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河北第一名士崔琰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509更新:2023-05-16 17:30:42

河北第一名士崔琰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崔琰(?-216年),字季珪,是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堂弟崔林,丞相是曹操。崔琰的相貌非常俊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同时又有远见的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就连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曹操对他也是很敬畏的。



据说在少年的时候性格就很朴实、说话的言语比较迟钝、喜欢击剑、也非常崇尚武功,到后面崔琰也学习了很多的文学。可以说崔琰天生就很聪明,许多的东西只要一教他就会,慢慢的他也积累了不少的学问。文武双全的崔琰在二十三岁时,乡里面按规定将他转为了正卒,这时候的他才开始感慨发奋,开始研读《论语》和《韩诗》。到了二十九岁的时候,他与公孙方等人结交,然后到郑玄门下去求学。在学习还没有一年的时候,这时徐州的黄巾军就攻破了北海,郑玄与他的弟子到不其山去躲避兵难。崔琰在这个时候被遣散了,然后又到处都是盗寇,前往西去的道路也是不通的,于是他就在于青、徐、兖、豫四州的郊野周旋,自从离开家乡后过了第四年才回到家,他在家中的时候就以弹琴和读书来作为一种娱乐。他曾经也辅佐过袁绍,到后面又效力于曹操。崔琰对于魏国是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他给曹操提了很多的建议,曹操一直以来也非常的器重他。而且崔琰十分的正直。



崔琰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辉煌,但是到最后遗憾的是他含冤而死了,原因就是因为曹操太过于猜疑,他不信任任何人,最终导致这样一位忠诚的老臣含冤而死,可以说这对于魏国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

崔琰,字季硅,清河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相貌俊美,尤其生有一把美须,曾假扮曹操接待过匈奴使者,留下了床头操刀的典故。原袁绍部下,曹操平定河北后,立即将他从大狱里放出来,委以重任,上来就是冀州别驾(州牧副手),屡迁至东曹掾,与毛阶一同掌管人事,是曹操的两大HR之一。曹操称魏王后,升至中尉,掌管邺城军事,同年,因为给杨训写信,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所赐死。

杨训是崔琰提拔的,推荐理由是这个人虽然才干一般,但胜在道德清贞,没想到的是,这个清贞之人,在曹操即魏王时,写了一封贺表大拍马屁,有人就嘲笑杨训附炎趋势,伪君子真小人,崔琰举荐失当,有目无珠。崔琰很不服气,要过来杨训的文章一看,写了封信给杨训,同时也解释给其他人看。

整句话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我看过贺表了,你干的不错。时间啊时间,随着时光流逝,万物也会发生变化。”

却不想这几句话惹到了曹操,曹操说道:“耳这个词,历来都不是好词,比如生个女儿就用生女耳。会当有变时更是出言不逊,崔琰你这什么意思?”

于是下令罚崔琰为徒隶,就是剃掉头发,戴上铁圈做苦役。派人去看崔琰,回报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仍旧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曹操闻言大怒,立即将他投入监狱。

魏略说曹操有心杀他,一时找不到理由,便派人去暗示崔琰,并说三天后回报,崔琰不解其意,三天后曹操只得明示,“你真要逼我用刀子来解决?”崔琰才明白曹操的意思,遂上吊自杀,临死前说道:“我是真没想到魏公竟然恨我到这个地步。”

崔琰死后,为他喊冤的人不计其数,也都觉得崔琰死的莫名其妙,曹操居然用上了“腹诽心谤”的借口,基本跟莫须有一个路数。

千百年来,为了解开曹操杀人之谜,众说纷纭,主要意见有三种,但都根本经不起推敲。

第一,打击报复说。当年曹操取得冀州时,志满意得,说刚看册簿,冀州竟然有三十万户人口,老子发财了。

崔琰立刻回答:“现今天下分崩,冀州连年征战,白骨露野,王师到了不先施仁政,救生灵于涂炭,却先去计较人口甲士,这岂是鄙州百姓所期望的?”

