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海君(仁祖反正的光海君李珲)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671更新:2023-05-16 17:32:26

韩国的历史的历代君王
太多了,这里只说一下李朝历代(公元1392年—1910年):
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中宗 李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显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肃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纯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宪宗 李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高丽王朝历代君主是什么?
首任:王建(太祖)。
末任:王瑶(恭让王)。
仁祖反正的光海君李珲

光海君李珲,万历三年乙亥(朝鲜宣祖八年,1575)四月生。生母为恭嫔金氏。初封光海君。李珲自幼足智多谋,其长兄临海君李珒(李珲同母兄)虽为长子,但是不为宣祖所爱。身为庶次子,李珲自幼便被视为王位继承的合理人选,似乎表现出了更多的本领和野心。
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倭乱爆发,临海君李珒被俘,宣祖仓皇出奔平壤,命令十七岁的李珲摄国事。李珲收集流散的军队和义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李珲的这个举措振奋了朝鲜民心军心,对全国团结一致打击倭寇很有作用。万历二十一年,日本撤出汉城,退守釜山,并将虏获的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位王子送还,倭乱暂时告一段落。
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册封光海君为世子,并上表明朝请求批准。明朝答复:“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许。光海君由是对明朝暗有怨言。万历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鲜再次上表请求易储,其时明朝也正为立储的事情闹得鸡飞狗跳,遂均不许。宣祖末年,宣祖仁穆王后已经生有一子(永昌大君,1606年生),弃嫡立庶,与儒家宗法观念不合。朝廷中的北人党因此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
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事实上的世子光海君嗣位。并上表明朝,自称权署国事,请求册封。万历皇帝恶其专擅,不予理睬。但是当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兴的女真势力对明朝构成了威胁。为了确保东北边疆无虞,需要拉拢朝鲜,所以明朝在拖延了几个月之后,于是年十月乃册封李珲为朝鲜国王。李珲即位后,按照朝鲜官方史书的说法,是“昏乱日甚,幽废母后,屠兄杀弟”。从事实来看,后两条倒也确实。李珲即位后,宣布仁穆王后为废妃,囚禁在西宫(庆云宫)内,自己则搬到新修复的昌德宫(东阙)去住。而对其王位威胁最大的两个人——其同母兄宣祖长子临海君,和年仅两岁的弟弟,宣祖嫡子永昌大君,则分别于1609年和1614年被害。
光海君在位期间,经常举办的特选科及第者们造成了对土地的迫切需求,同时,两班地主们不登记拥有土地的做法使国家的岁入大量流失。由于一些两班利用免税的学校土地来逃避税收租赋,仅仅在17世纪私立学校的数目就增加了三倍,使学校房地产成倍增加,它们所荫庇的文人学士和学生数目也不断增加。竞争官职变得激烈起来,因为担任一任官职很容易在经济上捞到好处。
1616年,努尔哈赤(朝鲜史书称老酋、老乙可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即位称汗,建立后金政权。1618年,他正式与明朝决裂,发兵袭破辽东重镇抚顺。面对努尔哈赤的挑战,明朝经过近一年的准备,于1619年春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出兵10万,号称47万,分4路夹击后金,志在必取。战前,明朝令朝鲜出兵助剿。朝鲜私下认为“老酋桀骜,虽以中朝兵力,未能必其一举而剿灭”,但又不敢拒绝明朝的要求,于是采取敷衍、拖延之策,建议明军“但当陈兵练武,以作虎豹在山之势,更观伊贼之作为,相机而动”,并且只答应将军队开到义州等边境地区。但是,在明军主帅、20年前有恩德于朝鲜的辽东经略杨镐的严厉申斥下,朝鲜还是不得不派出了1.3万军队,由都元帅姜弘立统领,前往助战。3月,明军在萨尔浒被努尔哈赤击败。由于光海君“实无战功之意”,在战前密谕朝鲜军队“观势向背,使虏勿为移兵先击之”,所以只有左营将军金应河力战而死。努尔哈赤对朝鲜致书笼络,称“尔朝鲜以兵助明,吾知非尔意也,迫于其势有不得已。且明曾救尔倭难,故报其恩而来耳”。
如前所说,在即位问题上,光海君于明朝心有不满,因此主张在尽量不得罪明朝的情况下开展灵活外交。在光海君坚持下,朝鲜致书后金,称自己臣服明朝是“大义所在,固不得不然”,而与后金的“邻好之情,亦岂无之?”,希望双方“各守封疆,相修旧好”。朝鲜与后金的往来引起了明朝的警惕,大臣徐光启奏称:“鲜、奴之交已合”,建议派官员“监护其国”。光海君闻讯又惊又怕,连忙遣使至北京“辩诬”。
实际上光海君自即位起,励精图治,对内实行改革,为稳定民生而努力,迫于国力对外则双向外交,争取实际利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颁布大同法,免除没有土地的人民向国家交纳粮食,从此只有地主才必须向政府缴纳粮食,因此,大同法是一项救济贫民的革新法案。
但是,当时的朝鲜是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国度,光海君在后金和明政权之间的游离,以及在政治上的过于残酷,使受儒家愚忠思想影响的朝鲜大臣、王室成员受到觊觎王位的其他贵族蛊惑,使光海君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最终导致了朝鲜历史上的“仁祖反正”,使自己遭到被废黜幽禁的下场。
