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沙惑(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268更新:2023-05-16 17:41:50

什么是佛教的“留惑润生”?
留惑润生
惑有三种,一种是见惑,一种是思惑,一种是尘沙惑。
佛教分为两条主要道路,或者三乘佛法,道路就是解脱道和菩提道,三乘就是声闻,缘觉乘和菩萨乘,前面两者是解脱道的,后面的菩提道的。
解脱道是从整体的大乘佛法中分出的一部分,是属于一部分,不是世间人理解的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因为事实上唯有一佛乘,在这个娑婆世界,因为菩提道的久远,为了方便引导,所以才从整体的佛法中先讲有关解脱的一部分的。
解脱道的法义的核心就是断除见惑--就是我见,断除思惑就是三界爱,细说就是薄贪嗔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这样就能够永离轮回,得到种种苦的止熄。
尘沙惑是开悟之后才会相应到的,因为要成佛,要圆满一切种智,必要是亲证如来藏之后,才能够亲证如来藏含藏的种种种子功能。这里暂且不谈。
所谓留惑润生,这里的惑主要是说的思惑,见惑因为菩萨久修佛道,纵使隔阴之迷,稍有因缘,也奈何不得,但是思惑如果断尽,就永离三界了,菩萨因为要普度众生,要圆满佛道,所以尽管有能力断除见思惑,但是故意保留了一部分思惑不断,这样才能够继续出现在三界中。
这一分思惑,根据末学的了解,要看菩萨不同的因缘了,要看当初是为什么发心学习佛道的了,也许是为了求无上的智慧,也许是对众生的大悲,也许是对于亲眷不能离苦的悲悯...
总之,因为有这一份思惑的存在,所以到达七地第八识都称为阿赖耶识,到达八地,成为八地菩萨之后大悲大智大力大愿任运而起,当然不需要特意去保留这分思惑,这样的情况下,第八识不在名阿赖耶识,而名异熟识,分段生死断尽。
尘沙惑什么意思?
菩萨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duǒ)”的简称,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译音是摩诃萨,又意译为“大士、圣士、开士”等名称。
  如果按照通俗的话来说,当修得末那识,即觉悟了自我,领悟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自我的来由之后,再修得大慈悲心,关爱众生,即达到了菩萨的境界。
  菩萨也是称呼,称呼即为虚妄,所以,菩萨不见得就是修士,即不见得就是僧尼。如果心修达到菩萨境,尘沙惑便有可能,若没有达到,便无从谈起。
什么叫尘沙烦恼?
尘沙 (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

【烦恼(梵kles/a,巴kilesa,藏n~on-mon%s-pa)】

指恼乱身心,令不寂静之诸种心理作用。与随眠(nus/aya)相同。然有谓潜在的烦恼称为随眠,显在表面的烦恼称为缠(paryava-sthana)。《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大正28·984a)∶‘烦乱逼恼身心相续,故名烦恼,此即随眠。’《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及《俱舍论》卷二十等,谓一切烦恼系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等三力而起,随眠未断未遍知为因力,顺于欲等之境界现前称为境界力,缘彼之非理作意称为加行力。《入阿毗达磨论》卷上,谓有唯依境界力而起之烦恼。
烦恼之种类甚多,大别有迷理与迷事二种。迷理即见惑,指迷于四谛之理,为见道所断之烦恼;迷事即修惑,指迷于物之事相,为境界所逼的烦恼,修道所断。见惑修惑中又总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为诸惑之根本,故称根本烦恼,或称六随眠。此中,又开‘见’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为五利使;相对的,‘贪’乃至‘疑’之五种则称五钝使。此十使称为十根本烦恼、十随眠。就中,五利使唯属迷理之惑,五钝使则通于迷理、迷事二种。

依《俱舍论》等书所载,于见道断贪等十随眠时,欲界四谛下生三十二之别,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别,故见惑合有八十八使,于此加上修道所断之十随眠,名为九十八随眠,再加十缠,则称百八烦恼。但是唯识家认为,见道所断之欲界四谛下有四十,上二界四谛下各有三十六,如此见惑合有百十二使,又于修惑加身、边二见则三界合有十六,即见修所断总有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按,唯识家将烦恼分为分别起、俱生起二种,见惑为分别起,于见道时断除;修惑是俱生起,于修道时断除。

又,从此等根本烦恼等流而出的染污心所,称为随烦恼,或称枝末惑、随惑。《俱舍》等书谓随烦恼有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睡眠、恶作等十九种,唯识家则除去此中之悔、眠二者,另加失念、散乱、不正知三种而成二十法。又,烦恼有不善、有覆无记二种,欲界之见修二惑其性通不善与有覆无记。不善之烦恼能招引非爱之异熟果,故称为有异熟烦恼,此于得不还果时断除。上二界之见修二惑唯属有覆无记,不招非爱之异熟果,故总称无异熟烦恼,此于得阿罗汉时断尽之。
烦恼随义之差别,而有随眠、缠之异名,此外,又有结、缚、瀑流、轭、取、系、盖、株机、垢、烧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漏、稠林、根、拘碍等种种异名。此等皆能恼乱有情之身心,由其增上力而造恶业,令于现在、当来感受忧苦果。据《瑜伽师地论》卷八所载,‘结’有爱、恚、慢、痴、疑、见、取、悭、嫉九结;‘缚’有贪、嗔、痴等三缚;‘随眠’有欲贪、嗔、有贪、慢、无明、见、疑等七随眠;‘缠’有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等八缠(《大智度论》卷七以嗔替代其中的恶作,再加嗔忿、覆而成十缠);‘瀑流’有欲、有、见、无明等四瀑流;‘轭’亦分欲、有、见、无明四者;‘取’有欲、见、戒禁、我语等四取;‘系’有贪身、嗔身、戒禁取身、实执取身等四系;‘盖’有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株机’有贪、嗔、痴等三株机;‘垢’、‘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稠林’亦分贪、嗔、痴三种;‘根’亦有三不善根;‘拘碍’则有顾恋其身、顾念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复微少善便生喜足等五拘碍
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惑”可分为“五利使”和“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固执自身的恶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利使好像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这利、钝十使(五见与“疑”,叫作“亲迷之惑”;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痴、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时断尽。因为这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简称“见惑”。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
佛教里所讲的三大烦恼分别是什么意思?
此三烦恼为三惑所生,即尘沙惑、无明惑、思见惑所生,其实三惑本是一惑,粗细不同划分为三。粗者为见思惑,中者尘沙惑,细者为无明惑!
见思惑是见惑和思惑的合称。见惑是指意根对法尘所起的诸多邪见,如六十二见。思惑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五尘而起的贪着。见思惑招感三界生死,故为界内惑,须修空观以对治。
尘沙惑,是迷于界内外恒沙数法尘所起之惑,也就是法执。二乘人假空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不救度利益众生,应以假观破之。此惑通于界内界外。
无明惑是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此惑乃业识种子,烦恼之根本。属界外惑。
见思惑,属于烦恼障。尘沙和无明惑相当于所知障!
但对于此界划分,各宗各派有所不同,故了解即可,不须执着
尘沙惑游戏是全年龄吗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名为三惑。是天台宗所立。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尚未证得成就无上佛道,因而拥有的一切迷惑。
又一部悬疑剧来袭,六集飙到8.5分,已经预定年度十佳,到底是哪部剧呢?
《第三布局·尘沙惑》,这是一部台湾的影视作品,虽然刚刚开播,但是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