,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关注到了一些“老虎灶”相关史料,虽然无法完全回答上述问题,但应该可以丰富对“老虎灶”的认识。
起源时间与存在范围
关于老虎灶起源时间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产生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上海,这种说法最具代表性,上海文史研究专家薛理勇先生就持此种观点。他认为: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从外地进入上海寻找工作的人数激增,上海就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成千上万的人集中居住在一条弄堂或一块棚户区中,而当时上海的主要燃料是柴草,于是喝水洗澡就成了突出的困难,与此同时遍设在巷口街头的老虎灶应运而生。(薛理勇:《漫话“老虎灶”》)
也许是“漫谈”,没有文献出处。在另一篇文章《“老虎灶”的来历》中,薛理勇先生没说明老虎灶产生具体时间,但似乎也持此观点。
第二观点认为老虎灶诞生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时上海小刀会起义,周边民众为躲避战火,纷纷逃到租界。人多了,烧水很不便,老虎灶便应运而生(陆杰、崔衍:《老虎灶边的温暖时光》)。
第三观点认为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据葆亢讲他看到上海某区饮食公司编写的行业史称,上海的老虎灶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最初的老虎灶由旧式染坊铺演变而来的。鸦片战争后,大批洋布涌入上海,洋布由于价廉色美很快赢得人们青睐。土布销售一落千丈,染坊铺因此生意清淡,一些铺子无布可染。为维持生计,便利用闲置的水锅,做起了烧水卖水的生意。(葆亢:《正在消失的老虎灶》)
笔者以为,“老虎灶”产生肯定要远早于薛理勇先生所说“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1870年一篇题为《挑水夫如虎》报道中提到“老虎灶”系上海县城居民“必不可少者”。这说明此时,上海老虎灶非常普遍。至于,是否产生于上海小刀会起义或19世纪40年代,两文作者没提到所依文献,无法评判。
关于存在范围,诸多人将“老虎灶”作为旧上海特有的,这是误解。“老虎灶”应该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至少近代江南各地都有。
1872年11月20日《申报》提到苏州城内设有大量“老虎灶”:余前见苏城内河均有储水之船停泊埠上,凡茶铺老虎灶及民间饮水,均向船内取给。盖船从城外大河运装清水入城,以便汲饮,此法最善。
除了苏州,同时期的南京也有大量的“老虎灶”。1875年8月26日的《申报》称:天气炎蒸,平居尚易中暑,日夜烧火为业,其受热更属容易,若非公义规条,善为调养,势必人人中暑卧病矣,此金陵老虎灶之齐行所由来也。金陵居民全赖老虎灶用水,是以此业不拘何处,凡一街一巷皆有一灶开设,盖所以便民用也。
这只是笔者找到《申报》中的相关记载,有理由相信,当时在江南其他城市应该也有“老虎灶”。原因是笔者认为“老虎灶”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满足城市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它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至于会不会上海先产生,其他地方后受到影响后而开设,暂缺乏相应的证据。
为何会叫“老虎灶”