朝鲜举国上下都感激于明朝的“再造之恩”,不能容忍对天朝不忠的事情出现。天启三年(1623,光海君十五年,朝鲜仁祖元年)春天,在李珲左右任事的亲侄绫阳君李倧见李珲身患疾病,于是令心腹陪臣建议将西人党的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入京城“防御”。三月十二日,朝鲜发生宫廷政变。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党势力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后来的仁祖)的别墅内会合。当晚,仁穆王后手下在庆云宫内举火为号,李倧率领李贵等人以救火为号打入庆云宫,发动宫廷政变,将李珲绑缚,押到仁穆王后面前接受训斥,然后宣布废黜其王位。史称此次政变为“仁祖反正”。
宫廷政变后的第二天,即三月十三日晨,二十八岁的绫阳君李倧即位于庆云宫之别堂,是为李朝仁祖。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被赐死。被废黜的光海君则被石灰烧瞎双目,流放于江华岛的乔桐,在后金再次入侵朝鲜(丙子胡乱)之后,于崇祯十年(1637)转移到南方的济州岛。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朔日卒,寿六十七。墓在朝鲜杨州赤城洞。
光海君被废,新朝廷公布其发动政变的宗旨在拨乱反正而非篡权,指责光海君囚母杀弟凶残暴虐,在诉说光海无人君资望时,其中强调光海君辜负明廷,为人不忠。仁祖打出亲明旗号,以颠覆式的姿态,欲全面否定光海君,重新回到以名分为本的“事大主义”外交路线上来。仁祖时代对光海君外交政策的批判,事实上是为了服从于其反正斗争的政治需要及舆论需要。因此,他们带着个人情绪和政治偏见来评价光海君外交,难免给历史留下谜团。这也是以后一些朝鲜史家所倾向坚持的观点,而且其中当时的一些档案文书也是人为处理过的,因为这样可以淡化以宫廷政变形式获取王位非法性的影响。朝鲜和韩国学者由于受史料观点的影响,在研究中高扬了朝鲜王朝时代外交的道德理想型特点,又难免缺乏历史客观性分析。但从此李氏朝鲜又背上了名节外交的沉重包袱。
光海君的继承者则是其侄子仁祖。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仁祖为其父亲定远君另外加上一个尊号位定远大院君,不久又追尊其为国王,上庙号为元宗,即朝鲜元宗。
朝鲜仁祖李倧(1595 – 1649),字和伯,号松窓。李氏朝鲜第十六代君主,庙号仁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万历二十三年(宣祖二十八年,1595)十一月七日出生于黄海道的海州城。父亲为宣祖大王第五子,定远君李琈。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封绫阳都正,寻封绫阳君。
当时的明朝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崇尚纲常伦理的政权,与朝鲜一直沿袭着中国古代传统宗藩关系的模式。朝鲜人擅自发动政变废除一个合法且与明有交的君主,绝对是一件忤逆不道的大事,是明朝所不能接受的。负责节制朝鲜的登莱巡抚袁可立第一个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李民宬《敬亭集》)。袁可立马上上疏明熹宗:“李珲袭爵外藩已十五年,于兹矣,倧即系亲派,则该国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岂容倒置。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待中国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废伯,李倧之心不但无珲,且无中国,所当声罪致讨,以振王纲。”(《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三 )。 在这道奏疏中,袁可立的观点很鲜明,他着重强调了政变这种形式的非法,这关乎到纲常伦理的“普世价值”,他认为“即珲果不道”也应该“待中国更置”。袁可立甚至主张派兵“声罪致讨”。
既然仁祖李倧的合法性得不到明朝政府的承认,朝鲜只好派出使团前往登州拜见登莱巡抚袁可立,祈求他代为转奏辨明原委。朝鲜使团在当年六月十一日(庚午)一大早便来到登州城外的庙岛。袁可立心情很不好,马上分付下去:“朝鲜来者勿许入水城门”,并命令对朝鲜船只“査访各船格军军器,要开数书给,军器则收贮船中,勿令带去”。闲来无事的朝鲜使团书状官李民宬对袁可立治下的登州水城门胜景做了生动描述:“水城门乃外北城舟楫出入之门也,粉郭矗立,水漱城趾。飞阁据增厓,俯临沧海,实一胜槩也。”在他的笔下,登州城外的庙岛也透着勃勃生机:“峰恋萦于,围抱左右。其间沙汀横亘数十里,又有二岛浮出其外,若障空补缺者然。其他海峤之可望者无数,但晴而愈暗,不得瞭然耳。峰顶通望处,逐设烟墩。屯田农幕,处处相望。商船战舰之抛泊近岸者,不知其数。”这也令朝鲜使团对袁可立的军政吏治不怒而威。
三天后,军门袁可立接见了朝鲜国使团。使团“升自东阶再拜”,向袁可立“呈申文”递交国书。
(袁可立)抚院立语曰:“你国旧王在否?”
(使)答曰:“在矣”。
(袁可立) 曰:“有子否?”
(使)答曰:“有一子”。
(袁可立)军门曰:“在哪里?”
(使)答曰:“同在一处”。
(袁可立)曰:“闻旧王三月十三日已死云,是乎?”
(使)答曰:“无此理”。
(袁可立) 军门曰 :“十三日动兵云是耶,抑旧君自退耶?”
(使)答曰:“其失德,详在申文中,老爷见之则可以详悉矣。一国大小臣民,不谋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权署国事,天命人归,从容正位,岂有动兵之事乎?”
(袁可立) 军门(曰:“然则烧宫室云者,何故耶?”
(使)答曰:“宫妾所居之处,点灯失火,而正殿则依旧矣。”
(袁可立)军门曰:“你国定乎?”
(使)答曰:“反正之日,市不易肆,朝野晏然,有何不定之事乎?且总镇毛驻扎敝邦,如有可疑之端,则岂有掩护小邦,欺瞒朝廷之理哉!”
(袁可立)军门曰:“晓得”
仍命茶,谢拜而退。(李民宬《敬亭集》)