崔琰一言既出,满座皆惊,人人脸上变色,以为他肯定要倒霉了。但曹操却幡然醒悟,急忙道谢,说幸亏先生教导,差点又做错了事。

这桩公案曹操当时没发作,一直隐忍不发,这时拿出来两罪并做一罪,所以杀了崔琰。连陈寿也说曹操性忌,容不下人,并拿杀孔融、杨修、娄圭等人举例,这个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看法。

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曹操岂是因忿杀人之人?堂堂魏武帝,连这点心胸都没有?老曹杀人从来都只从利益出发的好不好。

杨修、孔融、娄圭这几个人,虽然都或多或少触怒过曹操,但杀他们都出于明显政治目的。杀杨修是警告不要参与世子之争,杀孔融是因为孔融阻挠了他建魏国计划,而杀娄圭则是因他有不臣之心。

比如说骂老曹骂的狠的,没有超过程昱的,当年曹操差点依附袁绍,程昱为了点醒他,骂的老曹狗血淋头,说他没有志气,还不如田横一壮士。崔琰规劝他应当以人民为重,这是再正确不过的意见,自古忠言逆耳,老曹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好坏都分不清,如果说老曹连这种事都不能容忍,他还怎么成就霸业?事实上老曹当场就醒悟并向崔琰道谢。

第二,打击曹植说。魏晋世语记载,曹植老婆崔氏,是崔琰大哥的女儿,曹操治家朴素,有一次看到崔氏衣着华丽,大怒,于是赐死。杀了崔氏,转头就过来收拾崔琰,目的都是为了警告曹植,你给我规矩点,不要动太多心思。

可事实上,崔氏和崔琰,都死于216年,当时老曹还没定下继承人,甚至相当看好曹植,为此一度犹豫不决。曹植令他失望之始,是217年酒后擅闯司马门,老曹这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这会崔琰尸体都臭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之前问过崔琰意见,问他曹丕曹植谁更优秀,结果崔琰选择曹丕,令曹操大为惊讶,感慨崔琰高风亮节,不以个人利益为取舍。崔琰并不是搪塞曹操,早在南征赤壁时,崔琰留守邺城辅佐曹丕,就多次规劝过曹丕,要他以太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崔琰从来都是坚定的拥曹丕派,所以杀崔琰打击曹植,根本不值一谈。

第三,打击士族说。魏晋以来至唐,是门阀士族的活跃期,世家大族的地位,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比如太原王氏有不王之王一说,而唐文宗更有被郑氏拒婚的郁闷。

李世民曾定下过世家大族的基调,列“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七家为第一品,所以有五姓七望之说,而崔琰,正是出身于清河崔氏。

三国处于权力交割期,新势力崛起,肯定要打击旧势力,经常闹的势如水火,比如孙策征江东时,一度对当地大族陆家下过狠手,搞的孙权后期没少和稀泥,又是通婚,又是高官厚禄。而陆逊功高于世,孙权对他却始终心有芥蒂,也是因为两家有杀父之仇,难以放心。

曹操为了打击北方士族,所以杀崔琰,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相是也经不起推敲,因为清河崔氏的崛起,正是由崔琰开始,换句话说,清河崔氏被称为世家,那是崔琰以后,搁崔琰这会,他们家才刚冒头。

另外,清河崔氏崛起的关键人物,不是崔琰,而是他的堂弟崔林。崔林后来位居三公,开创三公兼封侯之先河,功名显赫,远非崔琰能比。崔林也在曹魏做官,官职还不低,当时任御史中丞,而且是个不太安分的主,经常得罪上司,如果想拿崔氏开刀,找崔林的麻烦远比崔琰容易,为何只杀崔琰而放过崔林?这根本说不通。

那老曹到底为什么杀崔琰呢,其实很简单,陈寿已经把所有经过都写出来了,只差一句总结,结果把后世搞的一头雾水,众说纷纭,总结了无数条理由,但少有人理解陈寿的真正含义。

想解释曹操的杀人理由,必须提到一个人,毛玠。毛玠跟崔琰长期共事,对他非常了解,也对他的人品非常佩服,崔琰死后,毛玠心中不满,发了几句牢骚,于是也被抓进了监狱。幸亏有恒阶等人营救,毛玠逃过一劫,但却被一撸到底,罢免了所有职务,郁郁而终。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老曹简直对崔琰咬牙切齿,杀了他还余怒未消,谁敢觉得崔琰冤枉,立马会被牵连,哪怕是心腹重臣。俗话说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崔琰是个谦谦君子,陈寿评价他说品格在魏国最优,曹操也承认崔琰有伯夷之风,这么一个老好人,究竟哪里得罪了曹操,以至于被老曹恨之入骨。

我们回过头来看,杀崔琰那年,魏国发生了什么事,最大的事当然是曹操称魏王了,而崔琰之死,归根结底也是因此而起。杨训恭贺曹操称王,写了篇文章拍马屁,立马被人攻击,说他稀世浮伪,顺便牵扯到了崔琰。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什么贞洁清高,根本就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从这点看,当时魏国的士大夫,大多不赞成曹操称王,写贺表并不是潮流,写了还会被人耻笑。

崔琰很不服气,于是要来杨训的文章看,看完后也没话可说,于是写信说:“你干的不错,时乎时乎,到将来事情还会有所变化。”这个事情指的是什么事?变化又作何解?

