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精髓(了凡四训是要让我们认命什么也不做吗?)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308更新:2023-05-16 17:13:33

请问大师庙里求的签准吗
各位请问一下有没有庙大师洛阳微信,谢谢啦
怎样带来好运气
还是去算算命吧
怎么那么多学佛人读《了凡四训》?是好是坏,说实话有点担心走歪路了
阿弥陀佛!如师兄所言,佛弟子当依佛教,不依他教!
《了凡四训》是世间善法书籍,也是很好的。但若把其划为佛经佛法,甚至佛法基础则为不妥。佛所说的一切经法,皆是导引众生走向解脱的。佛也大量的讲说因果,讲说因缘,但佛所说的因果因缘,是在陈述法理,是引众生入解脱道,而非纠缠在善行之中。佛所教导的善行,是不住心、不着相而行一切善行,非执迷善行。

在下觉得,对于佛弟子而言,还是应当依佛所教。佛所讲说的真相和规律是不容替代和改革的。佛法是解脱道,佛菩萨虽也满众生愿,但佛菩萨深知,众生若不思出离,不求解脱,不能真正的远离烦恼痛苦和一切轮回之苦。很简单,我们此生遇到佛法,能相信佛法,能求佛菩萨护佑,这是来自过去生所种的善因善缘,我们无量劫的轮回,难道生生世世都有这样的福报显现吗?我们末法众生往往只看眼前,立足于当下的生活,求一个顺利吉祥如意,不见未来无量的苦!

不过,师兄,我们也要明白,如佛所言,相似佛法、假冒佛法,随着末法日深,都会出现的,这是一个正常的因缘现象。我们坦然面对,随缘而为。

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不错的!但,那是站在佛的境界上,当下一切无二的境界上,才可以这样的说。对于我们沉迷五欲的众生来说,五欲之法,就是五欲之法,善法就是善法,解脱法就是解脱法。因为我们到不了佛心的不二之境!在下无意针对任何人,只是真心所感,供各位大德参考,望三思!
了凡四训是要让我们认命什么也不做吗?
当然不是了。
德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中华文化中体现“德”字的是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魂中华文化中好的,体现德的就是传统美德。比如说,我们的“孝”就是中华文化。

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历史悠久。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并非国学经典,应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剔除。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服刑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


《西游记》 第七回写了什么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本回的大义具有极深刻的道理,读懂这个题目,自然会在生活中领悟很多人生的哲理。八卦与五行都是易家悟解大道变化规律和势态而产生的名词。五行内动有生克制化的作用,八卦是五行现象的态势,即变化趋势。简单说,五行是本质,八卦是现象。大圣是世道人心,世道不灭,人心不死。人心对待世道的学问,就是人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将自由、平等和博爱视为人生美好理想。由于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采取的方法却是竞争、斗争和战争。加之人们往往认为人生不过几十年,因此必然会落入急功近利心态之中,得到的往往只是苦不堪言。稍微明白一点世道人心规律的人,都会发现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是关于生命本质的真相和生存艺术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看,《西游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在世俗学术和宗教智慧之间开辟了一个“精神特区”。结合世人的品味将大道之理融会贯通在神话小说之中,以提醒细心之人回味生存意义和解脱方法。

