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才(茂才作为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举荐,名额少,)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50更新:2023-05-16 16:53:33

茂才是什么意思
茂才释义:
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来自汉语|报错
茂才_汉语
[拼音] [mào cái]
茂才是由谁所创?

茂才,西汉曰“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林”。察举、茂才是汉武帝所创。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六年(前106)……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元封五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薨,初置刺史部13州。名臣文武欲尽,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决国者。”宣帝及元帝之世,均有举茂才异伦或茂才特立之事。


茂才在明清时是否可用来称呼举人?

可以,但一般不这么叫。

茂才,又作茂材,原为汉代一种察举常科,原作秀才,东汉初年,因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明清时代,一般用茂才,作为生员,也就是秀才,或者普通读书人的雅称。已经考中举人,通常都有官职,一般不会称作茂才,非要叫也行,比较别扭。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提问者所说的这些其实就是科举考试的层级,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单纯一场考试,而是逐级进行、逐级淘汰的一种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必须有“过五关、斩六将”在多场考试中逐一胜出才行,而不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考完录取。首先必须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全部合格后录取为生员,分发各地府学、县学继续深造。所谓生员即人们常说的秀才,如果没有取得生员资格,就算你读一辈子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而所谓茂才是东汉对秀才的一种称呼,其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帝讳,东汉以后,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考中秀才之后也并不等于就直接拥有了进入乡试考场的门票!只是拥有了进入府学、县学深造的资格而已。在府学、县学学习期间还要进行淘汰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乡试虽然是分别在各省举行,却属于国家级考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省考,但又不完全一样!参加乡试的秀才们如果通过考试,就获得了举人的身份。不要小看举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举人属于“后备官员”,享受见官不拜、不服徭役、不纳税等一系列优待政策。除了获得下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以外,举人还可以直接入仕为官,即俗称的一榜出身。

虽然举人直接入仕的名额有限,而且以八九品的下层官员为主,但毕竟拥有了进入官场的门票。即便不能入仕,举人们还可以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一旦为高官所赏识,同样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晚清著名的左文襄公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没有录取为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个晋身途径,那就是副榜补录,这些没有过线、但成绩还不错的考生通常会被补录为副榜贡生。这些副榜贡生没有举人直接入仕的资格,而是统一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考核合格之后才具备和举人差不多的待遇。除了副榜补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生,诸如恩贡、纳贡拔贡等等,主要是选拔途径不同,贡生资格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贡生是低于举人的一种特殊身份,贡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下面说一说贡士,举人如果自认为还有继续应考进阶的能力就可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会试了。会试三年一次,在京师举行。全国所有应考的举人都必须进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就可以获得贡士身份了。贡士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为官资格了,接下来的殿试仅仅是重新排名而已,名额上不进行删减、淘汰。换言之,中了贡士等于就是中了进士!


接下来的殿试便是由皇帝出面对贡士进行重新考核、重新排名,将所有贡士分为三个等级,即所谓三甲。一甲只有三人,赐进士及第,即人们常说的状元、傍晚、探花,一甲第一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了。除此之外,又拣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人们常说的传胪。剩下的则全部划入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者也就此迈进官场,接下来就是等待进一步分配工作了。

一甲通常直接进入翰林院镀金,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进行再次选拔,成绩较好者进入翰林院镀金,任庶吉士。剩下的则分发各部院担任主事等职或者外放担任知县等职,总之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比举人待遇要好很多!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似乎中了状元就如同当了高官一般,实际不然,状元被授予的翰林院修撰只是一个从六品官职,只比正七品知县高一级而已,搁现在也就是比县处级略高,离高官还有很大距离。而且,在中国古代,中状元仅仅表示你能考试、起点比别人略高而已,接下来便是看各人的本事了!中国古代状元真正做到宰辅高位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庸庸碌碌……可见,能考试并不代表能力强!


秀才第一名称叫什么
“秀才”是初级考试,第一名叫做案首。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
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
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与孝廉相比较,茂才有哪些特点?

茂才作为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举荐,名额少,故所得推荐的人不如孝廉多,但因为察举严格,且地位高、任用重,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自茂才,如班彪、郑玄等,这就远非孝廉可以与之相比了。

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有美的含义,“茂才”即是有“美才”之人,即优秀人才。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因汉武帝感到朝廷里文臣武将缺乏,急需选拔新的人才,就下诏令各州郡察举吏民中有“茂才异等”之士,举荐给朝廷。

开始察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光武帝下诏令三公、光禄、御史、州牧等每年推荐茂才各一人,从此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有两种:孝廉和茂才。

孝廉即孝子廉吏之谓。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是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入仕的主要途径。孝与廉原本是分开的,汉武帝时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到后来则同为一科。

所以,史书中多为孝廉并称。每年地方郡国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且有人数限定:“岁举二人”。由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等,所以到东汉和帝时期举孝廉的名额改以人口为标准,每20万人每年推荐一人,不足20万人的小郡每2年推荐一人,10万人以下的小郡则每3年推荐一人。

对少数民族地区则加以优待,10万人以上的每年推荐一人。孝和廉的评判方法是“光禄四行”,即凡应孝廉之选者,先隶属光禄勋,拜为郎官,郎官享国家俸禄,却非实职,为“备选官”。

一旦官职空缺,光禄勋即可按“四行”——质朴、敦厚、逊让、有行的标准推荐属下郎官出任。古代许多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如曹操、孙权等。


茂才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茂才是啥意思在古代
1、茂才在古代,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2、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开始察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
3、出处:明·清时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后汉书·黄琬传》:“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