这次见面后,袁可立的态度缓和了许多,“而今观来文,乃悉颠末。效顺之诚,既不异于畴昔。优待之礼,应不减于从前。一切款宴,犒赏夫马等项,已移檄促办矣。合行谕知云云。”(李民宬《敬亭集》)更主要的情况是当时明与后金正用兵,明朝国力受限,客观上也不允许明朝在这件事情上太较真。袁可立从全局和当时的实际出发退而求其次,“请正词质责之,以济师助剿为券,与廷议合。”(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上疏道:“亦当令其退避待罪,朝廷徐颁赦罪之诏,令其祗奉国祀,如国初所以待李成桂者,此又不得已之权也。”(《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三 )。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还要跑到中国来百般解释游说求得承认,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大明天朝的影响力之大。
但这件事情也远没有这样简单就会被忽悠过关,对一个纲常伦理道德至上的中国,历史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甚至于经过朝代更替也没有抹平。直到五十年后的清朝时期,朝鲜君臣对明登莱巡抚袁可立“致讨”的主张仍然记恨在心,在清廷开馆延修《明史》之际派出专使来中国进行“辩冤”,在清朝康熙皇帝面前大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状,并交通说服清朝高官让其改写前史。因为毕竟政变和篡权是分不开的,这是不好忽悠的大不道,是朝鲜历史的软肋,中国清朝的《永宪录》和《池北偶谈·朝鲜疏》等书对这件事情都留下了详细而真实的记录,这可能是朝鲜史家们所始料未及的。
用朝鲜肃宗李焞的话说,他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奏疏是为了却先王的宿憾,为祖先洗雪冤屈,请求在编修明史时按照他的意思记录这段历史,替自己的祖先“正名”,并宣示天下。朝鲜国王为自己的先祖不厌其烦地辩解,并强调说当时袁可立等明朝官员所看到的情况是不全面的,自己先曾祖父所发动的政变是光明正大的,并没有阴谋在里面。但这种要求和说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点勉强,因为中国记录这段历史自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和渠道,没有必要非要按照朝鲜篡君及其继承者的意思来书写,因为在中国明朝之前秉笔直书国史是其最基本的传统价值观。
不过,审视当今美朝、美韩关系的国际新秩序,我们简单翻一下旧案,倒是对如今的中朝关系、朝贡体系有一点有益的认识。对于当今时代大国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有一个比较之后的认识。 无论是古代中华的朝贡格局,还是当前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格局,维系这样一种体系的核心力量,首先是经济军事力量。过去中国与朝鲜通过朝贡贸易使得朝鲜受到恩惠,中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帮助朝鲜消除日本的威胁,从而对朝鲜具有一种强制的号召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自己的文化力量,通过纲常伦理这种中华文化圈内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具有对属国的一种文化号召力。无论明朝、清朝,只要他们具有这种基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并通过经济和军事的力量确立了当时“普世价值”下的国际秩序,那么就会使其畏惧,使其感化,使其被牢笼其中,不得不尊奉这种价值观下所统御的一切,这就是“软实力”。
古代中国曾经拥有这种力量,当前这种力量的拥有者却是美国,美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有着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所以他能够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威慑力,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中国要重新拥有这种力量,还要走很长的路。不过,不管名词怎么变化,古今的情况是一理。日本人曾经惊呼,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最终会使中国恢复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
后金努尔哈赤为避免两面作战,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鲜投书,希望朝鲜与明朝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然支持明朝,反对后金。
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王京城下。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皇太极见朝鲜君臣求和之切,乃对其迫降,下令清军包围南汉山城,伐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禁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仁祖则复书“重围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请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可废,而兵威亦可怕也……”。见朝鲜方面还在纠缠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传来,见大势已去,仁祖只好求和。最终朝鲜王国奉清朝为正朔,使称“丙子之乱”


