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财阀(韩国经济由3大财阀支撑,分别是哪几个财阀?)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44更新:2023-05-16 17:24:01

中国有几大财阀
现在已经不叫财阀了,而是被称为以银行为中心的企业集团化,这是一种横向型集团制。
日本6大企业集团:
1.三井集团(月曜会)、2.三菱集团(金曜会)、3.住友集团(白水会)、4.芙蓉集团(芙蓉会)、5三和集团(三水会)、6.第一劝银集团(三金会)。
韩国4大企业集团:
1.大宇集团、2.现代集团、3.SK集团、4.三星集团。
中国。。。。。这个貌似没有出现过,即使有些企业集团的雏形但也没有上述企业集团的庞大,并且大都采用的是纵向型集团制,而非日韩两国采用的横向型集团制。具体这些企业集团有多么庞大,你可以自己去查找,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垄断大财阀、华尔街之子是谁?

一个世纪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整个金融世界。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策划人物,在几十年里,他都是美国民间的核心银行家。摩根在许多方面塑造着他那个世界,然而他去世以后还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有人称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毁他是贪婪的强盗大亨。

摩根少年时代开始游历北美西北部和欧洲,并在德国哥西根大学接受教育。从哥西根大学毕业后,摩根来到邓肯商行任职。摩根特有的素质与生活的磨炼,使他在邓肯商行干得相当出色。但他的过人的胆识与冒险精神,却经常害得总裁邓肯心惊肉跳。

一次,在摩根从巴黎到纽约的商业旅行途中,一个陌生人敲开了他的舱门:“听说,您是专搞商品批发的,是吗?”

“有何贵干?”

摩根感觉到对方焦急的心情。

“啊!先生,我有件事有求于您,有一船咖啡需要立刻处理掉。这些咖啡算是一个咖啡商的,现在他破产了,无法偿付我的运费,便把这船咖啡作抵押,可我不懂这方面业务,您是否可以买下这船咖啡。很便宜,只是别人价格的一半。”

“这事很着急吗?”摩根盯住来人。

“是很急,否则这样的咖啡怎么这么便宜。”

说着,拿出咖啡的样品。

“我买下了。”摩根瞥了一眼样品答道。

“摩根先生,您这年轻人,谁能保证这一船咖啡的质量都与样品一样呢?”

他的同伴见摩根轻率地买下这船还没亲眼见质量的咖啡,在一旁提醒道。这位同伴提醒的并不假,当时,经济市场混乱,坑蒙拐骗之事,屡见不鲜。光在买卖咖啡方面,邓肯公司就数次遭暗算。

“我知道了,但这次是不会上当的,我们应该签约,以免这批咖啡落人他人之手。”

摩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力。

当邓肯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吓了一身冷汗:

“这混蛋,拿邓肯公司开玩笑吗?”

邓肯这样严厉指责摩根:

“去,去,把交易给我退掉,损失你自己赔偿!”邓肯吼道。

摩根与邓肯决裂了。摩根决心一赌,他写信给父亲,请求父亲助他一臂之力。在望子成龙的父亲默许下,摩根还了邓肯公司的咖啡款,并在那个请求摩根买下咖啡的人的介绍下,摩根又买下了许多船咖啡。

最终,摩根胜利了,在摩根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遭到霜灾,大幅度减产,咖啡价格上涨二三倍。摩根自己赚钱了。

不久,摩根在父亲的资助下,在华尔街独创了一家商行。与众多白手起家的大财阀的发迹史一样,摩根财产的聚敛,首先也是从投机钻营开始的。

这时已是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了全面进击。摩根与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克查姆商量出了一个绝妙计划。这天,克查姆来访,说:

“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时期北方军队的伤亡惨重!”

摩根敏感的商业神经被触动了:“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

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不由得刮目相看。为什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这点?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

“让伦敦匹保提和自己的商行以共同付款方式,先秘密买下500万美元的黄金。一半先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来,只要把汇款消息稍微泄露一下……到那时,我们就把留下来的那一半抛出去!”