关于“老虎灶”名称的由来,主要有四大类观点,且同类观点,彼此还有些差异。
与其形状有关。这是老虎灶名称由来的主要说法之一。此说法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与灶墙和烟囱有关。上海早期熟水店的灶膛口设在墙外,墙上设计两个小窗口,可以看见灶内情况。灶膛口如虎口一般,两个小窗如同虎眼,屋顶的烟囱则如虎尾,因此被称为“老虎灶”。二是,与灶锅和烟囱有关。上海早期熟水店为提高灶的热利用率,同时为使随时可以得到沸水,一般平排设计两眼大锅,在这两口锅后再设一更大的锅。两口大锅像两只虎眼,后一大锅像虎身,而插入屋顶的烟囱像虎尾,于是被称为“老虎灶”(薛理勇:《“老虎灶”的来历》)。这两种稍有不同的看法,应该都来自于1906年出版的《沪江商业市景词·老虎灶》:灶开双眼兽形成,为此争传“老虎”名;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
此说法确有文献依据,但要把其形状想象成“老虎”还有一定难度。
与英文“roof”有关。上海开埠以后出现了大量西洋建筑。西洋建筑大多为陂度很陡的斜屋顶,为增加通风和采光,设有多处屋顶窗,英文屋顶“roof”,上海话语音读如“老虎”,于是洋泾浜英语就把屋顶窗叫作“老虎窗”。同时,西洋建筑内大多设有多处壁炉以取暖,壁炉的烟囱破屋顶而出,设在屋顶之外。起先上海人不清楚其用处,后来才知道是烟囱,于是把烟囱设在屋顶上的灶叫作“老虎灶”。上海的熟水店的烟囱也设在屋顶上,所以熟水店也被称为“老虎灶”(薛理勇:《“老虎灶”的来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存在有一个传播学的问题。它无法解释在开埠以来江南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老虎灶”,除非证明上海以外的老虎灶得名都是受上海洋泾浜英语的影响。
与“傅”姓和尚的传说有关。这种传说也有两种版本。一个讲的是 “傅”姓和尚的故事。上海老作家沈寂先生称:老虎灶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一个烧水和尚爱上一个村女,私奔到上海来开热水店。和尚姓傅,人称老傅,傅与虎同音。店名就叫老虎灶。据说早期的老虎灶老板大多是剃和尚头。(沈寂、范生福、范思田:《老虎灶的来历》,《新民晚报》2013年8月25日)
另一个版本则是一个类似“山下女人是老虎”的故事:据说从前在某个街镇上有个姓傅的老头,老伴早已过世,留下一女,过着贫寒的生活。他家后门有一口井,为了生活,老汉借了些钱,在家里砌了灶台,安放了汤锅,汲取井水,以烧煮热水为业。因为他态度和蔼,价钱公道,开业以来,生意十分兴隆。在离傅老汉热水店不远有个寺庙,庙中老僧为方便起见,经常叫一个十六七岁的烧火小和尚挑两个水桶前来买水。有一次老汉不在家,由傅家姑娘给舀水。那姑娘芳龄十七,长得如花似玉,见了身穿直裰、剃了光头、烫了香洞的小和尚无意之中微微一笑,谁知小和尚从此后却害上了单相思病,茶饭不进。当老和尚得知原委时,立即撞钟击鼓,召集寺内所有和尚进行了训话,当众指出这个小和尚是尘缘未断,凡心未绝,竟看上了开水灶边的美娇娘。他说这美娇娘就是唐僧遇上的妖魔,开水灶边的老虎。为了预防再出乱子,老方丈决定不再去买热水,同时把小和尚关进禁闭室。小和尚在禁闭室内朝思暮想,最后病得一命归天。于是寺院里的和尚就称傅家热水店为 “老虎灶”,而街坊邻里,一来傅老汉姓傅(与虎同音),二来该店烧水火力旺盛,亦称该热水店为“老虎灶”。(唐麒:《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
上述两个版本的传说故事读来虽然感人,但显然只能作为饭后谈资而已。
与灶耗柴有关。中国民间习惯将消耗原料较多的物件称为“老虎”,如“油老虎”、“电老虎”。老虎灶烧水耗柴量很大,所以称为“老虎灶”。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说服力,据称上海最后的老虎灶每天至少得“吃”掉三四百斤木柴,但这不是直接的文献依据。