朝鲜历代君王分别是?

内容如下:

1、穆祖(追封)

仁文圣穆大王李安社

2、翼祖(追封)

康惠圣翼大王李行里

3、度祖(追封)

恭毅圣度大王李椿(蒙古讳孛颜帖木儿)

4、桓祖(追封)

渊武圣桓大王李子春(蒙古讳吾鲁思不花)

5、太祖

康献至仁启运圣文神武大王,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高皇帝

康献王李成桂(李旦)1392─1398

6、定宗

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李芳果(李曔)1398─1400

7、太宗

恭定圣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恭定圣德神功建天体极大正启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恭定王李芳远1400─1418

8、世宗

庄宪英文睿武仁圣明孝大王

庄宪王李祹1418─1450

9、文宗

恭顺钦明仁肃光文圣孝大王

恭顺王李珦1450─1452

10、端宗

恭懿温文纯定安庄景顺敦孝大王

李弘暐1452─1455

11、世祖

惠庄承天体道烈文英武大王,惠庄承天体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圣神明睿钦肃仁孝大王

惠庄王李瑈1455─1468

12、睿宗

襄悼钦文圣武懿仁昭孝大王

襄悼王李晄1468─1469

13、德宗(追封)

怀简宣肃恭显温文懿敬大王

怀简王李暲

14、成宗

康靖仁文宪武钦圣恭孝大王

康靖王李娎1469─1495

15、燕山君(废黜)1495─1506

16、中宗

恭僖徽文昭武钦仁诚孝大王

恭僖王李怿1506─1544

17、仁宗

荣靖献文懿武章肃钦孝大王

荣靖王李峼1544─1545

18、明宗

恭宪献毅昭文光肃敬孝大王

恭宪王李峘1545─1567

19、宣祖(初为宣宗)

昭敬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显文毅武圣睿达孝大王,昭敬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景命神历弘功隆业显文毅武圣睿达孝大王

昭敬王李昖1567─1608

20、光海君(废黜)

李珲1608─1623

21、元宗(追封)

恭良敬德仁宪靖穆章孝大王

恭良王李琈

22、仁祖

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开天肇运正纪宣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

