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古越国与越国,什么意思?)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125更新:2023-05-16 17:48:46

古越是什么地方
绍兴
古越族的文化遗址有哪几种类型?

古越族有两种类型的文化遗址,一是长江中下游的稻作文化。它显然有别于黄河流域以栽种粟、黍作物为主的中原文化遗址。二是东南沿海的“贝丘”和“沙丘”文化。它表明这一带的古越族主要从事渔猎和捕捞。

潮安陈桥、池湖、默林湖和澄海苏南内底等地都发现过贝丘遗址,从其工具与动物残骸,均可证当年潮汕地区先民的生活资源主要取自海上动物。


什么是古越民族?

古代越人是大禹的后代,属于华夏分支,没有图腾。古代越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目的是躲避水中的蛇、鳄鱼等猛兽,而非出于图腾崇拜。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古越人的历史是?
关于古越族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越族源出于中原诸夏族,是诸夏族的后裔,即“越为禹后说”;二是认为越族是由当地原始先住民发展形成的,即“土著说”。  史籍依据  持“越为禹后说”者,主要以司马迁《史记》中的《夏本纪》、《越王勾践世家》以及《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历史文献为依据,认为越王勾践的祖先,是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无余的后代,之后形成分支散布南方各地而成"百越"。  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史籍有这样的描述:“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 认为,自此越国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不过,据科学技术的测定与考古的深入,该"百越源于越囯分化"的观点难以信服。  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  考古研究  持“土著说”者,主要以考古资料和史籍的考证为依据,认为越的世系找不出勾践是夏少康后裔的直接证据,中原夏族和南方越族姓氏不同,彼此世系不清;诸夏族和古越族的分布地区也明显不同;古越族的文化特点也明显不同于中原族群。  对于古越人从何而来的问题,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蒋炳钊表示比较认同“土著说”,即百越族群是由当地原始先民发展形成的。其理由是,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在百越各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早在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以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那里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萌芽于新石器时期的南方印纹陶已经被考古学界认定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古越文化遗存。  考古学家将印纹陶分布区分为宁镇区、太湖区、赣鄱区、湖南区、岭南区、闽台区、粤东闽南七个次文化区,这与秦汉以后百越族几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基本吻合。这几个文化区都曾是古代越族的世居地,这同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是一致的。  据国际科学杂志《科学》发表的“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在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开始从东南亚往北迁徙,逐渐遍布整个东亚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古代黄河流域的北方人祖先是先到达了南方百越,在南方那里繁衍,此后再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有报告称通过对分子人类学材料Y染色体DNA的测定,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广东可能是百越族最早的发源地。另有报告称台湾高山族源自上海地区百越族。  称谓  百者,泛言其多;"百"是指多数、约数,不是确数。据黄现璠著《壮族通史》说: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  另有观点认为,对于“越”的得名,较常见的说法是“越”源于“钺”(或写作“戉”),是一种扁平穿孔石斧,开始是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逐渐演变成很薄的象征权力的礼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李锦芳认为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至今越族后裔壮侗语民族的语言中将斧子、板锄(源于钺)读为“kwan”、“kwak”,与“越”字汉语古音接近。但对于“百越”是对“越”多个支系的泛称这一说法,李锦芳认为是望文生义;他认为,其实“百”是中心词“越”的词头,越音“bak”,是“把”的意思,“百越”即“把斧”。 [35] 韦昭认为百越之“百”是因越人有“百邑”而得名。  古时候中原人泛称中原四方的南方部落为“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北方部落为“狄”,"蛮夷戎狄"是夏、商、周三代对东南西北各方部落的称谓。秦汉史籍泛称南方的部落为“越”,而戈壁沙漠以北的游牧部落为“胡”(匈奴),故而北“胡”与南“越”并称。
古越属于炎黄子孙吗
答:古越属于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
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将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越国(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尔雅·释言》越,扬也 《注》越,扬也。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广西壮族,是典型的岭南古越族后裔,他们的远祖,是西瓯越和骆越这两个部落。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种泛称。
古越国与越国,什么意思?
古越人士的意思是这个人的籍贯是古越地区,以下为您详细解释古越:
古越族,是百越地区越人各部的统称。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也称之为百越、诸越等,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
古代“越”通“粤”,广东的简称也就来源于此。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人群的泛称。中原人也没现代的民族学家,不会去识别,把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各少数民族都称为百越。秦朝统一中原,百越这些少数民族被驱赶到更南方,也就到了今天的两广地带。
