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万岁的释义)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63更新:2023-05-16 17:37:42

万岁英文怎么读
你好!
万岁
Long live
历史上“万岁”这个称呼是怎么由来的?

众所周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万岁都是对皇帝的称呼,但其实万岁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并非是皇帝的专用称号,它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

在战国以前有“万寿无疆”这样的字眼出现,但它并不是对皇帝的尊称而只是一种日常的祝福语,希望人们能够长寿。在《诗经》中也有“寿考万年”这种词语的出现但仅是作为日常的祝福语使用。在战国之后变得比较流行,因为它不仅可以祝福长寿的意思开始用,而且还可以表示赞叹高兴的欢呼语来使用。

随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万岁一词逐渐开始成为帝王的专用,并慢慢变成了一国最大统治者领袖的专用称呼。有人提出武周时期不断以“天测万岁”、“万岁登封”作为年号,不断加强了万岁这一词语的神圣色彩,让它变成了皇家专用。

隋唐时期也可以看到万岁一词的使用但在唐玄宗之后,所有的历史文献却再也找不到这个词的出现了。直到北宋时期,“万岁”已经完完全全变为了皇帝即一国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称呼了,而且仅限于皇帝一人使用,其他人偷偷使用是会被判死刑的。

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演变,君主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们自然也会希望自己长命百岁可以坐拥自己的江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也是独一无二的,体现出自己作为一国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


“万岁”的称呼,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什么古代老百姓不敢随意乱叫?
万岁在被赋予特殊的皇家含义之后,就没有人敢随意乱叫了,因为会挑战皇家权威。
万岁是什么意思
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今也用为祝颂词,表达极其赞赏的感情用语口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

可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

但是,“万岁”一词最早不是用于称呼皇帝的。

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眉寿无疆”等是人们常用的颂词和祝福语。《诗经·豳风·七月》有“脐彼公堂,称彼篁觥,万寿无疆”之句,它描写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举行欢庆仪式的场面。这里的“万寿无疆”,是人们举杯痛饮时发出的欢呼语。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这类文字,它并不是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凡铸鼎者皆可用。如“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表示的只是传之子孙后代,永远私有之意。而“万岁”一词,是这些颂词、祝福语的发展和简化。

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中,记载在历史文献中。《战国策·齐策》记载益尝君遣门下食客冯援,前往封邑薛(今山东滕州南)收取债息。冯接到薛后“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但有些贫民实在无力还息,冯援便自作主张,“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蔺相如奉和氏之壁人秦,“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可见此时的“万岁”,只是一种欢呼语。这一时期,“万岁”还有另一种意思,即作为“死”的讳称。如《战国策·楚策》载,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日:“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里“万岁”的意思,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曹操所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万年”是一样的。

而皇帝被称为“万岁”,是始于汉武帝时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稽诸史籍,《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苟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十五年后,即大始三年二月,汉武帝又称自己“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自此,“万岁”成为皇帝的专用称呼。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自称“万岁”。
汉武帝之后,“万岁”就不能随便叫了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的字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
其一,是说死期。如: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王万岁千秋后,臣愿以身抵黄泉驱蝼蚁。”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戚姬子如意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又,“万岁之期,近慎朝暮。”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说“万岁千秋”也好,还是安陵君拍马有术所说的“大王万岁千秋后”也好,以及刘邦在深情眷恋故乡和为小儿子赵王忧心忡忡不同场合所说的“万岁后”,都是表明死后。这跟普通人称死,只能说卒、逝、谢世、蚤世、不讳、不禄、陨命、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之类比较起来,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与后来被神圣化了的“万岁”词意,毕竟还是大相径庭的。

