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至于那块“免死金牌”吗,他的使用权本来就在李渊手中。)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81更新:2023-05-16 17:37:26

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能免死两次,那他最终是何结局?
他最终的结局是遭到了裴寂的陷害,裴寂陷害他意图谋反,然后李渊就下令把他和他全家都杀了。
刘文静的人物生平

刘文静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授仪同三司爵位。为人倜傥而有权谋。隋朝末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 裴寂夜见城上巡逻的士卒燃举烽火,感叹说:“天下将乱,我们将去何处安身啊?”刘文静笑着回答说“:您所说的话,有英雄豪杰气概,我们俩难道会贫贱终身吗?”
617年(义宁元年),李渊封唐公,出任太原留守。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有大志,便与其交好。见到李世民后,他对裴寂道:“唐公之子不是平庸之辈,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帝、魏太祖之类的人物,实为天纵之才啊!”裴寂起初并不认同。 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进太原郡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便去狱中探望。刘文静道:“天下大乱,非有商汤、周武、高帝(刘邦)、光武(刘秀)之才不能平定。”李世民道:“你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呢?只是普通人看不出罢了。我今日到狱中看你,是要与你共商大计。请试谈一下您的看法。”
刘文静道:“如今李密围攻洛阳,皇帝远在淮南,各地义军数以万计,跨州连郡、阻碍山泽。如果能顺天应人,高举义旗,则天下不难平定。如今逃避盗贼的百姓都来到太原城中,一旦把他们聚集起来,可得十万之众,令尊所领之兵也有几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到时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笑道:“您这些话正合我意。”于是安排布置宾客,暗中筹划起义,准备待机而起。刘文静担心李渊不同意,知道李渊与裴寂交好,便介绍裴寂与李世民认识,三人一同谋划。
不久,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击败,李渊也因此下狱。李世民让刘文静与裴寂劝说李渊道:“如今天下大乱,您身处嫌疑之地,又立不赏之功,恐怕难以保全。如今部将兵败,您因罪被拘,事情确实急迫,应当拿出办法来。晋阳之地,兵强马壮,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此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之地,代王年纪幼小,权贵豪强并起,不知所从。希望您发兵西向,以图大事。”李渊表示认同。
当时,李世民暗中结纳敢死之士,并与刘文静等人约定日期发兵,恰遇李渊获释,此事遂中止。李世民又让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命,说要征发太原等郡兵马去讨伐辽东。太原等地民心恐慌,都欲作乱。刘文静趁机对裴寂道:“你没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句话吗?应劝说唐公即刻起义,怎能如此迟延。况且,你身为晋阳宫监,却让宫人侍奉宾客,你死也就罢了,为何要连累唐公呢?”裴寂大为恐惧,便常常督促李渊早日发兵。 此时,马邑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并勾结突厥,准备进犯太原。李世民命刘文静与长孙顺德等人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各自召募士兵,又让刘文静与裴寂伪造敕命文书,调出宫监库物以为发兵之用。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对李渊产生疑忌之心,准备在晋祠大会时谋害李渊。李世民得到晋阳乡长刘世龙的告密,打算先发制人,派刘文静与刘政会到留守府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
当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一同议事,刘文静上前报告道:“有密状告发谋反之人。”李渊让王威取状观看。刘政会不肯,道:“告的就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观看。”李渊装出惊讶的样子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看罢密状,对王威二人道:“此人告发你,怎么办?”高君雅大骂:“这是谋反的人要杀我!”刘文静命人绑缚王威、高君雅,李渊遂起兵反隋。
六月,李渊自称大将军,建立大将军府,任命刘文静为司马。刘文静劝说李渊,让他改换旗帜,又请求连结突厥,李渊遂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始毕可汗问道:“唐公起兵,是想干什么?”刘文静道:“如今天下大乱,唐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王室毁灭,故此起兵。唐公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百姓、土地归于唐公,财帛和金宝归于突厥。”始毕可汗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南下,又献马一千匹。李渊高兴地道:“如果不是你善于言辞,怎能有此收获?”
不久,刘文静率军到潼关抵御隋朝大将屈突通,并与武牙郎将桑显和苦战,死者数千人。刘文静趁隋军稍怠之时,暗中派遣奇兵掩袭其后,大败桑显和。当时,屈突通尚有数万兵马,企图逃回东都(今河南洛阳)。刘文静派兵追击,生擒屈突通,平定新安以西地区。
十一月,李渊进位大丞相,刘文静改任大丞相府司马,进封光禄大夫、鲁国公。618年(武德元年),李渊受禅称帝,是为唐高祖,任命刘文静为纳言。当时,唐朝刚刚建立,各种制度正处于草创阶段,李渊命刘文静与朝中学识渊博之人修正《开皇律》,以此作为通法。
七月,西秦霸王薛举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唐高祖命秦王李世民出兵征讨,并以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这时,李世民身患疟疾,便委托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一同掌管军事,并告诫道:“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不足,难以持久,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交战。等我病好了,再平定他们不迟。”刘文静不听,却听从殷开山的建议,出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唐军退回长安后,刘文静被削去官职。
八月,刘文静又随李世民征讨西秦薛仁杲。十一月,西秦平定,刘文静因功恢复爵位、封邑,并被任命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619年(武德二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 刘文静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而且又屡立军功,但是因故旧之恩而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此心中不平。每次朝中议论大事,凡是裴寂赞成的,刘文静一定反对,从此二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出佩刀,劈砍厅柱,道:“我一定要杀了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出现妖怪,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把此事告诉其兄,上告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并派遣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如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与众人相同,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实有不满之心。”唐高祖对群臣道:“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李纲、萧瑀也都认为刘文静不是谋反。
秦王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刘文静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并极力保全刘文静。但是,唐高祖素来对刘文静疏远猜忌,裴寂又趁机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了他,必会留下后患。”
唐高祖听信裴寂之言,下旨杀死刘文静、刘文起,并抄没了他的家产。刘文静临刑之前,拍着胸口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时年五十二岁。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追复刘文静官爵。