黄河流域是汉族发源地,长江流域是苗族和古越族的发源地。苗族和古越族是最早的农耕民族,按照蚩尤的传说,苗族和古越族都属于最在农耕民族,本居住中原。来自北方的以渔猎为主的黄帝和炎帝部落打败了农耕的蚩尤,把蚩尤部落驱赶到长江流域。水稻就被认为是苗族和古越族最早种植的,古越语称“稻田”为“na”,古越语“na”(稻田)也与苗语“nax”紧密相连。古朝鲜语和古日语的“稻”都沿用了苗语“稻”音“nax”,于是被一些专家认为古越族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
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就建立越国,传八代,享国160多年。古越族建的越国与苗族人建的楚国相邻,越国虽也曾参加过称霸,但更多的时候,越国要弱于楚国。当然古越族建立的不仅仅有越国,只不过越国比较强盛,曾介入春秋战国中原各国之间的纷争,所以被中原史书记录。应该还有一些古国,因为与中原联系少,所以没有被记载。
新近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就在古代百越的地区,昨天谈的蚩尤,就是战败后的蚩尤后代进入长江流域,建立起良渚文化,包括良渚古城。有的认为存在良渚古国,但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应该不存在完备的国家。但可能会是有部落联盟,有了一些国家雏形。
良渚古城的存在年代被确定为"公元前2400年",反山12号大墓出土的"琮王"的年代被确定为"公元前2600年"。反山墓地的形成年代应该与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的年代实际上就是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也就是这些墓地的主人建造了良渚古城。从年代看,正好是炎黄联盟打败了蚩尤,是蚩尤的后裔部落逃到这里,建立起良渚古城。整个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均在百越地域。
古越族不仅仅发展为现在的越南主体民族越族(京族),南方很多民族都是古越族发展来的,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都是古越族发展来的。
希望可以帮到您,感谢您的采纳。
古越族的简介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战国称“百越”。”有“断发文身”的风俗。秦时吞并百越地区。摘自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中华民族是秦汉以后历史形成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夏商以后的华夏族和秦汉以后的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汉代以后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国内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华夏和汉民族文化,大都尊华夏和汉民族的祖先——炎帝与黄帝为共同的祖先,广义上称为炎黄子孙,共同缔造中华文明(注:参阅黄崇岳:《中华民族形成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秦汉以前居住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古越族(越与粤通),在我国南方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内部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共同体,故历史上有“百越”之称。正如《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它们在中华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自今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以至云贵地区,分别称作于越(杨越)、东越(东瓯)、闽越、南越、瓯越(西瓯)、骆越(今越南北部)和滇越等。他们之所以共称为“越”,是因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这是在古书中有记载并为考古学资料所证明了的。“百越”尽管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社会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别,一般是北方的越人比南方的越人先进。古越族中最先进的代表是曾经雄踞长江下游,春秋战国时敢于抗衡强楚并争霸中原的越国(属于越),但终被强楚所吞并。后代或被同化,或迁徙南方。而在华南两广地区的南越族,是“百越”中较后进的一支,直至春秋战国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和铁器时代过渡阶段,南越族的民族共同体才逐渐形成。
根据文献和考古学材料,南越族及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尧舜时代就与中原华夏族有交往。《大戴礼记·少间篇》云:“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在《逸周书·王会解》中,就提及商王朝东边的断发纹身的“沤(瓯)深”和“越沤”向商王进贡鱼制品和利剑。这是指江浙和东周沿海一带的越人。又讲到“正南瓯、邓、桂国……,以珠玑、玳瑁、象齿……短狗为献。”这“瓯”、“桂”人应是指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和骆越人。考古学上中原地区的商文化中出土有南方几何印纹陶,而华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印纹陶中的夔纹陶和一些青铜器和铁器,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十分明显,其文化交流情况学术界已作过充分探讨(注:参阅百越民族史研究汇编:《百越民族史论集》中的有关论文。)。
秦始皇统一岭南,建立了番禺、桂林、象郡,大大加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初,大致在秦代三郡的范围内,以南越族为主体(包括今广西西南部的西瓯和越南北部的骆越),由河北人赵佗建立了臣服于汉中央王朝的南越国。这就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华夏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促进了南越族主体的汉化,南越族及其后裔自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通过历史、考古和民族学家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南越族为主的华南古越,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对中华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贡献。在衣着方面,华南古越族及其后裔今海南岛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纤维织布的发明者(注:容观琼:《释‘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兼谈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贡献》,载《文化人类学与南方少数民族》第169至17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钦食方面,古越族“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族是“干栏式”住房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族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现略述于后。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