庄穆王李倧1623─1649

23、孝宗

宣文章武神圣显仁大王,钦天达道光毅弘烈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

忠宣王李淏1649─1659

24、显宗

昭休衍庆敦德绥成纯文肃武敬仁彰孝大王

庄恪王李棩1659─1674

25、肃宗

显义光伦睿圣英烈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显义光伦睿圣英烈裕谟永运洪仁峻德配天合道启休笃庆正中协极神毅大勋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

僖顺王李焞1674─1720

26、景宗

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

恪恭王李昀1720─1724

27、英祖(初为英宗)

至行纯德英谟毅烈章义弘伦光仁敦禧体天建极圣功神化大成广运开泰基永尧明舜哲乾健坤宁翼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至行纯德英谟毅烈章义弘伦光仁敦禧体天建极圣功神化大成广运开泰基永尧明舜哲乾健坤宁配命垂统景历洪休中和隆道肃庄彰勋正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

庄顺王李昑1724─1776

28、真宗(追封)

温良睿明哲文孝章大王,温良睿明哲文孝章昭皇帝

恪愍王李緈

29、庄祖(追封,初为庄宗)

神文桓武庄献广孝大王,思悼绥德敦庆弘仁景祉章伦隆范基命彰休赞元宪诚启祥显熙神文桓武庄献广孝懿皇帝

李愃

30、正祖(初为正宗)

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大王,敬天明道洪德显谟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宣皇帝

恭宣王李祘1776─1800

31纯祖(初为纯宗)

渊德显道景仁纯禧文安武靖宪敬成孝大王,渊德显道景仁纯禧体圣凝命钦光锡庆继天配极隆元敦休懿行昭伦熙化峻烈大中至正洪勋哲谟乾始泰亨昌运弘基高明博厚刚健粹精启统垂历建功裕范文安武靖英敬成孝肃皇帝

宣恪王李玜1800─1834

31、文祖(初为翼宗)

体元赞化锡极定命圣宪英哲睿诚渊敬隆德纯功笃休弘庆洪运盛烈宣光濬祥尧钦舜恭禹勤汤正启天建通神勋肃谟乾大坤厚广业永祚庄义彰伦行健配宁基泰垂裕熙范昌禧立经亨道成献昭章敦文显武仁懿孝明大王。

体元赞化锡极定命圣宪英哲睿诚渊敬隆德纯功笃休弘庆洪运盛烈宣光濬祥尧钦舜恭禹勤汤正启天建通神勋肃谟乾大坤厚广业永祚庄义彰伦行健配宁基泰垂裕熙范昌禧立经亨道成献昭章宏猷愼徽绥緖佑福敦文显武仁懿孝明翼皇帝

康穆王李旲

32、宪宗

经文纬武明仁哲孝大王,体健继极中正光大至圣广德弘运章化经文纬武明仁哲孝成皇帝

庄肃王李烉1834─1849

33、哲宗

熙伦正极粹德纯圣文显武成献仁英孝大王,熙伦正极粹德纯圣钦命光道敦元彰化文显武成献仁英孝章皇帝

忠敬王李昪1849─1864

34、高宗

统天隆运肇极敦伦正圣光义明功大德尧峻舜徽禹谟汤敬应命立纪至化神烈巍勋洪业启基宣历乾行坤定英毅弘休寿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

李熙1864─1897(国王)1897─1907(皇帝)