八卦炉中逃大圣,八卦炉,就是世间万象的大熔炉;大圣,人心也。普通人的心,是逃不出世象的,因此常被种种世间凡尘困扰,如火烤烟熏一般,饱受煎熬。由此而论,大圣是如何逃脱的,是《西游记》的一个看点。另外,反省自己是如何被困在八卦炉里的也是有意义的心得。一句话,是因为不读圣贤书,不听圣人教诲。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指老实人,不是年纪大的人。圣贤都是老实人,老实人不在八卦炉中。正相反,八卦炉中,都是些不老实的人和听信不老实人的人。现在很多人因为畏惧死亡而很痛苦,而这些人对死亡的理解往往来自于相信唯物主义学说或者科学工作者的臆断,其实这二类人恰恰从来不研究精神问题,甚至回避精神现象的学问。今天的很多人把科学当成真理,不了解科学只是科学家的想法和看法而已。将科学技术用于生活没有问题,用于精神层面则一定出问题。科学家自己往往对生死问题束手无策,因为科学只是对物质领域研究的学术,丝毫不涉及精神本质的研究。把他们对生死的臆断当作真实可信是何等的荒唐,如同让穿白大褂的厨师拔牙一样可笑。人类目前以学科的名义在精神领域里的研究,却是采用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法则。生命本质的精神现象不在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内,也不在大学里的生命科学院研究范围,而是属于哲学研究领域。然而,哲学怎么去研究呢?哲学家不借助物理仪器,不通过化学实验,不进行数学演算,他们就是观察科学界的成果,应用思维和逻辑来推论。科学成果已经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和逻辑,再加上哲学的逻辑,哲学家就有了结论。而科学家的思维和逻辑又恰恰来自于哲学家的思维和逻辑,这就在科学与哲学之间产生了一种“默契”。真正细心关注生命本质问题的人很容易看出科学家与哲学家在生死问题上的看法上存在着重大疏漏。如果认真观察科学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会发现科学的结论完全来自于科学的前提和假设。以精神为中心的生存观,虽然认同科学成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物质条件,但不会相信科学理论对精神现象的推论。纯理论的哲学相对于科学更加空洞无物,从哲学得出结论的方法来看其性质,哲学就是用意识形态来决定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家其实就是一个思想家,而中华传统常提及人物,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等绝不是什么思想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教育家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有真实的领悟和实践,并且有生命升华的成果。可见,东西方的思想家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误会很深,虽然这种误会存在已经相当有历史,但不能因为有历史就和正确关联起来。把中华传统文化说成是思想产物是哲学上最大的错误,而我们的祖先最忌讳用思维和逻辑的。搞惯了思维与逻辑的人往往理解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甚至会得出祖宗不懂逻辑的可笑结论来。其实思维和逻辑是一切动物都有的本能,只是思想家往往还没有能力读懂动物们的思维和逻辑,而超越思维和逻辑才是人类高于普通生命的本质所在。如果仔细观察中华传统教育,恰恰是让弟子学用心,而不是学用脑。培养思维和逻辑的大学只是知识传习所,硕士博士也不是什么教育过程,虽然博士称哲学博士还是和祖先所说的工匠类似,最多只是精通一门工艺而已,当然精通二字还可能略显夸张。现在的博士和古时的秀才也不能类比,用心和用脑中间差了五六个层次。哲学上的分歧被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哲学用意识形态建立自己的阵营,不论是什么名义下的阵营,都是一种依赖于意识作用的表现形式。一个用意识产生的理论而又否定精神存在真实性的学术思想是何等的荒唐啊,可以理解成一种哗众取宠的心理行为。当然,哲学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已,因此没有必要太在意哲学家的结论。关键是要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正是要人们远离意识形态斗争的文化,这是世间上最可贵的人类文化,是道德的文化。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文字也就与众不同了,应当尽力学好中文,中文是智慧的符号。让全民从小就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外语是中华民族的悲剧,是对国人生命价值的无视和践踏,这正是被困在八卦炉中的表现。如何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在了解了它的本质后,即可破除它的魔力。佛家把凡夫的种种思想都看得很清楚,就是一种风动现象,即痴迷生风。通过道德真理的教育就可以破痴迷,教是悟知大道之智,育是化育功德之能,因此教育是一切圣贤安定天下的法宝。