我认为,崔琰写给杨训这封信,根本不是向别人解释,而是嘲讽,杨训拍曹操马屁,证据确凿,这有什么可辩的。杨训八成在贺表里称赞曹操是汉之忠臣,匡扶大厦于即倒,所以崔琰讽刺说,你这马屁功夫不错啊,时乎时乎,将来曹公要是当了天子,我看你还怎么说。

这篇皮里阳秋的回信,一眼给曹操识破了,曹操是什么人,文学大家,他能看不懂什么意思?

“耳都用上了,崔琰你什么意思,你当老子是白丁?”

对于曹操有没有篡汉的打算,我觉得没必要多解释,这几乎是明摆着的。213年曹操先做了尝试,加九锡开国称魏公,结果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荀彧和孔融。

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你一路打的都是匡扶汉朝旗号,现在干这个事,不合适。

孔融更是公开宣称,天子千里之内,不得分封建国,有违旧制,更有违体统。这俩人的下场是什么?荀彧被赐毒酒,孔融被斩。

为了扫平称帝的道路,曹操连荀彧都舍得杀,心志有多坚决。213年开国称公后,紧接着216年曹操又做了试探,即位魏王,把意图又亮明了几分。

可没想到大臣们仍然死都不肯跟他尿一个壶里,不仅没人道贺,偶尔几篇贺表,还被群起而攻之,遭受嘲笑。

老曹环视一周,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好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你让我送给汉天子,没门。你们不让老子好过,老子也不让你们好过。

打击政治异己,老曹从来不手软,从上文的荀彧就能看出来。荀彧是什么人?那是他的头号功臣啊,功勋高筑,而且颍川荀氏,亲朋故旧满天下,曹操说杀就杀了,一点都不犹豫。

从历史记载看,曹魏士大夫的骨头还是很硬的,曹操自称王之后,内部反叛不断,218年和219年,先后有金祎、吉本、耿纪、韦晃以及魏讽内应关羽刘备,连续在许都和邺城造反。而刘备关羽则接连攻打汉中荆州,一时间风雨飘摇,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

为什么曹操那么怕关羽,不光因为关羽厉害,还因为曹操不知道邺城究竟还潜伏着多少蜀汉内奸。

崔琰肯定是反对曹操篡汉的,要不然也不会听到杨训拍马屁,就马上找来贺表看,更不会写那么一封语气古怪的回信。而他被行刑后,一点也不做辩解,泰然自若,脑袋被剃成了葫芦瓢也不以为耻,照样会见宾客。

在曹操的眼里,这就是顽抗到底,死不悔改的表现,甚至还有点引以为荣。好吧,既然你想杀身成仁,那老子就成全了你。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是徘徊在历史长河里的一条鱼。


曹操为什么杀死崔琰?
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崔琰,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权位之争。曹操认为他越权了,说白了就是管得太多了。
崔琰是什么人物?
崔琰
字:季珪

时间:163——216(寿54)

籍贯:冀州 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武城东北)

容貌: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

官职:中尉

家庭成员:从弟:崔林

历史年表: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崔琰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琰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琰乃归,以琴书自娱。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於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於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历史评价:

曹操: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陈寿:①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② 崔琰高格最优。 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③崔琰鉴识笃义。

《先贤行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三国机密》中的崔公崔琰在历史上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在邺城,汉献帝结识了当时在袁绍阵营的大儒崔琰,也就是剧中说的崔公。在邺城,崔琰被汉献帝的风采折服,帮助他度过危机。后来,曹操平定河北之后,崔琰也归降了曹氏。崔琰出身的门第很高,是清河东武城人,即今天的山东武城县。清河崔氏起源于战国时代齐国公卿,两汉时代一直是望族,清河崔氏是东汉一朝有名的世家大族。

崔琰年轻的时候跟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学习,郑玄是北海高密人,是东汉一代经学集大成者。精通经学是汉代入仕的必要条件,而东汉末年的青州地区盛行所谓“邴郑之学”,“邴”是邴原,“郑”是郑玄。郑玄不仅学问好,而且长得帅,武功也好,“眉目疏朗,须长四尺余,少朴讷,好击剑”。

崔琰的老师郑玄后来被袁绍强迫征召至幕府,崔琰后来也被罗致帐下。崔琰给袁绍提过很多合理建议,包括迎奉汉献帝,但是刚愎自用的袁绍未能采纳。袁氏集团在官渡战败之后,建安九、十年间,曹操平定了袁绍父子控制下的河北地区,自领冀州牧,曹氏集团的政治中心也转移到邺城。