“你这个主意跟我不谋而合,现在还有一个良机,那就是我们军队准备进攻查理斯敦港。如果现在黄金价格猛涨,那么这场军事行动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又会反使黄金上涨。”

“这回我们可要大赚一笔了!”

这两个谈话者一个是摩根,另一个是他的同伴克查姆。两人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先秘密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将往伦敦汇黄金之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方军队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里的一半黄金以高价抛出去。果然,当摩根与克查姆“秘密”地向伦敦汇款时,消息走漏了,结果引起华尔街一片恐慌。黄金价格上涨,而且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当然,摩根、克查姆坐收渔翁之利。对于金钱的追求,使他们敢于藐视一切,包括国家、法律、民族利益。美国政府不得不对这次经济恐慌的原因,组织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写道:

“导致这次经济恐慌的根源,是一次投机行为。据调查是一个叫摩根的青年人背后操纵的。”

刚刚赢得一次投机胜利的摩根,又踌躇满志地盘算着再一次的投机。

1862年,美国内战正酣。由于北方军队准备不足,前线的枪支弹药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这又是赚钱的好机会。

“到哪儿才能弄到武器呢?”摩根在宽大的办公室,边踱步边沉思着。

“知道吗?皮柏,听说在华盛顿陆军部的枪械库内,有一批报废的老式霍尔步枪,怎么样,买下来吗?大约5000支。”克查姆又为摩根提供生财的消息了。

“当然买!”

这是天赐良机。5000支步枪!这对于北方军队来说是多么诱人的数字,当然使摩根垂涎三尺。枪终于被山区义勇军司令弗莱蒙特少将买走了,56050美元的巨款也汇到了摩根的账下。

“这是比南军更可怕的武器。”由于错买了这些废枪,而以渎职罪免去司令职务的弗莱蒙特少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联邦政府为了稳定开始恶化的经济和进一步购买武器,必须发行4亿美元的国债。在当时,数额这么大的国债,一般只有伦敦金融市场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支持南方,这样,这4亿元国债便很难在伦敦消化了。如果不能发行这4亿元债券,美国经济就会再一次恶化,不利于北方对南方的军事行动。当政府的代表问及摩根,是否有法解决。

摩根自信地回答:“会有办法的。”

摩根巧妙地与新闻界合作,宣传美国经济和战争的未来变化,并到各州演讲,让人民起来支持政府,购买国债是爱国行动。结果4亿美元债券奇迹般地消化了。

当国债销售一空时,摩根也理所当然名正言顺地从政府手中拿到了一大笔酬金。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舆论界对于摩根,开始大肆吹捧。摩根现在成为美国的英雄,白宫也开始向他敞开大门,摩根现在可以以全胜者姿态出现了。

1871年,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因此陷入一片混乱中。给德国50亿法郎的赔款,恢复崩溃的经济,这一切都需要有巨额资金来融通。法国政府要维持下去,它就必须发行2.5亿法郎的巨债。

摩根经过与法国总统密使谈判,决定承揽推销这批国债的重任。那么如何办好这件事呢?

能不能把华尔街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资财雄厚的国债承购组织——“辛迪加”?这样就把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摊到众多的金融组织头上,这5咖万美元,无论在数额上,还是所冒的风险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

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克查姆时,克查姆大吃一惊,连忙惊呼:

“我的上帝,你不是要对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与传统进行挑战吧?”

