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就这样建文帝两次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也因此最终错失了最佳的削藩时间,所以也才有了最终的结局。因此后人才会说黄子澄是庸臣误国,而齐泰则是功臣。)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967更新:2023-05-16 17:20:13

齐姓历史名人



齐桓公、齐万年、齐泰、齐慎、齐召南等。
1、齐桓公: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桓公时代国力富庶强盛,当时的人们为更好的纪念太公望的美誉,传承姜太公餐饮文化,并深得传统历史名吃“太公望红焖鸡”的精髓,把主料鸡内杂与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辅料,完美结合,创制出了“卤煮鸡杂”这道历史名吃,至今依然传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2、齐万年:齐万年,西晋时氐族首领。生年不详,去世于299年。元康七年(297年)正月,齐万年屯驻梁山,拥有部众七万人。梁王司马肜、夏侯骏派周处率领五千士兵攻打齐万年。司马肜、夏侯骏不听周处的劝告,逼着他出发。正月初四日,周处与卢播、解系在六陌(今陕西乾县东)攻打齐万年。周处军队的士兵们还没有吃饭,司马肜就催促命令他们马上进攻,从早上一直战斗到晚上,斩杀俘获大批齐万年军。周处的军队因弓断箭尽、没有救兵,最终被齐万年军打败,周处战死。
3、齐泰:齐泰,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南直隶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明初著名官员。齐泰为齐家山人,齐家山在今南京市高淳区沧溪长村埂与双城交界处。旧府志及溧水县志称其为溧水洪兰人,其实这也并非矛盾,高淳与溧水原为一县,直到明弘治四年(1491年)才分开。齐家山在淳南门外十里,荒冢垒垒,历来相传为齐尚书故宅。
4、齐慎:齐慎,字三企,号礼堂,新野县新甸铺镇齐家人,从小习武,十六岁中武秀才。清嘉庆元年,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义军从湖北襄阳波及河南新野。嘉庆十八年九月,滑县木匠李文成领导农民起义,齐慎随参赞大臣杨芳前往镇压,在道口、卫河等地交锋13仗。后又参与镇压三才峡刘二和麻大旗起义军,历任西安、陕安两镇总兵。道光元年,升任甘肃捉督。次年,西宁插账番部骚扰黄河以北地区,齐慎率军大败番部,并将他们放回故地,使其安守游牧。
5、齐召南:齐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学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最重要的作品《水道提纲》28卷。另著有《宝纶堂集古录》《宝纶堂文钞诗钞》《齐太史移居集》《琼台集》《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齐召南完成有“清代水经”之称的《水道提纲》著作,共28卷。包括全部国土,海,盛京诸水,京畿诸水,运河及山东诸水,黄河及青海、甘肃不入河诸水,入河巨川,淮河及入淮巨川,南运河,长江,入江巨川等。
齐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最终结局如何?

早在削藩之初,齐泰等人就已经低估了燕王的实力。认为自己是王师,出兵讨伐谋反的燕王,定是处于不败之地。毕竟以全天下去制衡燕京一隅,应该是轻易能办到的。


  齐泰等人只看见了自己以天下为凭,但是却没有看到燕京的富庶和兵强马壮。而且那个时候,跟随太祖东征西战的老将已经极为稀少,几乎达到无将可用的地步。但是燕京历来都是军事重镇,为了防止外族的入侵,朝廷在此布置了极强的兵力,并且燕王属下良将辈出,个个都是与外族骑兵厮杀过的猛将。就连燕王自己也从少时起,就跟随诸将作战,拥有极为优秀的军事谋略。
  两相一对比,建文帝从小长在富贵中,从未亲自感受过战争的惨烈,而制定讨燕计谋的也是齐泰等一干文臣。文臣对善于征战的武将,这场战争的结局也许早已注定。
  南京城破之后,齐泰还想逃到他地,进而密谋复兴建文大业。但是没有走多久,就被燕王属下抓捕进京。《明史》:“始削藩议起,帝入泰、子澄言,谓以天下制一隅甚易。及屡败,意中悔,是以进退失据。迨燕兵日逼,复召泰还。未至,京师已不守,泰走外郡谋兴复。时购泰急。泰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脱。或曰:”此齐尚书马也。“遂被执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时永、阳彦等谪戍。子甫六岁,免死给配,仕宗时赦还。”
  齐泰宁死不屈的结局,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死亡,还祸及亲族。更惨烈的是齐家女眷,《奉天刑赏录•教坊录》中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旨):‘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忠君的代价便是满门的悲戚,若是再让齐泰选择一次,他会如何选择呢?


齐泰黄子澄都支持建文帝削藩,为何说一个有功一个误国?

