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宝(一代宗师张三丰,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937更新:2023-05-16 17:28:49

张三丰有那7个弟子

1,宋远桥

武当七侠之首,他总是一副温文儒雅的风范,别人有事求他,他总是尽力帮忙,为人稳重踏实,冲淡谦和、恂恂儒雅,颇有君子之风范,武功高强,处事又极公道,在江湖上的声望地位也非常高,远在一般门派掌门之上。

作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宋青书被张三丰和宋远桥寄予厚望,内定为武当派将来的继承人,肩负极其重大的责任,而宋远桥毕生的希望也寄托在他的身上,自然应当严加管束。可我们看到的宋青书,虽然天生的聪明伶俐,可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小人。

2,俞莲舟最有见识的传人

外表严肃,内心热情,为人从容,理智,稳重,冷静,武功在众师兄弟中最强,深得张三丰器重,武当派上上下下都对俞十分敬畏,曾依据张三丰所授之武功加以改良,成为自创的“虎爪绝户手”,后来又尽得“太极拳”真传。

参与六大派远征光明顶一战,力战明教五行旗,杀入光明顶。

下山时武当派和六大派也被蒙古军抓去万安寺幽禁,各人被迫服下“十香软筋散”,以致大家使不出武功,最后连同六大派被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张无忌解救出。

3,俞岱岩最悲催的传人

在小说的第三章《宝刀百炼生玄光》中出场,“……一个三十来岁的蓝衫壮士,脚穿草鞋,迈开大步,正自沿着大道赶路,眼见天色向晚,一路上虽然桃红柳绿,春色正浓,他却也无心赏玩”。这位壮士就是俞岱岩。

4,张松溪最机智的传人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人物,是张三丰的第四个徒弟,武当七侠之四。武当七侠中,张松溪以机智著称。他最出色的表现,要算是在张翠山失踪的十年里施恩于三大镖局,为日后应对作出铺垫。

5,张翠山资质最高的继承人

张翠山善良厚道善恶分明,自幼拜张三丰为师;师徒情如父子,师兄弟情如手足。得承张三丰武术及为人处世之道,思想端正不歪;加上资质聪颖廿来岁已练得一身高强武功,江湖人称银勾铁划张翠山张五侠。在查探三师兄俞岱岩遭人以少林派大力金刚指折断四肢筋脉途中,结识殷素素。当时天鹰教在王盘山岛举行“扬刀立威大会”,张翠山怀疑袭击俞岱岩的人可能是觊觎屠龙刀的人。

故决定与殷素素一起前往扬刀大会,在扬刀大会上被谢逊强迫带到冰火岛。十年后与妻殷素素和子张无忌乘木筏回中原,岂料四方八面的人立即千方百计接近套取谢逊和屠龙刀下落;在张三丰百岁寿辰之日;各派赴武当表面祝寿,实想质问谢逊所在。张翠山和殷素素为存忠义,维护谢逊而三缄其口。受逼不屈,各师兄弟亦誓与张翠山共存亡。但当张翠山知悉当年俞岱岩之所以残废,竟因殷素素发蚊须针打俞岱岩而起;情义难全,张翠山最终愧疚而自刎当场。

6,殷梨亭资质最低的传人

原著中殷梨亭在武当七侠中位居次末,比起七侠莫声谷的少年老成,六侠的性格显得尤为稚弱,常常为了小事流泪。但他也并非单纯的不堪一击。

准确来说,他是性情中人,并不掩藏心中所想。他的眼泪与软弱,也只关乎亲人时才显露。(张翠山之死、莫声谷之死以及光明顶上杨不悔揭开纪晓芙之死真相时)殷梨亭受人喜爱,多数来自他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和身上干净温暖的气息。当他还是个被诸侠照料的小师弟时,对于赤子一般的他,软弱成了温柔的代名词,懦弱成了善良的表象。

7,莫声谷最少年老成的传人

莫声谷是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男性角色。他是张三丰的第七个徒弟,武当七侠之一。曾参与六大派围剿光明顶,力战白眉鹰王殷天正。后在教训对峨眉弟子无礼的宋青书时,被陈友谅和宋青书所杀。

扩展资料

张三丰,名君宝(又名全一),字符元,道号三丰。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内拳始祖、太极始祖、武学泰斗、龙行书法始祖。

张三丰集各派绝学于一身,威震武林,造诣已达炼虚合道至高极境,元末明初真人,武当山道人,武当派始祖,正史记载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辽东,14岁考取文武状元,18岁担任博陵县令,(1280年)辞官出家修道,拜火龙真人为师,武林盟主张三丰时隐时现,行踪不定。

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张三丰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张三丰所创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

历代统治者对张三丰尊崇有加,宋、元、明、清很多皇帝都寻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传,朱元璋建立明朝,张三丰曾出手相助,助洪武夺取江山,朱元璋登基后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

明成祖时,朱棣自诩真武大帝化身,“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朱棣派吏部尚书郭琎、隆平侯张信等人,率领兵士30万,大修武当山宫观,花费达千万计。朝廷圣旨封武当山,于是龙虎、武当、华山、九华、茅山、罗浮诸山,道宗极盛。