克查姆说的一点也不错,摩根的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开始动摇和背离了华尔街的规则与传统。不,应该是对当时伦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资银行的传统的背离与动摇。

当时流行的规则与传统是:谁有机会,谁独吞;自己吞不下去的,也不让别人染指。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阻隔,相互猜疑,互相敌视,即使迫于形势联合起来,为了自己最大获利,这种联合也像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各投资商都是见钱眼开的,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顾信誉,尔虞我诈,闹得整个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各国经济乌烟瘴气。当时人们称这种经营叫海盗式经营。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稳定整体。对内,经营利益均沾;对外,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建立可靠的信誉。其实摩根又何尝不知这些呢?但他仍坚持要克查姆把这消息透漏出去。摩根凭借着过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看到:一场暴风雨是不可避免的,但事情不会像克查姆想象得那么糟,机会是会来的。

如摩根所预料的那样,消息一传出立刻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太胆大包天了!”“金融界的疯子!”摩根一下子被舆论的激流旋人这场争论的旋涡中心,成为众目所视的焦点人物。摩根并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反而越来越镇定,因为他已想到这正是他所预期的,机会女神正向他走来。

在摩根周围反对派与拥护者开始聚集,他们之间争得面红耳赤。而摩根却缄口不言,静待机会的成熟。《伦敦经济报》猛烈抨击道:“法国政府的国家公债由匹保提的接班人——发迹于美国的投资家承购。为了消化这些国债并想出了所谓联合募购的方法,承购者声称此种方式能将以往集中于某家大投资者个人的风险,透过参与联合募购的多数投资金融家而分散给一般大众。乍看之下,危险性似乎因分散而减低,但若一旦发生经济恐慌时,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将犹如排山倒海之势快速扩张,反而增加了投资的危险性。”

而摩根的拥护者则大声呼吁:

“旧的金融规则,只能助长经济投机,这将非常有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信誉。投资业是靠光明正大获取利润,而不是靠坑蒙拐骗。”

随着争论的逐步加深,华尔街的投资业也开始受到这一争论的影响,每个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都不敢轻举妄动。

舆论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每个人都会在它的脚下动摇。软弱者在舆论面前,会对自己产生疑问。而只有强者才是舆论的主人,舆论是强者的声音。

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不再需要喧闹时,华尔街的人们开始退却。

“现在华尔街需要的是安静,无论什么规则。”

这时,人们把平息这场争论的希望寄托于摩根,也就在此时,人们不知不觉地把华尔街的指挥棒给了摩根。摩根再次被机会女神青睐了。

摩根的战略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决断力,都是超乎寻常的。他能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下,表现得泰然自若,最终取得胜利。


韩国5大顶级财阀集团有多可怕?总资产占韩国经济的57%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韩国无疑是全世界最特别的国家,没有之一。每个国家都有顶级富豪,都有年产值会用国民GDP总值占比来表示的巨头企业,但5个家族把控国家过半经济的,除了韩国,别无二人。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韩国前20大财阀的资产,占据了全国GDP总量的75.3%。2011年,这个比重迅速提升至了85.2%。而在近几年间,韩国前10大财阀就贡献了80%的年产值,真的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在这其中,以三星为首的韩国5大财阀,在韩国GDP总值中的占比足足达到了57%。5个家族掌握一个国家一半以上的经济,这个情况真的很惊人。

三星集团。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是韩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旗下有85个子公司,业务涉及电子、金融、化学、机械等众多领域。大家熟悉的三星手机,只是三星集团的子公司三星电子的业务之一。除了三星电子之外,三星物产和三星生命也都曾进入过世界500强榜单。市场调研机构CEO Score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三星集团的营收达2242亿美元,占到了GDP总值的14.6%。

韩国现代集团。现代集团成立于1946年,是一个专注于 汽车 、造船、建筑等方向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现代集团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业务就是现代 汽车 ,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排在第84位。除此之外,现代集团还拥有韩国第一大建筑集团“现代建设集团”;全球最大造船厂“现代重工集团”等等子公司。巅峰时期的1992年,现代集团的销售额达到了国民总收入的16%,虽然比重在近年来略有下滑,但现代 汽车 仍稳坐韩国经济第二把交椅。

LG集团。LG集团于1947年成立,旗下为大众熟悉就是LG手机、LG面板等产品。LG集团的业务覆盖面同样很广,包括通讯与服务、电子电器、化学能源等众多领域,先后开设了LG电子、LG display、LG化学、LG生活 健康 等子公司。