其二,是表示欢呼,与俄语中的“乌拉”颇相近。请看事实:蔺相如手捧稀世珍宝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孟尝君的门客冯欢焚券契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史载:冯欢至薛后,“使吏招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田单为了麻痹燕军,“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纪信为陷入项羽大军重重包围中的刘邦定计,跑到楚军中撒谎说:“‘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陆贾遵刘邦之命着成《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汉九年,未央宫建成,刘邦“大朝伫候,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扈,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置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凡此皆充分表明,从战国到汉初,人们虽常呼“万岁”,却并非专对帝王而呼;但有开心事,即作此欢呼,亦不过如此而已!
至汉武帝时,随着儒家的被皇帝定于一尊,“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从此,它成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稽诸史籍,这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弥天大谎的产物。史载: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看吧,汉武帝登上了嵩山之巅,吏卒都听到了向他三次大呼“万岁”的声音。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之称也。”原来,是神灵在向汉武帝高呼“万岁”,以致敬礼;而且,汉武帝向神灵致意还礼,无不答应,也就是所谓“登礼罔不答”。真是活龙活现!汉武帝为了进一步神化君权以强化封建专制而编造的“咸闻呼万岁者三”的神话,成了后世臣民给皇帝拜恩庆贺时三呼“万岁”——并雅称“山呼”的不典之典。
十五年后,也就是太始三年三月,汉武帝在撒谎的道路上又高升一步,声称“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这一回,说得更神了:山东的芝罘山,整座山都喊他“万岁“。这样以来,就势必构成这条逻辑:神灵、石头都喊皇帝“万岁”,臣民百姓既比神灵要矮一头,又比无知的石头毕竟要高一头,不向皇帝高喊“万岁”,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从此以降,封建帝王的宝座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不言自明,从此“万岁”这个甜腻的字眼,也就只配皇帝一人独享,如果他人用之,就是僭越、谋逆、大不敬。聊举一例:史载后汉大将军窦宪,“威震天下,……会帝西祠园陵,召宪与车驾会长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望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渐而止。”看来,这位尚书的脑壳里恐怕浆糊不少,而韩棱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如果窦宪真的对“万岁”一词甘之若饴,即使侥幸脑袋仍按在按在自己的肩膀上,也非要吃尽苦头不可的。
汉武帝后,封建统治者在“万岁”上玩的花样,真是五花八门:皇帝自封自己的生日为“万寿节”,皇帝的老婆、儿子、闺女之流,降一等如法炮制,美其名日“千寿节”,每逢此节,闹得沸沸汤扬,穷奢极侈。
尤其两个女统治者,更是别出心裁。一个是武则天。她像翻账本那样随便地多次改元,以“天册万岁”自居。在公元六九六丰的一年中,年号迭更,一日“万岁通天”,一日“万岁登封”。在年号上冠以“万岁”二字,真是一大发明。另一个是秽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她的尊号已经是长长一大串,有个马屁精竟上奏本,建议把“万寿无疆”四个大字也摆进去。这实在也是前无古人。如果“老佛爷”地下有知,大概还在据此为傲吧?
还有一个封建统治者,虽是男人,但却曾被鲁讯讥刺为“半个女人”;此人就是人所不齿的明朝太监魏忠贤。他大权独揽,虐焰熏天,在全国遍建生祠,要人称他为九千岁。仅从蓟州的生祠来看,魏忠贤的“金像用冕旒,凡疏词一如颂圣,称以尧天舜德,至圣至神。而阁臣辄以骄语褒答。运泰迎忠贤像,五拜、三稽首,……诣像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九千岁比万岁,虽然少了一千岁,但也算得上准“万岁”了。这不禁使人想起鲁迅的名言:“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而实际上,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魏忠贤,借用鲁讯的话来说,“还不如一个屁的臭得长久”!

“万岁”既与最高封建统治者划上等号,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但是在包括唐律、明律、清律那样严密的封建法典中,并没有把皇帝即“万岁”、臣民必须“山呼万岁”、以及不呼“万岁”、怀疑或反对“万岁”,即以大不敬罪论处的条文。而在实际上,皇帝即“万岁”,人们必须无限尊崇、呼喊,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却成了天经地义的准则。这就是不成文法;而无数事实证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厉害百倍。当时的老百姓也并非没有轧出此中的苗头;在民间戏文中,动辄一开口就是“尊我主,万岁爷……”,甚至供上一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以表示自己对皇帝的耿耿忠心,就是明证。
但是,正如清人张符骧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未必愚民真供佛,官家面上费庄严。”因此也还有例外的情形。据清人赵翼考证,古代作为庆贺时欢呼的“万岁”词义,“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就国势积弱的北宋来说,史载“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发声,即市人群儿环呼曰大熟,如是达旦,……广南则呼万岁。”“广南……呼舅为官,姑为家,……女婿作驸马,皆中州所不敢言。而岁除爆竹,军民环聚,大呼万岁,尤可骇者。”
其实,有何“可骇”?在广南那样远离封建统治中心的穷乡僻壤间,在人们的心目中,“万岁爷”是“天高皇帝远”,未见得那么神圣、可亲或可怕。因此,且不妨与皇帝来个平起平坐,把自己的女婿也称作驸马;至于这些驸马是否也可称自己的岳父大人为“万岁”?史缺有间,不得而知。事实上,在后周、隋、唐时的民间,老百姓的名字,仍偶有称李万岁、史万岁、刁万岁的;推其意,可能类似近代人给小孩取名长庚之类,意在祝福其长命百岁。至于在除夕之夜,爆竹声中,人们欢乐非凡,“大呼万岁”,更无足骇;这不过是先秦时期古俗的残存而已。孔夫子谓“礼失求诸野”,信然。
万岁一词是怎样来的?