参考资料:百科-张三丰(武当派始祖、武林显赫人物)


张三丰他有子女吗
冲毁叭谷陋俗资灾
一代宗师张三丰,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千真万确的,确有其人。
张三丰的详细资料!
张三丰[1],元﹑明(一说金)著名道士,生卒年不详,传说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经考证得字子冲南宋淳祐七年( 张三丰1247年)生于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镇(至今有留传家谱为证CCTV-4走遍中国2009年也做过相关报道—应该来说是近几年新发现的有力证据之一);另有记载元定宗三年(1248年)生于辽东懿州望平县(今黑 山县姜屯镇)在莲花湖畔亦有张真人故居。明成祖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宫”。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先生的考证,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从诸多的资料分析,确是证实了张三丰的生卒考,确实是享年212岁。 也是非常罕见,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所以令人刮目相视。  至正初,张三丰返故里扫墓,年已过百岁。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过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叙道,乃知邱为早年相遇之高士。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台观。至正十九 张三丰像[2]年,张三丰离别金陵时预知沈万三有发配边疆之祸,遂叮嘱曰:“东西王气正旺,今后我们会在西南相会。”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三丰念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时已一百二十余岁。居武当搜奇揽胜,见遍山宫观皆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废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复作云游。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遁入云南。这时,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发配云南。在云南恰遇张三丰,正应“日后当于西南会面”之说。张三丰遂沈万三天元服食大药,夫妻得服遂白日飞升。永乐初,朱棣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三丰,岂料胡广在武当与三丰遇而不识。永乐十年,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经十年,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其时三丰混迹于民众之中,朱棣派人屡访不遇。据《张三丰外传》的记载,说在1418年春,永乐帝特意驱车去拜望张三丰,三丰不在,有兴而来,扫兴而归。永乐帝勃然大怒,于是命令一个叫胡广的人去招寻张三丰,如招寻不到,则要处死胡广。永乐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广寻三丰不力,胡广再访武当,于武当祈祷,望三丰先生能念其诚苦应诏回京,终见三丰。此时三丰年已一百六十七岁。传说张三丰当时应太上老君邀请参加群仙会,正驾云头前往,过武当遂感胡广之祈祷,于是按落云头,降于胡广面前,对其言:“你且回京见驾,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虑。”胡广便策马回京。跨年还得京师,乃知三丰先生早于前在金殿与永乐会得一面。此即为“金殿飞升”之说。此时三丰年已一百六十九岁。当时还有一种传说,说张三丰能飞身入宫、遁身而归,这些都不足为信。但有一点还是真实的,张三丰曾书字一函,令弟子孙碧云向永乐帝禀告,告之以具体的长生之道。因为皇帝都非常希望长寿,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有汪梦九先生曾遇三丰真人多示其教。此时三丰应有四百七十余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张三丰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这样,不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随的这三位道士也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于是,张三丰在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的同时,还自称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事实上,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诚然,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却从未停止过。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无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这个视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张三丰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辩护,替“邪道”开脱。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他说,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样,老子所传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张三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学说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张三丰把儒家倡导的仁义与道家炼丹的铅汞画等号,称“仙家铅汞即仁义的种子”。在他那里,阴阳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是一一对应的。他在《五德篇》中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真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所以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张三丰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这样,不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随的这三位道士也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于是,张三丰在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的同时,还自称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事实上,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诚然,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却从未停止过。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无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这个视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张三丰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辩护,替“邪道”开脱。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他说,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样,老子所传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张三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学说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张三丰把儒家倡导的仁义与道家炼丹的铅汞画等号,称“仙家铅汞即仁义的种子”。在他那里,阴阳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是一一对应的。他在《五德篇》中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真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所以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电影《太极张三丰》中的君宝和天宝的性格现实中哪个更多一点?
当然是天宝了,虽然大家不喜欢
武当派的最初创始者是谁?

武当派的最初创始者是张三丰。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故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因衣裳褛褛,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

相传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武当内家拳、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武当派的特点

1、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真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为我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

2、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

3、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张三丰是哪个朝代的?

南宋末明初。

张三丰(1247年-1458年),本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西懿州人(一说福建省邵武人),南宋末明初道士。

据武当山道教中人相传,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为主神。另据现存武当派武术各分支派传人及弟子相传,亦是武当派武术的开山祖师。

因其平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自称为张天师后裔;陕西宝鸡人   ,一说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西南或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人、一说辽东懿州望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人   ,祖籍江西龙虎山。

金末元初至明永乐(一说明天顺年间)时期显世道教学者、思想家、丹道学家、书法家、武术家,中国道教武当派、三丰派开山祖师、三丰太极拳祖师。

现代常被引用为武侠小说中人物,尤以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为最。

著作

有《张三丰先生全集》,由清朝李西月编著,是明清道教隐仙派的作品汇集,主要章节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谭全集》、《玄要篇》、《无根树词》、《云水前集》、《云水后集》等。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