SK集团。这是韩国第三大跨国企业,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鲜京织物。SK集团有两大支柱性产业,即能源化工和信息通信。首先,SK通讯是韩国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2008年时曾拥有了50.5%的市场份额。而SK能源则是韩国最大的综合能源化工企业,旗下蔚山炼油厂是全球最大的单一炼油厂之一。

韩进集团。韩进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之一,旗下有大韩航空、韩进海运、大韩重工等众多子公司,覆盖了海、陆、空的各种运输业务。像是大韩航空,就是韩国最大的航空公司,还是国际航空服务网络“sky team(天合联盟)”的四大创立者之一。

韩国的财阀集团都是家族企业,这就使他们拥有了更大更集中的权力。莫名又让人联想起,韩国各种影视剧里,财阀凌驾于政治、法律的暗黑情节了。
什么是大财阀?
有钱的势力;
韩国经济由3大财阀支撑,分别是哪几个财阀?
韩国五大财阀通常认为是:三星,乐天,现代,LG和SK五大私企。
其中仅三星一家,年销售额就占到韩国年GDP总量1/4左右,五大财阀合计,竟占据了韩国2/3的GDP总量。
韩国的大财阀真的像韩剧里一样控制韩国政治吗?
韩国,乃至世上其他发达国家的财阀集团,大多是通过游说政客,间接的影响国政。他们本身并没有任何行政、立法、军事、外交等权力,他们的权力,来自于博弈与贿赂。
中国四大财阀是什么?

01、招商局

四大超级财团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招商局。这家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代。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遇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局面深入人心,一些洋务派官员更是大力提倡兴办民族企业,从而对抗洋人在商业领域的蚕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就是现在招商局的前身。

一开始,招商局的作用是改变洋人在我国内陆运河及海上横行无忌,几近垄断河道运输的一家独大局面,但招商局成立后,清政府突然发现这家企业不但能“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被洋人占尽”,还能圆满完成运送南方漕粮到京城的任务,同时这家企业还是李鸿章创办的,等于是朝廷的“亲儿子”,用起来格外称心应手。

如此一来,招商局就成了国家重点扶持企业,快速成长为能够与外资运输公司分庭抗礼的巨无霸企业。可惜,招商局坐大后,并没有反哺中国商人,反而与外资联手垄断,“息争均利”,令中国商帮继续承受运送迂缓,运价奇贵之苦。

中国商帮的血泪中,招商局华丽丽地数起了自己赚来的第一桶金。此后近百年间,招商局将触角伸向香港,成为华商里最早一批驻港企业,赚取无数财富,时至今日仍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

不过,赚钱归赚钱,招商局爱国的底线却一直守得很到位。1950年,招商局顺应历史潮流,毅然发动“香港两航起义”,突破港英政府设置的重重阻碍,回归新中国的怀抱。

此后,招商局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2018年,招商局响应“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参与“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白工业园的开发,还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8个国家投资建设35个港口,极大地推进了中外物流高速发展。

不仅如此,如今招商局的业务还涉足到金融、航海、房地产等各行各业。比如著名的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金融巨头,都与招商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如此,招商局坐拥的财富也足以令人惊叹。在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招商局集团以459亿美元的营收和44.68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244位,而它旗下的招商银行,也以550亿美元的营收和121.8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第188位,助力招商局成为拥有两家500强企业的超级巨头。

02、华润

招商局靠着悠久的积累跻身中国四大财团之林时,另一个超级财团也揭下神秘面纱,向世人展露它数十年间经历的风霜雨雪。

这便是四大财团之一的华润。如今说起华润,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商业地产。毕竟在房价屡创新高的时代,华润地产的掘金能力很难被人们忽视。

诚然,如今房地产已成为华润集团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此华润集团甚至还专门成立了华润置地。然而在数十年前华润诞生之时,它的使命并非是发展商业,而是作为香港一处地下交通站。