“老虎灶”之名因挑水夫得来
笔者近几年从事饮用水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找到不曾为学界知晓的另一种说法。“老虎灶”得名其实与“挑水夫”有关。
1870年《上海新报》称:沪城内老虎灶,人云因灶形如虎,故以老虎名之,而不知非也,实指挑水夫而言耳。每逢担水入城,三五成群,凶神喝道,几欲行避人矣。途中行人在前者固不及让,即在旁者亦无不受其欺侮,横冲直撞,或桶碰行人身体,或水湿行人衣履,不敢向若辈声张,倘欲与之理论,反被恶言相加。是以行人忍气吞声,不与较,为其重担在身,从宽恕之而己。乃若辈横行无状,以为老虎灶系必不可少者,无若辈挑水,城中人当渴死矣。如此强狠,街道中一大患也。(《挑水夫如虎》,林乐知、傅兰雅主编:《上海新报》,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2404页)
挑水夫凶如恶虎,这与近代上海水质环境变迁有关。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居民的传统饮用水源来自河(浜水)。由于上海城内河道淤狭,“浊不堪饮”(《瀛壖杂志》),故上海居民皆“乘潮来汲水而食”(《沪游杂记》),即靠黄浦江涨潮来获得清洁一些的饮用水。然潮水有信,上海市河流大约在每24小时48分钟内,涨潮、落潮过程各两次(段绍伯:《上海自然环境》)。于是,一到涨潮之时,难免会出现争抢的局面:沪城商旅如云,民居稠密,故用水者按日两潮,令人挑取,不特各城关出入之处,泥泞湿滑,即于城内就近城河者,潮来之候,各水夫争相挑取。以致城内大小街道,处处泞滑,无时干净。其所以不能干净者,实以朝潮挑毕,晚潮又挑之故。予居租界有年,知其如是,向畏进城。(《申报》1873年12月5日)
挑水夫靠出卖苦力“以此谋生”,只是每日涨潮时间有限,迫使他们“以速走多挑为得计”(《申报》1878年9月12日),走得快,意味着收入多。不幸的是,上海“城中街道狭小”,众多挑水夫使道路“泥滑不堪”,以致行人“多失足”,“每有跌伤”,甚至有“因以毙命者”(《申报》,1876年2月9日)。因而挑水夫给世人留下了“蛮横”的印象。对此,葛元煦记忆深刻:潮至,担水者络绎于道,横冲直撞,稍不避让,即受欺辱,横不可言。(《沪游杂记》)
挑水夫的蛮横,绝非葛元煦一人的主观印象,而是人们对这一群体的普遍印象,有关挑水夫蛮横无理的记载非常多。每遇潮来之时,挑水夫纵横满地,“争先挑取”,“莽莽直前”(《申报》1881年7月18日),所谓“当头吓被轿班呼,背后冲来担水夫”(袁祖志:《沪城城内竹枝词》),行人“俱视为畏途,口不言而心常含怒”(《申报》1875年7月13日)。因此,时人称“挑水夫如虎”(《上海新报》)就不足为怪了,这便成了“老虎灶”得名由来。
经过考辨,笔者基于掌握的史料作出判断认为:“老虎灶”起源要早于19世纪70年代,也并非是上海特有,上海“老虎灶”得名与挑水夫的凶如虎有关,而与灶形、洋泾浜英语(roof)、传说等等无关。然而至于其他城市的熟水店为何也称为“老虎灶”,到底是受上海影响,还是真的因为水灶业耗柴量大,笔者无法判断。■


老虎灶中间火大边上的火小是什么原因
压强不同和喷火区域的大小不同。
1、老虎灶中间火大是因为中间的压强大,促使火苗上涨,边上火小由于压强较小,导致火苗小。
2、老虎灶中间安装有较大的喷火区域,火苗大,边上安装的喷火区域小,火苗小。
老虎灶的简介

老虎灶是江浙一带的古老传统。老虎灶以形状而得名,因为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灶头。 上海最后的老虎灶面积仅十七八平米,门口灶台上趴两口大汤罐,孕育热量。屋内两排长条桌凳,一排靠窗,一排居中,辟出狭小的通道。拉起布帘,剩余空间即可用作澡堂。