河北青、冀、幽、并四州长期处在袁氏政权统治下,当地士人与袁氏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新近入主的曹操难免存有戒心,而曹操要控制上述地区,还得从控制当地士人着毛曹操采用郭嘉的建议,大量辟召当地名士,作为省事掾属。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

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 (郭)嘉之谋也。

曹操对河北士人的驾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所谓的“渐臣使之”。在河北四州中,冀州是政治、经济中心,冀州士人居四州士人之冠,崔琰可以说是冀州士人的领袖,他的态度很重要。在刚刚得到冀州的时候,曹操一番不经意的话暴露出了枭雄本色:“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曹操是枭雄,想的争衡天下的“霸道”,冀州人口在他眼中就是兵源。崔琰是大儒,想的是“王道”,他一番话把曹操怼得哑口无言:

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崔琰真是一个耿直boy,这番话站在“王道大义”的高度说,天下战乱,冀州也屡遭兵燹,你曹公拿下冀州,不先施行仁政,体察民情,马上想到的是征召兵源,这哪里是冀州百姓希望的呢?

崔琰正直的品质令曹操折服,所以得到曹氏重用。崔琰被曹操任命为组织部门负责官员,崔琰进了曹操霸府的选曹。所谓选曹,即西曹和东曹。东汉时期,公府设置西曹、东曹等10余曹,分理众事。《续汉书·百官一》下“太尉”条称:“西曹主府吏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椽比三百”。

从上述材料看,东汉后期西曹、东曹分别掌管对内、对外人事处置权,地位高于其它各曹。建安年间,曹操实行“霸府”政治,其司空、丞相府的东、西曹实际上总揽了中央、地方的选举用人权。

崔琰品质正直,为人稳重,所以被曹操委以如此重任。崔琰初授东曹掾时,曹操特意下敕书: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崔琰在组织部门的工作确实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 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曹操自己也叹服:“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三国志·崔琰传》上称赞他:

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 天下称平。

但是,曹操与崔琰的君臣关系却只能善始,未能善终。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推荐的巨鹿人杨训,被曹操征辟。曹操晋爵魏王,杨训上表歌功颂德。虽然在曹氏政权势力范围之内,吹捧曹操总是政治正确,但是过分了就会成为士林笑柄。

于是乎,就有人攻击崔琰举荐失当。崔琰看了杨训的表文,然后写信给杨训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这些话确实有点牢骚的意思,但绝不是指向曹操的。不过,就有人向曹操打小报告说“此书傲世怨谤者”。

曹操原本就是多疑的人,于是“罚琰为徒隶”。崔琰是不会折弯的直男性格,曹操派人去看他,他居然“辞色不挠”。根本不服软啊!最终,崔琰被曹操赐死。崔琰为何会被曹操搞死呢?当年冀州初定之时,崔琰那番大义凛然的话折服了曹操,但也有人认为崔琰耿直的性格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胡三省就认为,“此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

曹操虽然多疑,但绝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滥杀之人。崔琰之死,背后还是有隐情。那个在曹操身边进谗言的人叫丁仪,他父亲丁冲是曹操早年密友,是曹家自己人,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的主要 策划者。丁仪和崔琰的矛盾要追溯到建安十八年魏国初建,立太子的争论中。当时,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难以取舍,于是“密访群司”,寻求意见。丁仪、杨俊、杨修这些人支持的曹植,而崔琰、贾诩等人力挺曹丕。

曹操是密访,就是不希望大臣们把立储意见公开化。但是,只有崔琰露板答曰: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崔琰这么做就很过分了,把曹操的焦虑公开化,要知道“焦虑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另外,崔琰也公开得罪了丁仪那些曹植党,报复也是自然的。崔琰不挺曹植也真的很奇怪,曹植更接近崔琰喜欢的儒家君主风格,而且曹植还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他算曹子建的叔丈人,这个立场真的很奇怪啊!


崔琰是谁杀的
崔琰(?-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出言不逊,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三国演义》中为24岁)。
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因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
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因曹操的“鸡肋”二字,杨修大乱军心,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
··希望可以给你帮助·········~~~~。。。。
让曹操都惧怕三分的名士崔琰,都有过哪些传奇事迹?
崔琰,司空崔林的从兄,相貌俊美,曹操帐下谋士。协助过曹操平定河北,教导过世子曹丕,还担任过魏国尚书令,迁中尉,崔琰一生风光最后却被曹操赐死。真的可惜啊。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