在朱元璋去世之前,留给了建文帝朱允炆两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齐泰和黄子澄;尽管有着两位辅政大臣辅助,但最终还是没能让朱允炆坐稳江山。而且在百年之后,这两位辅政大臣,广泛被后人评说;认为一个于国有功,一个只会误国。

在这两人中,误国的这位自然是建文帝的老师黄子澄,而对国家有功的人是齐泰。之所以会这么说,都是因为下面这些事情:

一、在削藩的主张上二人观点截然不同

在建文帝登基以后,两位辅政大臣也算是尽心尽力的辅助,他们曾一致认为应该削藩;因为朱元璋赋予藩王的权力太大了,加上朱允炆是一个后生晚辈,在面对这群叔叔时候,很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同为削藩主张,但二人的观点却截然不同;黄子澄认为,削藩应该从周、齐、湘、代等实力弱的藩王开始。这样不容易遭到藩王强烈的反抗,而且还能够按照从弱到强的顺序削藩。

同为辅政大臣的齐泰,则完全不赞同黄子澄的观点;在齐泰看来,削藩时候应该从实力最强的燕王开始,否则就会打草惊蛇。

二、是否扣留朱棣三子意见出现分歧

在前面削藩的过程中,建文帝最终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从最弱的藩王开始;而这样的做法,果然被齐泰说中,作为燕王的朱棣,便已经明白了侄儿的想法,于是也在积极的谋划、应对。

到了朱元璋忌日时候,本应该亲自进京吊孝的朱棣,突然称病卧床不起;于是便派遣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代替自己吊孝。

在这样情况下,齐泰建议扣押燕王朱棣三个儿子,让他投鼠忌器;而黄子澄则建议放他们回去,理由还是不能打草惊蛇。最终建文帝还是采纳了老师黄子澄的意见,将朱棣三子放了回去。

就这样建文帝两次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也因此最终错失了最佳的削藩时间,所以也才有了最终的结局。因此后人才会说黄子澄是庸臣误国,而齐泰则是功臣。


靖难之役简介
“清君侧,靖国难”。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靖难之役”是明朝 历史 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靖难之役简介,希望你喜欢。

  靖难之役分析
  中文名称:靖难之役

  参战部队:明军(南军)、靖难军(燕军、北军)

  战争结果:朱棣军攻下京师南京,登上帝位

  时  间: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

  地  点:中国华北、华东地区

  人  物:朱允炆 耿炳文 李景隆 瞿能 盛庸 朱棣
  靖难之役详情
  燕王起兵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朱棣先装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10] 。而心中早已对父皇册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孙而继位有所不满,便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府中潜伏,以待变故。

  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燕军控制北平后,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燕军攻破怀来后,由于领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今属张家口,距北京约150公里,距怀来约60公里),奔金陵 。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

  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

  击败耿炳文、李景隆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都督宁忠为右副,率军13万伐燕,数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

  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 中秋 夜乘南军饮酒作乐之机,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耿炳文逃入真定城中,闭门固守。“靖难”军攻城三日不克,还师北平。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 收集 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吴高怯懦,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联宁王、战山东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 命令 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直取应天、朱棣夺位

  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应天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应天府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京城,京城势弱无备,必可 成功 。于是朱棣 决定 跃过山东,直捣应天。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 军事 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 初三 ,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 天下 , 传说 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靖难之役建文帝失败的原因
  一、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而不少藩王都拥有重兵,皇太孙朱允炆对此深感忧虑。由于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镇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势力最大,便成为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皇帝位。燕王“自北平奔丧”,朱允炆称太祖有遗诏,令诸王不得来京奔丧。诸王认为哪里有父死遗令子孙不得奔丧之理,对遗诏的真伪颇有怀疑,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朱允炆与众多叔父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朱允炆起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事。齐黄二人坚决主张削藩,于是朱允炆与他们密谋削藩之事。

  对于如何着手削藩,齐泰和黄子澄有不同的看法。齐泰想先削燕王,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认为削藩应先从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开始,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又有不法行为,应先削周王。

  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谋不轨,并牵连到燕王、齐王、湘王。朱允炆便命曹国公李景隆到开封把朱橚抓回京师。没过多久,朝廷又逮捕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梗等,对朝廷早有戒心的朱棣更加“疑惧”。

  二、不听卓敬高巍言引发战争

  户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应如何解决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他秘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建议把燕王改封为南昌王,把他调离北平。第二天,朱允炆召见卓敬,说:“燕王,朕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卓敬叩头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但朱允炆不采纳他的 意见 。

  吏部官员高巍对朝廷削藩持不同意见,他上书朱允炆,称:“高皇帝分封诸王,比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不法,违犯朝制,不削则朝廷纪纲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盖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不削之削也。”

  高巍劝朱允炆“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与卓敬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应是解决明初藩王强大难制问题的良策。但朱允炆优柔寡断,“嘉之而不能用”。他坚决推行削藩,很快就把火烧到燕王朱棣身上。

  三、讲仁义重蹈宋襄公覆辙
朱元璋去祭祀,条件严苛他却被选中还成为临终托孤的辅政重臣,你怎么看呢?

