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溪居即事这首诗的意思)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404更新:2023-05-16 17:41:46

崔道融的《梅花》一诗的 翻译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只是“数萼”,方显冷清。诗人家中必无高朋满座。无朋无友,遗我一人,隐隐花开,淡淡看来。齐已《早梅》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林逋《山园小梅》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二者皆是“暖”景,不似崔诗“冷”清。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先写花形,复写花香。齐诗林诗亦然。齐诗云:“风递幽香出,禽窃素艳来。”林诗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三者意境则各不相同。崔诗“清”。香为“清”香,以“清”替“寒”。齐诗虽有一“幽”字,其境不觉其“幽”,唯觉流畅而已。林诗着一“趣”字,所谓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则是。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此句“愁”。于花香之后,写花事。李益《从军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律然《落梅》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横笛”是特指,故“和愁听”。齐诗无此写人之句。林诗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不离其雅“趣”。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此句“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见其凋残。此写花“愿”。齐诗云:“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就花写花,不似崔诗化人入花,其情深切。林诗至上句已毕。
崔道融四句诗,“冷”、“清”、“愁”、“苦”,皆出寂寞。人无伴,心亦无寄。偶见之“数萼”梅花,恋恋不已,却无“大地春回”的欢乐。只因心间的孤寒”不因人间的“寒暑”而迁移。律然《落梅》全诗云:“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意境与崔诗较近。然此为“落梅”,正当有”叹惋”之意。崔道融写初发之梅,清寒远甚于此,可想见其人之“寂寞”何等之深。
崔道融生平

崔道融的《鸡》蕴藏什么哲理
整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平时不用你叫{鸡},当危急时刻你叫一声就可以了。意思还不够清楚吗?
崔道融的简介
崔道融
崔道融,唐朝荆州人。以征辟为永嘉令,累官右补阙。避地入闽。《申唐诗》三卷,《东浮集》九卷,今编诗一卷。
崔道融的诗作和罗隐一样,流传的不多。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所选的四首诗里前两首十分活泼生动,后两首则凄苦悲郁。其中《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牧竖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注:牧竖:即指牧童。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田上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高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注:此诗中“月黑风高夜”有点暗指当时的社会形势
溪居即事这首诗的意思
原文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关。
译文
村间的屋外有条小河曲曲弯弯,不知谁家的小船没系上绳缆;春风吹着小船儿飘飘悠悠,慢慢地飘进了钓鱼的河湾。
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从这首诗来看,他的背景应该是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面,而那个小孩也许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事情,但还是能让人看出来作者当下的心情是非常舒服闲适的,他用短短几句话描述了那时候周边的一切,让人感觉宁静致远。

作者虽然说只是写了一个小故事一样的事情,但他的用词能够把四周的景物和人的描述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说“吹”,”疑”,“急”,因为春潮上涨是挺汹涌的一件事情,还能够把船吹动,但是作者也许觉得特别美所以说用了吹这个字眼,感觉这个字眼给了这首诗一个比较宁静的意境,衬托出这个诗下乡村孩子和长辈间和蔼可亲。

接着说“疑”和“急”,这两个词都是表现在小孩身上,虽然说单看这两个词是没有什么意境,但是带入到这句诗里面再配合前两句话宁静的环境,就能够体现出小孩的慌忙,着急和兴奋的感情,因为在这么一个宁静的环境里,小孩似乎很喜欢有客人来,又似乎看到客人来了却没有大人在很慌张,所以急急忙忙就跑出去给客人开门。

因为作者写诗的背景是在唐末,所以也体现出了诗人似乎很享受这种闲情逸致的生活,他也不追求功名,不要求自己有多么大的成就,只是觉得自由快乐就好了,他的诗也大多都是偏向闲适生活的诗。


崔道融生活在唐朝的哪个时期
崔道融是湖北江陵人,自号东瓯散人,年轻时在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游历,后在浙江温州做过几年县令,还到过朝廷做过右补阙,负责对皇帝进行规谏及举荐人才。后来黄巢占领长安,崔道融跑到福建避难。一生写诗不少,现存世80首。
从简单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崔道融生在一个战乱年代,做了几天小官,也没有什么建树,写了不少诗。崔道融的诗近乎白描,诗中很少掺杂个人的感情,往往是就景写景,即事较多,不过由此可判断崔道融应该是一个洒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往往把现实中常见的风景细致地描绘出来,让读诗的人眼前一亮,产生“这个风景好熟悉,我也见过”的感觉。
聂夷中、洪升、 崔道融分别是哪个朝代的

1、聂夷中:唐末诗人。

2、洪升:清朝戏曲作家、诗人。

3、崔道融:唐朝诗人。

聂夷中:

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人,河南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

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流传最广。

洪升: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

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崔道融

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人。乾宁二年前后,任永嘉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

僖宗乾符二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扩展资料:

经历

洪升少年时期,曾受业于陆繁弨、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15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20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

康熙三年七月,他与舅父之女黄兰次结婚。四年后,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得官职,失望而归。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27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别居,贫至断炊。

康熙十二年冬,他再度前往北京谋生。两年以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和王士祯诸名流的赏识和培养,诗名大起。卖文为活,而傲岸如故,“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对现实颇为不满。

徐嘉炎在《长歌行送洪昉思南归》中说他“好古每称癖,逢人不讳狂”。尤侗称他:“洪子既归,放浪西湖之上,吴、越好事闻而慕之,重合伶伦,醵钱请观焉。洪子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聂夷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洪升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崔道融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