35、纯宗

文温武宁敦仁诚敬孝皇帝

李坧1907─1910


朝鲜光海君的母亲是谁
恭嫔金氏(,1553年-1577年),朝鲜宣祖的后宫嫔御,金希哲之女。金氏以容貌与才气出众著称,宣祖早年宠冠后宫,与宣祖生有二子,分别为临海君李珒以及李氏朝鲜的第十五代君主光海君李珲。据说她生下光海君后身体就很不好,曾经对宣祖哭诉说这是宫中有人妒忌她施法,加上宣祖移情仁嫔金氏,对恭嫔逐渐冷淡,(以实录的记载来看,恭嫔指的施法之人似乎正是当时为正三品昭容的仁嫔,可见宣祖的宠爱当时已经逐渐转向仁嫔了)她在伤心郁闷之下身体状况更坏,至宣祖十年,恭嫔因心肌梗塞,以24岁的年纪去世。她死后,宣祖十分的伤心。光海君二年,他为生母的墓地改葬成陵,并昭告宗庙追封为敬烈明顺慈淑端仁恭圣王后。但是仁祖反正后,光海君下台,仁祖一派废掉恭圣谥号,并迁墓到娘家私宅,称为成墓。
明朝最大的叛徒,带走了一支军队导致明亡国,他是谁?
明朝最大的叛徒,带走了一支军队导致明亡国,他孔有德。1631年底,孔有德带着一些先进武器,和一些军事人员投靠了后金,正是这些科技人员和先进武器让皇太极实力大涨,导致明加速了灭亡。
朝鲜光海君是明君吗?
朝鲜光海君是不是明君?
  看站在什么立场上看这个问题,站在壬辰战争时代光海君算是明君。但若站在明清交替时代光海君就不算明君。‍首先说壬辰卫国战争时代。面对国家危亡的危机。朝鲜宣祖表现出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但光海君表现则是坚守社稷保家卫国。由此可见,光海君算是明君。再说明清交替时代。明清交替时代,如果单单站在朝鲜的立场看问题。光海君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英明的明智之举。面对后金的威胁。光海君清楚的认识到腐败的明朝和腐败的朝鲜,政局已经不允许他们在向壬辰卫国战争时代那样去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争。因此光海君选择了避战。‍
  但是,光海君的做法是消极且恶果极其严重的。光海君的做法带来的恶果:孤立朝鲜的盟国兼宗主国明朝。使得明朝不得不单独应对虎视眈眈的后金铁骑。背信弃义。当年壬辰卫国战争明朝是毫不犹豫的出兵援助朝鲜。共同抗击丰臣秀吉统领的倭寇军队的入侵才使得朝鲜免于亡国。光海君远见卓识清楚的认识到鲜和明朝的腐败问题极其严重,却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彻底改革。面对虎视眈眈的后金既不合纵明朝抗击;又不统一朝野思想团结一心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振兴朝鲜。却一味的陷入争权夺利之中整个朝廷一片乌烟瘴气。党争不断。最后导致所谓的仁祖反正。光海君自己也被放逐。
  ‍总之朝鲜积弊甚多。朝鲜缺乏一个类似秦始皇、汉武帝的刚毅果敢英明神武的君王。朝鲜缺乏类似中国强有力的封建集权皇帝独断专行的中央集权体制。朝鲜当权集团不能够唯才是举、用人唯贤。朝鲜缺乏如商鞅、管仲、萧何、诸葛亮、狄仁杰、姚崇这样的能够独当一面的贤相大才。朝鲜缺乏向岳飞、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统兵将帅大才。原来有一个李舜臣。可惜壬辰卫国战争时期战死了。正是由于朝鲜缺乏将帅大才才导致朝鲜军队不堪一击。朝鲜朝廷极度腐败。奸臣掌权。忠良报国无门。朝鲜朝廷内部党争不断。正人君子国家栋梁们不是一心为国报效国家,而是忙于党争相互倾轧内斗不断。就说光海君。光海君有杀伐决断的胆识和乾纲独断的担当以及远见卓识的见地。但光海君的这种种优点用度总是偏离正轨。杀伐决断的胆识。光海君的杀伐决断往往是用于争权夺利。比如:杀害兄长、七庶狱事、废黜大妃。光海君够不够狠?够狠。但面对腐朽朝廷的蛀虫、贪官。我们很难找到光海君的雷厉风行的作为。乾纲独断的担当。光海君对权力特别注重。朝鲜的光海君很像中国的北周宣帝。我说的像是指光海君对权力的渴望和掌控和北周宣帝很像。
  ‍远见卓识的见地。这个就是指光海君在对待是否援助明朝抗金这个问题上。光海君力排众议拒绝援助明朝。光海君敏锐的预见到明金大战,明朝必败无疑。这是难能可贵的。问题是光海君并没有意识到唇亡齿寒的严重性。光海君也没有大局战略意识。光海君甚至不知道合纵抗金的历史意义和国际主义道义。因为按照古代的法理。明朝不仅是朝鲜的盟国更是朝鲜的宗主国并且明朝刚刚援助朝鲜抗击并打败倭寇。今天明朝有难受到侵略,你不去救援就是背信弃义有失正道。任凭后金肆无忌惮最终朝鲜也必然孤掌难鸣不得不屈服于后金的铁蹄之下。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