唐朝功劳最大的刘文静犯了何错?为何被李渊痛下杀手?
他犯了爱顶嘴的错,同时也得罪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故意激怒李渊,所以就把他杀了。
隋末唐初,身为李唐集团第一谋士的刘文静,为什么被李渊以谋反罪处死?

刘文静为晋阳令时,与当时镇守太原的李渊成为了好友。然而又因为他和李密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很快就被隋炀帝杨广关进了监狱,也正是在狱中,他说服了李世民起兵反隋。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去狱中探望刘文静时,两人有了以下的对话:

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可成。"世民笑曰:"君言正合吾意。”

无论李世民先前是否有创业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刘文静的话无疑增强了他反隋的决心。后来李渊能在太原起兵,刘文静功不可没。

此后,刘文静跟随李渊父子南征北战,战功显赫。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立,李渊为了感谢刘文静还有李世民和裴寂等三个功臣,特意给了三个人一份“免死金牌”,那就是“恕二死”,顾名思义就是他们可以免死两次,据《新唐书》记载:

始,高祖论太原首功,诏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

然而刘文静刚得到这项特权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被李渊处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刘文静之死不简单

刘文静为晋阳令时,裴寂为晋阳宫监。两人有了相处机会,一来二去就成了好友。有一天夜里,裴寂看到城外烽火连天,便向刘文静叹道:“咱俩贫贱至极,如今天下又这么乱,我们将在何处安身?”

刘文静听后赶紧安抚好友道:“只要咱俩齐心协力,何愁不会富贵?”