彭泽路和安庆东路的弄堂里还有老虎灶。
最后的“老虎灶” 沪市区最后一只老虎灶关闭
上海市区最后一个老虎灶没有熬过今年的秋天,10月,因为成本问题和我们永别了。资料显示,上海自建埠伊始,老虎灶就盘踞市街了。上世纪50年代初,鼎盛期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以后随着供水系统的不断完善逐年递减。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区的老虎灶渐渐式微。至2003年,市区基本已绝。住房条件改善后的日子,老虎灶的温暖不过是岁月里的记忆了。
2013年10月,上海市区内的最后一只老虎灶关闭了。
上海最后的老虎灶面积仅十七八平方米,门口灶台上趴着两口热气四溢的大汤罐。屋内两排长条桌凳,一排靠窗,一排居中,辟出狭小的通道。拉起布帘,剩余空间即可用作澡堂。老虎灶的房东是对老夫妇,家住浦东,出于怀恋之情买下了它。不过由于夫妇俩身体不好,只能将老虎灶承包出租,也不常来。最后一任经营者为蔡氏夫妇,4年前从合肥来沪。
老虎灶单靠泡水,利自是薄的,一般腾挪得开的老虎灶总会设几张桌子,权为茶室。老茶客一早把着一壶紫砂粗茶聊天谈讲。有的则设有盆汤,热水现成,浴资便宜,逼仄弄堂居家正好洗个舒坦。有的老虎灶场子更大的,前室辟为书场,每天两场,老虎灶是不输戏院人气的。
瘦小的蔡老板回顾着经营老虎灶的甘苦。老虎灶的顾客主要是附近居民,每天的高峰约在5点至8点。这段时间里老茶客聚集一堂,泡几壶茶闲聊,天亮后则叫碗面条充当早饭。此外,平均四五分钟就有人来泡水,他们会很自觉地将2毛钱或5毛钱放上灶台,热情地和老板娘打声招呼。偶尔,附近的小商贩还会来兑换零钱。
闹猛归闹猛,流水账却实在让人难以乐观。为了节约成本,老虎灶烧的柴主要来自动迁户拆散的房子,1毛钱1斤。尽管如此,据蔡老板介绍,由于老虎灶胃口大,每天至少得“吃”掉三四百斤。无奈之下,蔡氏夫妇只能给别人加工点小菜,利润自然微薄。其实如果不是房东的坚持,老虎灶早已消失了。
8点敲过,关闭了的老虎灶店里,唯剩蔡老板守着斑驳的四壁,怅然若失。老虎灶冷清下来了,而老虎灶边上的蓬莱路幼儿园,透出了孩子们的嬉戏声……


什么是老虎灶
老虎灶为出卖熟水的小商店,因为它一只煮水的灶头形状有些像虎,故名“老虎灶”。他们
的水价,从前因房价廉、煤价低,故很便宜,一个大钱就可购买一杓沸滚的熟水;但到了现
在,一钱一杓的熟水已涨到五钱了。他们铺子的地位,大都开设在弄堂口或弄堂里边,以便
于居住弄里的人们来购水;稍为冷僻的马路旁也有开设的,不过是少数而已。他们营的业时
间,从清早六时起,一直要到晚上十二点钟才打烊(即关闭店门),更有邻近下等娼寮的老虎
灶,通夜不打烊的也有。有的下面是老虎灶卖水,里面和楼上卖茶,这种铺子多开在马路旁
边的。在弄堂里的老虎灶,更有摆好一只橱和一只柜,兼卖香烟糖果杂物的。他们同业也有
一个团体,名叫“水炉公所”,逢到什么大事情,都到所里去开会讨论。你们切莫讪笑开老
虎灶是一种低微的商业,其实做这种生意的人尽多着发财呢!
老虎灶和家用燃气灶比哪个省燃气
家用灶具省气,猛火灶具一般气量都大
饭店里的是叫“老虎灶”还是“老火灶”,看上去形状像老虎,所以叫“老虎灶”?我看也不像老虎的,怎么这
老虎灶是个特定名称,专指上世纪初,江南一带供应热水店里的烧水灶。
因为砌灶样式形同老虎而得名。
有诗为证:
灶开双眼兽形成,为此争传“老虎”名;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
当时人不会错把饭店里的炉灶,说成老虎灶的。
现在,街头的热水店已经消亡了,自然老虎灶也不存在了。
老虎灶电子点火开关怎么安装
1、首先准备好老虎灶的电子点火开关。
2、其次将老虎灶的外壳拆开,并将内部的零件取出。
3、最后按照老虎灶的安装说明将电子点火开关安装好并将老虎灶重新组装好即可。。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