谁料作为华润掩护身份的商业,竟然在那个烟火纷飞的岁月里发展得极好。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华润就从香港搬到内地,一心一意做起商业来。

如今,华润旗下的生意除了人们耳熟能知的房地产外,还囊括了诸多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比如各大超市中的怡宝矿泉水,就是华润旗下的著名商品。而不少人在炎炎夏日里喜欢喝上一口的雪花啤酒,也是华润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就连人们平日里煮个饭,可能便在不知不觉间给华润贡献了利润。因为许多人使用的燃气,都来自一家名叫“华润燃气”的公司,而这也是华润旗下的产业。

有人或许会说:“那我不做饭,我逛超市买速食吃,华润总赚不到我的钱了吧?”

当然不是。别忘了华润旗下还有一家叫做“华润万家”的超市,刚好符合不爱做饭的懒人一族的诉求。可以说无论是一线城市的企业家,还是十八线小城的打工人,谁的生活都离不开华润。

无处不在的华润世界里当然少不了金融的身影。如今,华润旗下的华润置地、华润电力、华润医药、华润水泥、华润啤酒、华润燃气纷纷上市,助力华润集团在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以919亿美元的营收和34.74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第80位。

03、保利

华润高调在金融业与商业领域大展拳脚之际,四大财团中的保利集团却悄然隐藏在暗处,坚定不移地走着它“闷声发大财”的路线。

或许有人会说:“保利哪里低调了,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保利地产呀?”

诚然,保利的房地产项目近年来确是发展强劲。一开始,保利地产不过是广州当地的一家小型房地产公司,但保利地产的运气实在太好,草创阶段就遇上了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

借着地产业的东风,保利地产轻轻松松发展成全国知名公司。截止2020年,保利地产的年营收额接近4000亿元,可谓是广州房地产行业之光。

然而,保利地产赚钱能力虽强,但这点钱对于保利集团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因为保利集团真正赚钱的项目,是与军方合作进行军事设备进出口。

这些神秘又赚钱的项目,主要由保利旗下保利科技来完成。这保利科技素来有“国家一手带大的亲儿子”的称号,谁让保利科技虽然是保利旗下的企业,但却是由中信集团和原总参谋部共同出资创立的。

而保利科技最初的一批元老身份更是惊人。他们不是一般商人,而是当年在“百万大裁军”号召下退伍的军职人员,难怪保利科技对各种武器了如指掌,完全超越了一般企业的认知。

懂武器,不差钱,让保利科技买起武器来也专挑好的买。国外先进的黑鹰、苏-27战机、S300俄制驱逐舰等等高精尖产品,都是经保利之手进入部队。当然,偶尔遇到流失在外的国宝,保利买起来也毫不手软,比如2000年,保利就豪掷2800多万元,买回了当年被八国联军掠走的圆明园瑰宝。

如此霸气侧漏的一幕,也让不少网友纷纷感慨道:保利到底多有钱?

这一“千古之谜”在2019年终于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揭晓了谜底,当年保利集团以年营收额462亿美元,净利润14.95亿美元,问鼎第242名,而保利集团的总资产,则突破1万亿元,真算得上是富可敌国。

04、中信

超强的实力,不禁让网友感慨保利“闷声发大财”的同时,愈发对保利科技背后的“高人”中信集团充满了好奇。

诚然,中信能成为保利科技的创办者之一,自己又哪能没两把刷子。虽然中信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它的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诸多领域。

更让人惊叹的是,中信集团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企业集团,旗下仅一级子公司就有175家之多,这其中不乏中信银行、中信证券、华夏基金等知名企业。

可以说,只要有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信。而极强的渗透度也让中信以超过6万亿总资产,影响着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阿里的年收入约为7000亿。照此看来,四大财团中的任何一家拿出来,都能狂甩阿里三条大街。

这种差距,想来马云再怎么大谈“福报”也望尘莫及,毕竟在这些顶级国企面前,像阿里这样的民营企业,哪里算什么“大厂”,顶多就是个“暴发户”。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