由此可见,此时两人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刘文静也一心想着裴寂。裴寂与李渊是旧相识,可是刘文静却更赏识李世民。据《旧唐书》记载,刘文静曾对裴寂这样夸赞李世民:

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

然而裴寂听后却不以为意。后来李世民为了和裴寂结交,故意输了他许多钱,面对金钱的诱惑,裴寂才开始选择帮助李世民。

裴寂不如好友刘文静会识人,所以他一直选择跟随李渊。而李渊也非常仗义,对他非常宠爱,他建立大唐后曾对裴寂说:

使我至此,公之力也。

其实裴寂啥也没做,就是傀儡皇帝杨侑准备让位给李渊时,他劝说李渊接受皇位,仅此而已。

此后,李渊经常与裴寂同吃同住,每隔几天就赏赐财物,并且每天都往裴寂的府上送御膳。不仅如此,他对裴寂言听计从,两人还成为了儿女亲家。在当时,整个大唐没有人比裴寂还尊贵,据《旧唐书》记载:

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

李渊太过宠爱裴寂了,甚至连他吃了败仗也不追究。公元619年,裴寂自告奋勇前去讨伐刘武周,谁知却丢盔弃甲,铩羽而归。李渊也只是责备了几句,对他仍然恩宠不减。

李渊对裴寂这么好,刘文静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最让刘文静受不了的是,同是开国元勋,而且自己的胆识和才能都强于裴寂,可是他却一直屈居裴寂之下。于是看不惯裴寂的刘文静经常在朝中和他作对,从此两人彻底决裂了。刘文静甚至对弟弟刘文起直言道:“总有一天我要亲手斩了裴寂!”

没过多久,刘文静家开始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刘文起便找来巫师在家施行厌胜之术。



在古代,历朝的皇帝都非常忌讳厌胜之术,所以大臣们都是秘密地施行此术。恰巧此时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失宠了,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小妾的哥哥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为了避免惹祸上身,就把刘文静给告发了。

李渊得到消息后,让萧瑀和裴寂前去询问情况。李渊明知裴寂与刘文静不睦,却仍派裴寂前去,用意不言而明。

刘文静见到皇帝派人前来询问,他委屈地说道:“还不是因为皇帝太偏心,所以我才在家中说了几句怨言。”

只是短短的几句抱怨,李渊便诬陷刘文静有谋反之心。群臣知道刘文静落得了如此下场,都是因为得罪了李渊的宠臣裴寂,所以没有人敢出来为他辩护,只有李纲和萧瑀坚称刘文静不可能谋反。

就在这时,李世民也沉不住气了,刘文静毕竟是自己的死党,他不出面求情就显得太不仗义了。

然而李世民忘了,皇帝最讨厌大臣与皇子们有私交,他出面求情只会让李渊更加愤怒。

果然,李世民的求情让李渊坚定了除掉刘文静的心,这时裴寂又添油加醋道:

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

李渊思前想后,认为刘文静不可留,一是因为他对自己心怀不满,二来杀死刘文静可以震慑李世民,让他低调做人。于是公元619年,年仅52岁的刘文静被判了死刑,死前他感叹道:

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这句话只不过是刘文静的一句气话而已,其实刘文静之死是大唐开国以来第一次诛杀功臣事件。这并不是因为他功高盖主而死,而是因为他的存在威胁到了大唐最有权势的两个人——李渊和裴寂。

至于那块“免死金牌”吗,他的使用权本来就在李渊手中。

然而李渊不知道的是,刘文静之死虽然震慑了群臣和李世民,但也让他们的父子之情产生了裂痕,这条裂痕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深,直到“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李世民即位后裴寂的下场

公元623年的一天,李渊请裴寂吃饭,席间,裴寂突然向李渊请求告老还乡。

也许裴寂是有意为之,也许是害怕权力太大会对自己不利。但是李渊却没想那么多,他当即泪流满面,表示要与裴寂一同偕老。说完,立即加封裴寂为司空,赐食邑五百户,而且还派一名官员天天守在裴寂家门口,生怕他偷偷逃跑。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渊对待裴寂还是很真诚的。裴寂才疏学浅,却能得到一位李渊的厚爱,他还是很幸福的。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公元627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从此再也没有人愿意优待裴寂了。

贞观二年,李世民去南郊祭祀,命令裴寂和长孙无忌与自己同乘御辇,以示尊贵。这可把裴寂吓坏了,他知道自己毫无功劳,怎么能乘坐御辇,谁知李世民却说道:

