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士敦(溥仪的英国老师回国后,买了一座小岛,为何要每天穿清朝官服升黄龙旗?)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000更新:2023-05-16 17:15:25

庄士敦的介绍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国苏格兰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老师,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1930年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任教,著有《儒家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1938年在家乡爱丁堡病逝,享年63岁。


庄士敦的人物评价

从政治上讲,庄士敦是英国派遣中国的殖民地管理者,还全力支持复辟帝制,反对共和革命,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实无正面贡献。但就个人而言,庄士敦终其一生热爱中国,他在中国生活的34年间足迹踏遍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在任威海长官的十余年间善待百姓、守法奉公,亦没有扰乱或强行改变当地的固有风俗,在返回英国后仍积极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这个层面讲,庄士敦是中国陷入苦难岁月时的西方友人。
庄士敦在担任清逊帝溥仪的老师后终生以清朝大臣身份自居,出入行清朝礼节,并满心希望清政府能复辟成功。与此同时,他又极度反感西方的强盗侵略行为,认为应该以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治理这片土地。从当时的中国政治派别看,庄士敦属于“保皇派”中的革新者,政治观念与其校友、同时代的辜鸿铭十分相似。


庄士敦是什么人?他与溥仪的关系如何?
他是一名英国苏格兰人,是一个有学问的老师和传教者;在当时,他是傅仪的老师,担任着副理的外籍老师,教会他一些外国的文化。
庄士敦为什么不带溥仪去英国?

庄士敦不带溥仪去英国是因为当时遭到了满清遗老的强烈反对。

满清遗老主要是指载沣,载沣在得知溥仪要跟着庄士敦去英国时,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宫里,下了“严守各宫门”的命令。溥仪无奈,只得退回养心殿,载沣不能让溥仪出国留学,因为他既不愿再让北洋政府抓住把柄,也不愿溥仪遭遇不测。所以他以家长的身份,最终掐灭了溥仪留学的梦想。

载沣反对溥仪出国留学的原因:

第一,北洋政府之所以一直优待清皇室成员,是因为签了《清皇室优待条件》,而促成这一契约关系的,正是溥仪的皇帝身份。

第二,北洋政府每年的400万大洋,不光是养活溥仪,还有皇室成员。万一溥仪走后,北洋政府终止了这笔钱,那么皇室成员该怎么生活呢!

第三,溥仪的身份特殊,万一他到了国外,肯定会有别有用心的人来利用他,那么他的安全等都会失去保障。


庄士敦是个什么样的人?
刚刚到达中国的庄士敦就已经显示出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并被中华文化折服,深深的迷恋,并且积极的研究中华文化中,儒,释,道,法和对中国地理的研究,唐诗宋词的研究,足迹遍及各省名山大川和名刹古迹。从此,庄士敦以官员兼学者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

庄士敦是一位汉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间,庄士敦涉猎各种书籍对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1901年,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只得基督教会试图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了英国宗教的强烈不满,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庄士敦崇尚儒家思想。来华后他不仅为自己起了汉名庄士敦,还按照传统为自己起字“志道”,该字取自《论语》“士志于道”。庄士敦十分热爱旅行,在中国的几十年间,他游历中国的名山名水,在游历的同时切身体会当地风土习俗,写出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其中很多名著至今为学术研究所参考。庄士敦还被佛教哲学深深吸引,他大量阅读佛家经典,遍访名山宝刹,与众高僧法师探讨佛教理论,认为“佛教思想较《圣经》远为深奥”。
1906年,他沿长江而上抵达四川、西藏。1908年,他到达了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地,沿途考察佛教圣地,为研究佛教理论搜集第一手资料。
溥仪的英国老师回国后,买了一座小岛,为何要每天穿清朝官服升黄龙旗?
因为后者还是非常的想念自己当初的那一位优秀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怀念自己的学生。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起了个英文名“亨利”。

对于溥仪,庄士敦如师,如父,如友,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1924年8月,溥仪任命庄士敦为“管理颐和园静明园事务大臣”,庄士敦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骆克哈特。

在信中,他还特意用中文写出这个职位的名字。除了教溥仪英文,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庄士敦也时常为他出谋划策,处处维护他,保护他。庄士敦希望自己能够“士志于道”,并为自己起字“志道”。

因为庄士敦的间接影响,溥仪把辫子剪掉了。庄士敦甚至建议溥仪从紫禁城搬到颐和园住,这差点把一些清朝遗老气疯。

自幼封闭宫中的溥仪在庄士敦的引导下,戴上了眼睛,剪掉了辫子,在宫里装上电话,骑起自行车,会见了一些外国使节,还和胡适通电话,改革宫内的财务制度。

庄士敦专门向溥仪介绍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提议溥仪到欧洲留学。他介绍溥仪结识了英国大使和英国驻中国舰队司令,希望溥仪能到英国、并在英国的辅佐下建立流亡政府,回中国复辟帝制。

在溥仪被日本人推举为伪满洲国皇帝后。庄士敦曾经来看望过溥仪,溥仪也邀请庄士敦做他的顾问,不过庄士敦拒绝了,并且离开了溥仪。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庄士敦感觉溥仪不过是日本人的傀儡。

庄士敦一生未婚,晚年用其著作版税在苏格兰买了个小岛,给其岛的居室分别起了松竹厅、威海卫厅和皇帝厅等名字,并升起满洲国的龙旗。还在其住所办了个陈列馆,陈列着溥仪赏赐给他的朝服、顶戴、饰物等物件。

终其一生,庄士敦都热爱、眷恋着中国。在他看来,中国应该通过君主立宪过渡为现代国家,在皇室的继承中保存上溯千年的传统和文化。但这样的遐想在其有生之年面对溥仪俯首日本为傀儡而已开始瓦解,他最终拒绝了溥仪的挽留,离开了中国。

扩展资料

庄士敦后世纪念

北京故居

庄士敦在北京的故居位于油漆作胡同1号大院,是当年的小朝廷为了让帝师离溥仪近些,在此租借的一套四合院。庄士敦非常喜欢这套中式庭院,亲自动手把它布置得充满北京文化色调。宅院门洞里有四个红底黑漆字的“门封”,室内的家具同样全套中式桌椅案榻,条幅字画,相当中国化。

在这里居住的岁月是庄士敦在中国最温暖的日子。后来由于“内务府”掏不起房租,加上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庄士敦在油漆作胡同的居所也就至此划上句号。

如今故居仅剩下寥寥数间瓦房和中庭一株大杨树,稍显凄凉令人感慨,唯有门房藻井天花上若隐若现的油漆纹饰告诉我们:一个世纪以前,这里曾住过一位不平凡的外国学者,一位对中国文化深深仰慕的外国老人。

郊外别墅

庄士敦在北京郊区拥有一处私人院落,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乡南樱桃村,是庄士敦闲暇和避暑时居住之所。别墅为一独立小院,坐北朝南,五开间,硬山卷棚式,前出抱厦。

园内一侧建附用房数间。院中散置山石,种植各种名贵花木。别墅山坡及水塘边有三座凉亭,正厅有溥仪为之手书的“乐静山斋”匾额。今对游客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庄士敦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