在明朝洪武年间,明皇宫的谨身殿曾被雷击中。生性多疑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是自己做了不少的错事,上天发怒了,谨身殿雷击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就要去祖庙祭祀。但是朱元璋要求的陪同官员的条件极为严苛,必须是当官九年,必须没有犯过任何过错的。

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因为锦衣卫的设置,官员是很难保证不犯任何过失的。因为锦衣卫的能力太过强大,威慑力已经造成了官员们心中的恐慌,生怕被抓住一点错误,就可能晚上睡着都不知道明早上还能不能看见太阳都是问题。就是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下。还是有人扛过来了,并且在朱元璋祖庙祭祀的严苛条件下脱颖而出。

因为太过出色,就被朱元璋记在心中了,在祭祀祖庙之后还亲自赐名,提拔升官。他就是被朱元璋临终托孤的兵部侍郎齐泰。虽然是一介文人,也没有进过军营,带过兵,却朱元璋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

齐泰原名齐德,齐泰为朱元璋赐名。字尚礼,号南塘。洪武十七年在应天乡试中考中解元。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因为被明太祖朱元璋选中去祖庙祭祀,而得到赏识。因为朱元璋的多疑猜忌,一开始对齐泰也心存疑虑,担心。便对齐泰进行了一次单独面试,(这在当时可能很常见,但是结果却大不一样。)

在和朱元璋的谈话中,齐泰被问及边界守将的名字等问题。齐泰不慌不忙都一 一对答如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回答了朱元璋。朱元璋接着又问了,各地的藩王官员的一些政绩局势等情况。这次齐泰从袖中接给了朱元璋一本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载着各种情况。这使得朱元璋惊讶,大为吃惊(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处理政事上,很多都会写成条子挂在自己的书架上)。

洪武二十八年,对于面试后的齐泰,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从此朱元璋便开始重视他,并且朱允炆也素来很关注他。就连朱元璋临终前,还招至榻前托孤辅佐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升为兵部尚书。他也是力主建文帝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削藩过程中因进军不利,被多次罢官又重启赴任。最后被兵败逃走的途中被燕军捉拿,押到京城被朱棣所杀,还祸及九族。

他被朱元璋重视可说是他勤勤恳恳的学习态度,对事情的追求极致,努力拼搏的背后都是文人的辛酸。他用平时的准备完美的解答了,朱元璋的突击面试。得到了机会。他的学习精神,和用功的程度,在当今社会中都难得一见。他也是在建文帝兵败后,唯一一个四处奔走为恢复建文帝政权的臣子。他是文臣,但他的气节,忠心,不屈的品质都是难得一见的。他尽了一个忠臣的本分。虽然历史中并不出色但也是千古留名的豪杰。乾隆皇帝评价。

乾隆帝: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儒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靖难之役为什么要叫做靖难之役?这里的靖难两个字是怎么来的?
这里的靖难两个字是怎么来的?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朱元璋当国时,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黄子澄、齐泰力主撤藩,废掉朱棣,他们的家人下场如何呢?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成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在削藩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的作用最大,他们就是建文帝的亲信齐泰、黄子澄。1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他的理由是“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金川门缓缓打开,那么等待齐泰、黄子澄以及两人下属的会是什么呢?

朱棣占领南京时,齐泰、黄子澄并不在城里,两人并不甘心失败,还打算召集军队继续抵抗。黄子澄最初打算航海出外乞兵,但没有成功。之后,黄子澄来到嘉兴打算举事,结果被人告发,最后被逮到南京。齐泰也在逃亡时被人发现,“遂被执赴京”。朱棣亲自审问两人,齐泰、黄子澄“抗辩不屈”,破口大骂,最终被凌迟处死。

与此同时,朱棣还下诏对齐泰、黄子澄进行族诛。所谓“族诛”就是人们常说的“灭九族”,九族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我们可以肯定,凡是和齐泰、黄子澄有亲属的关系的成年男性,大多难逃一死,即使没有被杀,也要流放边境。比如说齐泰,他的“兄弟敬宗、宰皆死,叔时永、阳彦等谪戍”。

中国古代的刑法很残酷,但或多或少,都对女性网开一面,即使族诛,也很少诛杀家中的女性。比如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十个儿子,但却没有杀害两人的女儿。朱棣也没有打破这个惯例,并未处死齐泰、黄子澄的女性家属,不过她们活在这个世上,简直是生不如死!

朱棣杀死那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后,对他们的女性家属做出了两项安排。第一,配给象奴。明朝皇宫里有驯象所,“以供朝会陈列、驾辇、驮宝之事”,负责驯象的人就是象奴,他们身份低微,出身贫贱,而且大多数是“蛮夷”。朱棣将官宦人家的女子许配给象奴,就是在侮辱、报复这些自命清高的士大夫。

第二、充入教坊司等机构为奴。教坊司原本是负责宫廷音乐、歌舞的机构,可是后来还负责一些其他业务,逐渐成为官办妓院。其中,齐泰、黄子澄的家属就被投入教坊司中。史书上留下了一条非常珍贵的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却揭示了这些女们的悲惨命运!永乐十一年,教坊司的官员邓诚在右顺门向朱棣禀告:

“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看守着。年小的都怀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意思是说,齐泰的姐姐、黄子澄的妹妹,以及齐泰的两个外甥媳妇,四人中年纪小的,都怀有身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外,还有一个三岁的女儿。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