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

李世民这句话将裴寂和长孙无忌做了鲜明的对比,他在向裴寂强调,长孙无忌对我李世民有功,而你裴寂,不过是对李渊有功罢了。

裴寂再不聪明也能听出李世民的话外音,他知道李世民一直在恨他,于是他每天都非常惊惧。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终于找了个理由罢免了他的司空一职,还削去了他的一半食邑,并将他驱逐出京,遣返原籍。

裴寂年纪大了,他乞求李世民让他留在长安养老,李世民却数落道:“你资质平庸,完全是因为仗着我父亲的喜欢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而且我父亲在位时,你时常扰乱朝纲,只因念在你是故旧,不忍心依法处置,你能活着回到家乡,已经是万幸了!”

李世民说得不错,想想同是开国元勋的刘文静连命都没了,裴寂能够告老还乡已是万幸了。

同时,李世民也没有忘记老朋友刘文静,他让其子刘树义承袭了鲁国公的爵位,还将公主许配给了刘树义。


大唐开国功臣刘文静,为何手握免死金牌,还是难逃一死?

在唐朝开国功臣中,刘文静这个名字其实很一般,远没有长孙无忌、魏征这些来的厉害。但实际上,他的地位要高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中的任何人。因为,他是李渊起兵的核心成员,是大唐立国的主要策划人,属于李唐王朝的奠基人。

当初李渊起兵晋阳,核心骨干除了几个儿子以外,最为倚仗两个人,一个叫刘文静,另一个则叫裴寂。

他们一个是晋阳令,为朝廷委派的晋阳行政长官,李渊名义上是在他的地盘上混。一个则是晋阳宫监,掌管晋阳府库,李渊起兵的钱粮物资都得倚仗他。

按理来说,这两个人应该是李渊起兵反隋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但乱世之秋,哪有那么多忠君之臣。刘文静和裴寂早早的就和唐国公府搅在了一起,在他们的支持下,李渊起兵非常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到了晋阳的掌控权。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渊还没有起兵想法的时候,他和裴寂、李世民三人就已经在谋划。最终三人联手给李渊挖了一个坑,让李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睡了晋阳宫宫女,犯了死罪,不得已上了贼船,起兵造反。

李渊起兵之后,自封为大将军,而刘文静则是大将军府司马,裴寂则是将军府长史。在隋唐时期,司马和长史向来都是副职佐官。所以,从官职就看得出来,刘文静和裴寂二人,就是大将军府的二号人物,为李渊的左膀右臂。当然,李世民和李建成要除外。

后来李渊攻下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进位大丞相。刘文静依然是李渊麾下司马,裴寂则依然是长史。此外,刘文静被封鲁国公,裴寂则被封为魏国公,要知道当时李世民也仅仅只是秦国公。

后来李渊称帝,刘文静作为开国元勋,被拜为纳言,位同宰相。甚至还与李世民和裴寂三人一同得到了“恕二死”的特权,这相当于多了两条命啊。

文静初为纳言时,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

此时的刘文静,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论功劳他是太原首谋,论地位,他是宰相加鲁国公,甚至于他还有两次免死罪的机会。

但是谁都没想到,距离李渊许下“恕二死”的承诺一年都不到,刘文静就被李渊给杀了。

话说这刘文静虽然风光,但一直却被裴寂压了一头。当年在晋阳,他是晋阳令,但裴寂却是晋阳宫监,晋阳宫可不归晋阳令管。后来在将军府,他是司马,裴寂却是长史,依然高他半头,在丞相府依然如此。而在李渊称帝之后,他是纳言,裴寂则是尚书仆射,依然高他半头。