五行山下定心猿,五行山,是事物内在律动,是不变的大道规律。破除八卦的束缚可以采用有为的方法,跳出五行的克制,有为就力不能及了。大圣恰恰处处逞能,强调有为而显的诸相,正是没有悟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真理,悟空是大圣修真的永恒话题。虽然猴王有能力在八卦现象中腾挪,确挪不出五行之外。这里有一个极平凡而又极深刻的道理,当心里在乎什么时,那这个心就必定被什么束缚。唯什么,就是被什么束缚了。一旦有一个唯字,就知道唯的下面又压了多少苦难的灵魂。这里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要从什么解脱出来,就是放下什么。比如,要超越自我,绝对不要折磨自我去达到某个高度,而是放下有个自我这样的错误观念,就从根本上超越了这个假定的自我。要消灭战争,恰恰不能用战争来消灭战争,用战争来抵制战争一定是谎言。要超越科学,即是放下科学。如此等等。要跳出五行,只能放下五行的种种作用,也就是放下对一切法相的执着。这就是佛开示人们跳出六道轮回的道理,放下对法相的妄想和执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定心猿,就是起心动念无不是五行的范畴,就像给人类一个地球一样,把人类就安顿了,很少有人会认为地球是一个束缚和牢笼的。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西游记》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小说的形式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解脱之道就是悟空而已,悟空当然是小说真正的主角。唐僧只是一个配角,唐僧所有的问题只有通过悟空来解决,唐僧的成佛过程也是由悟空来完成的。因为要悟空,就是破除顽空。要破顽空,只有明心见性。唐僧是代表众生的自性,明心见性就是要将自性放在最清净的环境下,才能正觉自性的圆满功德。一切众生也就是将自己的唐僧送到西天,自己就成佛了。佛家千千万万的修行法门,无一不是这个方法,因此,在悟空成佛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唐僧,不要被八戒引错了路,不可以在境界中迷失了唐僧。唐僧被妖魔鬼怪抓去,就是迷失,一定要用心去找回来,这就是修行的本质。唐僧代表不变的本质,这个本质是慈悲的,但在不清净的境界里,慈悲往往会生事。就像这个世界的慈善事业一样,搞不好,会适得其反。本质不变,现象千变万化,说明变化的是缘分,不变可以自如地应对万变。形象随缘依五行规律而变,这也是易学研究的内容。《西游记》中像渡河之类的难关,没有开智慧前,往往都是采用易学成果,就是这个道理。沙僧就是这个角色,偶尔用一下是个方便,没有大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可以讲,易家文化是人类最有福报的方便法门,只是要明白开智慧才是根本。方便与根本要认清,不可让方便空费一生。更不可以用方便来欺骗和迷惑众生,世人往往会本末倒置。误导众生,罪之大也。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 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 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这段开篇词,总论八卦炉的原则。富贵和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世人在境界里求功名,被境界迷惑,不了解功名是果,总以为只要拼命力争,就会有功名来。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果问题。拼命努力与功名之间有联系,但不是正应因与果的关系。努力取得就好比把工具做得很强,而树上没有果子,再好的收割机也摘不到果子的。正因是种果树,然后再选择摘果的方式和方法。这个前缘,就是指种了什么样的树。莫欺心,指不要总想在别人的树上摘果子。生活中好象可以偷盗果子,大道中确不可能,偷盗的果子还是自己种下的。现代科技产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道理,一个黑白电视是无法收到彩色图像的,既然不花钱偷到电视信号,但没有办法看到彩色。《了凡四训》就是讲解这个道理的善书。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正,是方法正;大,是体性大;光明,是体性的作用。如果我们还依靠日月星灯来照明,就说明我们当下背离生命的体性作用。在体性光明中求,有求必应。因此,要想让自己的命中有,也是有可能的,就是学会正大光明的方法。也就是求的方法要从自己本能中去求,用前面的例子讲,就是把电视先换成彩色的,节目自然就有彩色了。佛家讲的有求必应,就是这个道理,一点迷信也没有。用易经去算命的方法来改变命运,是不可能的,不要上当受骗。迷信是我们理解错了,做的方法错了,因此求不得。忠,中心,心守中道;良,是行为符合道德;善果弥深,所感应的道理就深广,我们的享受也就越美妙。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妄想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带来祸患,现在福报没有现前,机缘成熟自然会光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东君,指起心的悟空,从肉体生性的凡夫。为什么悟空会落此难?就是他心求的与心的状态不相应,对心的功德不了解,以不清净的心求清净的果,自然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舍与得的名言警句
1.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2.人生是一场大火。我们每一个人唯一可做的就是从这场大火中多抢救一些东西出来。——比尔.盖茨 3.吃亏是福。——郑板桥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5.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宰相 张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