“万岁”这个词本来只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贺的欢呼语。秦汉以前,欢呼“万岁”是比较普遍的事。比如冯谖替孟尝君在薛地烧掉债券,颇得人心,于是“民称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也常常呼喊“万岁”,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万岁”便成为帝王代称了,但这并不是帝王唯一或专有的称呼,当时叫“天子”也可,“天之骄子”,表明其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至高无上。如果对别人呼喊“万岁”,皇帝也不干涉。汉武帝曾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不许别人用。但是人们并不全遵照他的意志,一到高兴的时候还是欢呼“万岁”,禁不了也无可奈何。之后的朝代皇帝们都没有得到“万岁”这个专有称号。

直到宋朝,皇帝的“万岁”专利得到捍卫!如果有大臣被称为“万岁”,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罚。以忠贞闻名的寇准有一次与温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马高呼万岁。寇准的政敌得知后,向皇帝告发,以致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的高职,降为青州知州。

可见,自从宋朝开始,“万岁”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名词,如果谁再随意欢呼“万岁”,就会有杀身之祸。到明朝以后,规定更加严格,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后,“万岁”一词才还其固有面目,人们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庆贺的欢呼语。


万岁的意思有哪些?
我理解万岁有几个意思:
1、第一,最重要的意思,比如理解万岁
2、至高无上,比如,吾皇万岁
3、时间长远,永远存在
。。。。。
万岁的释义

日语:Banzai,英语:long live....(国王万岁:long live the king!)意语、西语:viva!俄语:ура!(即我们常说的“乌拉!”)
英文、Viva拉丁文:,读['vIva]
法文:Vive
朝鲜语:만세,读man sei(满赛) 万岁:wàn suì。
(1)“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2)今也用为祝颂词,表达极其赞赏的感情用语口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3)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但除了皇帝之外,太后也称万岁。
(4)先秦时代,万岁表示上天的别称,即永恒存在的万能之天。军队得胜归来,振臂高呼万岁,表达对上天的赞美,以示有上天支持,战无不胜。
“万岁”一词究竟在何时归帝王专用呢?史学界意见并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汉高祖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一种意见认为,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汉朝在皇帝以外也有使用“万岁”的情况。如汉朝礼仪规定,对皇太子亦可称万岁。当时皇族中还有以“万岁”为名的,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从汉到唐,对人臣称“万岁”的事例,也是不绝于书,不胜枚举。到了宋朝,“万岁”之称人臣才决不可染指。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讷,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吁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可见,到宋朝,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万岁。
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得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兴高采烈,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banzai;long live]∶千秋万代,永远存在(祝颂的话) 皆呼万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四》
2. [Your Majesty;emperor]∶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台中走出一群宫人拦住道:‘此花乃万岁栽种与褒娘娘不时赏玩,休得毁坏,得罪不小!’”
1. 万年;万代。
《庄子·齐物论》:“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史记·田叔列传》:“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 唐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万岁持之护天子,得君乱丝与君理。”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少陵﹞似已预识二人之必传千秋万岁者。”
2. 祝颂之词。意为千秋万世,永远存在。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宋苏轼《九马图赞》:“牧者万岁,绘者惟霸,甫为作诵,伟哉九马。”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万岁》:“葢古人饮酒必上寿称庆曰万岁,其始上下通用为庆贺之词,犹俗所云万福万幸之类耳。因殿陛之间用之,后乃遂为至尊之专称,而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万岁!”
3. 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专称。京剧《杨门女将》第三场:“快请万岁早临朝。”
4. 帝王死之讳称。
《战国策·楚策一》:“﹝楚王﹞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唐刘肃《大唐新语·匡赞》:“安有陛下万岁之后,魏王持国执权,为天子而肯杀其爱子,传国晋王者乎?”《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夫人哭曰:‘陛下万岁后,妾母子何所托?’”
5.汉宫殿名。
《三辅黄图·未央宫》:“又有殿阁三十有二,有寿成、万岁……等殿。”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