总之,只要有裴寂在,刘文静永远都只能是大唐第二功臣。这对于刘文静来说,其实是比较憋屈的,在他眼里,裴寂无论能力还是贡献,都不如他。

当初晋阳起兵坑李渊,谋略是刘文静弄的,威胁告发是李世民做的,裴寂只不过是在晋阳宫找了几个宫女。

而后来刘文静征战四方,连突厥,取长安,败桑显和,退屈突通,可谓是战功赫赫,最终才得以封爵拜相。而裴寂不过是跟着李渊身边,从太原走到了长安,动了动嘴皮子,拥其称帝,结果却能压他一头。

每每想到这些,刘文静不服,他底下的兄弟们也不服。是故,刘文静与裴寂势同水火,甚至于对于李渊的偏小也多有不满。后来刘文静因为在家中请巫师做法驱邪,被人诬告谋反。李渊将其收押候审,而负责审理此案的,便有刘文静的死对头裴寂。

虽然当时李世民等人都在为刘文静求情,刘文静自己也否认有谋反之意,而且关键是此案并没有证据能说明刘文静他造反了,当时作为主审官员的萧瑀都站出来为刘文静说话,但是裴寂却力主刘文静后患无穷。最终,李渊听了裴寂的,斩了刘文静。

从这里来看,这似乎就是一场刘文静与裴寂的个人恩怨。但其实,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斩刘文静的不是裴寂,而是李渊。如果不是李渊决心要斩刘文静,仅凭裴寂一个人,在没有谋反实证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推倒位高权重的刘文静?

那么,李渊为何要杀刘文静,仅仅是因为他对自己不满或者不敬吗?对于一个不以残暴著称的帝王来说,说不过去。要知道前不久他还许诺给刘文静“恕二死”的特权,如今因为一些情绪就来自己打自己的脸,明显不划算。

事实上,李渊要杀刘文静,不是要给自己立威,更不是要给裴寂出头。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

和裴寂不一样,一直以来,刘文静都是李世民的人,在晋阳起兵之前,二人就是惺惺相惜的好友,晋阳起兵之后,两人更是并肩作战。而在李渊称帝之后,李世民更是将其调入了自己的元帅府,成为了元帅府长史,成为了秦王的助手。所以,李渊除掉刘文静,其实就是除掉了李世民的一大臂膀。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刘文静死得太早了,武德二年,李渊登基不久,天下未定。他还需要李世民去为其征战天下,所以并没有打压李世民的理由。就算是李渊有这个想法,但是也不会表现出来,否则后来他就不会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给他天策府这么一张底牌了。

所以,李渊的举动并不是要打压,削弱李世民,而是要敲打,告诫李世民。

太原起兵,李渊曾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然而李渊称帝之后,李建成当了东宫太子,李世民则只是秦王,但李世民可不想只做一个秦王。所以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却是已经存在了。而且,李世民一直都在表现他的不满情绪。

当时刘文静下狱,李世民求情,对李渊说了这样一句话: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瞭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在给刘文静做辩护,但实际上却是自己的内心写照。

刘文静因功高而不服裴寂,他李世民同样因功高不服李建成。不管李世民是有心借题发挥,还是无心的真情流露。这句话传到李渊耳朵里就是:你想当太子。

当时天下未定,李渊可不想李世民因为这个缘故而生出异心,从而闹出什么幺蛾子来。他需要敲打一下李世民,而刘文静就是最好的工具。所以,李渊拿刘文静开刀,卸去了李世民的一条臂膀,以达到一个告诫的目的。

所以,刘文静其实死得挺冤的,你们两父子吵架,为什么要我刘文静背锅?说好的“恕二死”呢?

对此,李世民也是心有愧疚,登基之后给刘文静平了反,追复其官爵。至于工具人裴寂,则是被李世民找机会罢免了官职。李世民和刘文静一样,一直看不上裴寂,认为其能力一般,如果不是和李渊亲近,根本坐不上这个位置。


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为什么最后仍旧难逃过满门抄斩?
因为他太小气了,和裴寂一点都合不来,甚至扰乱朝廷,所以李渊将他处死。
唐朝开国第一功臣刘文静,最后为何会不得善终?
因为刘文静功高震主,影响了皇帝,所以不会得善终。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